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讲记 第二十五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讲记 第二十五卷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84面。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净土篇。那么净土篇当中呢,蕅益大师讲到净土篇主要的是自力跟他力的和合,从自力的角度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要成就信、愿、持名三种资粮,那么从他力的角度是弥陀的大悲愿力昼夜六时的加持。换句话说呢,我们这一念信愿持名是能感,弥陀的大悲愿力是能应,那么这个时候感应道交、往生净土,这个是净土法门的一个修学的缘起。那么这个信愿持名我们这一科讲到持名,持名的殊胜,这以下蕅益大师从内因跟外缘的两个角度来开展持名法门的殊胜。我们先把论文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二)尝读十六观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噫!此真“念佛三昧”之秘要也。盖但言“作佛”,不言“是佛”,则谓佛非固有,何异权乘?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则谓佛非修证,何殊魔外?故《大佛顶经》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夫知其本因,则十界无不“即心而是”,谓佛界非“心是”乎?随所缘出,则十界无不“由心而作”,谓佛界非“心作”乎?予己巳晤千里郑老居士,见所绘圣像,微细精妙,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是”之旨;长公完德,尤穷工极致,完德久参“念佛是谁”公案。予谓苟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而更参“谁”字,可令人捧腹大笑。《大集经》偈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大势至法王子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永明禅师云:“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寿昌禅师云:“念佛心,即是佛。”夫何疑哉?夫何疑哉?

  这段蕅祖是以内因、外缘两种的功德力来赞叹持名法门的殊胜。

  那么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看第一段,尝读《十六观经》云。那么蕅益大师曾经读过《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经》。这以下分成三段来说明。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正遍知海”。那么这个“知”是一种智慧,当然是无漏的,对烦恼有对治力的无漏的智慧。那么这种智慧是“正”,正确而不颠倒,这是一个如理智。那么这个“遍”是普遍,简别二乘菩萨的不圆满,这是如量智。这个前面的“正”是观察诸法的真谛理,这个“遍”是观察诸法的世俗谛,俗谛理,如量智。那么这个大海是对这种智慧的赞叹,甚深广大犹如大海,这个就是赞叹佛的功德。这个佛的功德当然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神通,但是它是以智慧作根本,佛陀是以一念清净的智慧发动出种种的三昧神通。这跟一般的外道,他虽然也发神通,但是他依止妄想来发神通,这个就是有漏的。这个地方是把佛的功德以智慧当根本。那么佛陀的功德,我们就要问了,一切法因缘生,佛陀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从心想生”,那么从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想”而引生的。这个“想”,它的体性就是“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能够把境界的相貌取得,于境取相,然后安立种种的名言分别,这个是善的,这个是恶的,这是一个快乐的果报,这是痛苦的果报。就是这个“想”,它能够创造诸佛的功德大海。看《华严经》上,佛陀的意思,佛的功德是从菩提心开展出来的,根本是菩提心。但是他为什么会生菩提心呢?他不是一昧的无分别住能够发菩提心,不是的。他是要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无上菩提的功德,然后才能够发动菩提心。所以说,佛陀的种种的菩提心、六波罗蜜的因地,它的根本就是“想”,就有这样的一个思想、一种清净的思想来推动的。所以这个地方,“正遍知海”是果,因地就是“想”。凡夫的时候他有这样一种取相分别的思想。

  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然我们的“想”在无量无边的境界里面去分别、去取相,但这个地方举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想”在佛的境界里面想,这个“想”在佛的境界里面活动,或者是观想佛的相好、或者是观想佛的功德、乃至于观想佛的名号,你内心当中,它是在佛的境界里面在那个地方想。那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前面的心想佛只是一个因地,那么这以下是讲果地。你内心当中在佛的境界中想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念念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功德庄严,所以他有各式各样的想,他就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

  那么这以下做出一个总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前面的两段作出一个总结。首先我们应该先注意这个“心”,前后两个都有一个“心”。这个“是心作佛”是一个因,“是心是佛”是一个果。佛法讲一切法都是有因果的,那么因果当中,它的根源是一念的心识,就是你现前一念明了分别的心识,妙因妙果不离一心。那么从因地的角度呢,我们这一念心“作佛”,“作”当然是一种思想的造作,在什么境界造作呢?在佛的境界里面造作,在佛的功德、佛的名号乃至于佛的相好的境界里面起种种的思想。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是佛。你这一念心当中就念念地成就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于种种的神通三昧,这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生起他的功德。当然这句话也是通十法界了,我们也可以说: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你内心当中在地狱法界、在五欲的境界里面起种种的想法,各式各样的思想、各式各样的造作,你赞叹五欲的境界是快乐的,在五欲的境界里面起种种的妄想。哦,是心是地狱,你内心当中也就念念地成就刀山油锅的果报,所以这句话是通十法界的,不过它以佛法界作代表。

  噫!此真“念佛三昧”之秘要也!蕅益大师赞叹前面的经文是我们修学念佛三昧的主要的理论根据。你修念佛三昧所依止的理论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内心当中去以佛的名号来当所缘境,在佛的名号当中思惟观察、观察思惟,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就契入弥陀的功德大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在修念佛三昧之前,你要先明白这个道理,先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有资格修念佛三昧。

  这个“想”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升沉的关键。你看《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说,佛陀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无量无边的罪障是怎么有的呢?不是上帝给你的,是你内心当中的妄想生起的。但是佛陀在《观经》上也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也是你的“想”生起的。所以这个“想”它就是有染污的想、有清净的想,只有这个不同。舜做皇帝的时候,这个黄河泛滥,黄河一泛滥的时候、暴涨的时候,就把黄河两岸这些人民财产全部都破坏了,舜就要鲧来治水,鲧他要怎么治水呢?他用围堵的方式,做了很多墙壁,但是这个水一升起的时候,他要把这个水挡住,挡不住,就把这个墙壁破坏了,失败了。后来他的儿子大禹就很有智慧,他就用疏导的方式,他在黄河的旁边挖了很多的水沟,那么这个黄河泛滥的时候,就把这些水疏导到干旱的地方去灌溉这个农田。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对于我们现前的这一念思想的修习也是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也有很多很多邪恶的妄想,但是你可不能断灭它。因为佛陀跟你讲得很清楚,“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你一直保持无想,你以无想为因地,不可能生起佛的正遍知海,不可能,顶多是一个无想,什么都没有的一个果报而已。所以,我们的心就像黄河的水一样,你不能随顺,但是你也不能断灭。随顺不得,断灭不得,关键在于转,转识成智,就是妄想起来的时候转念念佛,这个关键在这个“转”字。你的思想要转变,而不是要把这个思想给消灭掉。因为你把思想消灭掉了,那么“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无量无边的菩提心、无量无边的六波罗蜜的功德你就不能生起来,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这个是念佛三昧的秘要。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带着阿难尊者去托钵。那么到了一个类似贫民窟的小巷子,有一个身相丑陋、身体很臭秽的一个老妇人出来,他看到佛陀以后起大欢喜心,要来抱这个佛陀。阿难尊者就阻挡在前面,不可以,你的身体那么脏,佛是万德庄严,你怎么可以抱佛呢?佛陀让阿难尊者离开,让她来抱。那么这个老妇人就抱佛陀,抱了以后很高兴就离开了。那么阿难尊者就说,为什么这个老妇人看到你会抱呢?佛陀说,这个老妇人过去生,我过去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她连续五百世做我的母亲,做佛的母亲怎么会是这种境界呢?他说她生生世世障碍我出家,我出家的时候她障碍我,她就今天得这个果报。她障碍出家的因缘到三恶道去了,三恶道的果报解脱以后,得到人身,丑陋卑贱。我们看这个故事的确是有一个启示,说她的儿子已经成佛了,她的过去生生生世世做佛的妈妈,但是她的思想没改变,佛陀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说这个人的果报是你内心的思想决定的,不是佛陀要给你什么你就有什么,佛陀也不能去违背缘起法的。就是说佛陀他会为你创造因缘,让你对三宝生欢喜心,说今生我让你看到以后你抱我,你生起欢喜心,你栽培善根,你那个对三宝欢喜心的思想生起,哦,你的作意改变了,是这样子改变的,因为你思想当中生起对三宝归依的心。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修习任何三昧的秘要,就是你这念心生起怎么样的思想,它就会创造什么果报,这关键点在于一切法是你的思想引生的。

  这是第一段,这是一个总标。那么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蕅益大师就把这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思想把它讲得更详细。盖但言“作佛”,不言“是佛”,则谓佛非固有,何异权乘?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则谓佛非修证,何殊魔外?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作一个简别。如果我们只知道“是心作佛”,而不知道“是心是佛”,就是说我们知道我们的努力能够创造佛的功德,但是我们不知道是心是佛,这个是心是佛就是一种性德,我们这个佛的功德是内心本具的,“则佛非固有,何异权乘?”换句话说呢,你在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不认为你这个能念的心具足跟佛一样平等的功德,你不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你认为说我是业障深重,弥陀是万德庄严,我对弥陀通身靠倒,这也是好的,但是呢,这个毕竟是心外求法。你只知道修德,而不知道性德,那这样子呢你的修行的功德有限,你修一劫比不上人家修一天,日劫相悖。或者说“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则佛非修证,何殊魔外?”前面的观念他还知道努力,虽然心外求法,但是他点点滴滴还是功不唐捐。这个第二个思想就很可怕,他说是心是佛,但是不强调是心作佛,只强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这念打妄想的心本来具足佛的功德,所以也就不必念佛了,为什么呢?弥陀的功德我本来具足。这样子呢,“佛非修证”,这样子你跟天魔外道是一样的,就是这个自然外道。自然外道的思想就是说一切法是自然生起的,一切的有情经过八万大劫以后全部地自然入涅槃,所以你起各式各样的想法完全没有意义,所以结论:最好就是修无想定,反正你八万大劫自然地入涅槃。这个是错误的,你的因地是无想,你的果报怎么会有种种的三昧陀罗尼呢?不可能。你的因地是无想,你的果报一定是空亡的境界,一定不可能有妙用。所以说呢,这种自然外道它只强调信德,否定一种创造性的一个努力心。这个都是不对的,这两个都要简别。

  故《大佛顶经》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以下蕅益大师引证,引用《楞严经》。那么《楞严经》在发明世间法,在讲这个六凡法界,就是有漏的法界,或者是出世间法、这个四圣清净的法界。这当中《楞严经》在发明十法界的时候,它强调两个东西:第一个、知其本因,《楞严经》很强调你的现前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德能,这个是一个内因力。你这念打妄想的这个明了心,它有成就佛的功德的可能性,它也有创造地狱刀山油锅的可能性,就像这个黄金一样,黄金可以打造成一个佛像,它也可以打造成一个臭秽的马桶,都可以的,它有这个可能性。就是“知其本因”,从内因力来说,我们这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德能。但是它还强调“随所缘出”,事造法界。随顺你各式各样的因缘的造作,它会显现十法界的差别果报。所以我们讲这个因果,你应该要强调知其本因,又要强调随所缘出,内因力、外缘力。

  夫知其本因,则十界无不“即心而是”,谓佛界非“心是”乎?那么从内因力来说呢,十法界都是“即心而是”,都是自心本具,所以佛的功德,当然是我们内心本具。那个弥陀的功德虽然我们这一念打妄想的心本来具足,但是呢你还得要:随所缘出,则十界无不“由心而作”,谓佛界非“心作”乎?你还要假借忆佛、念佛的因缘才能够创造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天台宗,天台宗讲我们一念心性的本来面目是即空即假即中。它讲即空的时候,这个思想跟中观的思想是相合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从本性上来说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杂染的刀山油锅不可得,清净的依正庄严也不可得,是离一切相,从即空的角度是这样。但是从即假的时候呢,天台宗讲这个“理具事造,同居一念”,就是你动一个念头,你念头一动,这个时候有理具、有事造。就是从理具来说,你这个念头里面本来具足十法界的德能,但是呢你起什么样的想法,你用杂染的想法来熏习这一念心,它就会去刺激这个杂染的这个德能使令它生起现行,你用清净的思想来熏习这个念头,它就出现功德的相貌。就是理具、事造这两个是互动的,同时存在的,理具事造,事造理具,就是智者大师以这个理具事造的一个互动的关系来安立假观。就是你动一个念头,那就有理具、有事造,有事造、有理具,是这样子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这个国王年纪很大,那么他的儿子这个太子,实在是不耐烦,不想再等下去了,他想做国王,就把他的父亲给害死,杀死了。杀死以后就作国王了,当然过了几年快乐的日子,但是这个杀父是一个逆罪,所以他后来就生了重病,花报现前,病得非常厉害。那么这个时候在这个国家的山洞里面有一个大阿罗汉,这个大阿罗汉跟这个国王过去还有因缘,在三宝当中曾经同时修学过,他这个阿罗汉在三昧当中他就知道这个国王要堕落到地狱去了,他起了悲悯心。但阿罗汉度众生他是要看因缘,佛陀度众生是为度众生不情友,阿罗汉度众生他要去观察我为他讲这件事他接受不接受,他要不接受阿罗汉就不会采取行动。那么阿罗汉知道这个国王跟他有缘,他用那个神通力,屈伸臂顷就来到宫殿,他就跟国王说,你呀糟糕了,你杀死你的父亲你七天之后你要堕落到地狱里去了。那么国王跟这个阿罗汉过去有因缘,他就相信,他说那怎么办呢?他说现在什么都没有办法救你了,你这七天要忆念佛,他这个不是念阿弥陀佛,念南无佛,连续念七天不能间断,你就有得度的因缘。讲完,阿罗汉当然讲话不多了,他就走了。这国王在这七天,他知道他的死亡就要到来,就整天昼三时、夜三时念南无佛,到七天的时候他那个杀父的罪业现行了,就到地狱去了。到地狱去因为他做人的时候他临命终的七天念南无佛,那么他有这个等流性,他的身体跟刀山油锅一接触的时候,痛苦啊,他就发动他的那个善根就念南无佛,那么他一念南无佛的时候放大光明,旁边的那些地狱众生也跟着念南无佛,这些人全部解脱地狱的果报,到人的果报。到人的果报的时候,到七岁的时候,他又遇到那个阿罗汉,就随阿罗汉出家了,七天当中证得初果,七岁的时候七天当中证得初果。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公案当中来思惟,这个人他曾经生起邪恶的思想去杀父。杀父者谁?当然不是身体。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杀父的是那一念他当初一个邪恶的妄想,创造了一个杀父的因地,创造一个刀山油锅的果报。他最后的一念的清净心证得我空的真理、入第一义谛、成就无漏功德,是谁呢?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还是他那一念去观想诸法实相的那一个思想,还是那个“想”。所以说呢,我们一念心性从理具的法界他有无量的可能性。但是问题在这个事造法界,你去五欲的境界里面造作,他就创造刀山油锅的果报,生起邪恶的思想;你在三宝的境界里面思想,就创造种种的功德庄严。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先明白这个道理,你这念心理具十法界、可也是事造十法界,事造十法界、可也是理具十法界。

  那么这段到这个地方是把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缘起讲完,这以下蕅益大师正式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念佛法门的殊胜。

  予己巳晤千里郑老居士,见所绘圣像,微细精妙,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是”之旨。蕅益大师在己巳年去见郑千里老居士。郑千里老居士是雕刻佛像、绘画佛像的,他画得“微细精妙,巧逾天工”,巧妙等于是超越天工,上天的杰作都比不上他。那么蕅益大师从他所画的佛像这样的精妙,他悟到了一个道理:“心作心是”。这一切法是心所作,也是一切法心所成就、心所显现。我想我们有些经验,比如你去大陆照相,你把大陆的佛像照下来,你拿给台湾的雕刻佛像,拿给十个人,他们每一个人雕出的佛像会不一样。有些人他雕的佛像特别饱满,福报相,有些他雕的佛像特别隽秀。同一个佛像,他每一个人是雕他心中的佛像,不是雕你相片的佛像,这个佛像只是因缘,假借这个因缘。心作心是,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在雕他心中的佛像。那我们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的人的内心当中出现,他有不同的功德。有些人他也念阿弥陀佛,但是他念阿弥陀佛他只是当作摄心的方便,他没有归依的心,这个时候佛号在他的心中发挥的力量有限,非常有限。有些人他念阿弥陀佛啊,真实的信心,这个信心它就能够把这句阿弥陀佛的功德开展出来,这句佛号在他心中一操作的时候,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道理,就是“心作心是”,就是一切法都是你内心所创造,也是你一切法内心所成就,因地的造作、果地的功德都是你心所造作、心所显现。我们也可以去体会,不要说别人,不要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同样一句佛号,你有时候念这句佛号你感觉到佛号加持力很大,你对弥陀信心强的时候;有时候你信心羸弱的时候,这句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它力量就薄弱,它这个道理就是这个意思,“心作心是”。

  长公完德,尤穷工极致,完德久参“念佛是谁”公案。这个郑千里老居士的长公子完德、郑完德居士,他对佛像“穷工极致”,“穷”当然是一个极限,“工”就是特别的巧妙,他佛像画得特别巧妙而且非常的精致,精致而巧妙。但是这个完德居士,他修行是参“念佛是谁”。这个“念佛是谁”是这样啊,他也念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他的重点,这句佛号在他的心中也万德洪名,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佛号在他的心中也开始运转,但是呢他对这个佛号基本上是没有归依的心,他是假借这个佛号——唉,我怎么能够念佛呢?那个念佛的是谁呢?为什么树木不能念佛呢?他的重点不在归依这句佛号,他的重点是在回光返照、刚刚是谁在念佛,当然不是嘴巴,他就去找那个念佛的人出来,哦,原来是我一念清净心在念佛。所以这个禅宗它的“念佛是谁”基本上他是注意那一念心,不是注意那个佛。

  予谓苟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而更参“谁”字,可令人捧腹大笑。如果我们今天明白了“心作心是”的道理,你要参禅这个念佛,那真的是多此一举。

  以下蕅益大师引证,为什么这样多此一举呢?

  第一个,《大集经》偈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那么蕅益大师首先引用《大集经》。说有一个人,“但念弥陀佛”,当然这个“但念”就是他不修其它的方便法门,他也没有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就专修一心三昧,专心地忆佛、念佛,有时候念阿弥陀佛名号,有时候观想弥陀的功德等等。这样子呢,“是名无上深妙禅”,这个是无上深妙禅。这个地方的禅是一个般若波罗蜜,不是禅定,是一个智慧。这个“深妙禅”一般指的是一个无漏的出世间的智慧。一般这个出世间的智慧我们分成两种。二乘人的智慧是观一切法空,他认为一切的有为法是没有价值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些依他起的有为法是没有价值的,完全没有价值,只有空性才是真正的归依处,就是什么是修学的最圆满的境界?就是安住在毕竟空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归依处了。当然这样也好,解脱了三界的生死,这也是深妙禅。但是大乘的禅法呢,它观一切法空,它还要生起妙用。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能够念念知道“能念所念性空寂”,能念的心、所念的佛从本性上来说都是毕竟空,但是“感应道交难思议”,这句佛号无量无边的庄严在这个地方、在空性当中念念念念地流露出来。那这样子呢,大乘佛法的禅呢是以妙有为禅。大乘佛法认为说,空只是一个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是为了要解脱这个执着的方便,生命的最高目的是妙有,是有依正庄严的。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它是无上的深妙禅,超越二乘的智慧。“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就是说我们在想像,或者是观想、或者是观像,这样子就是契入了不生不灭法。这“不生不灭”这句话要分开来读,它是不生,可也不灭。不生呢,它是赞叹它的真空的体性,就是它不落凡夫的自性执;但是它不灭,它也不断灭,简别二乘的偏空。所以我们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呢,这个境界是跟诸法实相相应,因为它是不生、它也不灭,它不灭、它也不生,是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你念佛就是无上深妙禅的,你还参念佛是谁,这多此一举了。

  大势至法王子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说我们一个生死凡夫,能够见佛闻法,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法门。那么现前当来要能够见佛的因缘啊,你的因地是忆佛、念佛。有些人他能够生在佛的世界,有些人生生世世见不到佛。这不是佛陀的安排,这也不是上帝的安排。你因地的时候你都不忆佛、念佛,你的生命体不能跟佛感应道交,不能跟佛这个接触的。所以这个地方呢,你一定是忆佛、念佛的因地,才有可能在你生命的现前或者当来、当中见到佛陀。《小止观》说有些人修空观,他观一切法空,他突然间见到佛。这要注意了,这有问题。因为你因地没有忆佛、念佛,你怎么在果地上、得到三昧的时候怎么会有佛像出现呢?那一定是有魔来干扰你。但是你因地的时候有忆佛念佛,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时候你自然可以跟弥陀见面,能够见到十方诸佛,蒙十方诸佛的说法而解脱的。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能够见佛的因缘,一定是因地忆佛、念佛。

  永明禅师云:“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跟一句佛号的相应,我们就一念佛,当下就契入了佛的功德法界。那么把这个一念的境界再把它扩大、相续,一日相应一日佛,就是这个意思。

  寿昌禅师云:“念佛心,即是佛。”什么是佛?我们身为佛弟子经常会提出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佛乃至于要成佛,到底什么是佛,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呢?这个寿昌禅师讲出一个消息,他说你念佛的心、那一个心就是佛,你不必向外追求,你在念佛的那个心就是佛。

  这一句话我们可以从两个部分来说。

  从自力的角度,这个念佛心他所念的佛,要以禅宗的意思这个是自力法门。他应该是忆念实相佛,就是——什么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我一念心生起的时候,观一切法空,不生起自性执,这就是佛。当然这个也是佛,但是这个佛呢,你只是一个因地的佛,你因地当中念念地积功累德趋向于佛道,这个应该这样解释。那么如果从他力的角度,念佛心即是佛。这个有他力加被,就是你念阿弥陀佛,观想、观像、持名,这个时候你是直接契入佛的功德大海,那是一个果地教,不是你现在成就,你是跟弥陀感应道交,是果地教。

  这个我前阵子我看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说这个大陆西安的地方有一个竹林子,住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在竹林当中,他编竹器过活的。那么这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看到他前面有一个溪,一个清澈的溪水,走出两个小鬼,走到他的屋前讲话了。一个小鬼说,唉呀,看见你最近好像很欢喜,是什么事呢?他说是啊,明天晚上有一个卖煤炭的人,他刚好会到我这个地方来,他可能会来这个溪水喝水,我可以趁他喝水的时候把他给抓下来,当我替身,我明天就可以解脱鬼的身体了,非常欢喜。唉呀恭喜你了!到明天的时候,这个老人家听了以后,哦有这件事情!他第二天就特别注意。到傍晚的时候,果然有一个人,一个做生意、做买卖的,两肩担着这个煤炭呢摇摇晃晃地走过来,走过来呢到溪边的大石头他就休息了一下,歇歇脚。那么渴了以后呢他就到那个溪,那个溪水很清澈嘛,他就要去喝那个溪水,他把那个溪水一喝啊,哎呀!这个溪水真是甘美啊!阿弥陀佛!喝了一口不够,他又再喝一口,哎呀!这个溪水真是甘美啊!阿弥陀佛!也没事,没事了以后就走了。走了以后呢,到了晚上,那两个鬼又出现了。那个鬼心情很沮丧,心情很懊恼。唉,你不是说要解脱鬼的这个身体吗?他说是啊,本来是可以解脱的,但是这个人哪,他喝水就喝水,他又念阿弥陀佛。他一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放大光明,我都不敢靠近他,他第二次要喝的时候我心里有准备,早点去抓他,他一喝又念阿弥陀佛,糟糕了,那个光明一现出来的时候,又把我抗拒掉了,我根本没有办法靠近,就白白错失一个机会。

  所以讲“念佛心,即是佛”。就是说啊,弥陀的广大功德大海,他是已经成就的功德,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把佛的功德转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呢?“念佛心,即是佛”,就是说我怎么样能够跟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呢?就是你忆念弥陀的功德。印光大师讲:“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忆念这句佛号,你当下就契入佛的功德,你不要再问说是怎么样成佛,你现在就是站在佛的功德上,你现在就是在佛的功德里面,你还问说:唉,我怎么能够成佛呢?你现在就跟佛相应了。“念佛心,即是佛”,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就跟佛的功德相应了,你还在想说“念佛是谁”,那这个是有一点多此一举了。

  那么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作出一个结论:夫何疑哉?夫何疑哉?净土法门要紧——你一种直下承当。承当——能念的心力本身不可思议,你相信能念的心你具足弥陀的功德,又相信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内因力也不可思议、外缘力也不可思议,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百千万句皆是不可思议。所以净土法门要紧就是一种直下承当。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分钟。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讲记 第二十六卷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后记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讲记 第六卷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一辑:功德荟萃 11.心外无法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讲记 第七卷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讲记 第二十四卷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讲记 第二十三卷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讲记 第二十二卷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讲记 第二十一卷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 讲记 第二十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