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二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二卷

 

  请打开《讲义》第十二页,「别明力用」,这一段是各别说明本经的力用。那本经的力用有二部分:第一个是往生,往生四种净土;第二个是不退。往生这一部分我们讲过了,这以下讲到「不退」。

  不退四义

  这个「不退」的意思,是指我们修学佛法所成就的戒定慧功德,能够不退转。佛法的意思,说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它的情况是剎那剎那生灭,恒转如瀑流。说我们这一念心,就像一个快速的水流,虽然它恒常相续,但是它可也是前后前后的变化。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经常安定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我们内心当中,有时候发了菩提心,或者持戒、或者修定、或者能够把一部经背起来思惟法义。我们内心当中的菩提心跟戒定慧的功德,它是会退转的。因为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它是会扰动的、不安的,经常会有退转的因缘,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困难,这个退转的因缘当然很多:第一个烦恼。内心当中有烦恼活动的时候,就障碍你前进了;或者是你有罪业,你这个罪业刚好起现行了;或者这个果报体老、病、死,这个果报体有老的情况、病的情况、死亡的情况。这个时候你的戒定慧,就会受到破坏。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这种清净的力量,经常会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罪业、果报体的障碍,就有这个退转的因缘。那极乐世界它的一个殊胜处,它有不退转的功德。
  │    ┌带业往生,在同居土,
  不退有四义┼三位不退┤
  │    └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这个「不退」有「四」种。我们根据它的生起次第,先讲第「三」个「位不退」。「位不退」这个「位」,指的是无漏的圣位。这个无漏圣位,是说这个人他内心当中有这种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这种无漏的五分法身。这种五分法身,在他的内心当中是不会退转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戒身」,要是以圣道的情况来说,要初果以上的圣人。初果以上的圣人,他的戒体,有圣道的力量加持,我空的智慧加持,叫做道共戒,这个戒当中有这个道的摄持。这个道共戒有什么力量呢?说这个初果的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没有到净土去了,在三界流转,流转在一个杀猪、杀羊的屠夫家庭里面。父母亲命令他去杀猪、杀羊,他宁死不从。虽然他没有遇到佛法,他也忘掉他过去是个修行人,但是他面对杀生这种事业,他自然就能够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他自然会排斥。你问他:你为什么不杀羊?他讲不出一个所以然,但是他就是不杀。他那个戒身,有这道的力量,不会退转。你再怎么用什么恶因缘去刺激他,他法尔不会破戒,这个就是位不退。他内心这种无漏的圣位,永远不会退失掉。这个是约一般通途,要初果以上。站在净土的角度,「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说这个人是一个带了罪业往生的凡夫,在凡圣同居土「莲华托质」(这个连字加一个草字头),在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不是胞胎的。永远离开这种退转的功德,就是你在极乐世界的戒定慧,永远不会退失。永远不会退失的意思,从诸行无常的角度来观,就是你不断的进步,没有一个情况是保持不动的,就是你经常会增上,是这个意思。
  │    ┌见思既落,尘沙亦破,
  ├二行不退┤
  │    └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第「二」个「行不退」。这个「行不退」的「行」是指菩萨之行,这种发菩提心所生起的这种六波罗蜜的利他妙行,他不退转。前面的位不退偏重在自利的功德,自受用的功德。这个菩萨行是一种利他的功德。它的内涵,「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这种情况按照通途的法门要到七住,别教的七住菩萨断「见思」烦恼。这个菩提心的生起,我们讲说:「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种利益有情这样的一种心情,这个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我们凡夫的一种爱着我的一种自私心里。我们凡夫的这种我执,就会引生我爱、我见、我慢、我痴,执着这个我,爱着这个我。爱着这个我,我们就很难去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菩提心会退转,主要的是被我们心中的无明破坏。我们我执一重的时候,就把我们曾经在佛堂当中所发的愿给破坏掉。但是这个七住的菩萨,把我执给破坏了以后,他菩提心的光明在心中,就坚固的现前。在《摄论》上说:这个七住菩萨,一个没有我的菩萨,他跟我空相应的一个菩萨,他观察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已经起火了,炽然如火;他还是愿意到三界的火宅里面度众生,这个火不能障碍他。这个行不退的菩萨,他有这种境界,他对这种身心的爱着已经消失了,他心中所看到的只有众生的苦而已。所以这个行不退,比前面的位不退更难。因为前面的位不退只是一种自利,你自己去防非止恶,这个还不是很难;这个行不退,要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不容易了。所以有烦恼的众生是不容易做到,所以一定要「见思」脱「落」以后,「尘沙」也「破」了一部分,这个尘沙是破所知障,这个观察众生根机差别的这种障碍。「生」到「方便」有余「土」,「进趋极果」,这个是「行不退」。
  ┌破无明,显佛性,
  ┌一念不退┤
  │    └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第「一」个「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这个「念」指的是中道的正念不退转。凡夫是执着有,有一个我、有一个我所,这是有相的分别;二乘人是偏空,他偏重在空性这一部分;只有菩萨能够合乎中道正念。这个中道正念简单的说,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中道的正念在经论上说:这个念不退的菩萨,初地分证,八地圆满。这个分证跟圆满怎么分别呢?说这个初地菩萨,他要入观的时候,他我空观、法空观现前的时候,他能够跟中道正念相应,即空、即假、即中。但是他一出观的时候,他就有困难,他利益有情的时候,就像唯识学上说:「极喜初心平等性,俱生犹自现缠眠。」他内心当中俱生微细的烦恼,就会干扰他,他对众生还是会有一些法执,还是会有一些爱着。但是他一回到佛堂一入观的时候,他爱着的烦恼心又停止下来。所以说这个初地菩萨他的念不退,只是在他入观的时候;他出观的时候,有时候会偏重在空、有时候偏重在有,还是很难去平衡他空有的境界。要到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我恒摧」,把这俱生的烦恼给破坏了。那八地菩萨,不管是入观、出观,他内心当中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这个念不退,真正到念不退要到八地以上,「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这个就是「实报」跟常「寂光」土。我们讲圆证三不退,是约着往生以后的情形。就是说我们往生到四土以后,每一土都具足三不退,这个后面会说明。一般的说法,是讲圆证三不退;但是蕅益大师又提出另外一个叫做「毕竟不退」。这个「毕竟不退」是约着没有往生的情况,就是说我念阿弥陀佛,但是我又不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这个佛号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他就有「毕竟不退」的意义。我们看:

  │         ┌至心┐
  │        ┌┤  ├┐
  │        │└散心┘│
  │        │    │
  │        │┌有心┐│
  └四毕竟不退─不论┼┤  ├┼但─
  │└无心┘│
  │    │
  │┌或解┐│
  └┤  ├┘
  └不解┘
  ┌弥陀名号─┐  ┌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
  │     │一經│
  ┼或六方佛名┼  ┤ ┌闻涂毒鼓,远近皆丧┐
  │     │於耳└如┤         ├也。
  └此经名字─┘    └食少金刚,决定不消┘

  说假设我们今天念这句佛号,临命终的时候有差错了,就起了颠倒,没有往生。没有往生的话,我们今生念佛不是白费了吗?不白费!就是还有一种「毕竟」的功德存在。他说:你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有六种情况:第一个「至心、散心」:你很至诚恳切的心,很专心的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是散乱心,「口念弥陀心散乱」,又是打妄想、又是念佛,散心。或者是「有心、无心」:你内心当中真正有信愿,有这样的作意在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没有心要念佛,你看到别人念佛,你也念几句,你内心当中根本没有信愿,叫无心念佛。或者是「解」、或者「不解」:你能够理解弥陀的本愿,能够理解名号的功德,知道「名以召德」;或者是不理解。都没有关系,只要是「弥陀」的「名号」、「或」者是「六方」诸「佛」的「名」号、或者是本「经」的经题,这三种任何一个,「一经于耳」,它能够假藉这个声音的传布,把这个声音进入到你的耳根,他的意思就是进入到你的心中,假藉耳根,这个法宝入到心中。「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就算是你在千万劫流转当中,你总有一生会因为你曾经栽培的这个善根,「因斯」就依止这个法宝的力量,而度脱生死。这种情况,他讲出二个譬喻,来解释什么叫做「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第一个「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这个「涂毒鼓」是古时候的一种兵器,这种兵器就是把毒药涂在鼓上面,然后你把鼓敲响,这个毒药它就能随顺这个声音散布出去,不管是近的人、远的人,一听到这个声音,「远近皆丧」,虽然不是马上死亡,但是迟早一定会死亡。不管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只要你能够闻,你听这个鼓的声音,这个毒药就进到你的身体里面去。这个是约破恶。说万德洪名在心中,只要这个佛号进入你心中,它就有一种破恶的力量,它就能灭除你无量的生死罪障,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前面的「闻涂毒鼓」是破恶,这个是约生善。我们吃到这个「金刚」钻石,虽然吃得很少,今天吃一点、明天吃一点、后天吃一点,但是这个金刚有一个好处,它有一种不退转的力量。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胃里面的胃酸,它没有办法去消化这个金刚,没办法。就是说它一进去以后,它永远存在了。你今天吃一点金刚、你明天吃一点金刚,它是怎么样呢?「决定不消」。这种功德力,不会因为你造罪业、堕落,而这个佛号的善根,不会退失的,它决定不消,这种生善的功德,这个就是「毕竟不退」。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在三归依的时候,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但正式的归依是归依法。这个归依法,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二点:第一个是归依清净法界,就是大般涅槃,这是第一个归依境;第二个,你还要归依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就说虽然它不是清净法界,但是它是它的等流正法。这个智者大师讲得更明白,说我们归依实法、也归依权法。约实法来说,我们所归依的是佛的大般涅槃,但是佛的大般涅槃是我们不能见闻觉知的,那是佛陀自受用的。佛陀内心当中,安住在这种甚深的法性三昧,那是佛陀自受用的。我们凡夫能够见闻觉知的是什么呢?就从这个大般涅槃当中,所流露出来的这些法宝、这些语言文字,我们能够接触的。所以说,我们刚开始栽培善根,还得从有相的这个名号来栽培起,是这个意思。

  你看《维摩诘经》也是有这种情况。《维摩诘经》它是度化二乘,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维摩诘居士托病弘道,文殊师利菩萨带了一大群阿罗汉的声闻弟子去参访、慰问。慰问的时候,维摩诘居士这个丈室,它里面来多少人都能够坐得下。这个时候,维摩诘居士就到十方佛土去请菩萨的金刚宝座,三万由旬这么高,就请大家升座。菩萨就升座,但阿罗汉爬不上去。阿罗汉爬不上去,看了就是很不庄严的境界。维摩诘居士就说:你们应该要忆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就能够上去。他们就:「南无释迦牟尼佛」,乘佛威神力就升上去了。升上去以后,维摩诘居士就跟文殊师利菩萨二个就谈论「不二法门」。听了一段时间以后,舍利弗尊者就开始看外面:唉呀!不要过午才好,这个时间快到了,要吃饭了。维摩诘居士知道吃饭时间到了,就到香积佛国拿了一桶饭过来。阿罗汉心里打妄想说:我们这么多人,这一桶饭不知道够不够吃啊?维摩诘居士就说: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饭都是吃不尽的。就分给大家吃。吃完饭以后,这个香积国的饭有二个特色:第一个,他吃下去以后,它饭的营养散发香气,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香气,大乘的香气。这种香气七天就消失掉了,随着营养就消失掉了。第二种功德就毕竟不消了,他说第二种,就是这个饭你吃进去以后,有一种力量在,就是它有一种功德,就是说「要到发菩提心,势力乃消。」就是说,你只要吃了这碗饭,你就有一种力量要发菩提心(呵──),这种力量。除非你发菩提心,要不然这个营养还是在的,有这种境界的。

  就是说,佛菩萨的功德力,他能够把他的功德摄持在这种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为实施权。阿弥陀佛名号亦复如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摄持在这个佛号当中,就算你不想往生,或者你在临命终的时候有一点差错没有往生;但是你也不要灰心,你曾经在念佛堂所栽培的佛号,它是什么境界呢?「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是这种境界。我们平常在念佛的时候,念佛有时候是有一点枯燥;但是我们读一读祖师的开示,会给我们一些鼓励的作用。我们在念佛当中,念念之间,成就大乘的善根,「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事实上是功不唐捐的。这个叫做毕竟不退,蕅益大师特别提醒我们它有这种功德。这个「毕竟不退」是约没有往生的情况。假设我们能够往生,那当然是「执持登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这一段是说「别明力用」。

  最后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一个「较判」,把这个「力用」作一个总结,先看「指出力用」:

  较判力用三

  指出力用
  ┌皆与补处俱
  复次祇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
  └亦皆一生必补佛位

  假设我们今天把四土当中最低的凡圣同居土拿出来说明,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带业往生,还带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带了通身罪业。临命终的时候,信、愿、持名,蒙佛接引到「同居」土,成就位不退。这样子都能够跟一生「补处」菩萨在一起,也能够「一生必补佛位」,就是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就能够成就等觉菩萨的阶位。这极乐世界不能成佛的,一世无二佛,到极乐世界能够到达等觉菩萨,要成佛还要到凡夫的世界。这个当中所谓的「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这下面一段解释了:

  正判力用

  ┌是生同居,
  ┌「上善一处」┤
  │      └即已横生上三土
  夫┤
  │      ┌是位不退,
  └「一生补佛」┤
  └即已圆证三不退。

  这个是引用经文,在经文当中的「正宗分」,蕅益大师分成三段:信、愿、持名。第一个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广泛的讲到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这个信心主要是深信三力不可思议,三力所成就,这叫做启信。第二段「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前面讲到依正二报以后,释迦牟尼佛提出二个理由要我们往生。什么理由呢?第一个就是「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一生补佛;第二个「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释迦牟尼佛把前面的依正庄严作出二个总结,就是这二个理由,所以我劝你们往生。第一个「上善一处」,所谓的「上善一处」是说你「生」在「同居」土,事实上是「横生上三土」。

  这个我们解释一下。一般的国土,乃至我们娑婆世界的国土,是一个竖的。这个竖的国土它是一个法界,人跟人之间,譬如说我们跟鬼神是有界限的,鬼神的依正二报我们不能受用,鬼神也不能受用我们的依正二报,这个土跟土之间彼此不能够互相受用。但极乐世界的土,四土当中,它彼此能够受用的,这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是带业到凡圣同居土,我们还是可以去受用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的境界,是有这种境界。比如说我们看一个情况可以看得出来,《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的宝树,它每一个宝树的树叶当中,比如我现在要去听弥勒菩萨说法,但是我又不想去。我不想去,但是我很想听,那在极乐世界的宝树当中,它能够现出十方诸佛的国土,在那个地方看到十方诸佛的说法。这种国土肯定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那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种互含互摄的实报庄严土。它能够从「于一毫端现宝王剎,住微尘里转大*轮」,那都是实报庄严土的境界。你读读《无量寿经》可以看出来,那极乐世界的庄严肯定不是凡圣同居土的,那四土是互含互摄的、四土是互含互摄的。所以说这个是约着果报的受用,有这种情况。

  第二个约正念的功德。能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你往生的话,都能够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转。就是说虽然你是位不退,但事实上是圆证三不退。关于这一点,我们解释一下,看「附表」第「六」:

  ○附表六─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

  ┌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
  │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
  │
  ├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
  │
  ├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
  │
  └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

  「极乐」世界为什么有这种三「不退」的功德呢?智者大师根据净土的经论,在《净土十疑论》当中提出五点,来解释这个不退的因缘。第「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这个不退跟弥陀因地的发愿有关系。弥陀的四十八愿,在慧远大师(这个慧远大师不是隋朝的慧远大师,是清朝做《无量寿经疏》的慧远大师。)他说这个四十八愿可以分成三类:第一个是「摄法身愿」,第二个是「摄净土愿」,第三个是「摄众生愿」。前面是阿弥陀佛自己的功德,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以后,他的正报要怎么庄严法,他的国土要怎么庄严法?法身的功德、净土的功德。最后一个是摄众生愿,他这种功德对众生有什么好处?你见闻觉知有什么好处?所以说,我们今天到极乐世界的三不退,跟弥陀的愿力有关,这第一个。第二个「佛光普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跟佛的光明有关系。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更广大,「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佛光普照」,使令我们的「菩提心」能够「增进」,这个是「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净光照我的色身,慈誓摄我这一念心,所以使令我们身心「不退」。这个是约佛宝来说,佛宝的功德。其次是约法宝。「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这是法宝的力量。在娑婆世界我们听闻佛法,要「人能弘道」,要人。但是极乐世界,它是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比如说这个八功德水,我们在那个地方喝喝八功德水,不但是甘美,喝了八功德水以后,菩提心还增长;或者听这个鸟,这个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或者是「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水、鸟、树林」,有情、无情「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尤其是在极乐世界,它那个法宝的力量特别的强,不但是人弘道,整个五尘说法,增长我们的正念。你到极乐世界,你的见闻觉知都是增长正念的,这是第二个,法宝的力量。第三个「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僧宝。就是我们能够在极乐世界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以为同参道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

  这个僧宝、僧团是很重要的。我想我们诸位也可以稍微观察一下:我们还没出家之前,认识一些居士,你会发觉居士的进步很困难、很困难。居士要十年前看他是这样子,十年后还是保持原状,就很难得,这个人肯定是有在做定课,不要说进步。因为他的恶因缘太多。居士的境界,在家庭当中,不是爱就是恨,恶因缘特别多。你看释迦牟尼佛的九种余报,其中有一个余报: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的时候,佛的威德,使令这个国王、大臣都归依了佛法。外道就嫉妒了,外道说:我们从现在开始可是生活不下去了,大家都供养三宝,不供养我们外道了。外道就集合起来:我们一定要想个办法,把三宝给破坏掉。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一个计划,有个办法,如是如是。但是要有一个人牺牲。谁能够牺牲呢?这个外道的僧团当中有一个女众叫孙陀利,长得很庄严,她说:我可以牺牲,我为我的教团牺牲生命没关系。她就照着这个计划去做了,平常打扮的花枝招展,经常往祇树给孤独园听闻佛法,经常到祇树给孤独园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外道就把她给杀死,杀死以后就埋在祇树给孤独园的一棵树下。外道就说了:我们一个道友不见了。但是有人说:她这段时间经常亲近佛陀,我们要找找看。这外道就带了一大堆人去,诶,果然就找到了。找到了就把她的尸体挖出来,就带了尸体在街上游行,说:你看这个瞿昙说他有正法,你看做出这种事情来!就种种的毁谤。种种的毁谤,当然这居士当中,对佛法有信心的,不动,知道这是你外道自己在毁谤;但是有些人对佛法没有信心的,就开始动摇、怀疑了。那比丘到街道去托钵的时候,就托不到钵了,空钵而回。听到外面的讥嫌,说:这个释迦牟尼佛,你看做出这样的事情出来,跟她发生问题以后,还把她给杀死了。就毁谤佛陀。毁谤佛陀以后,比丘就白告佛陀,佛陀说:这件事情七天以后,自然就消失掉了,不必去回应它。比丘就说:佛陀啊!你老人家所有的罪障都消灭了,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怎么还会有这种余报呢?佛陀说:这个死者孙陀利跟我的因缘很深。(呵──)怎么回事呢?说:我过去在做凡夫的时候,我是一个男居士,我那个时候名字叫净眼(清净的净,眼睛的眼),我认识一个女众叫露相(发露的露,相状的相),这个露相特别的庄严。二个人的感情很好,经常工作之余就去外面郊游。但是露相后来又认识了一个男朋友,净眼就嫉妒了,找她谈判。谈判不成,一气之下,就失手把她给杀死了。杀死了以后,他说:从那以后,露相生生世世与我作对(哈──);到现在我成佛了,她还是不放过我,还为我做障道因缘。所以我们在三界当中,有时候我们静下来想:我们在三界生死当中,不应该今生才学佛!(哈──)那多生多劫的学佛,为什么现在还是这种境界呢?还出不去呢?这个障道的因缘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这个恶因缘还不是很厉害,这个爱因缘也是很厉害,这个软贼。你要修行,它用恩爱迷情来障碍你。今生他障碍你,下一辈子换你障碍他,这个生生世世爱恨的蜘蛛网越结越深,谁都不要出去,就是这样子。所以这娑婆世界,这个逆水中的鱼,在这个强大爱恨的逆流当中,你要增上是不容易的,真正不容易。所以说我们刚开始,应该要怎么样呢?要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小止观》说:刚开始修小止观的人,不可以跟一般凡夫住在一起。因为他那个爱恨的境界会障你的道。所以它那个五方便:持戒、精进,最后近善知识。这个近善知识,就是你要跟同参道友住在一起。你修止观,他也修止观;你不修止观,他在那边看电视(哈──),你就修不下去了,到最后你就陪他去看了。所以这个外在的因缘也是很重要。极乐世界的外在因缘,「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这是不退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修行,我也修行,大家都修行。第「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前面是三宝的加持,这是讲到「寿命」,这个寿命也很重要。我们三界的生死,这个报障……,说你二十岁开始修行,八十岁死掉,修了六十年,功夫正好相应纯熟的时候,死掉了。死掉以后又做人,有隔阴之迷,隔阴之迷又是一个颠颠倒倒的境界。等到你二十岁,又被找出来修行,修到八十岁又死掉!这个功夫不能累积,被这个死亡给隔绝住了。就像你烧开水,用开水去烧,诶,好不容易发出声响,快要滚了,关掉。关掉经过一个小时以后又冷掉了,冷掉了又打开,快滚了又关掉了。你一辈不能把水煮开。就是你这个修行没办法相续。极乐世界的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寿命永劫,这也是一个重点。「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你有足够的时间成佛,所以它也是一个不退转的因素,这个寿命的长。智者大师他提出五点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够圆证三不退呢?有三宝的加持,还有寿命的长。好,这个是讲到「一生补佛」。最后是「较量力用」,看最后一段:

  校量力用
  ┌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如斯│                   │
  ┤                   ├
  力用│  ┌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者,不可│
  └较彼┤           ├    ┘
  └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同日語矣
  ┌宗┐
  ──┤ ├之士,如何勿思?
  └教┘

  这一段是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总结。前面所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力用呢,有往生四土、圆证三不退。这种功德「力用」,是「千经万论所未曾有」。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那些人天的境界,你说他是凡夫,但是他的果报受用四土,他也能够受用实相庄严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他内心当中也圆证三不退。但是你说他是圣人,他又没有断烦恼!所以极乐世界很难判教。你说他是凡夫,他又受用四土、圆证三不退;你说他是圣人,他又未断烦恼。所以蕅益大师在后面说:极乐世界虽然是三根普被,它所加被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四土的众生都摄受了。但是极乐世界的殊胜是在凡圣同居土,特别的殊胜。这个是「千经万论」十方佛土所没有的。这样子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修行来比较,「较比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你在娑婆世界凭自力的法门,你不仰仗外在环境的摄受,你刚开始要顿悟正因、要明白佛性的道理,你要能够在你这一念杂七杂八的心中,找出原来你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净的,这要费很多很多的时间。这在经论当中,就要下「十年寒窗」的时间,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样子「仅为出尘阶渐」,这个只是你修行的基础。所以蕅益大师说:明白佛性,就表示你有资格修行而已。应该怎么办呢?「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你生生世世都不能出差错,才保证你能够直趋于佛道。只要一出差错,只要你一到三恶道去,那不得了。你得到三恶道的果报,那特别愚痴,出来以后,你的善根那影响很大,那个遮障,这太阳当中,一层厚厚的云层把你遮住了。所以你要生生世世不退,才能够直趋于佛道的。这样一比较起来,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矣」。「宗教」的修行人,你为什么不想一想啊,为什么不想一想!

  这事情是这样子的:就是我们凡夫啊,也不能到涅槃去,有这个集谛,有集谛就招感苦谛,有这个业力就不能到涅槃去。不能到涅槃去,只好流转。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我们还没有到涅槃之前,这个流转生死不是唯一的选择。就是说我们一个学佛的人,我们相信有来生,是的。你来生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继续流转,反正随业流转,我们是什么业力,我善业就到人天流转,恶业到三恶道流转,管它去的,随业流转,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静下来思考一下:你下辈子要去哪里?「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这件事情你应该稍微考虑一下,你下辈子要去哪里?如果你选择净土带业往生,那有二个好处:第一个往生四土,你在那个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有这四土的安乐境界;第二个能够圆证三不退,这种安乐当中,念念之间能够增长无上菩提。所以蕅益大师说:「宗教之士,如何勿思!」你应该为你未来的生命,好好的想一想,作出一个明确的抉择,是这个意思。好,前面是讲「五重玄义」的第四科「明力用」,讲到本经的力用,往生不退。看第五段「明教相」:

  明教相

  第五、明教相

  ┌大乘菩萨藏摄──────┐
  │            │  ┌末法多障有情
  此┤            ├能令┤
  │  ┌无问自说────┐│  └依斯径登不退
  └又是┤        ├┘
  └彻底大慈之所加持┘

  第「五」的「教相」是「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本经是无问自说,是佛陀「彻底」的「大慈」悲心「所加持」的,「能」够使「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此法门,能够「径登不退」,在一生当中成就三不退转。

  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阿伽陀药,万病总持

  ┤

  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当来经法灭尽」的时候,所有的经典灭掉了,佛陀独「留此」阿弥陀「经」,在这个末法业障深重的凡夫当中,「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赞叹这部经的修行法门,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所以作一个总结: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
  │         │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
  ┼一切诸佛之心要  ├
  │         │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菩萨万行之司南──┘
  ───一、「五重玄义」竟

  本经是二部经的和合,一部是《华严经》,一个是《法华经》。所以我们进入主题的时候,我们会发觉:在本经当中,有一种是讲到佛菩萨的功德,一个所缘境,讲到念佛一个所缘,就「华严」。万善为华,万德为果,这无量无边的华,来庄严无量无边的果地庄严,它那个依报、正报的庄严,这个《华严经》的境界。第二「法华」,《法华经》是讲心力不可思议,讲自性功德力。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这当中有二个主要的内涵:一个是能念的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法华经》偏重在心性的探讨。其次,我们所念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句佛号总持极乐世界所有依正庄严的功德,这叫《华严经》的境界。可以说「一切诸佛之心要」,一切「菩萨万行」的指「南」,都「不出于此矣」。自利利他,不离开信、愿、持名。「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有「智」慧的人,你应该可以明白的。这是讲到「五重玄义」的内涵。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他这个常寂光土是分证。它是这样子,成佛啊,为什么极乐世界不能成佛?《法华经》讲:成佛主要有二个:一个是成就法身佛,一个是成就应化身佛。以成就法身佛这一部分来说,极乐世界它有资格成就法身佛,初地就成就法身佛。但是应身佛就要等待因缘。如果你这个人在三界已经流转很久了,已经跟很多很多人都结下善根,而你这些眷属的善根都成熟了,那你也很快能够成就应身佛,你很可能就到哪一个国土,刚好是你的眷属的善根成熟,你就在那个地方示现八相成道,初地就有这种能力。这个成就应身佛要有因缘,如果你今生还是一个五逆、十恶的众生,仰仗一点大乘的善根,临终蒙佛开示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的心情,你也不急着跟众生结缘,一直在那个地方待到等觉菩萨,那你要成就应化身就慢了(呵──),就比较慢了。你一定要回入娑婆度有情,来到娑婆世界,你还不能成就应化身的。干什么呢?来做他的儿子、做他的父亲,「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令他解脱。你要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跟众生结缘。因为你成就佛身,那是特别尊贵,你可想而知。你在这个娑婆世界示现佛身,结果你说法没有人来听(呵──),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啊!没有人做你的弟子,你看,「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成就这种眷属的因缘,不能示现成佛的,你只能够现菩萨身、现凡夫身。所以成就应化身的因缘要很特别,每一期每一期的应化身都有他的因缘。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示现八千次,每一次的因缘都不同,每一次的名号都不同。所以,如果说在极乐世界成就法身佛,那不难。我们看前面的上品,有些人三七日、一七日就成就初地了。但是成就应化身,当然你应化身不能在极乐世界就应化,一个地方只能一个佛,二个佛那听谁的呢?你到极乐世界,你做二件事情,一般来说,这个法身菩萨他是上求、下化同时做,他同时候能够亲近十方诸佛,同时候能够从本垂迹,到十方世界广度有缘的众生,跟众生结缘。一方面使令众生善根成熟,成熟众生;一方面累积他未来成佛的净土。成佛众生、庄严净土,做二件事情。不过那个时候,法身菩萨跟我们现在苦苦恼恼的境界,那就不一样了。那是有方便力,有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在摄持你,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碍你,不能使你退转。所以龙树菩萨说:这个凡夫菩萨求生净土有一个困难,就像一只小象。小象有这个毒箭,凡夫的境界,不是爱就是恨,爱恨的毒箭七射八射,就把这个象给射死了(呵──),退转了。你要是成就初地菩萨,六牙白象,毒箭所不能射,就有这种力量。所以蕅益大师就劝我们说:这个「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身为一个凡夫的修行人,对于未来的前途,应该要好好的想一想,好好的想一想。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附录1:临终三大要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三卷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附录2:念佛的心态与音声(后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四卷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五卷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一卷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卷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九卷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八卷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七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