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第五编 净土资粮——行门 二、念佛方法 |
 
净宗法语大观_大安法师_DOC版下载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第五编 净土资粮——行门 二、念佛方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①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②,斯为第一。 注 释 ①同伦:伦,相等意。谓志同道合者。 译 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五十二位同行同志诸菩萨,即从座席而起,稽首顶礼佛足后,向世尊禀白:“我回忆往昔旷大久远恒河沙劫前,有一尊佛出兴于世,号无量光佛。共有十二尊如来在此一劫中相继出兴于世。最后一尊佛,名为超日月光如来。彼超日月光佛传授我念佛三昧的修持方法。譬如亲友二人,一方专心恒常地忆念对方,一人专门忘怀对方。这样二人,若对面相逢,专心忆念者了知,而专门忘怀者不识。专心忆念者可看见那人,而专门忘怀者浑然不见。如果专门忘怀者一念回光,也起心忆念亲友,那么二人互相忆念,立时得以沟通互应。如此互相忆念一天天加深,今生或能相见,乃至他生尽未来际,都能如同形体与影子一样,不相乖违离异。 势至圆通章是为念佛最妙开示,以如子忆母的心态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念念相摄,便可获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效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观音耳根圆通被明选,势至根大圆通被暗选,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持名为往生正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译 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坚持念起阿弥陀佛来,或是一日,或是二日,或是三日,或是四日,或是五日,或是六日,或是七日,念到一个心专门在佛号上,不夹杂丝毫的别种念头,那个念佛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许多菩萨,都显现在他的面前来了。这个人命终的时候,蒙佛力慈悲加佑,不会颠倒迷惑,立刻就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 信愿持名,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愿往生,悉能蒙佛愿力带业往生。打佛七即依此经文而施设。 昼夜持名,必得往生 至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愍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殊使不能尔,自思惟熟计,欲度脱身者,下当绝念去忧,勿念家事,莫与女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断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译 文 最切要的是应当受持八关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弥陀圣号,想要往生极乐佛国,十日十夜不间断念佛,我都慈悲怜念这念佛人,全让他们生到极乐刹土。假使有人做不到如此十日十夜念佛,就当认真思惟反省,想要度脱生死轮回者,最低限度要做到杜绝世俗的杂念,去除忧患,不要挂念家事,不要与女人同床,应当自己端身诚意,断绝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诚忆念极乐世界,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都能往生安乐刹土。 依照此段经文,东林寺每月组织一次昼夜24小时经行念佛,效果良佳。此乃获得往生左券之行法,伏冀净业行人力行之。 高声念佛之十种功德 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 译 文 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够排遣睡眠;二、天魔惊惶怖畏;三、音声遍及十方;四、三途(血途、刀途、火途)止息苦厄;五、外面的音声不会进入;六、令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一切佛闻声欢喜;九、正定正受现前;十、成就往生净土。 五念法门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最忌夹杂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 译 文 大凡修净土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什么叫夹杂呢?就是又诵经,又持咒,又做种种法会,又喜欢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一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这些都是夹杂。既然夹杂,心就不专一;心不专一,往生见佛就难了!这样岂不空费了一生的大事?你如今一概都不要做,只紧紧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望往生极乐世界。日久功夫成就,方能不致错过一生。 这是西方净土的菩萨倒驾慈航,为我等众生开示的法语,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最宜珍重奉行。 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译 文 又诸三昧的名称甚多,在诸三昧中,以功德高、进展易的标准来衡量,当推念佛三昧最为第一。为什么这样说呢?穷尽玄妙,扺达寂灭的境界,即可推尊为如来。如来性体、任运神妙,随缘妙应,无有定规。是故能令契入念佛三昧的行人,浑然泯灭种种知见。以无分别心涉缘应事,如同明镜照物。心镜明亮,内照明晰,便能映现森罗万象的境相。不是耳根与眼根所能及,而见闻功用行无障碍。于此念佛三昧中,能睹见渊深、凝寂、虚灵之镜(心)体,而契悟灵性本根湛明一体,清净透明,法尔自然。审察聆听内在的玄音,扣诚发响,能令尘劳系累消除,滞塞的情执融化开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三昧,还有什么方法能达到这个玄境呢?! 远公大师所诠显的念佛三昧,有其独特的修学背景,以禅观入手,兼仰佛力,栖神安养。如是便避免了渺茫无主,蹈虚履空的窠臼。远公于念佛三昧中,三睹阿弥陀佛身相光明。鸠摩罗什大师赞誉远公大师为东方护法菩萨,良有以也。 只贵真实修行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译 文 学佛的人没有必要庄饰外在的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披缁衣戴道巾,带发修行的人,自可穿日常的服装念佛;不必定要敲木鱼击铃鼓,喜欢安静的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结队做法会,怕事的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到寺庙听讲经,识字的人,自可依照经教念佛。 一切境缘,正好念佛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译 文 《佛说阿弥陀经》言:若人信愿持名,临命终时,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念佛之人,往生极乐世界,分为九品莲华。只因念佛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贤良、愚痴,只要信愿持名,一心不乱,随其念佛功夫行持的大小,悉可获得九品往生。 十念法门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 十念法,由阿弥陀佛“十念皆生我国愿”为依据而施设,借气束心。为时少,收效大,事业忙碌者可行持。 十念记数法 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头从心起,声音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译 文 应当摄耳认真倾听佛号,无论出声念、默念,都必须念头从内心生起,声音从口里发出,声音从耳根回入(默念虽然不动口唇,然而意地之中,也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摄心念佛,妄念自然息灭。如果还有妄念像波浪一样翻涌,就用十念记数法对治。在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必须声音念得分明,仍须记数记得分明。念至十句后,又须从一句到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地念。随念佛的声音而记数,不可掐念珠,唯凭用心默记。……纵然一日念数万声佛号,全都如此记数。这样念佛,不但去除妄念,也最能养神,随快随慢地念,丝毫没有滞碍。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译 文 念佛法门只贵信得及,佛号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声佛号,或昼夜五万、三万声佛号,以每天决定不缺数量为准,毕此一生,记数念佛,誓不改变。像这样还不能往生净土者,三世诸佛便是说假话。 念佛百万遍决定得生 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绰禅师捡得此经。若能七日专心念佛,即得百万遍也。由此义故,经中多导七日念佛也。 译 文 如经中所说:“若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满一百万遍后,决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道绰禅师曾经捡阅到此经。如果能够七日专心念佛,就能念满一百万佛号。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经中多劝导众生七日精进念佛。 由此圣言量依据,应现代人的根机,东林祖庭每月二次进行十日百万佛号闭关持念,效果甚佳。愿诸有心人,推广此法,广利众生。 历缘系心念佛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及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译 文 无论为公事还是作私活家务,经历旁涉诸多缘务,虽然种种忙碌而内心常不忘记佛号以及忆念西方净土。譬如世间人有切身大事挂在心上,虽然经历交谈、去来、坐卧以及做种种事务,而不妨碍潜密忆念,那件切要大事宛然在心。念佛之心也应当是这样。倘或失掉念佛之心,应当赶紧将念头摄回到念佛上。如此时间长了,成为习惯,便自然恒常地忆佛念佛了。 正行与杂行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 译 文 但修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所谓正行,就是专依诸往生经所示的行法来行持,这就叫正行。什么是正行呢?一心专门读诵这部《观经》以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佛国土依正二报庄严。若礼拜就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口称就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门赞叹供养西方三圣,这就叫做正行。在此正行中,又分为两种: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不管时间或长或短,念念不离佛号,这就叫正定之行业,随顺彼阿弥陀佛愿心故。其他如礼拜、读诵等行持,就可叫做助业。除此正业、助业二行门之外,其他的诸善行业,都称之为杂行。若修前面所说的正行与助行,心常亲近阿弥陀佛,忆念佛号不间断,这就叫无间修;若行持后面的杂行,念佛心就会经常间断,虽然也可以回向功德得生净土,但总称之为疏远夹杂之行。 较量专修与杂修 若能如上①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注 释 ①如上:指此文前述之四修法: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译 文 如果能如上面所说的,至诚念佛,念念相续,以尽形寿为期限者,十人修持即十人可往生,百人修持即百人可往生。为什么呢?此专修念佛者没有外面杂缘干扰能得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背释迦如来教敕故,随顺十方诸佛法语故。若欲舍弃专修而修杂业话,那么一百个人中难得一、二人往生,一千个人中难得三、五人往生。为什么呢?乃是因为杂多缘务心则乱动,由此失去念佛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故,与释迦如来教敕相违背故,不随顺十方佛法语故,系念佛名不相续故,忆佛想佛常常间断故,回向发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邪见烦恼未中断故,没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大师较量专、杂二修的差异,其利无穷,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冀净业同仁禀遵之。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译 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师)发此闭关精进修行之心,实属不可思议。然而在关房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果能念佛到一心不乱,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得到一心之前,千万不可用浮躁妄动之心先求感通。得到一心之后,必定会有感通。感通后心就更为专精纯一。如同明镜安放在台座上,遇到身形来便映现,身形离开镜子就空无形像。纷纭杂沓的景象来自外面的景物,与我(主人翁)有何关涉?没有得到一心而急切追求感通,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况且以浮躁妄动之心格外企望境界,或许会引起著魔之事,破坏清净心。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六根收摄专注佛号,净念相继不断,能得定慧等持之三摩地,如是念佛方法最为第一的开示,敢为座下陈述之。 弘一律师致函印光大师请教闭关念佛的法要,以冀亲证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回函所作的上述答辞,实乃关中用功最妙开示。 魔事之由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虽两条途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 译 文 念佛著魔的情形略有三种原由:第一,经教理路不明白;第二,没有遇到善知识;第三,自己不能觉察。今有人欲行千里之路,如果不依据地图,又未遇上向导,再加上不认识前面道路的通畅与阻塞,便鲁莽前行,我知道这人难免陷入错误的困境。参禅与念佛,譬如行路,经书教理如地图,善知识如向导,自己的觉察之心如同识别道路的通畅与阻塞。虽然参禅念佛这两条道路有平坦和艰险的不同,但都难免有走错路的患害。 如磁石吸针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声声唤醒本来人 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 译 文 持念弥陀名号贵在专一精纯,
---------------------------------------------------------------------------------------------------------------- 更多大安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