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阿耨楼陀尊者:摄阿毗达摩义论 附录四、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与心识活动 |
 
阿耨楼陀尊者:摄阿毗达摩义论 附录四、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与心识活动
“上座部立九心轮”,是其最重要的教理。因为八十九心的状态和活动都是依据“九心轮”的论点才能灵活应用,如果离开九心轮的配合,则八十九心的繁杂分析便无什么意味了。在探讨这个重要的问题之前,先从我国的论典中引证几段有关的文句。 《成唯识论》卷三云: “上座部分别论者,俱密意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遍为三有因。” 《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十一云: “分别论者,旧名分别说部,今说假部,说有分识体互不断周遍三界为三有因。其余六识,时间断故,有不遍故,故非有分世亲摄论无文,唯无性释有九心轮,此是阿赖耶识。九心者: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心,余如枢要说。” 《唯识枢要》第三卷云: “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担任运缘于境转,名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能引发。其心既于此境上转,见照瞩彼。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察其善恶。既察彼已,逐等贯彻,识其善恶。而安立心,起语分别,知其善恶。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生。动作既兴,将欲休废,逐复返缘前所作事。既返缘已,逐归有分,任运境转。名为九心,方成论义。其中见心通于六识,余唯意识。有分心通死生,返缘心唯得死。若离欲者唯有分心。既无我爱,无所返缘,不生顾恋,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死,有恋爱故。若有境至,则心可生,若无异境,互作有分,任运相续。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无性摄论第二卷云:五识于法无所了知,先说见心也。复言见唯照瞩,却结前心。” 《解脱道论》卷第十云: “从有分心、转见心、所受心、分别心、令起心、速心、彼事心。于是有分心者,是于此有根心如有牵缕。转心者,于眼门色事夹缘故。以缘展转诸界,依处有分心成起,有分心次第,彼为见色事成转生转心。转心次第依眼应转,现得见生见心。见心次第已见以心,现受生受心。受心次第以受义,现分别生分别心。分别心次第以分别义,现令起生令起心。令起心次第以令起义,由业心速行。速行心次第以速行义,不以方便生彼事果报心。从彼更度有分心。” 过去我国佛教学者,对于上例论典所提的问题发生了兴趣,想更详细地知道一些关于上座部这个九心轮的思想。但在我们原有的论典中,实在不易找到更详细的资料。唯识枢要所说的比较详细,但是否完全符合于上座部的说法是值得考虑的。解脱道论中所说的既简单而文字又难读,实在不易了解。现在我想直接根据上座部的教典,提供一些比较更详细的材料作为大家研究的参考。然而叙述九心轮的思想,决不能离开八十九心单独来说,因为它们是互相关连的。所以在提到八十九心的时候,我想依然用符号来代替,不明之处,请参考本书《附录》中拙着的“南传八十九心”。同时九心轮的名称,在唯识家的着作和《解脱道论》所译的有所不同。我现在根据巴利原文和参考其他外文的译着,对于这些名词的翻译也未免与古原有所出入。为了比较有系统地叙述上座部这个重要的思想,拟分两节来谈: 一 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 八十九心是依十四种行相而转起活动的。十四行相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见、(五)闻、(六)嗅、(七)尝、(八)触、(九)领受、(十)推度、(十一)确定、(十二)速行、(十三)彼所缘、(十四)死。 (一)结生──由于欲界八种善心[1~8](这数字符号是照本书《附录》“南传八十九心”一个表的,以下同)的潜力,有情生于六欲天及人类之中的时候,便转起八种有因的欲界异熟识[42~49]而结生;堕于人中半择迦( Pa aka)等类的人,转起力弱的二因的善异熟与舍俱的无因异熟意界[41]而结生;这是他们在前世临终时心所现起的业、业相及趣相,不论以任何一种为所缘而发生的。这是说由欲界善心的潜力转起九异熟心而结生。其次由于色界、无色界善心[9~17] 的潜力,有情生于色、无色界时候,便转起九种色及无色界的异熟识 [57~65] 而结生,也是它们在前世临终时心所现起业与业相,不论以任何一种为所缘而发生的。再其次由于不善心的潜力,有情生于恶趣之时,便转起一个不善异熟无因意识界[56]而结生,也是他们在前世临终时心所现起的业、业相、趣相,不论以任何一种为所缘而发生的。这里说有十九种异熟识是依结生的作用而转起的,也可叫这十九识为结生识。在《清净道论》第十七品还广论三界诸趣的业和结生,这里不能详引。 (二)有分──当结生识在结胎熄布q息灭时,即刻随着那十九异熟识中的任何一种及其同样的所缘而生起与生结生识类似的有分识。如是连续地前后不断地生起无数的有分识(生命流),象河流相似,相续不断,甚至存在于无梦的酣睡之中,直至有别的心生起而来转变它。这是依有分的作用而转起的十九识。 (三)转向──在有分识这样相续转起之时,若诸有情的眼等诸根获得了取其所缘之境的机会,那时如果是色境现于眼前,则眼净根击处于色缘,由于击触之力,而有分识便起波动;继之于有分息灭之时,即于那同样的所缘色,生起了好像是有分的断绝而行转向(唤起认识的注意)作用的舍俱无因唯作意界[70]。于耳门等也是这样。如果是六种所缘现于意门之时,在有分的波动之后,便生起好像是有分的断绝而行转向作用的舍俱无因唯作意识界[71]。这是由转向作用而起的二种唯作识。 (四~八)见、闻、嗅、尝、触──在转向之后,于眼门生起以眼净根为所依而行见的作用的眼识[34、50],于耳门等生起行闻等作用的耳、鼻、舌、身识[35~38,51~54]。在此等识中,如果对可意的及可意的中性所缘境而起的为善异熟[34~38];如对不可意的及不可意的中性所缘境而起的为不善异熟[50~54]。如是依见、闻、嗅、尝、触的作用而起十异熟识。 (九)领受──在眼识等之后去领受它们的境(认识的对象),便生起领受作用的意界;即是说在善异熟的前五识之后而生起善异熟的意界[39],在不善异熟的前五识之后而生起不善异熟的意界[50]。如结以领受的作用而起二异熟识。 (十)推度──在意界之后生起意识界,对意界所领受的境加推度;即是说在不善异熟的意界之后而起不善异熟的意识界[56] ,在善异熟意界之后对可意的所缘而起喜俱的无因善异熟意识界[40],对可意的中性所缘而起舍俱的无因善异熟意识界[41]。如是依推度的作用而起三异熟识。 (十一)确定──在推度之后,即于那同样的境上而起确定的舍俱无因唯作意识界[71]。如是依确定的作用只起一唯作识。 (十二)速行──在确定之后,如果色等所缘是强大的,即于那确定的同一境上,无论由八欲界善[1~8]或十二不善 [22~23] 或其他的九欲界唯作[72~80]中的那一种心,经过了六或七剎那的速行,然后而起彼所缘。这是就眼等五门现起方面说的。其次于意门,则在意门转向之后,以同样的方法而起此等二十九心的速行。如果是从种姓心(Gotrabh^──包括遍作( Pari-kamma ),近行( upacra)、清净(appan)等定──之后而起的速行,则从色界的五善[9~13] 、五唯作[81~85]、无色界的四善[14~17],四唯作[86~89]及出世间的四道心[18~21]、四果心中,获得它们的缘而起速行。如是当知依速行的作用而起的有五[66~69]之中,获得它们的缘而起速行。如果当知依速行的作用而起的五十五种的善、不善、唯作及异熟的识。 (十三)彼所缘──如果于眼等五门是极大的色等所缘及于意门是明了的所缘,则于速行之后──即于欲界的速行之末,由于可意的所缘等及宿业的速行心等而获得各种缘,即以那些缘,于八种有因的欲界异熟[42~49]及三种异熟无因的意识界 [40、41、56] 之中,起了一种异熟识,它是随着速行心而对于有分的所缘以外的另一种缘而速行二回或一回的异熟识,好像暂时随着逆流而行的船的流水一样;这便是说,因为那异熟识本来可以对有分的所缘而起,可是它却以速行的所缘为自己所缘而起,所以称它为“彼所缘”,如是由于彼所缘的作用而起的有十一种异熟识。 (十四)死──在彼所缘之后,必再起有分。于有分断时,再起转向等。如是在心的相续中,如果获得缘,便于有分之后生起转向,于转向之后生起见等。这样由于心的一定的法则,再再生起,直至于一有(一生)中的有分灭尽为止。那一生之中最后的有分,因为是从生而灭,故称为“死”。所以这死心也和结生及有分的识一样只有十九种。这是由于死的作用而起的十九种异熟识。 其次从死亡后再结生,从结生之后再有分,如是于三有、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中转向的诸有情而起不断相续的心。只有那些于转向之中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在他的死心灭时而识即灭。 这里说的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并非说每一个心都有十四作用,而是说每一心在十四作用中具有几种或一种。上面所叙述的是根据觉音论师的解释。下面再据阿耨楼陀师的概论十四作用作出一表,说明那些心有那些作用,那就更清楚了。虽然名称稍有出入,但以符号来看是不会错的。 八 十 九 心 十 四 作 用 表 二 心识活动的路线 前面提到“上座部立九心轮”,是根据唯识家的旧说,其实在上座部的重要论典如《清净道论》及《摄阿毗达摩义论》中,都没有“九心轮”这样的说法。然而这个思想体系中,除了上述的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外,尚有一种称为“毗提”的。“毗提”译为“路”,意即“心识活动的路线”或“过程”。这种过程又叫“路心”有七种:即根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再加前面的有分为八种。此即唯识家的所谓“九心轮”。现在依六路来叙述。六路:为眼门路、耳门路、鼻门路、舌门路、身门路及意门路;或为眼识路、耳识路、鼻识路、舌识路、身识路及意识路。这是说有六条通过不同的根门而转起心识活动的路线。 1.五门的路线──在眼耳鼻舌身的五门,有极大、大、小、极小的所缘境;在意门则有明了和不明了的所缘。如是对六种不同的境界现前而如何转起心识的活动呢?有生、住、灭的三剎那名为一剎那心。住于色法的有十七剎那心的生灭寿命。五种所缘来现于五门,要经过一剎那或多剎那心而达到住位。所以若所缘色是经过一剎那现于眼前的,则从此有分识波动二次,停止了有分之流以后,转向于所缘之色(唤起对色的注意),便生起一次五门转向心的生灭。从此次第的生起见色的眼识,领受的领受心,推度的推度心,确定的确定心,各有一次生灭。从此便于欲界的二十九种速行心(不善心12[22~33]+善心[1~8]+笑心[72]+唯作心[73~80]=29)中随得一缘即动七次的速行。随着速行的结束,适宜地转起二次的彼所缘心,从此便堕入有分。如上面这样生起十四剎那的路心,二剎那的有分波动,以及过去的一剎那心,便具足十七剎那心。此后那个境界便消灭了。像这样经过十七剎那心相续的所缘,那是极大的境界。如果现在前的所缘较弱,在过程中不能生起彼所缘心的,则名为大境;这便是说仅仅终于速行便堕入有分,所以没有彼所缘心生起的。如果来现的所缘,在过程中不能生起速行心的,名为小境;因为速行心不生,则仅转起二次或三次的确定心后,便堕入有分。如果来现的所缘,在过程中连确定心也不能生起便沉没了的,则名为极小境;此唯有分心波动,却无路心的生起。于眼门是这样,于耳、鼻、舌、身等门也是这样,如是我们知道于一切五根门有四级心转:一、到达彼所缘,二、到达速行,三、到达确定,四、无路心生起。其所缘的境界也有四种。 从上面这些叙述,我们知道通过五根生起的一念心识,既是随着大小强弱不同的境界,也在时间的长短上而有所不同的。最长的完成一念要经过十七剎那心。关于十七剎那心的次第和名称是这样的: 1. 過去有分 这里说的路心,是除开有分的;因为光是有分波动,不能生起心识,还不算走上转起心识活动的路线。关于五识的生起,有七种路心(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和经过十四剎那──即五门转向1+任何的五识1+领受1+推度1+确定1+速行7+彼所缘2=14。详细地说,则五门包括全部欲界的五十四心。 有分,是像流水而相续不断的;诸心,则如波涛而起伏不定。心生则有分之流断,心灭则沉入有分。所以我们从生至死的心识生灭状态,似乎是这样的: 2.意门的路线──于欲界的意门,如果是明了所缘来现于前,经过二剎那的有分波动,一剎那的意门转向心及七剎那的速行心以后,再起二剎那的彼所缘心,然后堕入有分。如果是不明了的所缘来现于前,仅终于速行便堕入有分,不起彼所缘心。 那么,意识的生起,则只有三种路心(意门转向、速行、彼所缘)和经过十剎那,广言之,则包括欲界的四十一心──意门转向心+欲界速行心29+彼所缘心11=41(可参考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表)。 关于上二界及出世间有禅定作用的意识是有所不同的,不拟详述。 本来对于路心的思想,尚有多方面的理论,这里不过是仅述数点,以见一斑。
---------------------------------------------------------------------------------------------------------------- 更多阿耨楼陀尊者佛学内容 更多叶钧居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