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十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十一)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看丁二、功德超胜,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是名妙莲花,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毘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当我们能够对于五蕴的身心开始用空假中三观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这样子是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莲花。大乘佛法喜欢用莲花来表达菩萨的智慧。莲花的特色是出污泥而不染,它能够在整个五欲六尘当中活动,但是它又能够不取于相,不取着它的一个真实相,它能够出污泥而不染。金刚王指的是这样的一个智慧,它像金刚一样的坚固,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是自己障碍自己了。因为业力它没有错,你今天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事出必有因嘛!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必须要无条件地去承当我们过去的业力,这个没有话讲了,修学佛法第一个特质就是先认命,先认命。你要先认命,才能够去改造未来。我们现在不是。我们现在,过去的业力显现出来,我们抗拒,弄到自己很痛苦,把现在弄得很痛苦,也把来生破坏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你一定是要有一个智慧来观察,你面对你过去业力的表现,你反正它只是一个能量的释放,过去就好了,不要让这个能量再产生恶性循环的力量。所以真正的金刚就是去破坏你心中的执取,而不是去改变外境。

  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个观念,如果你每遇到什么事情都去怪罪别人,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你这个心态到临命终的时候会非常的痛苦。因为你的心是习惯于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你到临命终的时候突然想收回来,收不回来。这个小孩子在外面跑太久了,你的心在六尘当中活动得太久了。所以你要训练你自己,遇到事情,调整自己的心态。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任何一件事情会在诸位的身上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是跟你有关系的,是你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没有一件事情是会莫名其妙出现的,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所以金刚王就是说,我们现在必须无条件地承当过去的业力的释放,好,我今生认了,好坏都不取。但是我们着眼在什么?着眼在来生的创造。你今生的使命是干什么?你知道我们生命的使命是干什么?有两件事,人生只有两件事:第一个来还债,把过去的债还完;第二个更重要的,创造来生,创造来生。第一个去酬偿过去,第二个去创造未来。而这个时候,你今生的操作,你的智慧,怎么去面对你的生命,就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人生的重点在过程。你重视结果有什么好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面临死亡嘛,结果是每一个水泡都要破裂,没有一个例外嘛!你福报再怎么大,你这个水泡也要破裂。那问题是,在破裂之前,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破裂?那你这个智慧就很重要了,很重要。所以我们经常要观察,对人生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我们对于已经要成熟的业力保持认命随顺,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要创造另外一个功德,这个下一堂课我们会说到,如何忆佛念佛来积集来生的资粮,这个是重点。

  那么宝觉当然是一种智慧,所以说,一个人禅净双修的心态,他对人生跟我们一般人不太一样,一个有安住在不生灭心的人,他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你如果是抱着一个来受用人生的心态,你很难往生极乐世界的。你把人生要当作历练,历事练心,它是让你积集往生资粮的一个所缘境。因为你要抱着一种受用的心态,那你是跟它结合在一起。所以人生不是让你来享用的,是让你来历事练心的,假借这个人事的因缘来积集你往生的资粮:遇到顺境,我们感恩阿弥陀佛;遇到逆境,加强我们往生的力量。那这样子的话,所有的环境对你来说都是增上的。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试图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你会越弄越糟的。你会把今生弄糟的,你也会把来生弄糟的。你今天老是去注意外境,你今生就完了,你来生也完了,什么都完了。最好的心态是,把这样的环境当作你往生的资粮。我遇到顺境,我深深地对弥陀感恩,他对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让我更加地觉悟,我不能再轮回下去了。这样子这个环境对你来说都是一种增上的力量!那么这种智慧就是不可破坏,任何因缘都不可破坏的一种坚定往生的一种智慧,叫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那么这个三摩提当然是一种止观的三昧,但是这个三昧为什么叫如幻呢?因为我们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是空假中三观。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否定生命的假相假用,就是如幻。你说它没有,它有它的相状跟作用,你说它有,它又没有真实的体性,是暂时有的。所以只好说是一种如梦如幻的三摩提,就是它观一切法空,而不坏假相。那么这样子的功德是超越一切二乘的功德,因为二乘是偏空的,他没有修假观的,所以他不能积集资粮。那么这个是阿毘达磨,这个阿毘达磨指的就是一种无上殊胜的意思,它是一种无上殊胜的法门,而且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陀,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要成就大般涅槃必经的道路,只有这条路,没有其它的道路可以走。你要用空假中的智慧来面对人生,你才能够产生最大的功德。

  那么这个思想——如幻三摩提我们再解释一下。小乘对人生的观察,我们叫作灭色取空,他对人生是完全否定的。你看他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以小乘佛法他不把人生当历练的,他认为人生没什么好历练的,就是出离就对了,反正我对人生完全地排斥。我离开了人群,走入了山林,他的思想就是完全趋向空性的。当然从大乘的角度,这个人成就了解脱了,但是他很难成就功德庄严,因为他否定了生命的假相假用。所以小乘佛法的空观,我们叫作偏空的思想,消极的。大乘佛法的空观叫作缘起性空,他从因缘所生当中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否定的是它的自性执,它是没有自性的;但是我们不否定它的作用,只否定它的体性,不否定它的作用。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空是——色即是空,但是空即是色,双向思考。我们可以从现前的五蕴身心当中回到了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清净本性当中回到眼前的身心世界,空即是色。或者我们这样讲,我们可以从现前的个体生命这个水泡回到整体生命,水泡可以回到大海;也可以从整体生命回到个体生命。所以大乘佛法色即是空,但是空还得要即是色。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如幻三摩提,他不否定你眼前的假名假相假用,他只是破坏我们的自性执而已。

  这是在整个修学念佛当中,你要先安住你的内心,把心带回家,就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你心态不调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恼,非常的动荡不安,你会不断地受到过去业力的刺激,包括临命终亦复如是。所以我们应该在生命当中找到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风浪、没有波浪的一个环境住下来,把心安住下来,以无住为住,或者说以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为住。那么这个就是把整个佛号的基础、把地基打下来,就是找到你的不生灭心,然后在那个地方住下来。那么这个是十方一切诸佛所必经的过程,这个是所谓的一路涅槃门。

  好,那么禅观的部分我们先讲到这里,我们看下一段,乙二、净土宗修学法要。禅观的思想是比较偏重在以空观来破执,所以它空假中其实比较偏重在空观这一块,其实假观,净土宗是比较偏重假观的,从空出假而产生一种正确的忆念,因为它的重点在感应道交。禅宗的思想在正念真如,它是一种理观,理性的观照,净土宗它是一个因缘的事修,这个地方不同了。但是这个地方不同,但是有关系,因为你的感应道交要安立在不生灭心的基础,这个后面我们会说到。为什么不能用攀缘心来感应道交呢?有很多过患。你依止攀缘心来念佛,过患非常的多。

  好,我们看丙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两段经文,先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个地方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们在世间上,我们面对很多众生。面对很多众生,我们把众生分成两块:一个是跟我们没有缘的众生,你看你到街上去,到超商去,你看到他没感觉,他看到你也没感觉。为什么呢?就讲出这件事情有它过去的因缘,因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为什么你跟他会没有感觉呢?因为在过去生的生命当中,可能是某一个人,某甲去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心中早就忘了某甲。这当中某一个人忆念某一方,但是某一方并没有释放出相对的一种忆念的力量。那么这两个人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是若逢不逢,可能是相逢,也可能是不相逢;即便是相逢也没有用,或见非见,就是相逢就等于是没有相逢。那么即使是见面,你看你跟他在超商也见过好几次,但是完全没有产生互动的作用,所以有见面等于没有见面,视若无睹,当面错过,不能产生感应的力量。因为你过去生跟他没有产生彼此的互相忆念,所以你看到他没感觉,他看到你也没什么感觉,就是这样子。这个就是为什么今生会变成跟你无缘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好,我们再看有些人跟你因缘很好,诶,你看到你的儿子,就打从内心地欢喜,他看到你也打从内心地欢喜,这怎么回事呢?二人相忆,二忆念深,那么因缘当然,有缘还得分两种,一个是缘很深,一个是缘很浅。假设你跟他有缘,但是很浅,那只是两个人偶尔地忆念,你可能是偶尔会想起他,他也是偶尔会想起你,但是时间不是很相续,这个有缘,但是缘不深。第二种是二忆念深,这个是经常地、相续地会去忆念到对方,他也是经常地相续地忆念到你,那么这个时候你们两个因缘就很深了。从一生,你今生会在一起,来生也会在一起,再来生也会在一起,就好像是那个形体跟影子一样,你们两个因缘就不会再分离了,你们两个总是会相逢,总是会构成眷属,为什么?因为你们两个过去彼此互相会忆念对方。

  那这个地方就有个问题了,没有提到恶因缘的众生,他这个地方提到无缘的众生,第二个有缘的众生,第三个是恶因缘的众生。什么叫恶因缘的众生呢?恶因缘还是有缘嘛!就是你过去用烦恼心、用嗔恨心去忆念他,假设你今生经常用负面的情绪来忆念某甲,他也用负面的情绪来忆念你,那糟糕了,来生变成恶因缘,来生变成恶因缘。所以说,这个人跟人之间完全是一种彼此的忆念,而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内心的相互忆念会决定你来生会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因缘。在这个地方是世俗的因缘,它只是一个譬喻。净土宗重点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那么阿弥陀佛,到底他会选择去接引谁?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你跟阿弥陀佛必须要有很深厚的因缘。那么关键在哪里呢?看这段经文就清楚了: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随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先看佛陀,身为阿弥陀佛,他对众生是什么心情。身为一个如来,他在大般涅槃的寂静明了的心性当中,他那个大悲心是经常地悯念众生,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所以佛陀是对我们安排了四十八愿,这个四十八愿已经存在法界当中,而且他四十八愿已经对我们释放出很强烈的磁场、很强烈的善意。但是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若子逃逝,随忆何为?你整天所想的就是你现在这些尘劳的事情,你的色身怎么样?你的感受怎么样?你有怎么样的妄想出现。你的心都在这个五蕴身心里面不断地活动,当然你来生只好在三界再创造一个五蕴,因为你整天忆念你的五蕴嘛!所以身为儿子,离家出走,从今以后你再也不去忆念母亲了,母亲对你的忆念是不能产生感应的。反过来说,身为儿子能够不断地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母子之间的关系,生生世世就能够相逢在一起了。这个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他在过去的无量劫当中,经过五劫的思维,成立了四十八愿;然后再用尘点劫的六波罗蜜的善法,把四十八愿产生一种生命的力量,用他的六波罗蜜把这个愿力填满,变成一个有真实功德、有真实救拔力量的四十八种功德力存在法界当中,他不断地对众生释放善意。但是我们没有相对地去忆念佛陀,那四十八愿等于没有效果。

  很多人都问我说,到底有没有阿弥陀佛的存在?这个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很难讲。你不相信他,对你来说就不存在嘛!你不忆念他,对你来说就是没有嘛!所以阿弥陀佛到底有没有存在?这个是你决定的嘛!你问我,我怎么知道?我怎么知道对你来说有没有存在呢?你相信他的存在,你不断地忆念他,对你来说就是有存在嘛!所以这个佛陀跟众生的忆念,你看这个人他就是容易跟本师释迦牟尼佛感应,他就,诶,观世音菩萨他没念几声,他就跟观世音菩萨感应。我告诉大家,事出必有因,生命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现的,不可能!诶,你说他念几声,那你知道他前生念多久啊?念多少声了?那当然我们过去也不知道,从现在开始。也就是说,你今天要下定决心往生极乐世界,你就必须要仰仗佛力。那么这个时候你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这个忆念包括两种:第一个信心的忆念,第二个用愿力来忆念。其实我们很多人只会用信心来忆念弥陀,但是有些人对往生的意愿不高,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他相信阿弥陀佛会救拔你,救拔我,但是他大部分念佛只是在消业障、增福慧,那这样子阿弥陀佛的圣号对我们的救拔只仅于现实的安乐。你必须对阿弥陀佛释放两种信息:第一个,信仰归依的心,第二个往生的心。那么阿弥陀佛就给你两种功德,包括今生的安乐,包括来世的往生。所以你用什么心态来释放出你的佛号,那么阿弥陀佛给你的反作用的功德力,就是你释放信心跟释放愿力,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你完全没有忆念,阿弥陀佛在你生命当中就等于是不存在。这个地方就把感应道交这个彼此间的心灵的互动先作一个说明。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十二)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六章:行道智见清净义释

白话文:佛教经典 未曾有因缘经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十三)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七章:道智与果定

 

后五篇文章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五章:道非道智见清净义释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十)

白话文: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四章:相、作用、现起、近因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九)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