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一○五○、本经叙说世尊赞叹善生尊者外身端严,内心亦证解脱端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善生的尊者,刚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比丘啊!应知这位善生善男子有二处端严:一为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二为灭尽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内心寂静尽除一切烦恼,这位比丘非常庄严,

  远离贪欲断除各种结缚,入于涅槃而不再有生死,

  他将持此最后之身,摧伏魔军怨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经注释:

  1、「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相对类句作「深信家法会归无常,出家学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由家出家而为无家」。

  一○五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诫诸比丘,不可以貌取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容貌很丑陋,难看极了,因此就被众比丘所轻慢。他来到佛陀住处。

  当时,世尊被四众弟子围绕着,大家看到那位比丘过来了,都对他生起轻慢的心理,彼此说着:「那一位是什么比丘呢?现在他顺路而来,容貌丑陋,难看极了,是被人轻慢讨厌的比丘。」

  这时,世尊知道众比丘心里的想法,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是否看见那位形状很丑陋,极为难看,会使人对他生起轻慢之心的比丘到这里来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是的,已看见了。」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对那位比丘生起轻慢的心理。为什么呢?因为那位比丘他已灭尽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了,舍离所有的重担,断除各种结缚,具足正智,而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众比丘啊!你们不要随便去评量别人,只有如来才有能力评量别人。」

  那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就退坐于一边。

  当时,世尊又问众比丘说:「你们是否看见这位比丘向我顶礼后,退坐于一边呢?」

  比丘答佛陀说:「是的,已看见了。」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对这位比丘生起轻慢的心理;……乃至你们不要随便评量别人,只有如来才有能力评量别人。」那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所有飞鸟和走兽,没有不害怕狮子的,

  只有狮子是百兽之王,其余动物都比不上它!

  像这样有智慧的人,个子虽小也算是很大,

  不要执取他的身相,对他生起轻慢之心。

  何必要有高大的身体呢?徒然多些肥肉却没有智慧;

  只要具有这贤胜的智慧,那么就可算是上等的人了!

  远离贪欲断除一切结缚,证入涅槃便不再有生死,

  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摧伏所有的魔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五二、本经叙说提婆达多及其五百徒众,以利养心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佛告诸比丘贪受利养之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提婆达多有利养之事,摩竭陀王阿阇世毗提希子天天带着侍从驾五百辆的车子,来到提婆达多住处,每天拿五百锅的饮食,用来供养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则率领着五百个别众接受他的供养。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提婆达多有如此利养之事,……乃至有五百个别众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晨朝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提婆达多有如此利养之事,……乃至有五百个别众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赞叹提婆达多所得的利养。为什么呢?因为那位提婆达多另受他人的利养,今世自己就会遭受利养的伤害,他世也会遭受利养的伤害。譬如芭蕉、竹子、芦苇一样,一开花结果就会枯死,来年也是坏死;提婆达多也是如此,另受他人的利养,今世就会遭受伤害,他世也会遭受伤害。又譬如駏驉,一受胎就必会死去一样;提婆达多也是如此,接受各种利养,今世会遭受伤害,他世也会遭受伤害。那位愚痴的提婆达多,随着时日接受他人的利养,当会得到长夜不利益的痛苦。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我假如得到利养之事,不可对它贪着!」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芭蕉开花生果就会枯死,竹子、芦苇结出种子也是如此,

  駏驉受孕怀胎会死去,人也会因贪婪而伤害自己。

  常行不义之事,即使多知也不免成为愚痴,

  因为善法日渐损减,茎枯了,根也会受到伤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二经注释:

  1、提婆达多:是佛陀堂弟,本为佛弟子,因受阿阇世王支持,而叛离佛陀自组僧团,与佛陀为敌。

  2、摩竭陀王阿阇世毗提希子:摩竭陀,为佛世时十六大国之一。阿阇世,为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之子,后弒父继王位,统治该国。毗提希,为频婆娑罗王妃,是阿阇世之母,阿阇世是毗提希所生之子,故云毗提希子。

  3、駏驉:似骡而小,雌骡与雄马交配所生。

  一○五三、本经叙说释氏子手比丘由于成就贪、瞋、痴三不善法,故命终后堕生于地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卫国有位手比丘,他是释迦族人,在舍卫国命终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晨朝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释氏子手比丘在舍卫国命终了。知道后,就进入舍卫城,乞食回来,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今天早晨,众多的比丘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到释氏子手比丘在舍卫国命终了。怎样呢?世尊啊!手比丘命终后,将会往生何处?如何受生?后世将如何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手比丘成就了三种不善法,他命终后将会堕生于地狱恶道中。是那三种不善法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就是这三种不善法结缚了他的心,使释氏子手比丘堕生于地狱恶道中。」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贪欲、瞋恚与愚痴,结缚了人们的心,

  由内心产生还又伤害到自己,就如竹子、芦苇结实而枯死一样。

  没有贪欲、瞋恚、愚痴的心,如此叫做有智慧,

  由内心产生而不会伤害到自己,这样就叫做贤士。

  所以应当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的心;

  比丘具足光明的智慧,就能灭尽苦恼而证入般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五四、本经叙说如前面「手比丘经」的内容所述,有难陀修多罗(经)也是同样地说法。

  一○五五、本经叙说难陀尊者好着好衣,执持好钵,好作嬉戏调笑,佛陀乃劝其应修阿兰若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难陀尊者是佛陀姨母的儿子,他喜欢穿著质料精美,是经过染色,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手拿着好的钵盂,又喜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

  当时,有众多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难陀尊者是佛陀姨母之子,他喜欢穿著质料精美,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手拿着好的钵盂,又喜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

  当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难陀比丘处告诉他说:『难陀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那时,这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就前往告诉难陀说:「世尊有话告诉你!」

  难陀闻知后,立即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问难陀说:「你是否真的喜欢穿著质料精美,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又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呢?」

  难陀答佛陀说:「真的是如此,世尊!」

  佛陀劝告难陀说:「你身为佛陀姨母之子,为贵姓出家,实不应穿著精美的衣服,捣治得这么光泽亮丽,拿着好的钵盂,而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你应这样想着:我是佛陀姨母之子,为贵姓出家,我应修习阿兰若行,过乞食生活,穿著粪扫衣,且应常赞叹穿著粪扫衣,常居处于山泽中,不顾念色声等五欲的享受。」

  当时,难陀接受佛陀的教导后,就努力修习阿兰若行,过乞食生活,穿著粪扫衣,也经常赞叹穿著粪扫衣的人,乐处于山泽中,不再顾念所喜爱的五欲。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难陀啊!我怎样看见你修习阿兰若行呢?

  就是每天挨家挨户地行乞食,身上穿著粪扫衣,

  乐于居住在山泽中,不再顾念五欲的享受。」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难陀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五经注释:

  1、「尔时,尊者难陀是佛姨母之子,……好作嬉戏调笑而行」:巴利英译本此处作 Now the venerable Nanda , nephew of the Exalted One’s mother , donning robes that had been dressed on both sides , painting his eyes and taking a bright , clean bowl , went into the presence of the Exalted One , saluted him , and took his seat beside him . (大意是:尔时,世尊姨母之子尊者难陀,穿著两面熨平的法衣,描画他的眼睛,并且拿着亮丽鲜洁的钵盂,去到世尊处,顶礼世尊后,坐于一边。)

  一○五六、本经叙说低沙比丘自恃为世尊表兄弟,不修恭敬,不堪谏止;佛劝其应修恭敬、堪忍谏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低沙尊者自己这样想着:我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我可以不修恭敬,无所顾虑,也不畏惧,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

  当时,有众多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低沙尊者自认为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您的表兄弟,所以他不修习恭敬,无所顾虑,也不畏惧,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

  这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低沙比丘住处,告诉他说:『低沙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当时,那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就前往告诉低沙比丘说:「世尊有话告诉你!」

  低沙比丘立即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问低沙说:「你是否真有这样想法:我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可以不修恭敬,无所顾虑,也不畏惧,更不能忍受他人的劝谏呢?」

  低沙答佛陀说:「是真的如此,世尊!」

  佛陀告诉低沙说:「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你应该这样想:我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我更应该修习恭敬,有所畏惧,并能接受他人的劝谏。」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真妙啊!低沙你!要远离瞋恚才是善;

  不要生起瞋恚之心,瞋恚的心理是不善。

  如果能远离瞋恚我慢,而修行柔软卑下心,

  然后才能在我这儿,修持清净的梵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低沙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五七、本经叙说佛陀称赞毗舍佉尊者善于说法,并勉励他应经常为诸比丘说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毗舍佉般阇梨子尊者,他集大众于供养堂,为众多比丘说法,他的言辞圆满,妙音清彻,法句的意趣明白正确,随顺智慧而说,使听法的人乐于听闻,他随机开导,无所依着而说法,显现深妙的法义,使众比丘们都能专心聆听。

  当时,世尊于白天正入于禅定中,以超过凡人之耳的清净天耳,听到了尊者说法的声音,就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讲堂,坐于大众之前,告诉毗舍佉般阇梨子说:「真好啊!真妙!毘舍佉啊!你能在这供养堂中为众多比丘说法,言辞圆满,……乃至显现深妙的法义,使众比丘专精敬重,一心乐听。你应当经常为众比丘如此说法,使众比丘专精敬重,一心乐听,当会得到长夜的利益,安稳快乐而住。」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如果不说法的话,愚痴与智慧混杂而难以分别,

  这愚痴与智慧,也就没有因由可以自我显现了;

  如果善于讲说得证涅槃的清凉法,借着说法就可彰显自己的智慧了。

  说法就是光明普照,能光显大仙(佛陀)的法幢,

  而善说就是大仙幢,妙法就是罗汉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毗舍佉般阇梨子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五七经注释:

  1、句味辩正:句味,法句意趣。辩,通辨。辩正,即明白正确之意。

  2、无所依说:即无依语,是随机说法开导,无所依着之法语。

  一○五八、本经叙说有一年少比丘不欲助诸比丘作衣,诸比丘告佛,佛乃劝诸比丘勿与之语,因其已得四禅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比丘集聚于供养堂里,在一起缝制衣服。当时,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初入于正法、戒律中修习,可是他却不愿帮助众比丘缝制衣服。

  当时,众多比丘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对世尊说:「世尊啊!那时,有众多比丘为了缝制衣服,所以都集聚在供养堂里。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刚进入世尊的正法、戒律中修习,可是却不愿意帮助众比丘缝制衣服。」

  当时,世尊就问那位年少比丘说:「你真的不愿帮助众比丘缝制衣服吗?」

  那位比丘答佛陀说:「世尊啊!随我能力所及,我当会尽力去帮助他们。」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了那位比丘心里所想的事,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批评这位年少比丘。为什么呢?因为这位比丘已经得到了四禅的增上心,于现世中安乐而住,不用劳苦自然证得。他原来内心所想的,就是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出家学道,增进修学,能于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不是用卑劣的方法,无德少智慧,

  就能正向于涅槃境地,而脱免烦恼的枷锁。

  这位贤明的年少比丘,已经得到了上士(阿罗汉)的境界,

  远离贪欲而心灵得到解脱,证入涅槃而不再有生死烦恼,

  他将以这最后一次的身体,摧伏所有的魔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八经注释:

  1、汝等莫与是年少比丘语: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汝等勿恼此比丘」。

  2、「是比丘得四增心法正受,……不勤而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比丘得四禅之增上心,对现法乐住,随心所欲,无困难事,无烦恼」。

  一○五九、本经叙说佛陀向上座比丘解说有比独住更胜妙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叫上座的比丘,独住于一处,也经常赞叹独自居于一处,他独自去乞食,就独自回来,独自静坐禅思。

  当时,有众多比丘去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有位名叫上座的尊者,乐于一人独处,也经常赞叹独自居住。他独自进入聚落里乞食,也独自走出聚落,回到自己住处,就独自静坐禅思。」

  这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上座比丘处,告诉上座比丘说:『大师有话告诉你!』」

  比丘接受佛陀的指示,就去到上座比丘住处,告诉他说:「尊者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当时,上座比丘立即奉命,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这时,世尊问上座比丘说:「你真的是独自住于僻静处,赞叹独自居住,独自去乞食,也独自走出聚落,独自静坐禅思的吗?」

  上座比丘答佛陀说:「真的是如此,世尊!」

  佛陀又问上座比丘说:「你是如何独自静处,赞叹独住,独自去乞食,独自回到住处,独自静坐禅思的呢?」

  上座比丘答佛陀说:「我就是独自一人住于僻静的地方,赞叹独自居住,自己单独出去乞食,也独自行走于聚落中,独自静坐禅思。」

  佛陀告诉上座比丘说:「你是一位独住的行者,我不说你不是独住的行者,然而更有胜妙的独住行。怎样叫胜妙的独住行呢?就是比丘对过去的贪欲已枯尽,对未来的贪欲也灭尽,于现在也没有贪喜;这样的婆罗门(指修行者),心不犹豫,已舍离忧悔,远离一切的爱欲,群聚的结使烦恼断除,这样就叫做独住行,再没有那一种胜妙的独住能够超过这个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能映照一切,能了知世间的一切,

  不贪着一切事物,远离一切的爱欲;

  如此乐住的人,我说就是独住的行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上座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五九经注释:

  1、「汝是一住者,……然更有胜妙一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长者!此独住,非我所云之独住,长老!依详说之有胜妙之独住」。

  2、「谓比丘前者枯,后者灭尽,中无贪喜」: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经此处作「欲本干竭,来欲不起,现欲不生」。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于此处,能舍过去,不希未来,于现在,对自身之所得,欲贪全亡也」。

  一○六○、本经叙说僧迦蓝尊者出家前之妻抱子至其房前,彼仍寂然不动,世尊以诗偈赞叹其为真婆罗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僧迦蓝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他来到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位僧迦蓝比丘有位出家前的妻子,她在舍卫国中听说僧迦蓝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现在来到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知道后,她就穿著漂亮的衣服,佩戴璎珞装饰,抱着儿子前往祇洹精舍,来僧迦蓝比丘的房前。

  当时,僧迦蓝尊者正在户外的露地里经行。这时,他原来的妻子便来到他的面前,告诉他说:「这孩子幼小,你舍弃我们出家,谁会来养活他呢?」

  那时,僧迦蓝比丘都不回答她。他妻子如此再三的问他,他一样不与她说话。

  这时,他的妻子就如此跟他说:「我再三的问你,你却不愿跟我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现在就把孩子放在这儿。」然后顺着经行的路端走去,又说:「沙门!这是你的孩子,你自己养活他,我如今将舍他而去。」

  僧迦蓝尊者还是不看视他的孩子。

  他的妻子就又说:「这个沙门如今对此孩儿都不看视了,想他一定已得到了仙人难得的境界。真妙啊!沙门!你一定会得到解脱。」希望无法达成,妇人只好抱着孩子回去了。

  当时,世尊正入于白天的禅定中,以过于凡人耳力的天耳,听到僧迦蓝尊者妻子的话语,便唱诵诗偈说:

  「看见亲人来不会感到欢喜,亲人离去了也不忧戚,

  对于世间和合的事,解脱不染着,

  我说那位比丘,才是真有修行的婆罗门。

  亲人来了不欢喜,离去了也不忧戚,

  不染着也不忧戚,这二种心理都已寂静,

  我说这样的比丘,就是真正有修行的婆罗门。」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僧迦蓝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六○经注释:

  1、本二:昔日之第二伴侣,即指僧迦蓝出家前之妻子。

  一○六一、本经叙说根、茎、花香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唯清净戒香无论顺、逆风皆可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独自住于僻静之处,他这样想着:有三种香气,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是那三种呢?就是根香、茎香、华香。是否另有一种香气,能够顺风而熏,逆风而熏,或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呢?如此思考后,下午时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住在僻静之处,这样地思惟着:有三种香气,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是那三种呢?就是根香、茎香、华香。是否另有一种香气,能够顺风而熏,逆风而熏,或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是的!是的!有三种香气,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那就是根香、茎香、华香。阿难啊!另有一种香气,它可顺风而熏,逆风而熏,也可同时顺风、逆风而熏。阿难啊!所谓可以顺风而熏,逆风而熏,也可以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香气,阿难啊!那就是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在所住的城邑、聚落里,成就真实之法,尽其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像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八方上下(十方),崇信善法的人,无不称叹着说:『某地方、某聚落的善男子、善女人,持戒清净,成就真实之法,尽其形寿,都能不杀生……乃至不饮酒。』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有一种能顺风而熏,逆风而熏,或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香气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并非根、茎、华的香气,能够逆风而熏香,

  只有善男子、善女人,他们持戒的清净香,

  无论顺逆着风都能遍满各方,没有不普遍闻知香气的。

  多迦罗香与栴檀香,优钵罗香和末利香,

  比较这些各种香气,还是以清净戒香最上等!

  旃檀等各种香气,所熏之处只限于极少部分,

  只有清净的戒德香气,可以流熏到天上。

  这种清净的戒香,是以不放逸、正定为根本,

  以正智而得正确的解脱,魔道是不能侵入的。

  这样就叫做安稳之道,这安稳道是清净的,

  能正向于深妙的禅定,断除各种恶魔的结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六一经注释:

  1、熏:气味袭人。

  2、多迦罗:甘松、格香。

  3、栴檀:檀香。

  4、优钵罗:青莲花。

  5、末利:即茉莉花,佛书又常称为鬘花。

  6、「斯等净戒香,不放逸正受」: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二经此处作「如此清净戒,不放逸为本」。正受,为禅定之别名。

  一○六二、本经叙说瓶沙王与婆罗门长者至于佛前,婆罗门长者见佛及郁鞞罗迦叶,不知何者为师,何者为弟子。佛陀知其心念,乃教郁鞞罗迦叶自述舍弃事火,改从佛正法之经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和千位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原来都是萦发的外道出家人,现在都已证得阿罗汉果,各种烦恼都已灭尽,所应做的事也都已做好,舍弃了一切的重担,得到自己的利益,尽除一切生死果报的结缚,有正智而得到完善的解脱,他们一同来到善建立寺的杖林中安住。

  摩竭提王瓶沙听闻世尊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善建立寺的杖林中安住。就带领众小王和群臣随从,驾着一万二千辆车,乘骑一万八千匹马,走路随行的大众无数。而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也全都随从瓶沙王走出王舍城,前往世尊住处,要恭敬供养他。来到了路口时,就下车步行前进,走到内门,瓶沙王卸下五种装饰〡脱下王冠,收起伞盖,不用扇子,解下刀剑,脱下皮鞋。走到佛前,整理好衣服,偏露右肩,向佛陀行礼,然后右绕佛陀三圈,自己称说姓名,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是摩竭提王瓶沙。」

  佛陀告诉瓶沙王说:「知道了,大王啊!你是瓶沙王,请随心所适而就座吧!」

  这时,瓶沙王又再顶礼佛陀,然后退坐一边,其余诸小王、大臣、婆罗门、居士们也都来顶礼佛陀,再依次而就坐。

  当时,郁鞞罗迦叶也在众座之中。

  那时,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这样想着:到底是大沙门(指佛陀)跟随郁鞞罗迦叶修习梵行呢?还是郁鞞罗迦叶在大沙门处修习梵行呢?

  这时,世尊已知道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内心的想法,便唱诵诗偈说:

  「郁鞞罗迦叶啊!你在我这里是看见什么利益,

  所以放弃你先前所供奉的事火等众事呢?

  你现在可讲说它的道理,把舍弃事火的缘由说出来。」

  郁鞞罗迦叶唱诵诗偈答佛陀说:

  「钱财等名利滋味,以及女色五欲之果,

  观察未来的受报,这些都是大垢秽;

  所以我完全弃舍以前一切奉火的事。」

  当时,世尊又唱诵诗偈问说:

  「你不贪着世间钱财、色、味等五欲,

  为什么又要舍弃天人的果报呢?迦叶啊!请你把个中的道理说出来。」

  迦叶又以诗偈答世尊说:

  「我已见道而舍离非究竟的有余法,寂灭而无余迹,

  无所有而不执着,再没有其它的异趣、异道,

  所以我把原来修习奉火的事全部弃舍了。

  受持祭祀大会等,以及供奉水、火的事,

  都是沉没在愚痴里面,却以为是志求解脱之道。

  如盲人没有智慧的眼目一样,唯向生老病死的道路迈进,

  看不见正路,而得以永离生死之道。

  现在由于世尊的教导,才得以看见无为的圣道,

  依大龙(指世尊)所说的法力,能度达于彼岸。

  佛陀广大济度群生,安慰无量数的众生,

  现在始知道,世尊是一位真正超越一切的圣者。」

  佛陀又唱诵诗偈赞叹迦叶说:

  「真好啊!迦叶你!原来并非有恶的思量,

  你能依次分别详细地追求真理,终于到达最胜之处。」

  「迦叶啊!现在你应当去安慰徒众的心理了。」

  当时,郁鞞罗迦叶即进入禅定中,以神通力向于东方,上升到虚空中,显现四种神通变化││行、住、坐、卧。然后入于火光三昧,全身极为明澈,现出青、黄、赤、白、玻璃、红色等光色。有时身上喷出水,身下却冒出火,还烧他的身体,而身上喷出的水又来浇灌他的身体。有时是身上冒出火,燃烧着身体;而身下却喷出水来浇灌他的身体。如此地化现种种神通之后,向佛陀顶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您的弟子。」

  佛陀告诉迦叶说:「我确实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弟子,现在就随你心意所适,回到座位去坐吧!」

  当时,郁鞞罗迦叶就回到了原来的座位。

  那时,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这样想着:那位郁鞞罗迦叶必定是在大沙门处修习梵行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摩竭提王瓶沙,以及所有的婆罗门、长者们,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六二经注释:

  1、萦发:盘发于顶。即萦发外道。

  2、善建立支提杖林:善建立,人名。支提,即坟墓、塔庙、祠堂、纪念塔。杖林,又作申瑟知林、遮越林、祠祀林,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外之林苑名。

  3、瓶沙:即频婆娑罗,摩竭提国王,阿阇世之生父。

  4、郁鞞罗迦叶:人名,又译优楼频螺迦叶。先事火,后来率五百徒众归依佛陀。

  一○六三、本经叙说陀骠摩罗子比丘三次给慈地比丘粗食,慈地比丘因恼怒而唆使其妹蜜多罗比丘诬告陀骠罗子犯波罗夷罪,世尊乃为之说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陀骠摩罗子比丘,故居在于王舍城。出家后,主司众僧的饮食、床座,他随次第而差请,不使有超越次序的事发生。

  当时,有一位名叫慈地的比丘,一而再地经过三次,都得到粗糙的食物,吃起来很苦恼,所以他就这样想着:怪哉!好苦!那陀骠摩罗子比丘故意拿粗糙的食物来恼害我,使我吃食时很苦恼,我应该如何造作一些不利于他的事来报复呢?

  那时,慈地比丘有位妹妹比丘尼,名叫蜜多罗,住在王舍城王园比丘尼众中。蜜多罗比丘尼来见慈地比丘,顶过礼后,坐于一边。慈地比丘既不看她一眼,也不与她说话。蜜多罗比丘尼就问慈地比丘说:「阿阇梨(教授师、轨范师)啊!你为何连一眼也不看我,而且又不跟我说话呢?」

  慈地比丘说:「那陀骠摩罗子比丘常拿粗糙的食物来恼害我,使我吃食时很苦恼,而你又不关心我。」

  比丘尼说:「你打算怎么办呢?」

  慈地比丘说:「你可到世尊处,告说:『世尊啊!那陀骠摩罗子比丘不守法、不象样,跟我一起做不清净的波罗夷罪。』我就会出来作证说:『是的,世尊!就如我妹说的这样。』」

  比丘尼说:「阿阇梨啊!我怎么可以对于一个修习梵行的比丘,以波罗夷罪来诽谤他呢?」

  慈地比丘说:「你如果不这样去做,我就和你断绝,不再与你往来交谈,互相看视。」

  这时,比丘尼默思片刻,然后答说:「阿阇梨啊!要我这样做,我就听从你的教导好了。」

  慈地比丘说:「你且等我先到世尊处后,你再随后而来。」

  当时,慈地比丘立即前往,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蜜多罗比丘尼也随即由后而至,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为什么会有这不善、不象样的陀骠摩罗子!他竟在我处,做出不清净的波罗夷罪来。」

  慈地比丘又告诉佛陀说:「如我妹子所说的,我先前也知道这件事。」

  那时,陀骠摩罗子比丘就在大众之中。

  这时,世尊就问陀骠摩罗子比丘说:「你是否听到这些话了呢?」

  陀骠摩罗子比丘答说:「已听到了,世尊!」

  佛陀又问陀骠摩罗子比丘说:「你现在该怎么说呢?」

  陀骠摩罗子告诉佛陀说:「就如世尊您所知道的,就如善逝您所知道的。」

  佛陀告诉陀骠摩罗子说:「你只说如世尊所知道的,现在这样说法是不合时宜的。如果你现在还记得这件事,你就应说记得有这件事;如果不记得有这件事,你就应说不记得有这件事。」

  陀骠摩罗子答说:「我自己实在不记得有这件事。」

  当时,罗睺罗尊者在佛陀后边,拿着扇子为佛搧凉,就跟佛陀说:「世尊啊!真的是不善、不象样!这比丘尼说:『陀骠摩罗子尊者跟我做不清净的邪行。』慈地比丘也作证说:『是的,世尊!我先前就已知道这件事,就如我妹子所说的。』」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我现在且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如果那蜜多罗比丘尼来告诉我说:『真是不善、不象样!罗睺罗同我一起做不清净的波罗夷罪。』慈地比丘也作证告诉我说:『是的,世尊!就如我妹子所说的,我先前也已知道这件事。』的话,你将怎么办呢?」

  罗睺罗答佛陀说:「世尊啊!我如果记得有这件事,我就会说确有这件事;如果不记得有这件事,我就会说不记得有这件事。」

  佛陀说:「罗睺罗啊!像你这样的愚痴人都还能说这样的话辩解,如何像陀骠摩罗子这样清净的比丘,不能说这样的话呢?」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于陀骠摩罗子比丘,你们应当为他作忆念的羯磨(授戒忏悔仪式);对于蜜多罗比丘尼,当依自言罪过,为作灭摈(逐出僧团);对于慈地比丘,应当委婉劝谏教诫他:『你是怎样看到这件事情的?在那里看见?你为何会到那里看见呢?』」世尊如此教导后,就从座席起来,走进室内坐禅。

  当时,众比丘就对陀骠摩罗子比丘,为他作忆念的羯磨;对于蜜多罗比丘尼,依她自言的罪过,为作灭摈;对于慈地比丘,就委婉劝谏告诫他:「你是怎样看到这件事情的?在那里看见?你为何会到那里看见呢?」

  如此劝谏时,慈地比丘这样说:「那位陀骠摩罗子并不曾做出不清净的行为,也没有违犯波罗夷罪。然而那位陀骠摩罗子比丘曾再三以粗恶的食物来恐怖我,使我吃食时觉得很辛苦。我对于陀骠摩罗子比丘因为有贪、瞋、痴、怖畏,所以才会这样诬告他。其实那位陀骠摩罗子比丘是清净无罪的。」

  那时,世尊于下午从禅定中出定,走到大众前敷座而坐。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已对于陀骠摩罗子比丘,为作忆念羯磨;对于蜜多罗比丘尼,依她自言的罪过,为作灭摈;对于慈地比丘,用委婉的话语劝谏;……乃至他说:『陀骠摩罗子比丘是清净无罪的。』」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为什么这样愚痴?只为了饮食的缘故,明知而故犯妄语!」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假如舍弃一法(指不妄语),明知而故犯妄语,

  不顾虑到后世,那就会无恶不做!

  宁愿吃食烫热的铁丸,就如炽盛的炭火一样,

  也不可以违犯禁戒,而去吃食人家信施给僧团之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六三经注释:

  1、陀骠摩罗子:亦译实力士、陀骠大力士,比丘名。

  2、典知众僧饮食:今言「典座」,即司厨,主事众僧饮食。

  3、慈地比丘:南传律藏则作慈比丘与地比丘。

  4、蜜多罗:比丘尼名,为慈地比丘之妹。南传律藏作慈比丘尼。

  5、波罗夷:戒律中的极重罪,华译断头,喻如断头,不能再生。又译作弃,谓弃之于外。又译不共住,谓不能入僧数。又译退没,谓其退失道果。又译堕落,谓堕落于阿鼻地狱。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比丘犯杀、盗、YIN、大妄语四戒,叫做四波罗夷。

  6、「于陀骠摩罗子比丘,当忆念」: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四经此处作「汝等为陀骠比丘作忆念羯磨」。羯磨,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7、「蜜多罗比丘尼,当以自言灭」: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弥多罗比丘尼,以自言故,为作灭摈」。灭摈,律中科罪之名。比丘犯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僧籍而摈斥之也。

  8、「若能舍一法……而食僧信施」: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若成就一切,所谓虚妄语,则为弃后世,无恶而不造!宁当以此身,吞食热铁丸;不以破戒身,而受净信施。」

  一○六四、本经叙说陀骠摩罗子比丘在佛前空中涅槃的情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陀骠摩罗子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希望在佛陀跟前取般涅槃。」

  世尊静默着。如此三次的启请,佛陀才告诉陀骠摩罗子说:「这有为法造作的万物,依法应如此!」

  当时,陀骠摩罗子尊者就于佛前,进入三昧之中,如他所入之禅定,朝向于东方,上升至虚空中,显现四种威仪││行、住、坐、卧。然后入于火光三昧,身下冒出火焰,全身明澈,光焰四射,有青、黄、赤、白、玻璃、红色等光色。身下冒出火焰,还烧己身,而身上却喷出水来,喷洒着他的身体。有时身上冒出火焰,向下燃烧他的身体,身下却喷出水来,往上喷洒他的身体。向着周围十方,做种种化现后,就在于空中,从身内冒出火焰,焚烧自己身体,入于无余涅槃中,全身消尽寂灭,不留遗尘。譬如在空中燃灯,灯油、灯心都烧尽了;那陀骠摩罗子在空中入于无余涅槃,身心全都灭尽,也是像这样。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譬如烧烫的铁丸,它的火焰极为炽烈,

  等热势逐渐息灭了,也不知它的光焰归向何处。

  像如此正确的解脱,能度越烦恼的淤泥,

  各种烦恼的洪流已永断,一样不能知道他的趋向,

  他已得到如如不动的行迹,进入无余涅槃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六五、本经叙说佛陀度化贼人央瞿利摩罗的经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央瞿多罗国人间游行教化。当经过陀婆阇梨迦林时,遇到了牧牛人、牧羊人、采柴草人,以及其余做各种工作的人。他们看见世尊在路上行走,看到后,都来劝告佛陀说:「世尊啊!不要从这条路走去!前面有位贼人叫央瞿利摩罗,时会恐吓伤害人。」

  佛陀告诉众人说:「我不畏惧!」说完话后,就从道路走去。那些人再三劝告,世尊还是向前走去。遥见央瞿利摩罗手拿着刀和楯向自己冲跑过来,世尊于是运用神通现身缓步而行,使央瞿利摩罗奔跑追赶不及。等跑得极为疲累后,在遥远处告诉世尊说:「停下来!停下来!不要跑开!」

  世尊和他并行而答说:「我本就常停着,是你自己不停下来!」

  这时,央瞿利摩罗就唱诵诗偈:

  「沙门还在奔走疾行,然而他却说自己是常停着;

  我现在已疲倦得停下来了,可是他却说你没有停下来。

  沙门你为什么说:我已停着,是你不停着呢?」

  当时,世尊就以诗偈答说:

  「央瞿利摩罗啊!我说常停着,

  是指对一切众生,停止以刀杖伤害他们;

  而你却恐吓伤害众生,不停止恶业的造作。

  我对于一切虫,停止以刀杖伤害它们;

  而你对于一切虫,却常逼迫恐吓伤害它,

  造作各种凶害的恶业,始终没有休止的时候。

  我对于一切神祇,停止以刀杖相向;

  而你对于一切神祇,却长夜地苦相逼迫,

  造作邪恶的恶业,到现在还不知停止。

  我已住于息灭之法,一切都不放逸;

  因为你不能彻见四圣谛,所以不能息止放逸的行为。」

  央瞿利摩罗又唱诵诗偈告诉佛陀说:

  「我久久才见到佛陀您,所以随路追赶您;

  现在听闻您真实奇妙的说法,我当会舍去久远来的邪恶行。

  我说了这样的话后,就应放下手中的刀楯,

  投地俯身顶礼世尊,希望您听许我出家!

  佛陀您以慈悲之心,也是多哀怜我的缘故,

  告诉我说:比丘!欢迎你!出家受具足戒吧!」

  那时,央瞿利摩罗出家后,独自住于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增修梵行,是为了能在现世中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央瞿利摩罗证得阿罗汉果,觉悟解脱的喜乐,就唱诵诗偈说:

  「我本来名叫不害,然而中途却多杀害于人;

  现在我名叫真谛,永离于伤害杀生。

  身行不杀害,口、意也都是如此;

  当知真正不杀生,就是不迫害众生。

  从前我洗手常被血污所染,所以名叫央瞿摩罗,

  现在已被深流所漂洗,三皈依后已使得恶行息止。

  皈依佛法僧三宝后,出家得具足戒,

  成就了阿罗汉的三明,佛陀所教作的我都已做好。

  调御牛只要用棰杖,调伏大象要用铁钩;

  但却不能用刀剑、棰杖,去度化调伏天人。

  磨利刀剑要用水和磨石,要矫直箭需用温火,

  刨治木材要用刀、斧,要调伏自己就要用智慧。

  人在从前虽行放逸,但随后却能自我收敛;

  这样就能照见世间,如云散月现一样的明澈。

  人在从前虽有放逸之行,但随后却能自我收敛;

  那么对于世间恩爱之流,就能以正念而超出。

  于少壮之年出家,精勤修习佛陀的教法;

  这样就能照见世间,如云散月现一样的明澈。

  于少壮之年出家,精勤修习佛陀的教法;

  那么对于世间恩爱之流,就能以正念而超出。

  如果想度越一切的恶业,正善便能使它息灭;

  这样就能照见世间,如云散月现一样的明澈。

  人从前所造的恶业,正善能使它息灭;

  那么对于世间恩爱之流,就能以正念而超出。

  我已做的恶业,一定会使我向于恶趣,

  如今我已受了恶报,过去的业债所应受报今已受报。

  如果他人有怨憎我,听闻如此正法的话,

  就能得到清净的法眼,对我而修行忍辱,

  不会再兴斗讼,这也是蒙佛恩力之故。

  别人虽怨憎我,但我仍要修习忍辱,也常赞叹忍辱,

  随时听闻正法,闻后便随顺修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央瞿利摩罗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六五经注释:

  1、央瞿多罗国:印度古代小国,位于十六大国中鸯伽国与末罗国之间,都城为阿波那。但据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八末载,则云此国位在摩揭陀国北方,或称鸯伽国。

  2、央瞿利摩罗:又作鸯掘摩,为贼人名,性凶暴,杀害人而以人手指为鬘,后受佛度化,皈依佛陀。

  3、手执刀楯: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六经此处作「左手持鞘,右手拔刀」。楯,此处通「盾」,即盾牌,为挡刀剑砍刺之武器。鞘,即刀鞘,刀的套子。

  4、三明:为三种神通力:一、宿命明││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二、天眼明││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的事。三、漏尽明││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叫做三达。

  一○六六、本经叙说有一天子问一位于河边洗浴之比丘,其舍欲出家之由。该年少比丘不能广宣如来之法,乃请世尊为彼说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夜里明相出现时(黎明之时)到 补河边,脱下衣服置于岸边,进入水中洗浴。浴后上岸,披着一件衣服,等待身干。

  当时,有一位天子全身大放光明,普照整个 补河边,告诉比丘说:「你年少出家,皮肤鲜白,头发乌黑,年纪正为盛美之时,应该习近色、声等五欲,佩戴璎珞装饰,全身涂香,挂着华鬘,以五欲之乐自娱。然而在这个时候,你却违亲背俗,使亲人因你的别离而悲泣。剃除了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你如何会舍弃现前的快乐,而去追求不合时宜的利益呢?」

  比丘答说:「我并不是舍弃了现前快乐,而去追求不合时宜的快乐;我现在是舍弃了不合时宜的快乐,而得到现前的快乐。」

  天子问比丘说:「怎样叫舍弃不合时宜的快乐,而得到现前的快乐呢?」

  比丘答说:「就如世尊所说,不合时宜的欲望,少趣味而多痛苦,少利益而多厄难。我现在于现世中,已远离了炽盛的烦恼,不需多久,自己就能通达了解,观察现前之境,缘于自己而觉知真理。就像这样,天子啊!就叫做舍弃不合时宜的快乐,而得到现前的快乐。」

  天子又问比丘说:「什么又是如来所说不合时宜的欲望,少乐而多苦?什么又是如来所说,于现世中得到利乐,乃至缘于自己而觉知真理呢?」

  比丘答说:「我年少出家,不能详细地解说如来所说的正法、律仪。世尊在很近的迦兰陀竹园里,你可前往晋见如来,向他请问疑惑,然后再依照世尊的说法,随时忆念受持。」

  天子又说:「比丘啊!在如来处,有许多大威德的天众围繞,我事先并未通知问候,是不容去晋见他的。比丘啊!你如果能先为我禀报世尊的话,我就可以随往。」

  比丘答说:「我当会为你去禀报世尊的!」

  天子告诉比丘说:「如此的话,尊者啊!我随后就来。」

  当时,那位比丘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刚才和天子往反问答的话详细地告诉世尊,然后说:「世尊啊!现在那位天子如果说话诚实的话,过一会儿,他就应到来;如果不诚实的话,自然就不会来。」

  这时,那位天子于远处告诉比丘说:「我已经在这里!我已经在这里!」

  那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众生都是随顺着爱想,依于爱想而住;

  由于不能了知爱的缘故,就会不断轮转于生死中。」

  佛陀告诉天子说:「你了解这首偈的话,便可再发问。」

  天子答佛陀说:「我不了解,世尊!我不了解,善逝!」

  佛陀又唱诵诗偈告诉天子说:

  「如能知道所爱(皆由因缘所生,无有实体的话),就不会对它起爱念;

  这样彼此都无所有,他人也就不能说什么了。」

  佛陀告诉天子说:「你如了解这首偈的意义,便可再发问。」

  天子答佛陀说:「我不了解,世尊!我不了解,善逝!」

  佛陀又唱诵诗偈说:

  「见解有相等、优胜、卑劣分别的话,就会有种种诤论的产生;

  如果不被上三事所倾动,也就不会有软(卑劣)、中、上的区别。」

  佛陀告诉天子说:「你了解这首诗偈意义的话,就可再发问。」

  天子答佛陀说:「我不了解,世尊!我不了解,善逝!」

  佛陀又唱诵诗偈说:

  「断除爱欲及名色(精神与物质),除去诸慢无所系着,

  寂灭而息止瞋恚,舍离各种结缚断绝欲望,

  就不会有人、天,以及此世、他世的轮回果报。」

  佛陀问天子说:「你了解这首诗偈意义的话,才可发问。」

  天子答佛陀说:「我已了解了,世尊!我已了解了,善逝!」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了。

  一○六七、本经叙说世尊为一比丘解说天子所授论之内容意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后夜时到 补河边,脱衣置于岸边,进入河中洗浴。浴后,回到岸上,披着一件衣服,等待身干。

  当时,有一位天子全身放出光明,普照整个 补河边,问比丘说:「比丘啊!比丘啊!这是丘冢,夜里会起烟,白天会有火燃,有位婆罗门见后,这样说:把这丘冢毁坏。有位智者就拿着刀剑来挖掘,便看见了一只大龟。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只大龟除去。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了一条氍氀(毛地毯)。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拿掉这条氍氀。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了一块肉块。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肉块拿掉。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了屠杀处。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屠杀处毁坏掉。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了楞耆芒毒虫。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楞耆芒毒虫除掉。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二条通道。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二条通道铲除。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有一个门扇。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把这门扇拆掉。智者就拿着刀剑继续挖掘,又看见一条大龙。婆罗门看见后,这样说:停止!不可除掉大龙,应当恭敬它。比丘啊!请你把这一段叙述,拿去问世尊,然后依照佛陀的解说,你就随顺受持。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如来以外,我不曾看见世间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对于这一段叙述,心里会了解而感到悦乐的。至于诸弟子如曾从我处听闻,然后他才能说出它的意义。」

  当时,这比丘从那位天子处听到这段叙述后,就往见世尊,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把那位天子所叙述的问题详细地向世尊问说:「丘冢是什么呢?夜里起烟是什么呢?白天火燃是什么呢?婆罗门是谁?挖掘是什么呢?智者是谁?刀剑是什么呢?大龟是什么呢?氍氀是什么呢?肉块是什么呢?屠杀处是什么呢?楞耆芒毒虫是什么呢?二通道是什么呢?门扇是什么呢?大龙是什么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所谓丘冢,就是指众生的身体││由这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和合,也是父母所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它需要食物、衣服的遮盖、澡浴、装饰的长养,这些都是会变坏磨灭之法。所谓夜里起烟,就是指有人于夜里起来,心里便随生各种想法。(所谓白天火燃),就是指白天行作夜里所想││造作身业、口业。所谓婆罗门,就是指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谓挖掘,就是指运用方法,精进努力。所谓智士,就是指多闻圣弟子。所谓刀剑,就是指智慧的刀剑。所谓大龟,就是指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所谓氍氀,就是指忿恨的心。所谓肉块,就是指悭贪嫉妒。所谓屠杀处,就是指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功德(五种感官摄取的的对象)。所谓楞耆芒毒虫,就是指无明。所谓二条通道,就是指疑惑。所谓门扇,就是指我慢。所谓大龙,就是指灭尽烦恼的阿罗汉。就像这样,一位大师为声闻弟子所应做的事,哀悯悲念他们,以真义来慰解他们,现在我都已对你做了,你也应当做你所应做的事,应该在于露地、林中、空舍、山泽、岩窟等处,铺着青草树叶,专心思惟禅思,不放逸懈怠,也不后悔,这就是我随顺的教诲。」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我说身体就是那丘冢,觉、观诸想就是夜里生起烟,

  白天造业就是火燃,婆罗门是指等正觉,

  精进努力是挖掘,聪慧明智的圣弟子是智士,

  以智慧为利剑,挖掘除去诸物是指精进努力,

  五盖是巨龟,忿恨为氍氀,

  悭贪嫉妒是肉块,五欲是屠杀处,

  无明是楞耆芒毒虫,疑惑喻为二通道,

  门扇是表示我慢,灭尽烦恼的阿罗汉就是大龙。

  为彻底了知所叙述各譬喻的意义,所以我如此地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六七经注释:

  1、「彼婆罗门见已而作是言……又见大龟」:此处经文,文意模糊,考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八经此处作「有婆罗门见是事已,破彼巢窟,并掘其地。时有智人语婆罗门言:以刀掘地,见有一龟」。增一阿含三十九品第九经此处则作「婆罗门语智者曰:『汝今持刀凿山,当凿山时,必当见有负物……』」。虽叙述有异,但由此可知本经「发掘者智,持以刀剑」,应作「智者持以刀剑发掘」,如此乃可与经末「智士者,谓多闻弟子」前后相应。

  2、楞耆: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楞祇芒毒虫」。

  3、「除如来,……然后能说」:增一阿含相对经文此处作「我今亦不见有人、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能解此义者,除如来及如来弟子,若从我闻」。

  4、随觉随观:觉、观皆是一种心理活动,此指随生各种妄想。

  一○六八、本经叙说有比丘乞食时,其心惑乱,诸根不摄,遥见佛后,便即摄持诸根。乞食后,还精舍,世尊以此事告众比丘,亦应如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于晨朝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波罗 城中乞食。

  当时,有一位比丘因为不能系住心念,以致内心迷惑昏乱,不能摄护诸根,也是在晨朝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要进入波罗 城中乞食。这位比丘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了世尊,看到后,他立即摄持诸根,端视而行。世尊看见这位比丘摄持诸根,端视而行,见后就走进城里。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进入室内坐禅。下午时,他从禅定中出定,就进入僧众中,铺好坐具,于大众之前坐下,然后告诉众比丘说:「我今天早上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波罗 城中乞食,看见有一位比丘,因为不能系住心,有惑乱心,所以诸根放散,他也持衣钵进入城中乞食。可是当他于远处看见了我,便能立即摄敛好自己,这位比丘究竟是谁呢?」

  这时,那位比丘就从座席中起立,整理好衣服,走到佛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就是我于今天早晨时入城乞食,因为内心迷惑昏乱,不能摄护诸根而行,可是当我在远处看见了世尊,便即摄敛自心,能摄持诸根。」

  佛陀告诉比丘说:「真好啊!真妙!你于看见我后,就能摄敛自己的心,摄持诸根。比丘啊!这敛心摄根的方法是应当要如此的。如果看见比丘,也应自我摄持;如果是看见了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应当要如此地摄持诸根。这样就可得到长夜的利益,安稳而快乐。」

  当时,大众中有一位比丘说偈赞叹说:

  「因为他的心迷惑昏乱,不能专心系住意念,

  于晨朝持着衣钵,进入城邑中乞食,

  在途中遇见了大师,看见他威德仪容皆具备,

  内心欣悦而生起惭愧,便立即摄持诸根。」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终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九

玛欣德尊者译:清净道论 第七 说六随念品

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 第一章 愤怒的产生 5.正念

玛欣德尊者译:清净道论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

玛欣德尊者译:清净道论 第九 说梵住品

 

后五篇文章

玛欣德尊者译:清净道论 第六 说不净业处品

玛欣德尊者译:清净道论 第五 说余遍品

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 第一章 愤怒的产生 4.吃得

玛欣德尊者译:清净道论 第四 说地遍品

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 第一章 愤怒的产生 3.以其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