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林品第十:(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

  二林观心二达奴波法本优陀罗蜜丸瞿昙弥在后

  (上、下二品林经、观心经也为上下之二品,达梵行经、阿奴波经、诸法本经。优陀罗经、蜜丸喻经,瞿昙弥经即在于最后之一品)。

  一○七、林品林经(上)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们分别四种所住之林:(1)如果不得正念,则虽不缺四事供养,也不应住。(2)或者可得正念,然而缺乏四事之供养,也不应离去。(3)如果此二均不得的话,就应舍此林,夜半而去。(4假若二种都俱得的话,就应尽命而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1)当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后,或者未有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的话,便能得定心。如果不解脱的话,便得解脱,诸漏不尽的,则得漏尽,不得无上的安隐涅槃时,则得涅筑。学道者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所谓四事供养,也就是出家人日常生活的四要具),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到,则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然而依此林而住后,如果没有正念,而又不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能得定心,如不解脱,而又不能得解脱,诸漏不尽,也不能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的涅槃,仍然也不能得涅槃,只有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些一切的求索,为容易而不难得而已。那位比丘就应作如是的观察:我出家学道,并不是为衣被之故,不是为饮食之故,不是为床榻、汤药等之故,也不是为了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我依此林住时,如无正念,也不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能得定心,如不解脱,也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也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的涅槃,仍然也不得涅槃。唯有学道之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以及诸生活之具,我对于这一切的求索乃容易而不难得到而已,这有甚么好处呢?这位比丘作如是之观察后,可舍弃此林而去。

  (2)当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后,如无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时,也能得定心,如不解脱的话,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者,而能得漏尽,不得无上的安隐涅槃的,则得涅槃。学道之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若求索这一切时,都容易而不难得到,那位比丘便可以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后,如无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便能得定心,如不得解脱,便能得解脱,诸漏不尽,能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的涅槃,则可以得涅槃。然而学道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却甚难可以得到(非常难以得到)。那位比丘便应作如是之观察:我出家学道,乃不是为了衣被之故,不是为了饮食、床榻、汤药之故,也不是为了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依此林住后,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也能得定心,如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也能得漏尽,不得无上的安隐涅槃,则得涅槃。虽然学道之人所须要之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些一切的求索,甚难可得而已。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观察后,可以住在于此林。

  (3)当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后,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脱,便能得解脱,诸漏不尽时,也能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的涅槃的话,则可以得涅槃;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如求索这一切时,都容易而不难得到,那位比丘便依此而住。依此林而住后,或无正念,也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得定心,如不解脱时,也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也不能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的涅槃时,仍然也不能得涅槃。至于学道之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乃甚难可得。那位比丘应该要作如是之观察:我依此林而住,或无正念,而不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能得定心,若不解脱,也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也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的涅槃,然而也不能得涅槃。连那学道之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甚难可得。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观察后,就舍弃此林,夜半而离去,不可与他人道别。

  (4)当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后,或无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脱,便能得解脱,诸漏不尽,而能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的涅槃,则能得涅槃。学道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对于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那位比丘乃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后,或无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脱,便能得解脱,诸漏不尽的,都能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的,则能得涅槃;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那位比丘就应作如是的观察:我依此林而住,或无正念时,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脱,便能得解脱,诸漏不尽,而能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的涅槃,则能得涅槃;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到。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观察后,即依此林而住,乃可以终身住下来,直至于命终。如依林而住那样,如依于冢间、村邑,乃至依于人而住,也是如是。」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八、林经(下)第二(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所叙述的内容,大致和前经同样,都说明出家人不是为求衣食等日常生活所需之物,主要在于证道,故能得证果的林间,则不管衣食等物之有无,当然能求得两全之处,为最理想,不然就舍衣等物而求证道。里面并强调沙门之义,是前后两经小异之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1)当一位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他)依此林而住后,或者所为的出家学道,欲得为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能够得到;学道的人所须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此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到,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后,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却不能得到,而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到。那位比丘便应作如是之观察:我出家学道,并不是为了衣被之故,不是为了饮食、床榻、汤药之故,也不是为了诸生活之具之故。然

  而我依此林而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却不能得到;虽然学道之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但是都没有甚么用处)。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观察后,可舍此林而去。

  (2)当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那位比丘)依此林而住,或者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能够得到;学道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后,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乃能得到;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却甚难可得(不容易得到)。那位比丘应作如是之观察:我出家学道,乃不是为了衣被之故,不是为了饮食之故,不是为了床榻、汤药之故,也不是为了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我依此林而住后,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乃能得到;至于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却甚难可得。虽然如是,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观察后,即可住于此林。

  (3)当比丘的人,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后,或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

  我,乃能得到;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后,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乃不能得到;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之求索,也甚难,而不容易得到。那位比丘就应作如是之观察:我依此林而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乃不能得到;学道之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也甚难可得。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观察后,就舍此休,在于夜半而离去,不要和别人道别。

  (4)当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后,或者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乃能得到;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后,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而能得到;学道之人所须要的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并不难得到。那位比丘就应如是的观察:我依此林而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的沙门之义,此义对于我,乃能得到;学道的人所须要的衣被、饮

  食、床榻、汤药、诸生活之具,他对于这一切之求索,都容易而不难得到。那位比丘作此观察后,乃依此林而住,乃可以到终身,而至于其命尽。如依于林而住那样,依于冢间、村邑,乃至依于人而住,也是如是的道理。」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九、自观心经(上)第三(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当一位比丘就应善自观心,观察后,了解是否得内止,是否得最上慧观法,或得前者,或得后者,或二者皆不得。如果知道自己已得内止、最上慧观法的话,就当更求漏尽智通作证。如果畜衣等四资具或狎习一切人而增长善法的话,得可以畜衣等或狎习一切人,不然,就不得畜积、狎习。又当分辨可习法,和不可习法,以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

  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不能善观于他心的话,当自善观察于自己的心,应学如是。甚么叫做比丘之善自观心呢?一位当比丘的人,如果有此观的话,必定会有多所饶益。我到底是得内止(内心寂止),而不得最上慧观法(胜智法观)呢?或者我为最上慧观法,而不得内心之寂止呢?我为不得内心之寂止,也不得上慧观法呢?我为得内心寂止,也得最上慧观法呢?

  (1)如果比丘这样的观察后,已能知道我乃得内心的寂止,而不得最上慧之观法的话,那位比丘得内心之寂止后,当会寻求最上慧观法(胜智法观),他在于后来之时,便能得到内心的寂止,也能得到最上慧观法。(2)如果比丘观察后,则知我乃得最上慧观法,而不得内心之寂止的话,则那位比丘住于最上慧观法后,当会追求内心之寂止,他就这样的在于后来之时,能得最上慧观法,也能得内心的寂止。(3)如果比丘观察后,则知我不得内心的寂止,也不得最上慧观法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因为不得此善法,而欲得此善法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进,正念而正智,忍住而不使其退转。犹如有人,被火烧着其头,烧着其衣,而急求方便去救头、救衣那样。像如是的,当比丘的,因不得此善法,而为了欲得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

  勤,正念而正智,忍住而不使其退转的话,则那位比丘在于后来之时,即得内心的寂止,也得最上慧观法。(4)如果比丘观察后,则知我已得内心的寂止,也得最上慧观法的话,则那位比丘住于此善法之后,当会追求漏尽智通作证(会努力于灭尽诸漏之智-漏尽智)。为甚么呢?因为我说不得畜积一切之衣,也说可得畜积一切衣。

  甚么叫做对于衣,我说不可得以积畜呢?如果畜衣便会增长恶不善之法,会衰退善法的话,像如是之衣,我就说不可得以畜积的。甚么叫做衣,我说可得以畜积呢?如果畜衣便会增长善法,便会衰退恶不善之法的话,像如是的衣,我乃说可得以畜积的。如衣之理那样,是否可得畜积饮食。床榻,乃至村邑,也是同样之理。我说不得狎习(熟习、亲近)一切人,也说可得狎习一切人。那一种人我说不得狎习呢?如果狎习那种人便会增长恶不善之法,会衰退善法的话,像如是之人,我乃说不得狎习他。那一种人我说得以与狎习(亲近)呢?如果狎习此人,便能增长善法,便能衰退恶不善之法的话,像如是之类的人,我乃说得与他狎习。

  当比丘的,对于可习之法知如真(如实而知道可习之法),不可习之法,也知如真。他对于可习之法与不可习之法,都能知如真后,那些不可习之法,便不会去习,可习之法,便会去修习。他对于

  不可习之法不去学习,对于可习之法,则积极的去修习后,便会增长善法,便会衰退恶不善之法。这叫做比丘之善自观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是。」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一一○、自观心经(下)第四(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当一位比丘的,应当善自观心。如果多行增伺(贪欲)、瞋恚心、睡眠缠、行掉贡高、疑惑、身诤、秽污心、不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的话,就应该速求方便,应该学极精进,去灭此恶不善之法。假若没有此恶不善之法的话,就可更求漏尽智通作证(漏尽通)。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不能善于观察他人之心的话,就当应该自己善于观察自己的心,应该要如是而学。甚么叫做比丘应善自

  观心呢?当比丘的,如果有此观察的话,必定会有多所饶益。比丘应这样的观察:我为多行增伺(贪欲)吗?为多行无增伺吗?我为多行瞋恚心吗?为多行无瞋恚心吗?我为多行睡眠缠(昏沉睡眠之所缠缚)吗?为多行无睡眠缠吗?我为多行掉贡高(掉举不定而憍慢)吗?为多行无掉贡高吗?我为多行疑惑吗?为多行无疑惑吗?我为多行身诤(身暴躁)吗?为多行无身诤吗?我为多行秽污心吗?为多行无秽污心吗?我为多行信(正信)吗?为多行不信吗?我为多行精进吗?为多行懈怠吗?我为多行念(正念)吗?为多行无念(无正念)吗?我为多行定吗?为多行无定吗?我为多行恶慧吗?为多行无恶慧吗?

  如果比丘观察时,则知(发觉)我乃多行增伺、瞋恚心、睡眠缠、掉贡高、疑惑、身诤、秽污心、不信、懈怠、无念、无定、多行恶慧的话,则那位比丘乃欲灭此恶不善之法之故,便会以速求方便,会学极精勤,会正念正智,而忍住,而不使其退转。犹如有人、被火烧着其头,烧着其衣,而急求方便去救头、救衣(扑灭头衣上之火,免得烧头、烧身,而致于死亡)。像如是的,比丘乃欲灭此恶不善之法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去学极精勤,而起正念正智,而忍住,而不使去退转。如果比丘观察时,则知我乃多行无增伺、无瞋恚心、无睡眠缠、

  无掉贡高、无疑惑、无身诤、无秽污心、而有信、有进、有念、有定,而多行无恶慧的话,则那位比丘便会住于此善法之后,当会求漏尽智通作证(漏尽通)。为甚么呢?因为我说不得畜积一切衣,亦说可得畜积一切衣。

  甚么衣,我乃说不可得以畜积呢?如果畜积衣的话,便会增长恶不善之法,便会广退善法的话,则像如是的衣,我乃说不可得以畜积的。甚么衣,我乃说可得以畜积呢?如果畜衣时,便会增长善法,便会衰退恶不善之法的话,则像如是之衣,我乃说得以畜积。如衣之事一样,对于饮食、床榻…乃至村邑,也是如是之理。我说不可得以狎习一切人,也说可得以狎习一切人。甚么人是我说不可得以狎习的人呢?如果狎习此人,便会增长恶不善之法,便会衰退善法的话,则像如是的人,我乃说不可得以狎习。甚么人我说可得以与之狎习呢?如果狎习此人,便会增长善法,便会衰退恶不善之法的话,则像如是之人,乃为我说可得与之狎习的人。

  如果有人对于可习之法,知如真(如实而知),不可习之法,也知如真的话,则对于那可习之法与不可习之法都知如真后,那些不可习之法,便不会去修习,对于可习之法,便会去修习。那些不可习之法,不去学习,可习之法,则去学习后,便会增长善法,便会衰退恶不善之法。这叫做比丘之善自

  观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一、达梵行经第五(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提示知漏、知漏因、知报、知胜如、知尽、知灭道;如是觉、想、欲、业、苦、知因、乃至知道,就名叫达梵行,而能尽一切苦。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拘楼瘦(国),住在于名叫剑磨瑟昙的拘褛国的都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为你们说法。要说之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后)也妙,是有文有义。而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所谓名叫达梵行,为能尽诸漏。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就受教而听。

  世尊告诉他们说:「你们应当要知道所谓漏是甚么?知道漏所生之因,知道漏之有果报,知道漏之

  胜如(差别),知道漏之灭尽,知道漏之灭之道。你们应当要知道觉(受,领纳诸境),要知道觉所生之因,知道觉之有果报,知道觉之胜如(不同之性),知道觉之灭尽,知道觉之灭之道。你们应当要知道想(心性作用之一,事物之相浮于心上,而起身口上的动作之因),要知道想所生之因,知道想之有果报,知道想之胜如(胜劣),知道想之灭尽,知道想之灭之道。你们应当要知道欲(希求),要知道欲之所生之因。知道欲之有果报,知道欲之胜如,知道欲之灭尽。知道欲之灭之道。你们应当要知道业(造作),要知道业之所生之因,知道业之有果报,知道业之胜如,知道业之灭尽,知道业之灭之道。你们应当要知道苦(痛苦逼迫身心),要知道苦所生之因,知道苦之有果报,知道苦的胜如,知道苦的灭尽,知道苦之灭之道。

  甚么叫做知道漏呢?所谓有三漏,为:欲漏、有漏、无明漏,就叫做知道漏。甚么叫做知道漏所生之因呢?所谓无明是,由于无明,则便会有了漏,叫做知漏所生之因。甚么叫做知漏之有果报呢?因为被诸漏所渍润,他就因此而受其果报,或者得生善处,或者得生恶处,就叫做知道漏之有果报。甚么叫做知道漏之胜如呢?所谓有一种漏会生在地狱中,或者有一种漏会生在畜生中,或者有一种漏,会生在于饿鬼中,或者有一种漏会往生于天上,或

  者有一种漏会转生于人间,这叫做知道漏之胜如。甚么叫做知道漏的灭尽呢?所谓无明灭除的话,则漏便会消灭,就叫做知道漏的灭尽。甚么叫做知道漏之灭之道呢?所谓有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漏之灭尽。如果比丘,像如是的知道漏,知道漏所生之因,知道漏之受报,知道漏之胜如,知道漏之灭尽,知道漏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而能尽一切漏。

  甚么叫做知觉(受)呢?所谓有三种觉,为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乐、苦、舍之三受),就叫做知道觉。甚么叫做知道觉之所困生(所生之因)呢?所谓更乐(触,根境识三者和合之心作用)是。由于更乐之故,便会有了觉,就叫做知道觉所生之因。甚么叫做知道觉之有果报呢?所谓爱(渴爱)是。渴爱而染着,就是觉(触)之觉的果报,就叫做知道觉之有果报。甚么叫做知道觉的胜如呢?(差别、优劣、种种性)。所谓当比丘的,觉受乐觉(乐受)之时,使知道为觉乐之觉,觉受苦觉时,便知道觉苦之觉,觉受不苦不乐之觉时,便知道为觉受不苦不乐之觉。如果为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等时,便知道觉不苦不乐无欲

  觉,就叫做知道觉之胜如。甚么叫做知道觉的灭尽呢?所谓更乐(触)之灭除,觉便会消灭,就叫做知道觉之灭尽。甚么叫做知道觉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觉之灭之道。如果一位比丘,像如是的知道觉,知道觉所生之因,知道觉之有果报,知道觉的胜如,知道觉之灭尽,知道觉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乃能尽一切之觉(受)。

  甚么叫做知道想呢?所谓有四种想。当比丘的,对于小想也能知,大想也能知,无量想也能知,无所有处想也能知道,就叫做知道想。甚么叫做知道想所生之因呢?所谓更乐(触)是。由于有了更乐,则便有了想,就叫做知道想所生之因。甚么叫做知道想之有果报呢?所谓言说是。随其有想,便会有言说,就叫做知道想之有果报(如是如是之想,就会有如是如是的说话)。甚么叫做知道想的胜如呢?所谓或者有想,而想色,或者有想,而想声,或者有想,而想香,或者有想,而想味,或者有想,而想触,就叫做知道想之胜如。甚么叫做知道想之灭尽呢?所谓更乐如灭尽,则想便会消灭,就叫做知道想之灭尽。甚么叫做知道想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想之灭之道。如果比丘像如是而知道想,知道想所生之因,知道想之有果报,知道想之胜如,知

  道想之灭尽,知道想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而能尽一切想。

  甚么叫做知道欲呢?所谓五欲功德(五种欲的功能),为可爱、可喜、美色、欲想应(欲相应)、甚为可乐。甚么为之五呢?所谓眼根知色尘,耳根知声尘,鼻根知香尘,舌根知味尘,身根知触尘,就叫做知道欲。怎么知道欲所生之因呢?所谓更乐(触)是。由于有了更乐,则便有了欲,就叫做知道欲所生之因。怎样知道欲有果报呢?所谓随着欲种,而爱乐,而执着而住于欲之种,由此而受报,而有福处、无福处、不动处(有福、无福之中性),就叫做知欲之有果报。怎样叫做知道欲之胜如呢?所谓或者有欲,而欲于色,或者有欲,而欲于声,或者有欲,而欲于香,或者有欲,而欲于味,或者有欲,而欲于触,就叫做知道欲之胜如。甚么为之知道欲之灭尽呢?所谓更乐如果消灭,则欲便会消灭,就叫做知道欲之灭尽。甚么叫做知道欲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欲之灭之道。如果比丘,像如是的知道欲,知道欲所生之因,知道欲所受之报,知道欲之胜如,知道欲之灭尽,知道欲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而能尽一切之欲。

  怎样叫做知道业呢?所谓有二业,为思(思为意志之动作,思就是业)、已思业(思已,以身、

  口、意而造业),就叫做知业。甚么为之知业所生之因呢?所谓更乐(触)是,由于有了更乐,就便会有了业,就为之知道业所生之因。甚么为之知道业之有果报呢?所谓业者,有业之黑的(邪业),而会有了黑报(恶报),或者有了业之白的(正业),就会有了白报(善报),或者有了业,为黑白的话,就会有了黑白之报,或者有了业,不黑,也不白的话,就不会有报(无报),所谓业与业都已尽,就叫做知道业之有报。甚么叫做知道业之胜如呢?所谓或者有业,而转生于地狱中,或者有业,而转生于畜生之中,或者有业,而转生在于饿鬼中,或者有了业,而往生于天上,或者有了业,而生在于人间,这叫做知道业之胜如。甚么叫做知道业之灭尽呢?所谓更乐如灭除的话,则业便会消灭,这叫做知道业之灭尽。甚么叫做知道业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业之灭之道。如果一位比丘,像如是的知道业,知道业所生之因,知道业的果报,知道业的胜如,知道业的灭尽,知道业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是能尽一切之业的。

  甚么叫做知苦呢?所谓生之苦、老之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之苦、略而为五盛阴是苦,就叫做知道苦。甚么叫做知道苦所生之因呢?所谓爱是,因为有了爱,才会生苦,就

  叫做知道苦所生之因。甚么叫做知道苦之有果报呢?所谓或者有苦,乃为微,而迟灭,或者有苦,为微,而疾灭(快灭),或者有苦,为盛,而迟灭,或者有苦,为盛,而疾灭,苦与之尽,就叫做知道苦之有果报。甚么为之知道苦之胜如呢?所谓不多闻的愚痴的凡夫,不值遇善知识,而不御圣法,身上生觉(感受),而极为苦,而甚重之苦,生命将欲断绝,出了此,而从于外,更求于彼。或者有沙门、梵志,持一句之咒,或者二、三、四句,或者持多句之咒,或者持百句之咒,他乃以此而治我之苦。像如是的由于求而生苦,由于集而生苦,而苦灭,就叫做知道苦之胜如。甚么叫做知道苦的灭尽呢?所谓爱灭,则苦便会灭,就叫做知道苦的灭尽。甚么叫做知道苦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为正见,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苦之灭之道。如果比丘,如是而知道苦,知道苦之所生之因,知道苦之有果报,知道苦之胜如,知道苦之灭尽,知道苦之灭之道的话,就叫做达梵行,是能尽一切之苦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二、阿奴波经第六(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阿难!佛陀乃以他心智所见,看见提惒达哆(提波达多)之堕地狱受苦难之事。并说如来大人之根智,得授记前后,各有三种人。其中有得清净之法,有得衰退之法,有得身坏命终而堕地狱者,以及得衰退法、得清净法、得现世般涅槃者。并劝人应勤加精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跋耆瘦(跋耆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住在于名叫阿奴波的跋耆国的都邑。

  那时,世尊就在于晡时,从宴坐而起,由堂上下来,而告诉阿难说:「阿难!我和你同到阿夷罗惒帝河(阿夷罗跋提河,五河之一。沿舍卫城傍,流经迦维城之南部,向东南注入之河),到那河中去沐浴吧!」尊者阿难白佛说:「唯然!」(好的!)

  于是,世尊就带尊者阿难,到达阿夷罗惒帝河,到后,脱去衣服,放在岸上,便进入水中去沐浴。沐浴后,由河出来,就拭其身体而着衣(穿好袈裟)。

  那时,尊者阿难,乃执扇,在扇佛,于是,世尊就顾他,而告诉他说:「阿难!提惒达哆(提婆达哆,译为天与。佛陀的堂弟,出家后,想作教团的主持者,而提倡苦行。常和佛作对,且曾经欲害佛,而被佛制伏),乃由于放逸之故,会堕在于极苦难之处,必定会至于恶处,而会转生在于地狱之中,会住至于一劫(劫波,分别时节,极大的时限)之久,不可能救济。阿难!你不曾从诸比丘们听闻,说我一向(从来)记提惒达哆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会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救济之事吗?」尊者阿难白佛说:「唯然!」(是的,曾经听过)。

  那时,有一位比丘,对尊者阿难说:「世尊是否以他心智,而知道提惒达哆之心之故,而一向记提惒达哆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住至于一劫之久,而不可以救济吗?」

  世尊乃告诉阿难说:「阿难!那些比丘,或者有小的,或者有中的,或者有大的,或者为年少而不自知的。为甚么呢?因为如来已一向记那位提惒达哆,因此之故,而有疑惑。阿难!我并不看见过在此世间里,有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说我能一向记说如提惒达哆者(并没有能了解其事的众生)。为甚么呢?阿难!我乃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会

  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阿难!如果我看见(发觉)提惒达哆有白净之法(善行),如一毛之许(极少之义)的话,我便不会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必定会生在于地狱之中,会住至于一劫之久,而不可能救济。阿难!因为我乃不见提惒达哆有白净之法,有如一毛发之许之少,因此之故,我乃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而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

  阿难!犹如离开村邑不远之处,有一大深厕,或者有人堕入在于其里面,沉没在于其底。如果有人来,为之起大慈哀,怜念愍伤他,而求义,以及饶益,以求安隐快乐。那个人来后,旋转而察视,而作如是之说:『此人是否可得一处,如毛发之许,不被粪所污染,使我得以捉挽其出离吗?』他遍观而视察,都不见此人有一净处,如毛发之许,不被粪所污染,可得以手去捉挽其出来啊!像如是的,阿难!如果我看见提惒达哆有白净之法,如一毛发之许的话,我就不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必定会转生于地狱之中,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救济的。阿难!由于我不见提惒达哆有白净之法如一毛发之许,因此之故,我乃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必生于地狱之中,而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

  于是,尊者阿难,由于悲伤而啼泣,乃用手抆

  泪,而白佛说:「世尊!甚奇!甚特!谓世尊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当中,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阿难!如是,阿难!我乃一向记说提惒达哆必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中,会住至于一劫之久,不可能救济。阿难!如果你从如来之处听闻大人的根智分别的话,必定会得上信如来,而怀欢喜之念的。」

  于是,尊者阿难,就叉手向佛,而白佛说:「世尊!现在正是说明此法的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果世尊为诸比丘们阐说大人的根智分别的话,诸比丘们从世尊之处听此法后,当会善于受持的!」世尊就告诉他而说:「阿难!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我现在为你讲说大人的根智分别。」尊者阿难,乃受教而听。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的内心,而能知道此人成就善法,也成就不善之法等事。如来在于后来之时,又用他心智去观察此人的内心,知道此人已灭善法,而生不善之法。此人的善法已消灭,不善之法已生起。然而还有余存的善根,并不断绝,乃由于此善根,而当又更生善法,像如是的人,乃能得清净之法。阿难!犹如在于平旦,太阳初出之时,那些黑闇就由之而消灭,光明就会产生出来那样。阿难!你的意见如

  何呢?太阳渐转而升上,而至于食时,黑闇已灭,光明已生与否呢?」尊者阿难白佛说:「尔也(是的)!世尊!」

  佛陀说:「像如是的,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之心,而知道此人乃成就善法,也成就不善之法,如来在于后来之时,又用他心智,一再的观察此人之心,而知道此人已灭善法,而生不善之法。此人的善法已灭,不善之法已生。然而还有残余的善根,并不断绝,会由于此善根,而当会一再的更生善业,像如是的,此人会得清净之法。阿难!犹如五谷的种子,如果不坏不破,不腐不剖,不被风热所伤,秋时而密藏起来。假若那些居士善治良田,用此种子洒在其中,依时而降雨,而灌溉的话,阿难!你的意见如何呢?这些种子是否能得渐转而增长吗?」尊者阿难白佛说:「尔也!世尊!」

  佛陀说:「像如是的,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之心,而知道此人乃成就善法,也成就不善之法。如来在于后来之时,又用他心智,一再的又观察此人的心,而知道此人已灭善法,已生不善之法。此人之善法已灭,不善之法已生,然而还有其余的善根,并不断绝,由于此善根,当会一再的更生善业,像如是的人,会得清净之法。阿难!这叫做如来大人的根智,像如是的,如来乃正知诸法

  之本。

  又次,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之心,而知道此人乃成就善法,也成就不善之法。如来在于后来之时,又用他心智,一再的观察此人之心,知道此人已灭善法,已生不善之法。此人的善法已灭,不善之法已生,虽然还有其余的善根并未断绝,但是必定当会断绝,像如是的人,会得衰退之法。阿难!犹如下晡之时(晡为下午三点至五点,下晡就是四五点以后),太阳将西没之时,光明消灭而黑闇生起,阿难!你的意见如何呢?那个太阳已没,光明已灭,黑闇已生了吗?」尊者阿难白佛说:「尔也!世尊!」

  佛陀说:「像如是的,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之心,知道此人已成就善法,也成就不善之法。如来在于后来之时,又用他心智一再的观察此人之心,知道此人已灭善法,已生不善之法。此人的善法已灭,不善之法已生,虽然还有其余的善根并未断绝,然而必定会断绝,像如是之人,乃得衰退之法。阿难!犹如谷的种子,不坏不破,不腐不剖,不被风热所伤害,在秋时密藏起徕。假如那些居士善治良田,用这些种子洒在其田中,可是雨却不依时而降,阿难!你的意见如何呢?这些种子是否能得渐转而得增长吗?」尊者阿难白佛说:「弗也!世尊!」

  佛陀说:「像如是的,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的心,知道此人已成就善法,也成就不善之法。如来在于后来之时,又用他心智去观察此人之心,知道此人已灭善法,已生不善之法。此人的善法已灭,不善之法已生,虽然还有其余的善根并未断绝,然而必定当会断绝,像如是的人,会得衰退之法。阿难!这叫做如来之大人的根智。像如是的,如来乃正知诸法之本。

  又次,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之心。我并不能见到此人有白净之法如一毛发之许,此人被恶不善之法一向充满而秽污,为当来之有之本,有烦热的苦报,为生老病死之因。像如是的,此人在于身坏命终后,必至于恶处,会转生在于地狱之中。阿难!犹如种子,腐坏破剖,被风热所伤,秋时不密藏。如果那些居士,对于不是良田,又不善治其田,便洒下这些种子,雨又不依时而降,阿难!你的意见如何呢?这些种子是否得以渐转而增长吗?」尊者阿难白佛说:「弗也!世尊!」

  佛陀说:「像如是的,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的心,我并不看见此人有白净之法如一毛发之许,此人的恶不善之法一向充满而秽污,为当来之有之本,有烦热的苦报,为生老病死之因。像如是之人,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在于地狱之中。阿难!这就是如来之大人的根智,像如是的,如来乃正知诸法之本。」于是,尊者阿难,乃叉手向佛,白佛而说:「世尊已说如此三种之人,是否可以更说不同之三种之人吗?」

  世尊告诉他说:「可以说的,阿难!如来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的心,知道此人已成就不善之法,也成就善法。如来在于后来之时,又用他心智一再的观察此人之心,知道此人已灭不善之法,而已生善法。此人的不善之法已灭,善法已生,然而还有余存的不善根并未断绝,由于此不善根,当会再予更生不善之法,像如是的人乃得衰退之法。阿难!犹如燃火那样,刚燃之时,就尽燃而为一焰(火貌、火热)。在那里或者有人添益一些燥草,加足而用槁木的话,则,阿难!你的意见如何呢?那些火是否会转增炽盛吗?」尊者阿难白佛说:「尔也!世尊!」

  佛陀说:「像如是的,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的心,知道此人已成就不善之法,也成就善法。如来在于后来之时,又用他心智,一再的去观察此人之心,知道此人已灭不善之法,而生善法。此人的不善之法已灭,善法已生,然而还有余存的不善根,并不断绝,由于此不善根,当会一再的更生不善之法,像如是的,此人乃得衰退之法。阿难!这叫做如来之大人的根智,像如是的,如来乃正知诸法之本。

  又次,阿难!如来乃以他心智去观察他人的心,知道此人已成就不善之法,也成就善法。如来在于后来之时,用他心智,又再观察此人之心,知道此人已灭不善之法,而生善法。此人的不善法已灭,善法已生,虽然还有余存的不善根并不断绝,然而必定当会断绝,像如是的,此人乃得清净之法。阿难!犹如燃火那样,在火炽燃之时,尽燃一焰(火热之貌),在那个地方,或者有人,将此盛火,放置在于平净之地,或者着于石上,阿难!你的意见如何呢?那些火焰是否会转增炽盛吗?」尊者阿难白佛说:「弗也!世尊!」

  「像如是的,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之心,而知道此人已成就不善之法,也成就善法。如来在后来之时,又用他心智,再度的观察此人之心,而知道此人已消灭不善之法,而生善法。此人的不善法已灭,善法已生,虽然还有余存的不善根并未断绝,但是必定当会断绝,像如是的此人,会得清净之法。阿难!这就是如来大人的根智,像如是的,如来乃正知诸法之本。

  又次,阿难!如来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之心时,曾经发见:我并不看见(看不到)此人有黑业有如一毛发之许,此人的善法一向都充满与乐的乐报,必定会往生于乐处,而得长寿,像如是的,此人就在于现世当中,必定会得般涅槃。阿难!犹如火炭,已经久灭,已为冷物,在此火炭上面,或者有人虽然添益而用燥草,充足的槁木也加放下去,阿难!你的意见如何呢?那些已死冷的火炭,是否还会一再的炽燃起来吗?」尊者阿难说:「弗也!世尊!」

  佛陀说:「像如是的,阿难!如来乃用他心智去观察他人之心时,而发见:我不曾看见过此人有黑业有如一毛发之许,此人的善法一向都充满与乐的乐报,必定会往生于乐处,而得长寿,像如是的,此人即为现世当中,必定会得般涅槃。阿难!这叫做如来之大人的根智。像如是的,如来乃正知诸法之本。

  阿难!前面所说的三种人者,第一种人,乃得清净之法,第二种人乃得衰退之法,第三种人,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于地狱之中。后面所说的三种人者,其第一种人乃得衰退之法,第二种乃得清净法,第三种人即在于现世当中得般涅槃。阿难!我已经为你说大人的根智,如尊师所作的,都为其弟子而起大慈哀之心,而怜念愍伤其弟子,为求其义及饶益,为他们求得安隐快乐,这些事,我现在都已作过,你们当应一再的去作,应到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之处,去宴坐思惟,不可得有放逸(不可放逸)!应勤加精进,不可使其有后悔!这就是我的教敕,就是我的教训诲示。」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完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白话文: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达真堪布:《七支供》偈诵

达真堪布:《七支供》讲记(一)

白话文: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十四)

白话文: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达真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十三)

白话文: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达真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十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