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一相无相分第九 |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一相无相分第九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wán)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wán)果不(fǒu)?” 须菩提言:“不(fū)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wán)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wán)。”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fǒu)?” 须菩提言:“不(fū)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nú)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nú)含果不(fǒu)?” 须菩提言;“不(fū)也,世尊!何以故?阿那(nú)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fǒu)?” 须菩提言:“不(fū)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yaò)阿兰那行(núhéng)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yaò)阿兰那行(núhéng)。” 【译语】第九章 以声闻行 证菩萨道 佛陀问:“须菩提,说说你的看法,证得须陀洹果的圣者①,他能否这样去想:我已经证得须陀洹的果位了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世尊啊![以我的经验,]初果圣者不会产生这种想法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须陀洹的意义是‘入流’(预入圣者之流),但实际上是[他心无所得,]无有所入;也不再涉入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不为其所染],所以称其为须陀洹。” 佛陀又问:“须菩提,说说你的看法,证得斯陀含果的圣者②,他能否这样思念:我已证得斯陀含的果位了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世尊啊![以我的经验,]二果圣者不会生起这种思念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斯陀含的意义是‘一往来’,[也就是说他还要在天上与人间往来受生一次],但在圣者的现觉中,[心无所得,无往来相],并无有往来之意念,所以名斯陀含。” 佛陀继续问道:“须菩提,说说你的看法,证得阿那含果的圣者③他能否起这样的思念:我已证得阿那含的果位了吗?” 须菩提肯定地回答:“不!世尊啊![以我的经验,]三果圣者不会生起这种思念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阿那含的意义是‘不来’,[不再来世俗欲界受生,]但在圣者心中实在没有来与不来之意念,所以他只能称作阿那含了。” 佛陀最后再问道:“须菩提,说说你的看法,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④他能否起会这样思念:“我已证得阿罗汉的觉道了吗?” 须菩提[已经是证得四果的圣者,深有体悟],他肯定回答说:“不!世尊啊!证得四果的圣者是不会起这种思念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四果阿罗汉,彻悟一切法的生灭不可得],实在没有一法叫作阿罗汉。世尊啊!假若阿罗汉有这样的思念:我已证得阿罗汉的圣道了,就是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啊!佛陀您曾赞许我已得‘无诤三昧’⑤!在诸弟子中最为第一,又说我是第一‘离欲’⑥的大阿罗汉。可是我从没有这样的思念:‘我是已经离欲的大阿罗汉’。世尊啊!假若我有这样的思念:‘我已证得阿罗汉圣道了,世尊!您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一位好乐修习阿兰那行的人了⑦。正因为须菩提无任何所行的修行,世尊才称呼我是乐于修阿兰那行的’。” 【注释】①须陀洹是梵语,汉意为“入流”或“预流”,是声闻乘修行证入初果阶位的称号。证入此果的圣者,已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得法眼净。这类圣者,山上修行心中清净无染,不住境生起,心则在定;因为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之相,心则不散,能次第证入诸禅。由于定力还未具足,往往为复杂尘境所转,一期生死还不能了,须再经七番生死(七返人间、七生天上),最后入于涅槃。 ②梵语斯陀含,汉译为“一来”或“一往来”,是二果圣者的称号。证得此果的圣者,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名,尚余三品,须再生天上、人间一次断尽,从此以后,不再受生,入于涅槃,故名一来。 ③阿那含是梵语,汉意为“不来”,是断尽欲界烦恼圣人的通称。证此果位的圣者,对欲界已经厌离,对境无染,不动于心,明白着境是生死轮回的基因。深悟欲界万事万物,如梦幻泡影,故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但对色界、无色界不弃住着于此,认为比欲界清净美妙。故未来受生于上二界,最终入涅槃。 ④阿罗汉。为印度语,汉意有三种:一、应供,即应受人天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二、杀贼,即断除三界的见思诸惑,杀尽一切烦恼贼害;三、不生,即不复受生于三界之中,永远入于涅槃。证得四果的圣者,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菩萨名为得无生法忍。对色界、无色界已无恋着之心,不为任何境界所转。从此超出三界,不受后有,了却分段生死。四智圆融无碍,无法可学。 ⑤无诤三昧。诤是烦恼的异名,无诤是不与人诤的意思。《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诤在佛法中来说,不但是有情生死的动因,也是社会纷乱、世界战争的动因。三昧是梵语,汉意为正定,就是把无明妄心系聚在一正境中,不使散乱。妄心停灭,正定现前。证得无诤三昧的圣者,于世无竞争之心,于物一切平等;一切不受,则不为一切所动,不但自身不起烦恼,以恼众生,并能使一些众生不起烦恼,不恼他人,这就是无诤三昧的精妙境界。 ⑥离欲。欲是希求的意思,有善、恶、无记三种,这里是指能引起众生贪爱之心的意欲,有三欲、五欲、六欲等。众生因爱欲炽盛、深广,堕入深渊,而轮回于生死六道,皆因诸欲染污真性所致。《增一阿含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离欲阿罗汉,已远离三界所有的贪欲烦恼,因为离欲,所以无诤。可见欲与诤有密切相联的关系,离欲与无诤是证入四果大阿罗汉必具的功德。 ⑦阿兰那。又名阿兰若,汉意是寂静处,也有译为“无诤处”的。古印度出家沙门,远离城市数十里外的僻静之处修行,称为“阿兰若”,以后成为比丘住所的别称,又是无诤三昧的别名,所谓“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无昧不静”。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