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二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二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分初义、论义、末义三个方面,初义也分为对殊胜对境礼敬赞叹、描写立誓、全论内容。前文分别对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以及本论的作者——静命论师作了顶礼。下面讲麦彭仁波切对这部论著的赞叹,以及通过何种发心来写这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也就是立誓言。

  彼之妙语精深中观庄严论,

  汇聚十万理证江河之大海,

  千万胜智龙王游戏之彼处,

  劣者我亦满怀喜悦而涉足。

  此处主要从《中观庄严论》的功德这一角度进行赞颂,同时也讲到了麦彭仁波切与《中观庄严论》的殊胜因缘。

  “彼之妙语”,彼指的是静命论师。静命论师智慧中流露出来的、非常甚深的殊胜善说,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

  这部《中观庄严论》就如同汇聚了十万江河的理证大海。为什么犹如大海呢?静命论师智慧中流露出来的这部《中观庄严论》,犹如百川汇入于大海一般,将千千万万智者理证智慧的江河,全部汇入于《中观庄严论》这一广阔的海洋当中。

  大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在佛教当中,大家一致公认,大海里面有成千上万的龙王和龙宫世界。“千万胜智龙王”,此处将千千万万的智者比喻成龙王。而《中观庄严论》则是具有无数无边理证智慧的大海,在如此具有深广理证的智慧海洋中,有成千上万的智者欢喜畅游。

  “劣者我”,这是麦彭仁波切谦虚的语言。他说:像我这样低劣的人,也是以极大的欢喜心趋入到这种智慧的海洋当中。也就是说,《中观庄严论》是聚集了众多理证智慧的大海,藏地、印度以及汉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都会在这一智慧的海洋里尽情游泳。麦彭仁波切谦虚地说:我也是满怀欢喜而进入《中观庄严论》这一海洋之中。

  《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的确相当于一大海洋,以前有无数的智者龙王将它作为居住地,尽情享用。现在,我们这些具有传承上师加持的后学者,也应该于其中欢喜遨游,随意享用。

  那么,麦彭仁波切对这部论典是如何进行描写的呢?

  拥有无等妙慧诸正士,

  亦经策励精进方证悟,

  不失秉承智者优良轨,

  依师宏恩稍析诸法理。

  对于《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即使拥有无与伦比胜妙智慧的大德们,也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精进修持才能证悟。因为《中观庄严论》的意义非常甚深,以前印度和藏地的高僧大德们,也是历尽千辛万苦,通过废寝忘食的精进,才通达了《中观庄严论》究竟、甚深的意义,最终获得了证悟。

  麦彭仁波切说:像我这样的人,本来没有能力通达《中观庄严论》的根本含义。但是,我如今不失传承上师的优良传统而能解释这部论典,就是蒋扬钦则旺波为主的大恩上师们的宏恩所致,是他们的恩德才使我拥有今天的勇气和能力写出这部注释。

  麦彭仁波切不论在哪一部论典中,都有一种非常谦虚的语言。关于这一点,我们讲《定解宝灯论》时也介绍过。在这里,麦彭仁波切指出:《中观庄严论》是千万智者通过精进努力才能证悟的。间接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通达它的意义并写出这么好的注释呢?这与我的传承上师们的加持和恩德是完全分不开的,正是蒋扬钦哲旺波尊者的加持,我才能写出这样一部论典。

  这以上已经讲了立誓句的道理。那么,通过这部论典,是如何使正理再次得以弘扬的呢?

  车乘道轨胜妙理证火,

  虽已暂眠时间怀抱中,

  如焚密林于此重复兴,

  信口雌黄之众当谨慎。

  将唯识宗、中观宗结合并开显宗派祖师们传统深妙法理的这部《中观庄严论》,此处将其比喻成理证之火。如此深妙的理证之火,由于种种原因,暂时已经睡眠于时间的怀抱中。

  宗喀巴大师的时候,这部《中观庄严论》在藏地弘扬得非常不错,既有传讲的也有听闻的,还有撰写注释的,比如宗喀巴大师传讲的记录、甲操杰在宗喀巴大师面前听受的笔记,等等。大概六百年前,《中观庄严论》虽然在藏地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因为历史背景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五百多年[6]当中,几乎没有弘扬开来,这部《中观庄严论》已经暂时睡眠在时间的怀抱中。

  如今,就像被焚烧过的密林重新燃烧一样,依靠麦彭仁波切的智慧之火——《中观庄严论释》,使这部论典又重新得以弘扬。在重新弘扬的过程中,世间上有一些信口雌黄的人,可能会随心所欲地散播各种各样的言论,这种人一定要注意,否则你必定会成为众人的辩论焦点。

  也就是说,麦彭仁波切以他的智慧之火燃烧密林时,有些野兽如果没有小心,很可能会在熊熊的火焰中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同样的道理,在《中观庄严论》再度弘扬、这种理证之火重新燃烧的过程中,世间上的各种邪说、邪见者应当倍加小心,否则我们智慧的宝剑必定会砍断你们的头颅,非常危险。间接来讲,在麦彭仁波切智慧的熊熊烈火面前,不具足教理、没有智慧者很难以抵挡。

  我等本师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佛自从发起殊胜菩提心时起,以浩如烟海般的二资粮彻底净化相续,大彻大悟,已臻究竟。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首先发起无上圆满的殊胜菩提心,然后积累浩如烟海的二种资粮、净化自相续,最后大彻大悟、已臻究竟。真正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已经达到圆满究竟。

  佛陀以其狮吼声令身为外道的大象及群兽胆战心惊,万分恐惧。而佛陀所转无倒开显空性法理之法轮所有纯洁无垢圣教的意趣,通过理证途径引出的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

  佛陀发出智慧波罗蜜多的空性狮吼声时,世间上无数的如大象、野兽般的外道们,全部胆战心惊,万分恐惧。而佛陀第二转法轮——无倒开示空性般若波罗蜜多的纯洁无垢的密意,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完全得以开显。

  此论也堪为修成不可夺取的殊胜慧眼并进一步了达诸法如影像等一般在未经观察这一侧面似乎无不存在而真实中无有自性之理、尽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最终自在圆满行持二利的诸位学人的无上津梁。

  佛陀于世间成佛以后,开始广转法轮,宣说了空性智慧波罗蜜多的究竟深义——一切万法在世俗中就像影像一样,似乎没有一个不存在的,而实际上,一切法都是无有任何自性的。

  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完全能解释佛陀之密意;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宣说的理证方法,可以使每个人获得不被他转的智慧,修成无与伦比的殊胜慧眼,这就是这部论典最重要的内容。

  现在很多人在见解上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自己根本不具足不被他转的智慧。因此,对佛陀的密意作进一步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佛陀的密意是什么呢?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如幻如梦的现象似乎全部存在;如果详加观察,胜义中,一切万法根本无有微尘许的自性。这就是每位智者所应趋入的无量宫。每一位修行人,如果想通过此法理断除二障,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唯一的津梁、唯一的依靠处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

  表面看来,《中观庄严论》当中虽然只有很少的颂词,但的确是难逢难遇、非常殊胜的一部论典。这一点,恐怕闻思过后才会有感觉,刚开始时我作这样的赞叹,你们有些人不一定相信。但是,对于佛陀的无垢教理,并不是依靠别人所说的、盲目的信心来了知,而需要通过自己真正的智慧才能了达。大家应该清楚了知,真正的修行人必不可少的阶梯,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

  对于如是法理,我本人一方面为了自己串习,另一方面也想到劝勉与我同缘的他众,使之普沾法益因而对此论的意义稍加分析解释。

  麦彭仁波切说:真正想通过理证智慧了达释迦牟尼佛所转法轮的究竟意义,必须依靠这部论典。正因为如此,一方面,我本人为了自己串习,生生世世不离如此殊胜的正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劝勉与自己同缘份的他众,共沾法益,才对本论的意义稍作分析。

  对于造这部论典的目的,麦彭仁波切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楚。你们应该反反复复地看,看一遍两遍是不行的。佛教论典不像世间的小说一样,有些人看小说,一个晚上看一本、两本,有这种情况。但是,对佛教论典中的每一行内容,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维才能通达。学《中论》时,有些道友反反复复地看,把里面的内容学得非常不错,应该这样下功夫才会得到法利。否则,表面上囫囵吞枣,肯定没有多大的利益。

  因此,大家不管是自己听受还是给别人辅导,对本论的含义一定要通达。如果没有通达其中真正的含义,将本论的意义放在一边,自己在旁边宣说,我最反对的就是这个!这没有任何实义,不如不讲好一点。有些人的胆子特别大,自己对本论的意义根本不作深入思维,就是自己在旁边胡言乱语,这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希望你们一定要把不良的习气改过来,否则,这样下去不能叫做闻思。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在此应当追随前辈智者们的传统对著论五本略作说明:

  著论五本,也叫做造论五支,有几种说法。

  一、由谁所造:此论是静命论师所撰著的。人们众口一词、无有诤议地共称:尊者智慧超群、戒律清净、品行高尚的丰功伟绩独占鳌头,最终成就了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印藏两地宛如日月般遐迩闻名的大阿阇黎。

  本论的作者,也就是静命论师,他具有三种超胜的功德——智慧超群、戒律清净、品行高尚,这也是每一个真正的高僧大德必须具足的三种功德。在印藏两地,静命论师是如同日月一般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关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下面也作了大概的介绍,这里不作广说。

  “由谁所造”——什么样的作者造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学习任何一本书,首先看作者是不是大成就者、圣者——最好是圣者的语言。否则,现在的有些凡夫人会造一些、会写一些,但是不一定有价值。因为凡夫的分别念是各种各样的,表面看来似乎非常有道理,实际上对众生不一定有利。所以,应该阅读智者撰著的论典。

  那烂陀寺的高僧大德们,以造论五本的方式传讲经典和论典。吉祥戒香寺的传统,就像宗喀巴大师宣讲《菩提道次第论》的传统一样,是以三清净[7]——本师清净、闻法器清净、所讲法清净的方式来宣讲的。

  前译宁玛巴一般是跟随那烂陀寺班智达们的传讲方法,也就是按照著论五本的方式进行传讲。堪布根霍仁波切解释《入菩萨行论》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宣讲的。

  大家应该清楚,本论的作者即是静命论师。那么,这部论典又是为什么样的众生而作呢?

  二、为谁而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

  如果是一部小乘论典,则是针对小乘根基的学人来宣讲的。而这部论典实际是大乘法门,它的所化众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即对大乘具有非常大的信心,而且具有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的智慧的人,只有这种人才会获得一定的利益。

  如果仅仅是一种盲目的信心,以正理引发的智慧不可能具足;自己没有详细观察,就不可能有不被他夺以及博大精深的智慧,所以,本论对没有智慧的人无有利益。有些人对大乘法没有信心,而对小乘法有一定的信心,这种人不是本论的所化。有些人不喜欢观察,整天闭着眼睛打坐、念一点儿经,或者东奔西跑求灌顶,这种人也不是《中观庄严论》的所化。因为这些人不具足不被他夺的智慧,任何人都可以随随便便夺去他的智慧——今天见到那边有个殊胜的山洞,“我们要不要去?”“啊!去去去……”这种人很容易被别人夺去智慧。因此,这些人不是《中观庄严论》的所化。

  那么,这部论典的所化对境是什么人呢?就是针对我们这些人。你们自己也详细观察,你到底是不是《中观庄严论》的所化众生?如果一点智慧都没有,上课的时候也是一直打瞌睡、打妄想,这些人是不是它的所化众生?我不敢说……

  三、属何范畴:此论归属于大乘总的教法,尤其是《月灯经》等诸甚深经部的范畴内。

  总的来说,本论属于大乘教法的范畴。分别来说,本论属于《月灯经》、《楞伽经》、《十地经》、《文殊根本续》、《华严经》等经部范畴之内。其中,《月灯经》讲了很多空性的道理;《楞伽经》首先驳斥了外境的存在,然后也宣讲了有关空性的道理。

  四、全论内容:通过二理明确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

  “二理”是指胜义理和世俗理。胜义理,也就是按照《中观根本慧论》所讲的道理,将万法全部抉择为空性;世俗理,按照《释量论》所讲的内容进行观察。通过胜义理和世俗理,完全能开显或解释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理,这就是全论的内容。

  学习过《中观根本慧论》的人,对胜义理都比较清楚,因为一切都破完了。有些道友说:“中观没有一个不破的,柱子、瓶子全部破完了,我的住处、饭碗都已经破了。”世间上的人,饭碗破了的话就已经下岗了。但是在这里,“饭碗”是不破的,名言当中如幻如梦的饭碗应该存在。有关怎么样存在——因果、缘起如何存在的道理,本论当中作了非常细致的阐述。

  那么,学习这部论典有什么样的必要呢?

  五、有何必要:为令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进而证得殊胜菩提。

  首先,对整个大乘的教义生起殊胜不被他夺、坚信不移的定解,最后证得无上圆满的菩提果位。这就是这部论典的必要。

  学习大乘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昨天晚上半夜三更的时候,我家里来了一群半信半疑的人,这些人对佛教有一点信心,但又不全懂,他们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也跟他们讲了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现在世间上有很多人拜佛、烧香,这是一种佛教行为,但是,只有真正通达经论的含义,不被他夺的智慧在自相续中生起来,这时,你才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否则,光是形象上剃头发、穿僧衣,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一定。光是在寺院里磕头、烧香,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一定。

  真正的大乘佛教徒是什么样呢?真正通达大乘的教义,而且不被他夺的智慧和定解已经在自相续生起来时,这就是所谓的大乘行人。所以,对这部论典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下来对此著论五本略微广述:

  关于此论的作者静命菩萨,《文殊根本续》中有对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诸婆罗门的一段授记,

  《文殊根本续》中,首先授记了未来有哪些施主出世,然后对守持戒律的人也作了授记,最后,对佛法作出贡献的婆罗门也有一段授记。

  而在讲到精勤持戒者的开头时云:“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当然,这其中只是笼统地总说了会有数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

  本师教法到了末法时代的时候,将处于一种衰落阶段。这时,精勤持戒的出家王、僧王——持戒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一定会出现。

  在这个授记中,很笼统、很概括地说,会有这样一位僧王出现,但并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一位尊者。从间接来讲,也可以说是对静命论师的一种授记。

  而在分别授记诸多大德的行文中,又云:“名谓巴者宣净戒。”显而易见,这其中已对尊者之名的首字作了明示。

  授记当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藏文所包含的“巴”字。藏文字形结构分上加字、下加字以及中间的基字等[8]。其中“巴”就是“瓦”,对藏文进行分析时,“静命”就是“博得萨埵”,即“菩提萨埵”,其中,已经将中间的基字母完全表达出来了。

  宗喀巴大师的传记当中,宗喀巴大师也叫罗桑扎巴,这里面也有“瓦”字。上师如意宝的名字——阿贝拉将嘎中的“阿”字,在《文殊根本续》当中也有授记。对于高僧大德们的授记,从因明角度来讲,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确,但是对佛教真正有非常大贡献的人来说,可以这样解释。

  有些道友认为:其他带有“巴”字名称的人,是不是《文殊根本续》中授记的呢?

  如果真正对佛教有贡献,也可以这样说。但是,对佛教一点贡献也没有,光是带有一个“巴”字的话,也不一定是。应该根据情况,从必须解释和可以解释的角度进行分析。上师如意宝的传记中,《文殊根本续》里只有一个“阿”字,但实际上名字中带有“阿”字的——阿琼、阿尼、阿亚、阿姨……有很多很多的,是不是全部在《文殊根本续》中有授记呢?对一般的人来讲,恐怕配不上。但像上师如意宝那样,佛陀授记在未来有这样的高僧大德出世,也是可以解释的。

  在此续的结尾又授记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证菩提。在《楞伽经》中指出: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此经云:“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

  在末法时代,会有一位叫智慧的法师出现。名字被叫做“智慧”的非常多,以前清定上师的弟子全部是带“智”的……。贡智罗珠他依[9],他的名字也叫智慧,翻译出来是“智慧无边”的意思,在他所著的《五大所知藏》这部论著中,将“五所知”解释为五大所知藏。

  其中的“智慧”实际上是静命论师的别名,这是前代诸位智者众口一声的解释。

  托托日国王出世时,静命论师的名字叫做慧命,当时他带着《诸佛菩萨名称经》来到藏地。但由于九个朝代以后,国王赤松德赞才会现身于世。因此首先返回尼泊尔,第二次与莲花生大师一起来到藏地,开始正式修建桑耶寺。

  由此可知,“静命”显然是尊者出家的法名。

  他在智藏法师前出家时,“静命”是他出家的法名。

  “我一定要取一个法名,不然的话,我一直觉得以前在家的名字不好用,在家的头发也没有必要,在家的名声也不好……”很多人刚出家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新的东西……

  另外也有迥然不同的多种称呼。

  菩提萨埵、慧命、静命、普明,这些都是他的称呼。

  所谓的“开显五所知”,其实是在授记(静命论师)以理抉择五法进而将所有大乘归结为同一密意的这一点。

  对于“五所知”,下面专门引用《楞伽经》的教证作了非常广泛的叙述,这里不用详细宣说。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三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四课

广化法师:见贤思齐·弘法故事集 上篇 第九则:出家以

广化法师:见贤思齐·弘法故事集 上篇 第十则:佛学院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九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索达吉堪布:《缘起赞》讲记 第八课

索达吉堪布:《缘起赞》讲记 第七课

索达吉堪布:《缘起赞》讲记 第六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