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第十五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请掀开经本,二十三面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这是说明常寂光净土里面净秽的现象,一般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常寂光净土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天台家的讲法,藏、通,就是藏教跟通教,只是断见思烦恼,没有破无明,当然就不算。别教成佛,证常寂光净土,但是别教佛要跟圆教做个比较,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法身大士。菩萨,十地菩萨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十一个位次,无明就破了十一品,妙觉,这就成佛了。所以成佛实在讲只是破十二品无明。可是无明总共有四十二品,他才破十二品,后头还有三十品还没破,他也叫佛,这是别教的佛,他所证得的境界,就是寂光土里面的秽土。圆教佛,四十二品无明统统断尽了,圆满证得常寂光净土,他就叫净。这是寂光土的现象。净土法门就非常的奇特,即使带业往生的人,生在凡圣同居土,也能够享受寂光净土的境界,这是其他经论、法门里面都没有的。我们看底下的解释。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极乐世界称净土特别着重在凡圣同居土,因为上面三土确实不是我们凡夫在一生当中能够证得的;换句话说,我们的烦恼要断实在不容易!纵然断了见思烦恼,也不过是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圆教菩萨七信位的地位,论净土那只是方便有余土,这在我们一生当中实在做不到。那实报土、寂光土就更不必谈。唯有凡圣同居土,我们只要能够伏烦恼,这个不讲断,把它伏住就行了;断不容易,伏比断容易得多了。但是要真正伏烦恼,也得要下一番功夫,如果不是真正下功夫,伏也不容易。

  「伏」是说我烦恼不起作用,虽然有,不起作用。用什么来伏?在通途法门里面,用定,能入定,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烦恼一起作用,定就没有了。所以是用定,要得禅定就能伏得住。净宗法门就用一句佛号,「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比修禅定实在讲容易太多了,我们自己试验试验就晓得,就能体验出来。佛号的念法,一定要依据经典的方法,也就是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相继简单的讲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古德常常教给我们,「万缘放下,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可以说所有一切的念头都不是正念。不是正念是什么?都叫妄想,实在都是妄想,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里面包括我们的思想、见解、念头,都是属于梦幻泡影。唯有这一句佛号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将来必定可以证得。

  西方净土的殊胜,就是我们生到凡圣同居土,我们只有这么一个本事,到达这个境界,往上不可能。但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土、实报土乃至于寂光净土里的受用,我们统统享受到、统统都得到,这是妙极了,这叫真正不可思议!在其他诸佛世界,你必须亲证这个境界,刚才讲了,见思烦恼断了,你才能享受到方便土的受用;无明破一分,你才能得到实报土的受用。所以一定你要有功夫。不像西方极乐世界,我见思烦恼没断,无明也没破,这是带业去往生,上三土里面的受用我们统统都能享受到。所以这叫不可思议,这个叫难信之法!难信不是讲凡夫,是讲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们,他们难信。

  这句注解旁边有几句小字,「以净宗是同居净故,以上善俱会故」。为什么晓得经里面讲的这个境界是凡圣同居土的境界?经上说得清楚,净土三经所说的都是同居土的境界。为什么知道上三土我们都能够得到它的受用?因为经上讲的,到达西方就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果不能够同时享受上三土的境界,你怎么会见到诸上善人?我们的娑婆世界也是四土,释迦牟尼佛的四土,也是三辈九品。我们现在在凡圣同居土,我们见不到阿罗汉、见不到菩萨,见不到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见不到。这就是我们此地凡圣同居土的人,没有办法享受上三土的受用,不能享受。西方世界跟我们这里不同,每天都可以跟这些等觉菩萨们在一起。因此在修持上来讲,信、愿、行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成就不可思议。也正因为这个事实,世尊在《无量寿经》里赞叹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西方世界远远超胜十方诸佛世界的处所。

  读了这段文,我们应当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深信释迦、弥陀的教诲决定真实不虚,信愿持名一定能够达到佛在经典所说的殊胜功德利益,我们一生当中都可以能够圆满的得到。下面一段文,这是说明净土的正报庄严。

  「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翻译如下广释」,下面再详细的解释。前面讲的是依报环境,现在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佛有三身,各论单复」,像这些是教下里面所说的,我们要明了。为什么说他三身?三身还有单、复,什么叫单三身,什么叫复三身?其实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单,指所证理性。」三身,经论里讲得很多,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说的理,报身跟化身都是讲的事,有理有事,理是能现的、能变的,事是所现、是所变。理也就是经里所说的真如本性,《华严》里面讲的一真法界,「行愿品」里面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都是说的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在经典里面所用的名词、术语有几十种之多,统统说的一桩事情。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佛有他很深的用意。告诉我们,明白这个事实就好,不要执着在名相上,只要说的是这桩事,怎么说都可以。教我们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事实。所以它是本体,我们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叫法身。

  「报身」是的讲智慧,所以报身是能证,法身是所证。你怎么会知道这个道理?这是真正智慧领悟了。智跟理是一不是二,这是哲学里面所没有的。哲学里面能跟所是相对的,不像佛法讲的,佛法讲能证之智、所证之理是一个,是一桩事情,不能够分开的,在哲学里没有这个说法。这是智慧,真实的智慧,智慧开了,心性就明了了,叫明心见性。

  「化身」也叫应身,是利益众生的,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自自然然就现这个身相。应是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以应身叫变化身。诸佛菩萨的应身是随众生而应的。三身,诸佛菩萨有,我们每个人也有,这个要知道。诸佛菩萨的三身明显,我们的三身很不明显。为什么不明显?我们的心被迷了。大家想想被什么迷了?第一个被妄想迷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迷,不是觉;第二个为七情五欲所迷,里面有贪瞋痴慢,外面有五欲六尘。迷在这些东西里面,所以法身有,有,显不出来;报身也有,有也等于没有,智慧没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去迷而已。破迷就开悟了,悟就是报身,这一悟,法身也就现前,智慧一现前,法身就证得了,身相就变成应化身。我们今天被妄想、执着迷了之后,我们现在这个身叫业报身,这是佛经常讲的可怜悯者。业报身很苦,随业受报,你造善业,三善道受报;你造恶业,三恶道受报。这就说明六道轮回怎么来的?迷失了自性,自己造作一切善恶业,这样变现出来的。所以六道也是幻化,也是自己自性随缘,随着业力的缘,变现出六道轮回,六道是这么来的,总得要搞清楚。所以三身我们有,我们应该如何恢复,如何能真正得三身的受用,这是佛教导我们一个主要的课题。

  「法身单,指所证理性。」理跟事是一对,性跟相是一对。实在性就是理,理就是本性,事就是相,相就是事;换句话说,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就叫做法身。「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证就是证实,就是彻底、正确的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叫做智慧,就称之为报身。「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相好色象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如果自己有受用,自己就迷了。试问问我们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这从哪来的?因为我们有一个自受用,而以为享受,这一享受就生老病死,让你去享受去。诸佛菩萨没有自受用,所以他自己没有身,自己也没有相,身相是他受用,与自己不相干,因此他就没有生老病死。这是事实的真相,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佛法讲「无我」,对自己来讲是无我,对别人来讲有我。有我是他受用,为了教化众生的,帮助众生觉悟,这是个工具,是一切众生觉悟的一个工具,与他自己毫不相关。这个身是随众生感应而现的,《普门品》里面,《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头也是这样说的,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是三十二大类,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就现菩萨身。

  诸佛菩萨有没有心、有没有念头为众生现身说法?给诸位说没有,完全没有念头,也没有心。没有心,没有念头,怎么会有感应?给诸位说,因为没有心,没有念头,就真正有感应。我跟你不能起感应,为什么?我有念头,你也有念头,就没有法子了。众生有念头,佛菩萨没有念头。佛过去曾经举个例子答覆这个问题,举的例子很有趣味。他取的钟鼓,我们敲的。你看钟没有心,也没有念,我们敲它一下,敲是感,它立刻就有声音,它就有应,我们敲重一下,它响就大一点;轻一点,它响的声音小一点。随着感应,有感就一定有应,说明诸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心感,他是没有念头的,没有心的。

  乃至于诸佛为一切众生说法,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佛有没有曾经动一个念头?没有。在佛自己身上来说,佛一个字也没说,一生当中一个字也没说,一句话也没说,叫无说而说,所说的都是众生有感。感有两种,一个是明显的感。众生提出问题来发问,这很明显的,佛立刻就回答。佛听到人家发问,绝对不会想一想,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答覆他,那就变成凡夫了。没有考虑的,没有想一想,自自然然就答覆出来。另外一种叫冥感,心里头有念头,没说出来;还有更深密的,他确实心里有感,但是那个感自己还不知道。像佛说《阿弥陀经》,众生心里确实有感,佛才会说的,但是这个感本人不晓得,这就是非常的微细、微妙。佛知道,所以这叫无问自说。

  我们把这些事情明白了,这才晓得学佛要怎么个学法,要用什么态度,什么方法?那就是一念不生。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在哪个地方,真正修行人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定。一念不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这个法门里面有个很巧妙的方法,教我们一心去念阿弥陀佛,比修定容易多了。这就是用一念止一切妄念,把一切妄念都止息住,单单用阿弥陀佛这一念,这个法门巧妙、容易就在此地。我们守住一念,比做到无念真的容易太多了。禅家是讲一念不生,我们净土宗把念头归到一个阿弥陀佛,只许心里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不能有第二念,这就对了,这叫真正用功,这是会用功的人。

  接众这就随缘了,我们在过去看到不少大德,他们接引众生的手法不一样。有些大德接引众生的方法用身教,他不用言教,就是无论什么人去请教他,他一句话都不说,他用这种方式。有些大德,你去向他请教,他非常热心,仔细来给你说明,给你讨论。方法不一样,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是都能够启发人,都能叫人得利益。这也正像善导大师讲的「遇缘不同」,我们是哪一种根性的人,需要哪种方法来帮助,这就显示出法门无量无边。虽然法门很多、很深、很广,它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正所谓是殊途同归。所以色像教学都是为众生建立的,这叫「化身单」。这就是通常我们讲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下面的解释比较说得少一点。

  「法身复者」,「复」就是两种法身,两种报身,两种化身。法身讲两种,第一种是「自性清净法身」,这一句就是说的本体,也就是前面法身单的意思,所说的本体。第二种是「离垢妙极法身」,第二句是从事上讲的。「垢」是无明、是烦恼,「离」是完全脱离,也就是圆教如来的果位,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我们称他为离垢妙极的法身。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还称不上妙极,他妙可以说妙相,不能说极,因为他的无明没有断尽。由此可知这是从相上讲的,自性清净法身是从理上讲的,是从本性上说的;换句话说,自性清净法身,我们每个人都有,人人都有,离垢妙极法身,我们没有。释迦牟尼佛有,阿弥陀佛有,成佛的人有,菩萨以下都没有。这就很容易懂得,前面是理,是大家统统都有。

  报身是智慧,「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这个也非常的明显。自受用报身就是《般若经》上讲的实智,真实的智慧。实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所以实智是无知,权智是无所不知。自受用是无知,他受用报身是无所不知,是权智。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是权智,佛自己受用是实智,所以「无说而说,说而无说」。由这个地方能够看到,佛心是多么清净,为一切众生说法也没有染着一个字,你看多干净。所以,释迦牟尼佛并没有留一个字给后世,没有。经典是后来学生凭着记忆记录下来,传下来的,佛本身没有写过一个字,因为他本身无知,这是个很大的启示。我们在这个地方究竟能够领会多少,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他这个心真清净!这是报身的两种。

  「化身复者」,化身复者也有两种,两种都是感应而现的,一个是「示生化身」,一个是「应现化身」。示生化身就是实际上他在我们人间投胎,像释迦牟尼佛这是示生,是这一类的。他要跟我们同住几十年,所有一切生活状况跟我们都相同。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岁,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应现化身就不一样了,是某一个人有感,佛菩萨忽然来了。这事情解决之后,他就没有了,这个叫应现化身。

  过去,周邦道先生的夫人,抗战胜利之后她住在南京,遇到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就是属于应现化身。在南京她住的房子很大,庭院很深,就是大门到她里面住的房子是个院子,院子很大,进到她里面的房间要通过三道门才能进去。那个时候周夫人还没有学佛,但是这个人善根非常深厚,很难得找到这么一个真正慈悲的人。周老师那时候在抗战期间是我们学校的校长,我们做学生的对他夫妻两个人非常感激,他照顾学生比他儿女周到。抗战期间生活非常艰苦,有吃的、有穿的先分给学生。学生都分到了,剩下来的,他们家儿女才有分;学生不够的时候,他们头一个就没有。所以一切是以学生为第一,对学生照顾无微不至。有一天,有个出家人到她家化缘。周夫人就问他,她说法师你从哪里来?他说他从九华山来。你要些什么?他跟她要五斤香油。那个时候周夫人也没有学佛,也就没有给他,敷衍了事,出家人就走了。走了之后,她忽然想起来,他从哪来的?我家这三道门都是关着的,怎么走的也不晓得。如果想想这个事情非常奇怪,但是讲话讲了好半天,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不是作梦。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耿耿于怀,放在心里。一直以后到台湾,在台中跟李炳老学佛,就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就跟她讲那是地藏王菩萨的化身。她后悔得不得了,真是,地藏菩萨跟我化五斤香油,我都没有给他。以后她学佛很认真,每天念地藏经,拜地藏菩萨。

  这就是属于应现化身,是与他有特别的因缘,这是这种化身。所以说两种化身都是属于感应的。由此可知,法身、报身的自受用我们很能够理解,化身两种纯是为他,都是为一切众生,没有为自己的。

  「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这是又一种说法。佛界化身,譬如三十二应来讲的,单单指以佛的身相示现的,像在我们世间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在讲是我们众生的执着,佛没有这个念头。你们世间人看相,这个相很贵,那个相很好,你们有这些执着,佛一现那个相,你们就好像佛统统都有,一样也不缺。是这样显现的,并不是佛有意思要现什么,这个诸位要知道。佛是没有心,佛是没有念头,这是佛界化身。其他的,佛以下,像观世音菩萨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就是佛界化身,其他三十一种,那就叫随类化身。所以这个也容易懂、也容易明了。下面这一段很重要。

  「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大师这段话是唯恐我们听了前面的话,起了分别、起了执着,那就坏了,那就错了。这个地方立刻把这些错误的分别、执着为我们纠正。我们知道,从理上讲,有体相用;从佛上讲,有三身,这是就佛来说的;就众生来讲,迷惑、造业、受报。诸位要晓得,这是三而一,一而三,这是理,这是觉,那是迷,众生是迷,佛是觉。实在是一桩事情,理是一,事也是一。决定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着,一切明了,没有分别、执着,这就对了。

  所以他说,实在非三非一,不可以说三,也不能说一;可以说一,也可以说三,在言说方便,使我们对于事实真相真正了解、真正明白。所以,这个三是「不纵横」,非纵非横,它是圆的,它是一个。「不并别」,别是差别,并是并列,没有,它不是并列,不是并排的,它是圆融的。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所以「离过绝非」。如果是执着是三,执着是一,你有分别、有执着,就有过失,就错了,非就是错了。离过绝非,不可思议。这也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教给我们的原则,说法、听法都要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说的人不离开这个原则,说法清净,说的人清净,譬如刚才讲的实相,他执着,说的人清净。听的人不执着言语、不执着名相,不起分别、执着,听法清净,真正有觉有悟,他有悟处。说、听都要清净。譬如像《金刚经》讲,「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也是这个意思。给你说三十二相,底下说即非三十二相,舍离了,是名三十二相。名是假名,希望你从假名当中体悟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里面,唯有不起心、不动心、不分别、不执着才能完全通达明白。你完全不迷,这是通达明白。再看下面这段文。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现在这是经典上说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究竟这个三身是哪一种身?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出,说得一点都不错,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凡圣同居土里面见到的是化身。「示生化身」,这不是随类化身,不是应现的化身,是示生化身。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出现在我们地球上的印度这个地方,也是属于示生化身。虽然同样的是示生,示是示现,示现化身,但是他们的精神完全不相同。释迦牟尼佛的示生有一点随缘的味道,随着我们的众生。我们众生在那个时候平均的寿命大概差不多是一百岁,在我们中国古书里面记载,夏商周三代,活一百多岁的人很多。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我们人寿是百岁。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就圆寂了,换句话说,按照一般的说法,他应当要示现一百岁才对。为什么八十岁就走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第一个是化缘已尽。释迦牟尼佛说法非常勤快,说法四十九年,应当还要加二十年,他提前毕业了,化缘尽了。第二个原因,魔王启请,魔王说你教化众生够多了,可以入般涅槃,离开这个世界了。佛答应他,佛不妄语,答应了一定要兑现。所以释迦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随顺我们世间众生之缘,因为成熟的人太多了,就用这种方式来教,因为时间要长。

  而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生化身,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他是创造的;换句话说,他不是应一个世界众生之机,他不是的。我们在经上看得很清楚,他所感应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愿望,他是应这个。所以他在那个地方是创立了一个世界,在那个地方示生化身;换句话说,身相是示生化身的,国土也是示生化身的。这是与一切诸佛菩萨度众生的化身都不一样的地方,非常特殊。就化身上来说,他也是报身,也是法身,为什么?寿命太长。虽然他寿命不是永恒的,因为阿弥陀佛将来还是要入般涅槃,他的化缘尽了的时候,他要入般涅槃,观世音菩萨就在他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但是是哪一天哪一年?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弥勒佛将来下生,我们晓得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它有这么一段时间,有数字在。阿弥陀佛的寿命没有人能够算得出来。

  诸位《无量寿经》都念得很熟了,佛在经上做了个比喻,说十方世界的众生,这是假设的话,都成了辟支佛,那个地位还在阿罗汉之上,假设他们的能力都像大目犍连。大目犍连一天一夜,就是二十四小时,能够将我们这个大千世界里头有多少众生,他能够统计出一个数字。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就能统计得出来,有这么大的能力。假使一切众生都证到辟支佛果,都有目犍连这个能力,共同来计算。算多久?也算无量劫,都算不出阿弥陀佛的寿量。所以他这个身实在讲就是真正的报身,真实的法身。所以西方世界这个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体三身,三身一体,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佛的寿量不可思议,我们每个人往生到那个地方,寿量跟佛相同,与佛同寿量。不但寿量同佛,我们的身体、相好也同佛,一切的享受也同佛,乃至于智慧、神通、能力也跟佛很相似。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确实十方世界没有,一切经典里面佛从来未曾这样说过。这个世界之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分,都可以在这一生当中修得的。所以我们把这桩事实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诸佛祖师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人生第一桩大事,第一真实的好事。其他都是假的,其他统统是落空,唯有这桩事情真实。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去做?做的方法就是信愿一心持名。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这个地方是解释「有世界、有佛」,这两个「有」字非常重要。「有」是真实的有,决定不是假设的。蕅益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明它有四个意思,这四个意思就是「四悉檀」。四悉檀前面介绍过,四是四种,悉是普遍的意思,檀就是布施,布施一切众生,佛是以法施与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四种利益。第一是「的标实境」,「的」是的的确确、实实在在,标明这个境界。西方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也是真有,因为它真实有,我们才会发愿祈求,才希望真正能够见到阿弥陀佛,自己也能往生到净土,这就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的利益。这个欢喜是真实的,世间所有一切欢喜都是假的,转眼成空,不是真实的,唯独这个真实。

  第二,「诚语指示,令专一故」。我们要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真诚的言语,指示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相信释迦牟尼佛,相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愿愿真实,愿愿帮助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相信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对于阿弥陀佛的赞叹句句真实,使我们生起真实的信心,专心一意来修学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决定圆满的成就。这就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的利益。

  「简非干城阳燄,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这一段说明,佛给我们讲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不是寓言,不是「干城」,这是讲干闼婆。干闼婆的城是幻化,不真实,是幻化的。「阳燄」,这也是假的,阳燄就是《庄子》里面所讲的野马。我想在美国也应该有这个现象。大陆的北方,在平原里面,地的气,地气,远看就像水一样,走近去就没有了,所以叫渴鹿阳燄。渴鹿,畜生,它不了解这个现象,看到前面有水,牠渴了就想到前面去喝水,怎么跑也没有。跑到前面,它还在前面,永远没有,那是假的,地上一种气。这个情形我们也在那个地带会常常踫到,但是我们晓得那是地上一种气,远看到像翻滚的水一样,不是真的,假的。它比喻这个事不是真实,阳燄比喻不是真实。

  「非权现曲示」,这句话是对李长者说的,李长者是唐朝时候人,也是位了不起的大德。《华严经》自古至今只有两个注解,那就是李长者的《华严经合论》、清凉大师的《疏钞》,这是《华严经》最著名、最完整的两个注子。李长者在《华严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权现的,换句话说,他说这个不是真实的,是阿弥陀佛方便接引众生,等于在那个地方置一个设施,是委曲的一种示现。蕅益大师这个地方就是辩驳他,李长者是了不起的一个人,他《华严合论》里面讲的东西真的值得我们佩服,但是这句话说错了,这句话是误解了西方极乐世界。菩萨误解西方的很多,不足以为奇,大菩萨常常都误解,李长者这句话说错了,有什么值得奇怪?西方世界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非缘影虚妄」,缘影在《楞严经》里讲得很多,意思也不是真实的,是我们众生把六尘缘影的现象错认为是自己的心,举这个例子。它不是六尘缘影,不是虚妄的。「保真」是小乘,小乘人证得所谓的偏真涅槃,也叫涅槃,但它不是圆满的。世尊在大乘经上讲,小乘涅槃好像走路,是个中途站,不是目的地,不能保证你到了究竟的目标。所以,这是破小乘人错误的见解。后面「破魔邪权小」,这是总结上面所说的是破除这些对于净宗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这个属于「对治悉檀」。他底下有小注,「非权破华严合论之讹」。这是四悉檀里面第三个意思。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这个是最后「第一义悉檀」,叫我们得证果的利益。圆是圆满,彰是明显,一丝毫隐瞒都没有,性具是说明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心外之法。这个与一切大乘圆顿经教里所说的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它确实有理论的依据,它不是随便说出来的,它确实能令我们深信不疑。因为它是自性本具的,正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正因为它是自性本具,我们一定可以证得,使我们修学、往生、证果更加深了信心。所以,这个深信不疑,从这个地方真正奠定了,我们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搞清楚,当然就不疑惑了。凡是疑惑,是没有把这桩事实搞清楚,这就产生了疑问。疑是菩萨大障碍,何况我们凡夫!对于菩萨修行证果都造成障碍,我们凡夫如果有疑障在我们面前,这一生往生就没有指望。所以,蕅益大师为什么要作《要解》?莲池大师为什么要作《疏钞》?他们的用心都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以真实甚深的信心发愿持名,这才是不思议的功德,这才是得生唯一的条件,所谓是具足三资粮。

  这是说明这两个「有」字在此地有这么深的含义、这么广的利益。到这个地方是一段,下面是末后一段,为我们说明说法庄严。发起序里面三桩事情,先介绍西方世界的环境,再介绍西方世界的人物,最后介绍我们,西方世界那些人在那里干些什么事情。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前五篇文章

第十四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三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二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一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后五篇文章

第十六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七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八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九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