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往生居士第七(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明 朱鹭

  朱鹭。字白民,是吴江县的秀才。少年时即有特别的才智。双亲逝世后,朱鹭放弃秀才而学习长生术。后来参访云栖宏公,恭敬请求佛法之要,宏公圆寂后,朱鹭因此前往礼拜其舍利塔,而作偈颂曰:

  ‘我以前初次拜谒莲池大师,曾向他询问参禅、念佛,是否可融通并行?大师随口答说:“参禅、念佛如果是两种不同之事,那又何必融通它们作什么!”快哉!这一句妙语,令人心情通畅愉悦,我时时向人举起此话,向诸方遍传此理。念佛的人无尽,大师此话的意旨也是无尽。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莲池大师的广长舌也常活在世间。弟子以此短偈作供养,合掌于大师的舍利塔前。’

  后来,与王在公一起游历径山,并辟建一小屋而居住,在其中阅读《大般若经》。晚年居住在苏州莲华峰下,与山僧一同修行念佛三昧,朱鹭自号“西空居士”。年八十岁作辞世偈,沐浴更衣后往生。(云栖法汇。吴江志。憨山梦游集)

  明 吴瞻楼

  吴瞻楼。不清楚他的名字,太仓(江苏)人。晚年,将家事托付给两个儿子,从此专志修行净土法门,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吴瞻楼每日持念佛号万声,并诵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兼作西方观,除此之外,不再混杂其他修行的方式。如此修行经十二年如一日。西方净土的圣境,累次地显现于其眼前。床前时常会涌现白色莲华,大如石臼,连小孩子也都看见。年七十多岁时,安然坐化往生。后来,其子孙成为学佛的世家。(现果随录)

  明 吴鸣珙

  吴鸣珙。字叔宝,太仓(江苏)人。家境一向富裕,喜好布施,但对佛法却不怎么通达。年六十多岁时,忽然向大众辞别然后沐浴,并延请隆福寺印初法师,前来授三归五戒。吴鸣珙此时突然大声地呼叫;‘出去!出去!’然后合掌而往生。一会儿,又睁开眼睛,告诉众人说:‘我才发要永绝尘世的愿,勇猛称念阿弥陀佛,莲华世界忽然就已经现前。我自己反省平日也没修什么善事,竟然能获此殊胜的果报。我把这个因缘传语给诸位大德,你们各个都必须努力念佛啊!’说完后,要一盆水自己照面看,忽然恍然大悟说:‘今生吴叔宝,前生徐和尚。’又大声说:‘快哉!’然后往生。此时异香突然散发于室内。(现果随录)

  明 王醇

  王醇。字先民,扬州人。曾经周遍游历吴、越一带的山水。参访一雨禅师,从之受优婆塞戒。并居住在山上,每日诵持《法华经》。后来回到扬州,居住于慈云庵,虔诚修行净土法门,并将居住之处题名为“宝(蕊/木)栖”。临命终时预知时至,结跏趺坐,请僧众环绕其旁,诵念佛名而往生。(王先民传)

  明 陈至善

  陈至善。字用拙,常熟(江苏)人。孩提的时候,只要听见祖母诵念佛号,马上就停止啼哭。后来进入学塾,读到《论语》文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于是入屋内问母亲说:‘人死后归向何处?’母亲无法回答,所以把此问题告诉父亲,父亲说:‘你的意思如何呢?’陈至善说:‘想要了知生死,一定要先闻道吧!’父亲说:‘此儿,他日必定悟入无生之法。’等到长大后,耳闻云栖大师之道风,心中极为仰慕,于是笃志修行净土法门,救度释放诸众生的生命。

  当时有一位名为寂公的人,曾经受法于云栖大师,后来结茅屋于藤溪,陈至善为他募集基金,建造禅院。有一天,寂公梦见陈至善穿著出家众的黑海青披黄袈裟含笑向他告别,寂公醒来后,急忙奔走过来探视他,只看见陈至善正在诵念佛号,然后吉祥卧而往生。(常熟志)

  清 张光纬

  张光纬。字次民,江苏无锡人。十四岁时考取秀才。明朝灭亡后,张光纬放弃科举考试,在家教导学生。年五十多岁时,妻子与儿子全部都逝世,从此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因而一心钻研佛教经典,自号为“息庐居士”。张光纬奉行云栖大师的教化,其所著作的文章,都以净土为依归。每日课诵佛名数以万计,同时也观想佛像。每天晚上礼佛时,佛像两旁的灯竟然开花,有的如宝珠,有的如粟,有的如璎珞,有的如鬘云。有一天晚上,左边的灯忽然现出莲花,有佛跏跌其上,具有庄严高大的金容,三十二种相好完全具备,经过一段时间,此景象才灭去。张光纬于是礼拜恳求,祈愿能再次得见。经过三天的晚上,左灯之上,出现佛站立之像;右灯之上,也涌现莲华,而佛斜坐在上面,他的家人都见到此殊胜的景象。

  后来,受优婆塞戒,其中尤其以戒杀为最重视的戒条,因此连一只蚊子一只蚂蚁,都非常小心地护念。晚年持长斋,祭祀祖先神明,都用蔬菜及水果。对饮食已不再挑剔拣择,如果有美味的食物,就拿去送给别人。不论是夏天或冬天都戴著一顶帽子,二十年间从不改变。

  年七十三岁,自己预先订定临终处理的规制,往生后不受人吊祭、不立牌位、从往生到出殡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九天。自己认为不汲汲营求名利、不贪恋世间的一切、也没有嗔恚,如此安然自得等待往生而已。不久之后就往生了,曾经著作有《净土剩言》刻板印行于世,而其中以(念佛说三篇),对学佛者而言更是殷勤恳切。其大略是说: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谓执持的意思是:好像可以把捉而不是可以用手把捉得到。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拳拳服膺”,朱熹则把它注解为“恭敬奉持”之义。“拳拳服膺而弗失”下的“弗失”,便是“不乱”的意思。儒家又说“顾諟”(看顾照理):朱熹解释为常以眼光观照之,就是“观佛”之义,也是“不乱”的意思。

  口里诵念佛名,眼睛观看佛像,耳朵又回过来听到自己所念的佛号,佛念之声从舌根宣流出来,禅味愉悦自己的心,鼻子闻到香气,如是念佛,返转六根还原为一心,怎么乱得起来呢?我现今念佛,作一切方便观想,自己观想此心,如清净的宝瓶,佛名如同谷子,逐字逐句的念佛就如谷子投入宝瓶中,就像整串连贯的宝珠落下。谷子本来就无尽而宝瓶也不会盈满,也不会放过任何一粒而让它抛向瓶外。忆念观想此瓶,其直径不满一寸,瓶中含藏三千大千世界,以及百亿微尘数的诸佛,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都安住在此宝瓶中。我也跟随著诸佛俱会一处,悠游快乐,这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处也!’又曰:

  ‘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求要念得多,只要能够好好的念一百句而心不乱即可。虽然念了九十九声若有一念差错,前面用手执持念珠所计的数目都不算数。如是从一百句到一千句,从千句到万句如同成串的宝珠。如此一心念佛念到箭射不入刀不能侵,那么百万魔军自然都退败逃窜。”我向来念佛,也只是含糊笼统地念过。至今才知道须字字从心里出,反过来还须字字入心里去。每当念佛时,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杂乱心、急躁想要多念的有所求心、昏昧怠惰的心。然后开口出声念佛,务必令声从心发,心藉著口念诵,气息调和声音和悦,不急不缓,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如果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连贯起来则百千句直如一句。如此绵绵密密,从一声以至千万声,自一刻以至于十二时,无断无续、不缺不漏。久而久之自然念到纯熟,华开见佛,到时自己就可验证,绝不欺人。’又云:

  ‘念佛这个法门,必须兼作观想。应当闭目向著西方,正身端坐默默观想,观想神识与形体分离,神识直往西方飞去。然后逐渐看见树林,以及各种美丽的水鸟,以金绳为道路的界限,以七重栏楯交错罗列。依著次第在宝地上缓缓经行,七宝池中胜妙的莲华,散发各种香气的高台,以及由七宝组成的楼阁,上述的种种境界都一一展现在眼前。

  观想阿弥陀佛就好像是在我面前,阿弥陀佛现出丈六的金身,观世音菩萨随侍于左,大势至菩萨则随侍于右,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放出光明,并垂手接引。我及清净大海众,都一同摄于阿弥陀佛的白毫光中,随著接引而上莲台,至诚恳切地顶礼佛足。此时忽然见到佛的金掌为我摩顶授记,甘露水遍洒全身,心中豁然开悟,获大安隐。慢慢地神识返回,如出禅定的样子。像这样极乐世界中,每日神游一遍,则往生的路熟悉,临命终时才不致于迷茫不知所往。愿以此告知各位念佛的人,要知道念佛要用心念,而不只是口念。若能如是入此念佛法门,则自然离佛不远了。’(净土剩言)

  清 袁列星

  袁列星。字垣三,江苏X山县人。曾经客居在杭州的西溪,因而自号西溪居士。十五岁时学习科举之业。有一天,听到外祖母诵持《金刚经》的无四相句,心中有所契入。之后,遇到悦山禅师,向禅师参究向上顿悟之道,于是每日更加精进用功。后来刚好遇到白嵩老人自雪峰来到昆山,袁列星再三叩问请益,突然言下洞明佛法之要,终于受到白嵩老人的印证。于是,袁列星的道风日渐远播,随机接引有缘众生,智慧辩才无所障碍,除了提倡顿悟的一佛乘之外,同时还兼宏净土法门。当时同辈的人喜好修习仙术,并且仰慕枯禅,大多不相信净土法门。袁列星于是开晓他们,说:

  ‘净土法门圆通广大,我向来是密修密证,不敢轻易告诉他人,并不是我秘藏而不言,实在是时机未到,恐怕言之无益罢了。净土法门,是诸佛甚深的法藏,即使是二乘的声闻、辟支佛听闻到了,尚且不相信。实在是因为二乘的声闻、辟支佛,断了生死而安住在涅槃清净之处,又证得了神通妙用,所以不知道净土的大庄严海,是无分生死涅槃而处处现成。因此诸佛呵斥二乘人为邪道,说他们堕入无为坑,酖饮三昧酒。令人感叹的是现今修禅的人,尚未能修到涅槃清净二乘人的境界,便空腹高心(实无所得,心中却自视很高),未得说是已得,未证说是已证,于六根未动时,见到一个识神光影,就以为自己已经悟道,于是便如此鲁鲁莽莽、放荡任意地呵斥净土法门,真是可怜悯者!即使是大彻悟,摸著娘生的鼻孔本来面目,还能逃得出常寂光净土吗?那些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的禅者,又说:“知道明心见性这般事,其他的便拨向一边去。”禅宗大德密云老人说:“你要拨向哪一边,实在是痴人前不可说梦也!”古德又说:“现今修禅的人,以透过法身为最究竟之地,却不知透过法身后又怎么样呢?假使让你透过后还有什么消息(所得),也是病!”这实在是真实的语言,正是我们应当痛切省思的。而现今修禅的人,尚且逃不出微细的所知障,反而指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是愚痴,这真是很无明迷惑啊!尽虚空有十法界,而净土是第一法界,所以是其他九法界共同的指归。

  但要修行净土法门者,以“人道”最为容易。因为地狱、饿鬼道的众生,整日被众苦煎熬逼迫,并不知道尚有佛名。即使是诸佛每日以威神的法力,清净的光明,哀怜救护他们,但他们依然如盲如聋一般,没有一点觉知。假如有的业报尽后心开悟解,一听闻佛名,则地狱、饿鬼,立即变成清凉的法界!畜生痴迷不觉。阿修罗道嗔恨炽盛,所以很难亲睹佛光。而最不肯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莫过于天仙道了!那些仙道不是不知极乐净土的美妙,只是他们已经证得神通妙用,可以飞腾变化、出入有无而自由自在,也能放现金光,幻化出诸菩萨的形像,幻化出种种庄严殊胜的资具,而以为极乐净土之乐,不过也是如此而已。却不知道他们是堕入幻识之中,不知这些都是自己精气神,团聚幻化而成。这正是我佛所呵斥的:不知道修习正觉、不知道修仙还不是无为究竟之道,业报尽了反而堕入恶道之中,指的就是这些天仙道的众生啊!

  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一切、一切现成,本可旋天转地,不必等待刻意的安排,不凭借依靠他物,也不是用修炼而成的。若说要经过修炼而得的,都是魔说。我们前面所说的不生不灭,只有不生才会不灭。若修炼而成即是有生,有生就没有不灭的,所谓的元精元气不出元神。元神者,是意识的别名。大丈夫要回复本来面目,正必须洗净神识,斩断命根。奈何反而修成一个神识,且愈来愈坚固的执持著,而难以断然拔除。时间一久,神识执持的力量半途衰败,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来烧就已先报尽衰坏,纵然能够坚持牢固的,只要劫火一到,便与天地同归于尽。因为劫火不只破有形也能破无形的。千万不要自我安慰说:“吾道如虚空,永不能坏也。”要知道虚空也是神识所幻化出来的,只有无上的道眼才能照见看破。

  况且,天仙幻现种种殊胜的境界,毕竟不是十分光明,也不十分正大。哪里能够如同位居净土一切的诸佛如来,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菩萨、声闻,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的水鸟、树林、花香音乐,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能够于一毫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妙法轮,这不是天仙法界所可以比拟于万分之一的。果真能深信极乐净土,而专心一意地修行,这就早已超过百亿天仙。假如还不能断除学仙之念,这就是不能明白大小的差别啊!因为净土法门,是一切圣贤所归宿的地方。能够得生极乐净土,则福慧双足,返回娑婆,遇仙度仙,遇魔度魔,遇人度人,遇鬼度鬼,遇恩人则度恩人,遇仇人则度仇人,如此才是大丈夫之事。

  你今天若决定深信修行净土,必定永不退转,极乐世界池中的莲华,便已伸展枝叶吐露花蕊,一切诸佛的光明,充满你的双眼;一切的法音,塞满你的耳朵;一切深妙的经典,盈满你的心中;一切妙香妙味,布满你的口鼻。如是加被护念,没有一丝毫遗露于你的六根之外,所有的胜境尽绝于你的心中,你便是一尊古佛了!那有不天地尽归的净土,仙魔尽度于极乐的呢?’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年)二月,袁列星往生于宝树庵,时年六十二岁。其学生收集他所说的话,并编辑为《西溪居士集》。(西溪集)

 
 
 
前五篇文章

往生居士第七(四)

往生居士第七(三)

往生居士第七(二)

往生居士第七(一)

往生王臣第六(五)

 

后五篇文章

往生居士第七(六)

往生杂流第八

往生女人第九(一)

往生女人第九(二)

《净土资粮》-信愿持名(引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