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圆瑛大师(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此推鼻根之由,乃由通、塞等,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因通显其非塞,因塞显其非通,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嗅精;此四句初成嗅精也。嗅精对映香尘,纳吸取也香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此四句纳外香,而成内四大,胜义鼻根也。

  因名鼻体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鼻之体,如双爪下垂之形,此浮根乃四尘所成,与上四大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香尘之境。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此推舌根之由,乃由恬变等,恬指恬安也然无味,变指变迁苦去甜来有味,二种妄尘,互相参对,对恬知变,对变知恬,于妙觉圆湛性中,黏引湛然之体,发为尝精,此四句初成尝精也。 尝精映对味尘,绞旋取也味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此四句绞外味,而成内四大,胜义舌根也。 因名舌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舌之体。如初偃月之形,舌相圆形,同月初之月,半个圆形,此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合成,单言四尘者,与上胜义根,四大相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味尘之境。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此推身根之由,乃由离合等。身根有离知合知,二种妄尘,相摩交际也。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觉精,此四句初成觉精也。 觉精映触,抟取触尘,以成胜义身根。根元二字,以能为浮尘根之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身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身之体。如腰鼓颡之形,腰鼓俗名杖鼓,腰细以皮革瞒其两头。状如人身,颡鼓腔也。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所成。终日流逸,奔逐于触尘之境。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此推意根之由,乃由生灭等,二种妄尘,生而继以灭,灭复继以生,生灭相续,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知精,此四句初成知精也。 知精映对法尘,揽取法尘,以成胜义意根。根元者。为浮尘之本源,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意思四句,成浮尘根,不云意体,而言意思,以意之浮尘根,即肉团心。孤山法师,引《正法念经》,状如莲华,昼开夜合。在人身中不可见,故用思字。以明有思量处,即意根所在也。如幽室见者:意根在内,如人在幽室中见物,意根内照法尘,亦复如是。浮根四尘同上解,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之境。上乃别明,下则总结。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此总结根结由妄,仍指六根中性。阿难,如是六根之性,本来是真,由彼觉明,即性觉妙明,乃真觉真明。有明明觉:上一明字,即最初一念,于性觉必欲加明,因此一念妄动,转妙明而成无明,转性觉而为妄觉。明觉二字,即妄明妄觉。此二句,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从真起妄,妄起真隐,故云失彼真精,了明之性;成此妄明,不得称为妙精明,即第八识见分。体虽本真,用终常妄,前如来十番显见,但显其真,二妄重剖,即破其妄。黏妄发光者:前黏湛发见等,是妄尘黏湛然真性,而发见等六精,此是真性黏妄尘,而发见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复因揽尘结根,六根既成,分一精而为见等六用,即分成六和合也。此黏妄二字为成根之本也。

  辰五 申尘亡根尽 分二 巳初 正申解结以酬问 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 巳初分二 午初 统论离尘无结 二 正教入一解六 今初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上科分论,揽尘结根,此科统论,离尘无结。皆上句离尘,下句无结。又上科正所逆之流,此科即能逆之法。良以奔尘,即为出流,亡尘正是逆流。是以汝今,若能双离明暗二尘,自然无有聚见于眼,结滞为根之妄体。此体因结色所成者,非是照用自在之常体。余五准此可知。元无听质,质亦体也。此文无体句,须研究明白透彻,真妄二体,以揽尘结根,聚见于眼是妄体,以元明照用,常光独耀是真体,免同阿难之错解谬难也。

  午二 正教入一解六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循者顺也。不循十二诸有为相,即不顺流奔尘。以动、静二尘列首者,密示当用耳根也。此正教离尘工夫,必要从根解结。如何解法?汝但要旋根,自可离尘。此不循即前不随分别,世界、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亦即欲逆生死欲流。逆字之义,亦即观世音菩萨,入流解结之功,至简要,最圆顿,乃为一乘修法。凡有志楞严者,于此不循二字,宜究心焉!此即华屋之门径,下文所选之耳根,即入华屋之正门也。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拔者选拔,即应前文。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随拔一根:即随汝选拔一根,要圆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齐修。 脱黏内伏,伏归元真者:脱黏即离尘,内伏即照性,脱所黏之妄尘,回本有之常光,内伏反照照自性,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解结破阴,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尽,本明自发,故曰发本明耀;即所谓净极光通达矣!

  又此段正从根解结,次第修证之功,提起自己本有心光,离尘照性,乃是无修之修;得入圆通,乃是无证之证;亦题中修证了义。今以观世音,从闻、思、修,初、中、后节次合之:脱黏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动、静二结,破色阴;内伏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解根结,破受阴;伏归元真,即尽闻不住,渐次深入,乃至生灭既灭,解觉空灭三结,破想、行、识三阴;发本明耀,即寂灭现前,发本有妙明光耀之性。此耀性一发明,通天彻地,耀古腾今,非外尘所能碍,内根所能局,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无一非寂灭真境,故诸余五根黏尘之妄,皆应随也响应也。此选拔之一根,圆满而齐脱矣!即答前但于一门深入,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亦即下文偈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巳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 分二 午初 情界脱缠成互用妙 二 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午初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证不循根 今初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此承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之相,亦即答前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之义。上科是明修法,此科是明证境。二妙即结解之后,所发自在用:一情界脱缠;二器界超越。因前佛哀愍会中,声闻、缘觉,于菩提心未自在者,故示一门深入之法,令得六根清净,得大自在也。又释阿难伏疑,六根净后,有何利益,故示二妙。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者:明外不由尘,此脱尘也;前尘指现前,明、暗等十二尘,知、见举二,该括六精。众生聚见于眼,聚闻于耳,是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妄知妄见。今发本明耀,心光遍照,不假外尘,窥天鉴地,是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真知真见,即众生本具之佛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者:明内不循根,此脱根也;今耀性发明,照用遍现,不用浮、胜二根,但是寄托于根,而发照明之用,实不全由于根也。故佛菩萨不俯仰,不回转,圆见十方,可为明证。

 
 
 
前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圆瑛大师(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圆瑛大师(五)

 

后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圆瑛大师(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圆瑛大师(五)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圆瑛大师(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圆瑛大师(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三卷-圆瑛大师(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