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卷-圆瑛大师(三) |
 
卯四 以法合喻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此文之前,经文中有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二段,仔细研究,举喻之后,即应法合,此是如来说法常规,今将彼二段之文,横隔于举喻法合之间,殊觉割断文意,谅系当时翻译之后,抄写之误。交光法师,亦有见于此,将观相元妄二段,接续于宛转虚妄,无可凭据之下,法合之文,接举喻之后,两得其美,此则文意相连,无有隔碍,后则结申正义,收束得宜,故今乃将法合之文提前,不避弥天大罪,幸祈谅之。 真妙觉明:即真如妙觉明心,又即真觉妙明之心,合彼太虚空之喻。亦复不变随缘,圆融无碍,如空随日等七缘,而现明等七相。真心元非五大,而能随缘现五大之相,合前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之喻。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此五句,各明各现,谓五大现不同处,或不同时也。后两句,俱明俱现,乃同处同时也。明字,交师谓,即是循业之意最善,业有染净,所现五大亦然,皆随惑而现也。汝字,虽指满慈,意该九界。汝以空明者:如菩萨循净空之业,即现虚空身;如阿罗汉,所证偏空涅槃等;凡夫循染空之业,即现空无边处等。如以地明,菩萨循净色之业,即现实报庄严土;凡夫循染色之业,即现有漏秽土。如以水火风明,罗汉则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菩萨则现慈风遍拂,以除众生热恼;凡夫循有漏之业,则现水、火、风三灾。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者:如天人见水,如琉璃宝地,可以履之而行;人道见水是水,可取而为饮料;饿鬼见水是火,虽渴莫饮;一一无非循业所感,俱时而现也。此所现之相,非因缘生,非藏性有,亦不离因缘藏性,合前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上各明各现,依他似有,虽属是妄,未显宛转虚妄。俱明俱现,遍计非实,足表宛转虚妄,故再征释,以合相妄之喻。如一水中,现于日影:喻一如来藏性中,具足诸大之性。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喻众生各依藏性,各循各业不一;如两人东西各行,则各见有一日,随二人去,喻各循业感,所现大相不等。一东一西,先无准的者:一东行一西行,其日先无准定的实所现大相。无有定实,即相妄也。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此释出宛转虚妄。故嘱以不应难言:水中日影是一,云何各有一日随二人行?各行日影既双二也,云何水中惟现一日影?此即俱时而现,一二不定。宛转即辗转意,若说是一,各行有二,一乃虚妄;若说是二,水中惟一,二乃虚妄;左之右之,无非遍计虚妄,究无真理,可为凭据。此一二不定,即合前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孤山曰: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正脉》云:此文当合前难释相妄之喻,观此诸大俱现,无可凭据如此,其与空日生明,无可指陈者,何以异乎? 卯五 申义释疑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此结申诸大,相妄性真之正义,应在法合之后,故移置于此。先约相结,如前明相,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如此例观,诸大之相,本来虚妄,各明各现,俱明俱现,无非循业发现,一一似有非实,无可指陈;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翳眼观之似有,好眼观之实无,若谓有可指陈,如执空华为实有,一迷也;若更诘其陵灭,是犹邀待也空华,更结空果,可谓迷中倍迷,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耶? 问:‘此说诸大相妄无碍,何以现见世间,水、火相陵灭,地空地水不相容耶?’答:‘约事而论,亦无陵灭,亦复相容。如世间油类,原属水大,各各皆具火大,一然即烧。地大之中,具有空大,掘土一尺,即现一尺虚空,出土一丈,即有一丈虚空。又五金之属,地性坚碍,莫过于金,镕之悉成为汁,有何陵灭不容耶?约理而言,现见诸大陵灭不容,皆由众生执心妄见,何尝是实,如云驶,则见月运;舟行,则见岸移,岂彼月岸,实有运移耶?若了五大本空,妄执妄见,一时俱破矣。’ 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此约性结。承前虚空,体非群相,现观诸大之性,元是一真,本无诸相,惟一妙觉圆明真心,此心即如来藏心。先非水火者:本非地、水、火、风空诸大;诸大尚无,说谁陵灭不相容乎?妙觉明心,本非诸大,能现诸大,犹如明镜,能现众像,本非众像也。寅初牒定五大以释疑竟。 寅二 圆彰三藏以劝修 分三 卯初 极显圆融 二 普责思议 三 结喻推失 卯初分二 辰初 依迷悟心对辨缘起 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辰初分二 巳初 依染缘起执成有碍 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今初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满慈因闻佛说,诸大圆融无碍,放前疑我等,何以现见有碍?此佛示以成碍之由,以销执相之问。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由真如随染缘起之故。以者因也,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晦昧真性而成空,复因见分,结暗以成色。因此色空,倾夺于如来藏性之中,倾夺者因妄见,见有色处,则倾夺于空;见有空处,则倾夺于色。而如来藏随缘,与妄心相应,则起成粗境,周遍法界,众生不了是妄,执为实有,执则成碍。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此承上,是执则成碍之故,于如来藏,本无诸相,一真法界之中,妄见风之动摇,空之澄寂,则动寂互异。日之光明,云之昏暗,则明暗交倾;略举此四,以该地空不容,水火相陵等,尘劳满目。 众生迷闷下,重结成碍之由。迷闷者:昧于藏性真空之理,曰迷;起成三细四粗之相,曰闷,不通达诸相皆妄故。此二字属惑。背觉合尘者:于本有觉性,非背而背,于虚妄尘相,无合而合,造作诸业,此句属业。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者:则属苦果。以依惑造业之故,所以发现尘劳染法,有为世间诸相,此即藏性随染,循业发现也。 巳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此因当机,前疑如来,何以独得无碍,此佛示以无碍之由,故得自在之用,由真如随净缘之故。我是佛自称,以用也,乃用真觉妙明,不生灭之根性,为本修因,背尘劳妄法,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尘旋根,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智光圆照,照见万相皆空,一真独露。而如来藏性,不为妄相所隐,竟能融彼妄相,全相皆性,全妄即真,惟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复还清净本然之心,得其全体矣!下则发其大用。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此下明大用。是故二字,承上是已得全体之故,便能于一真法界之中,称体起二无碍用:一、理事无碍,二、事事无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此二义理事无碍也;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此二义事事无碍也。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者:一即一真法界之理,无量即十界差别之事;又一即一心,无量即万法,一心能生万法,是一为无量;万法惟是一心,是无量为一。儒云:始为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其义与此相同。一为无量,则依理成事,理不碍事;亦一不碍多也。无量为一,则即事显理,事不碍理,亦多不碍一也,而成理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一多相容门。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者:小即小相,大即大相,如一尺之镜,能现千里之境,镜子不必放大,境界不要缩小,以镜望境,小中能现大相;以境望镜,大中作处字解仍现小相;镜之与境,皆事相也,镜含境而有余,境在镜而如故,彼此不相妨碍,成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广陕自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