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三卷-圆瑛大师(七) |
 
此自述往因。我在往昔,于此娑婆世界之中,当时有佛,应机出现于世,名日月灯明佛。此佛以三智立名:日能照昼,令人作务,喻俗智照事;月能照夜,令人清凉,喻真智照理;灯能昼、夜并照,真、俗无碍,喻中智双照理事。佛三智圆具,故号日月灯明。我得亲近,为佛常随众,闻法修学,佛灭度后,感佛深恩,供养舍利。梵语舍利,此云灵骨,由佛大悲愿功,碎金刚不坏之身,而为舍利,流布天上人间,为世福田,令恭敬礼拜供养者,皆获福故。然灯续明者:然灯供养,以续日光之明,并以紫金光,涂佛形像。灌顶《疏》引《付法藏》云: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坏,时有贫女,对像感伤,有欲修治,愧无资财,后丐得金钱,倩匠为薄,同成功德。金师欢喜,治莹佛毕,誓为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爱乐,据此则紫金涂像,另一因缘,或翻译脱漏毗婆尸世之文。 自尔以来:即自尔时,涂像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依因感果,不违所愿。此紫金光比丘尼,亦随愿感报,与迦叶为夫妇,故曰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有二意:一指过去同时发心,修治佛像;一指今生同时发心,从佛出家。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迦叶正观法尘。而言观六尘者,以法尘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故并言之。变坏者:法尘托意识而现,念念迁变坏灭,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唯以空寂者:既变坏无常,当体空寂。修灭尽定:此定能灭六识,不起分别,能空法尘,故曰灭;能尽七识,半分染末那,亦复不起,故曰尽;唯留七识半分净末那,以持定故,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一弹指顷。迦叶现在鸡足山中,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我以空观,销灭法尘,即上我观六尘变坏,唯以空寂,此但结言而已,非另有别法也。法尘既销,根识亦尽,结使随断,故得成阿罗汉道。世尊说我,头陀为最。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能抖擞法尘故。由我生灭法尘既灭,微妙法性现前,故能开悟法性,了明藏心,销灭诸漏;约罗汉之迹,祗破我执,约证圆通,法执亦亡。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无他,惟以法尘为本修因,最为其上。初六尘圆通竟。 寅二 五根圆通 分五 卯初 那律眼根 二 槃陀鼻根 三 憍梵舌根 四 毕陵身根 五 空生意根 今初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阿那律陀亦云阿?楼陀,或云阿泥楼豆,此云无贫,又译如意。过去劫以稗饭,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得如意乐,是佛堂弟。起座礼佛,陈白本因,言我初出家时,每于听法之时,常乐睡眠,如来诃责我为畜生类。偈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业障深重,七日七夜,不许睡眠,遂双目失明;目以睡为食,七日不眠,所以失明。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见阿那律陀,闻诃自责,精进失目,喜为可教之机,示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乐字去声,好也,见有见性见尘之别,若见尘,是出流循尘,故有流转,若见性,是入流旋根,获得无妄。故佛教以好乐见性之法,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见之见性,照之又照,照到本明自性,无动无坏,突开金刚正眼,名得金刚三昧。阿那律陀,依教勤修,遂发半头天眼,故曰我不因由也浮、胜二种眼根,而能观见十方世界,此即灵光独耀,脱离内根也。 精真洞然,如观掌果者:此明半头天眼之功能,精即乐见之见精,旋妄复真,洞达无碍,故喻观大千,如观掌中之果。阿那律陀,于净名会下告螺髻梵王曰:我得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则天人报得天眼,岂能与尊者,较左右耶?如来印证,我成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即是旋彼出流之见精,远离尘累,此背尘也;循彼元明之真见,脱黏内伏,此合觉也。此中佛所授之三昧,因阿那律陀,正忧根坏,不能见尘,世尊教以旋见亡尘,不必见尘,循元脱根,不必用根,正对机设教,因病与药也。 卯二 槃特鼻根 周利槃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周利,此云道生,槃特伽此云继道,其母两度随夫出国,西域国风,女人若要生产,当回母家,第一次欲产,回家时促,行至半路,于大路边生子,遂名道生。第二次要分娩,应当早归,又是仓卒不及,于小路边生子,名曰继道,相继乃兄,于道路而生,故名继道。从座而起,顶礼白佛。 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我阙少讽诵忆持,无有广学多闻之性。《譬喻经》云:槃特于迦叶佛时,为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三藏吝惜经义,不肯训导,因此故感愚钝之报。以宿善故,与佛同生一世,最初值佛,闻法出家。佛制出家,先学伽陀四句:‘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偈之意,出家须要修持三业,莫恼众生,看破五欲,勿学外道,空修无益之苦行。槃特忆持如来,一句伽陀,即第一句,于一百日之久,记得前四字,遗忘后三字,记得后三字,遗忘前四字,五百罗汉,同教一偈,不能成诵。其兄先出家入道,见其弟如是愚钝,出家亦复无用,遣令还俗。槃特闻已,遂持绳至后园树下,欲寻自尽。佛化树神,而斥之曰,迦叶佛时,卿作三藏,弟子五百,吝法不诲,故获斯报,但当自责,何为自残?仍现佛身,而语之曰勿怖,成无上觉,不由汝兄,佛乃以手,牵至静室,指扫帚云:此是甚么?答曰:‘扫帚’。又问曰:‘扫帚二字能忘记不?’答言;‘不也’。佛即教日夜诵扫帚,既久佛将扫帚二字,更名除垢。槃特思念,灰土扫除,其地清净,日夜将这一把无相扫帚,扫来扫去,将心地尘垢,扫除尽净。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此奉教调息。佛愍我愚钝,教我安居静处,调息摄心,愚钝虽由吝法远因,阙诵亦属散乱所致,故佛授以调息之定,调鼻中出息与入息也。鼻中气息,有四种相: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按天台止观,调息当离风、气、喘三相,而幽绵自在,此似六妙门,前三门数随止也。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四句,我于尔时,秉教观息,工夫纯熟,心渐微细,先唯调其出入,后便穷其生灭,定深更能穷尽,生、住、异、灭四相,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已断曰灭。诸行,即四相迁流不住;刹那,时之最短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穷息至此,可谓极微细矣!此似《六妙门》,后三门观还净也。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此开悟得果。其心豁然者:即穷尽鼻息处,诸行惟在刹那,刹那无体,惟在一念,念性本空,豁然开悟,贯通诸法,得大无碍,乃至界内欲有无明三漏先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蒙佛印证,成无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