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帝国的诞生(1) |
  死神的敲门声
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高贵优雅的瑞士钟表却被物美价廉、造型新颖的日本电子石英表打得抬不起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瑞士的钟表出口量从8200万块跌落到3100万块,近一半的钟表企业倒闭,从业人员也从鼎盛时期的19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 至此,支撑瑞士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瑞士钟表业已是风雨飘摇。为了挽回颓势,以瑞士银行为首的7家银行,共同出资收购了ASUAG和SSIH这两家最大的钟表集团,并于1983年将它们合并为SMH钟表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耶克加盟了SMH。 海耶克这个总经理还真不好当,因为此前他从未涉足过钟表业。1928年,海耶克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因为邂逅美丽的梅茨格,成为了“瑞士姑爷”。1954年,靠着2500瑞士法郎的银行贷款,他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为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德国企业提供复兴方案,名气日盛。因此,在这个关系到瑞士钟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海耶克临危受命,担负起了让瑞士钟表重现辉煌的重任。 对于半个身子已在悬崖外的瑞士钟表业来说,海耶克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如果失败,那么世界上将不会再有真正的瑞士手表。”海耶克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 寻找“症结” 伴着香醇的哈瓦纳雪茄,海耶克开始了凝重的思考。 海耶克思维的雷达全天候运行,终于从本地产的可乐被进口可口可乐挤得无影无踪的事实中悟出了个中滋味:不在于口感,不在于价格,甚而不仅仅在于品牌,品牌背后的真相,是企业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推崇。顾客在消费一个企业的产品时,本质上并不是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在消费产品中所蕴涵的某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因此。凡是不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产品,都将成为顾客眼里多余的产品,都将被淹没在同质同量同功能产品的海洋中。 一个钟表帝国的诞生 既然手表不再是昂贵的奢侈品和单纯的计时工具,而是传递个性和情感的一种“情感产品”,为什么不可以像每天换衣服一样,根据不同心情而拥有第二块、第三块……乃至更多的手表呢? 这个念头像落在牛顿头顶的那只苹果一样,让海耶克突然激动起来——第一,它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手表作为计时工具,强调的都是准确、耐用等功能性诉求,手表作为情感产品的概念绝对是颠覆性的:第二,它容易操作,按照商业规律,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维护旧客户,让旧客户消费更多的产品无疑要容易得多:第三,它有天然的竞争壁垒。要生产出这样的手表,对技术、设计和推广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好可以避免电子表行业之前屡屡上演的血腥价格战,能保证长期的投资回报。 而这三点,恰好满足了一个优秀商业模式必需的要素,海耶克不再犹豫。 不久,第一只斯沃琪手表就摆在了海耶克的桌上。这是一款前所未有的手表。色彩艳丽、设计前卫,完全由塑胶和其他合成材料制成,机械底盘、表壳和镶嵌板三部分被合并为一体成形的表壳,零件也由91个减至51个。“斯沃琪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手表,它代表着个性、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