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忏》背后的爱情故事(图文) |
 
一来,听说《梁皇忏》忏文优美,读来心旷神怡;二来,藉着匍匐起落的礼忏,应可消除独处的恐惧。就这样,我在邻近后山的关房中,一面随着照入屋内光影的挪移,在日夜轮转之间,拜了十部《梁皇忏》。 对当时年轻气盛的我来说,《梁皇忏》写了什么,并未有深刻的印象,一心只想快快完成功课。十年后,重读《梁皇忏》我突然发现,这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忏文,撇开梁武帝以此忏「教化」僧人的政治面不谈,里头所写的其实是真实人生的百态。 从一条大蟒蛇的忏悔开始和《慈悲三昧水忏》一样,《梁皇忏》的缘起,也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这故事要从梁武帝的皇后郗氏说起。 自从郗后死后,武帝日夜郁闷不乐。一夜,蓦然惊见一条大蟒蛇盘绕梁柱,武帝惊骇极了!不料,蟒蛇幽幽地诉说:「我就是郗氏,生前嫉妒六宫嫔妃,动心发口,有如毒蛇,因心怀瞋毒,死后堕为蟒蛇。不但饱受饥饿,也无洞穴可栖,身上每一鳞甲被虫啃囓,如刀割一般。……希望皇上能做功德来救拔我。」 武帝听后,万分感慨,不一会儿,蟒蛇不知去向。次日,武帝集合高僧,问有何善法可为郗氏赎罪脱苦,宝志禅师回答必须礼佛忏悔方可,于是武帝请宝志等人编辑了忏文十卷。礼忏完毕后,室内异香扑鼻,抬头见一位容貌端丽的天人,说:「蒙皇上礼忏功德,我已脱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来拜谢。」说完不见踪影。 这忏法便以梁皇为名,称为《梁皇宝忏》,又以佛法慈悲救度,又名《慈悲道场忏法》。至今千余年来,世人欲报亲恩,荐拔祖先及冤亲债主,或为在生者消灾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礼拜此忏,感应故事流传不断。 《梁皇忏》写出真实人生的百态 那么,《梁皇忏》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何能「忏文举处罪花飞」,超度堕落为蟒蛇的皇后升天呢? 在佛教中,礼忏是一种透过忏文反省自己种种错误的言行,进而发愿改过迁善的修行法门。因此,翻开《梁皇忏》,你会发现里面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恶人」与「恶行」,也有造作恶行之后所受的种种果报。忏文所描述的种种情节,简直就是一部《台湾霹雳火》! 例如,「或为田业,或为舍宅,或为钱财,更相杀害」;或「陡秤欺狂、倾陵下劣,或偷盗他财,以自供给,无有诚信」;或「小不适意,便大恚怒,取诸众生,种种恼害」。还有惟恐「我不胜人,人能胜我」,于是以「华门望族」、「多闻识达」、「篇章计艺」等凌人傲物。其中两句令人拍案:「言己者,则靡德不归;说他者,则何恶不往。」 仔细地想想,这不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吗?即使没作奸犯科,大部分的人总喜欢赞扬自己,诋毁他人,甚至损人以利己。这都是由于牢不可破的「我执」使然,因而从身体、语言、意念之中,造作种种贪婪、瞋恚、愚痴等行为,使得人际间怨怼无量,苦恼无边。 在种种人际苦迫中,《梁皇忏》特别点出「怨从亲来」。许多怨怼其实是亲近的人造成的,如果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何来怨怼?「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自相触恼,以触恼故,多起恨心。」对照许多当今社会亲友间相互伤害的案例,这段忏文更发人深省。 与其说《梁皇忏》是谈论「罪与罚」,倒不如说它像面明镜,让我们照见真实人生百态。只有看清楚生命的有限与困境,才能走出黑暗,迎向光明。因此,《梁皇忏》便引导礼忏者由皈依三宝开始,深信因果,惭愧忏悔,发菩提心,出离地狱苦,解冤释结,并生自庆心,知恩报恩,警念无常。最后发回向心,以求解脱、离苦得乐。 忏悔是一种转化心灵的方式 「善恶二途,皎然可见。罪福果报,谛了无疑。唯应努力,勤行忏悔。」《梁皇忏》强调,只有忏悔才能除灭一切怨怼。因为要改变命运,还是得从「心」转变起,忏法是帮助我们看见并转化自心的一种法门。 或许有人认为:「自己没做错事,何须忏悔?忏悔不是大奸大恶之徒的事吗?」但人常常是善忘且昏昧的,在不自觉中产生不善的念头或行为,伤害众生而不自知;人常常也是无法自主的,在情绪或偏见的牵引下,很容易做出悔不当初的事来。若我们能时时发忏悔心,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心也就能醒觉而柔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是道德救赎,而是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慈悲一切,怨亲平等。 夏夜里,阅读《梁皇忏》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