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名胜奇观(清凉寺、滴水寺等) |
 
牛首山名胜奇观(清凉寺、滴水寺等) 在武英、方华两峰之间,有清凉寺等一组庙群。清凉寺坐北向南,与大小西天成一轴线。山门上韦陀殿。院骨有一圆形喇嘛砖塔。塔东西两旁各有斋房,二门四窗。寺中门佛龛内塑观世间菩萨。两边有方殊、普贤坐陪。正殿有三门,中门上方有砖雕“慈云普布”四个大字,两侧门上方左为“礼教诸佛”右为“称赞如来”各四字。 在清凉寺后,是地藏寺,坐北向南,是一排砖拱殿堂。重建于民国31年9月。清凉寺前面的悬崖峭壁上,有“倒坐观音台”。内塑观世间菩萨,两边有善才、龙女站陪。 清凉寺东北角的山头上,坐落着“三圣寺”。《重修三圣寺碑记》记述了三圣寺的重建过程。三圣寺分前后两院两殿,前殿是韦陀楼阁,后殿塑佛、儒、道三家教主,即“释迦、孔子、老君”。原是土木结构。大殿后有静室、斋房等。重建于顺治丁酉年(1557年)五月,立碑于辛丑年(1661年)四月。 三圣寺北边的山坡上,就是“三圣宫”,宫门朝东开,比观音台寺还要大一些,门上有砖刻“三圣宫”三个大字,两边有砖雕对联。 从三圣宫向东望去,就是坐落在山洪沟拱型桥上的“净西门寺”。门开向山沟中间的正西方向,门上有砖刻“净西门”三个大字。内塑护法之神韦陀像。从净西门寺走小西寺的西南山坡上,有“药王庙”。门上刻着“智圆行方”四个大字,两边有“民国二十年桃月吉立”、“主持人王园国敬修”两行小字。 清凉寺等一组庙群,建筑风格各异,与大、小西天寺组成了牛首山主寺庙群。同时,也正是由于清凉寺等一组庙群的陪衬,大、小西天寺才更显得宏伟、壮观。 在椿树沟东面的半山腰间,坐东向西坐落着“卧佛殿”。大殿后壁依山削切而成,前墙殿脊为砖木结构,内塑一尊较大睡佛。殿基高出地面近10米,分三层垂直台基,均是用青砖砌护成陡壁。第一层从北侧山坡斜坡小路,正面是砌石而成的垂直即可入殿礼佛。 下了卧佛殿就是“金牛池”,实际是一个山泉。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庆靖王朱旃带着众多随从到牛首山游玩,远远看见一头金牛在池边饮水,待他们来到池边时,只见它突然跳入池中,不见踪影。他们等了好半天也不见金牛再次浮出水面。此时朱旃一伙人走得人困马乏,干渴难忍,便到池边喝水。不料那池水清澈洁净,甘甜适口,喝了竟然凉爽怡神。尽管池小而人马众多,却任凭怎么猛喝,池水仍不见下降。官兵们甚是惊讶,庆靖王也深感诧异,便向池水深深作了三个揖。顿时,池中浪花翻滚,从水里冒出金光闪闪的一头金牛,向庆靖王点了点头,“哞”一声长鸣,复又沉入水中,于是水平波静,再也看不见金牛现身了。在场的人都称此池为神池,关靖王随即封这个泉池为“金牛池”,并按记忆中金牛的形象,让匠师用铜铸造了一头金牛,运到金牛池旁边放,又在池边盖了一座金牛寺,让人们拜谒以示纪念。清代中卫知县黄恩锡曾在诗中说“池留幻迹金牛隐”,说的就是这件事。现在金牛寺已不复存在,但不足1米见方的金牛池水却依然清凌甘冽。 出了卧佛殿山门沿小路向北走下椿树沟,便是滴水寺。其坐北向南,山门上书“滴水寺”三个大字。现存《重修滴水寺碑记》记述:“滴水寺即地藏寺也,中塑地藏菩萨,旁列十殿阎君,正悬‘轩辕宝殿’,创建于唐代贞观,重建于明朝万历,”可知滴水寺历史之悠久。 有一个故事说,原来此处无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有一老和尚诚心修身,神仙赠给他一个宝盆,让他用宝盆盛水。不料水永不干还能增多,且浑水还能变清。老和尚想,若是盆底有个小洞的话,一来水中泥沙可以以流掉,水会更清,二来水滴入沟中可以栽树。此盆果然神奇,真的盆底就开了一个小洞,泉水滴漏有声,于是满山沟长出了香椿树和酸枣树以及其他花草树木。日月久长,茂密成林。滴水的宝盆后来变成了两眼山泉。诗人有诗句:“涧底双泉出”,“树因藏垢拔,水为渡迷穿”。后来人们在此泉水边修建了“滴水寺”,以纪念神仙与老和尚。 沿椿树沟走向黄河边,顺河向东走约1公里的河岸山坡上,便是“孙家寺”,据说原是彰恩堡“孙探花”的后代家族捐资修建,故曰“孙家寺”,现已废毁。翻过孙家寺大沟,在万佛阁北边即是僧人塔寺。有僧人塔三座,埋葬坐化圆寂了的和尚。从东向西第一座僧塔,高3米,底座直径1.5米,成六角形,顶为圆形喇嘛攒尖,有砖文一块,上书:“吾师山西平遥人也,中年削发奉佛虔山,所作功德碑记,著明高寺古稀有五……”第二座高3米,底座直径1.8米,为六角形,顶为喇嘛攒尖,上书:“和尚系古浪县八里营人氏,于本年二月初八日圆寂,名照修,乃万佛阁主持僧。”第三座塔高3米,底座直径1.5米,顶也为喇嘛式攒尖。上书:“尖头山净土寺和尚,系枣园堡人氏,中年削发,奉佛虔,功德碑记寿登花月,爱生宝塔,日归口口圆寂,特记临济正宗第十四法界纳僧普。庆建修宝塔之矣。” 椿树沟上下左右万佛阁滴水寺等一组寺庙,是牛首西寺的第三组庙妖。以地涌塔寺为主的一组寺庙群,是牛首西寺的第四组寺庙群。它们虽然没有大、小西天庙群那样身处绝顶,居高临下,但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由于随山势沟坡而坐落,且各寺庙修建于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造型建筑风格各有特色,又构成另一种景观,更增添了人们游览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