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试论悟性寺和达摩井的所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试论悟性寺和达摩井的所在

  胡瑞英

  【摘 要】:广州地区由于地处海边,容易受到海潮的影响,水质较咸,所以城中多井泉,名井很多,达摩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但是由于时间较久,历代方志记载出入较大,所以达摩井的所在就很难说清楚。文章试图通过对悟性寺所在的考证来说明达摩井具体位置难以确定的原因。

  【关键词】: 达摩井;悟性寺;越王岗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110229-02

  我国在建城时一贯重视城市的水源问题,正如《管子o乘马》中所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就是说在选择城址时要注意地形高低得当,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则不是饮水不便,就是受到洪水威胁;如果高低适中,即可省去修筑沟防,也可以很方便地引水,解决城市供水问题。《管子》虽然只是就选择都城而言,实际上该原则也适用于所有城市城址的选择。所以我国古代的许多城市出于水源供应的考虑,城中多有井泉,一旦遇到敌人围城,便可以从城内井泉中汲水,供应全城日常所用。如宋末侬智高围攻广州城达50余日,但城内"井饮不竭"。 最终也未能攻破广州城。

  众所周知,广州由于地处海边,容易受到海潮的影响,在降雨量较少的秋冬季节水质较咸,不适宜于饮用。但是居于条件的限制,城中大多数贫苦民众还是要从珠江中取水饮用;此外修凿井泉、导引溪涧水流也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取水的重要方式,而且历史很悠久,史书中也多有关于官员井泉、导引溪涧的记载。据史书记载,凿井取水,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南北朝时,广州城北四里的天井岗附近有两口著名的水井。一口在岗下,名越王井;一口在岗头越王台下,名越台井。传说均为南越王赵佗所凿。如《羊城古钞》引旧志称:"郡城旧无井,刺史始导泉甃之,约百余处。"黎简有诗句云:"岭南多仙井,仙液皆不凡,既以滋地脉,亦得避海咸。"但毕竟由于城中居民较多,井泉相对较少,而且一些水质较好的井泉为官员所专用,所以普通百姓不得不饮珠江咸水,以解决日常饮水所需。所以,明代学士黄谏作《广州水记》专门对广州城历史上有名的一些井泉水质的优劣高低进行评价。达摩井(泉)便是其中较重要的一个。

  关于达摩井的由来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达摩初来指其地曰'是下有黄金,取之不尽'。民争挖之,深数丈,遇石穴,泉水迸涌而无金。人为师诳。师曰:'是非可以斤两计者也。'"可见达摩井是初祖达摩于萧梁普通年间到达广州时所开凿的一口古井,距今已经有将近1700年的历史了。达摩井最早见于北宋末唐庾《游广州悟性寺》诗云:"寺有赵王台,葢尉佗时所筑,有井甘甚,号达摩井云。""泉脉来何处,中含定慧香。"指出达摩井是在悟性寺中,而悟性寺中有赵王台。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达摩井一条目下"达摩井,在悟性寺前。"迹)明清时期的大量方志也说是在悟性寺前。

  《南海百咏续编》有这样的记载:"三元宫,在越井岗,即唐之悟性寺故址。"那么达摩井应该在今三元宫附近了。另据清代仇巨川的《羊城古钞》的记载"悟性寺,在西竺。明嘉靖三年,并入光孝寺,见存田地一顷二十亩")此外,清代杨寿昌所编《光孝寺志》附图《今志全图》中将达摩井标于寺内,还有一张达摩井的照片。说是达摩井在光孝寺中。

  那么达摩井和悟性寺到底应该在哪里呢?这需要认真做一番考证工作。

  1. 悟性寺在越秀山越台岗(越台岗又称被为歌舞岗、天井岗、越井岗、台岗等)上的越王台(赵王台)下。理由如下:

  (1)北宋末唐庾《游广州悟性寺》"寺有赵王台,葢尉佗时所筑,有井甘甚,号达摩井云。"悟性寺中有赵王台。赵王即南越王赵佗,赵王台又被称为越王台。《方舆胜览》说"赵佗筑台凡四,一在广州北门外固冈上,曰朝汉台,一在广州粤秀山上曰越王台,今名歌舞冈。一在肇庆、新兴县南十五里曰白鹿台,佗猎得白鹿,因筑台以志其喜。一在惠州长乐县五华山上曰长乐台,盖佗受汉封时所筑,长乐本龙川地,佗之旧治也,故筑台。是曰赵佗四台。或云越王台最先筑,长乐次之,白鹿次之,最后筑朝汉台"。可见这里所说的赵王台是指位于越秀山上的越王台。就是说北宋末年的悟性寺在越秀山越王台上。

  (2)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越王台,在州北悟性寺"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越井冈一条目下有转引唐代郑熊的《番禺杂志》云"(越井冈)一名台岗,一名越王台。"和《南越志》"天井,在城北三四里。……今在悟性寺后,郡人呼为越王台。"《南海百咏》卷一"北七寺"一条目下有一首将南汉所建的二十八寺中北七寺的名字连在一起的诗 "国清尊胜北山隅,证果报恩同一区,地藏荒芜并报国,尚余悟性斗牛墟。"古人称越秀山为北山,可以肯定的是越王台就在越秀山下。南宋时期的悟性寺也在越秀山下越王台上。

  (3)明成化《广州志》收有元人黄观光编撰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追溯至元十四年(1277年)重修悟性寺之《重修悟性寺记》"萧梁时达摩西来,始阐其教,深虑夫繁言失真,直指人以见性成佛。华人以为初祖。当时锡卓越秀山之麓,因创兰若曰'悟性'。"明成化《广州志》还记载云:"悟性寺,在郡北粤台下,梁普通七年,达摩禅师自西竺航海至,凿井号达摩泉。南汉大宝年间建寺于泉北,以达摩悟性成佛,故名。"。不但指出了悟性寺的位置,还指出了悟性寺名称的由来,这是以前的记载中所没有见到的。五代十国时,北方战乱频仍,南方较安定,佛教在南方得到发展。南汉大宝年间重新建的悟性寺到南宋时仍然保存完好有很大的可能性。所以方信孺《南海百咏》有了关于"北七寺"之"尚余悟性斗牛墟。"的记载。

  (4)明黄谏《广州水记》也说:"人谓大北门九眼井甚甘,予日汲之。因暇登粤秀山,转西而行,憩悟性寺中,东苑一井,视九眼井殊胜,盖越岗井。"也说悟性寺在越秀山越王台上。

  从以上几则材料可以看出来悟性寺就在越秀山越台岗(歌舞岗、天井岗、越井岗、台岗等)上的越王台(赵王台)下。

  尽管悟性寺的所在已经考证出来了,但是达摩井的位置却还是难以确定。这是因为历史上见于记载的分布在越井岗上的井并不只是达摩井一个,而如今歌舞岗上却只有一口井。所以对于达摩井的位置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考证。

  2. 见于历史记载的分布于越王台上的古井

  据记载分布于越井岗的井有越王井、越台井、鲍姑井、达摩井四个名井。

  (1)越王井: 南北朝时期,广州城北四里的天井岗下有一口井,名越王井,传说是南越赵佗开凿的,"深百余尺,云是赵佗所凿,诸井盐卤,惟此井甘泉,可以煮茶"《旧唐书·地理志》卷41亦载:"越王井,(广)州北四里。" (卷四十一,P210)相传曾有人误堕酒杯于此井中,后来酒杯竟流出石门(在今广州城西北七公里),故有古诗云"石门通越井"。至北宋初年,井已干塞,然"犹有井形"。

  (2)越台井: 天井岗又名越井冈。唐时冈头有古台基址,人呼之为越王台。台下也有一井,唐时名越台井,也传是南越赵佗所凿,"深百余尺,砖甃完备,云南越赵佗所凿。广之井泉率卤硷,惟此井冷而且甘"唐及五代时,广州寻常百姓还不能汲用越台井水,南汉刘龑号"玉龙泉"直到宋初潘美克平南汉后,百姓方得分享共用。因为到南宋中年,《南海百咏》说"越井冈下越台井尚存,清甘实为一郡之冠".宋时番禺令丁伯桂还加九孔石井盖,可同时从各孔汲水,不相抵触。后人就称为九眼井。明清时期的大量方志在汇制广州省城图的时候九眼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宋时也有人称此井为达摩井者。越台井与越王井应为两个不同水井,不过两井可能相距很近。近代广州象冈西侧还曾有双井街。

  (3)鲍姑井: 《广州城坊志》云:"(越秀山)上有越王台。台西一里许有歌舞岗,其阳有越台井,西为鲍姑井。"对于鲍姑井的所在广州市地方志专家邵慕鎏《越秀井泉知多少》一文也有如下论述"据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在越秀山南构筑越岗院,即今三元宫。官内的求龙仙井,相传即鲍姑井。"

  (4)达摩井: 上已叙述,在此就不再重提。

  南宋时期越台岗就已经只剩下一口井《南海百咏》"今越岗无它井,即此无疑也。")所以人们已经很难指出这个井是哪个井了,就有人说这个井是达摩井,也有人说是越台井。《南海百咏》说"今此井(越台井)在悟性寺前,甘美为一郡之冠。后来乃亭其上榜曰达摩井。")后人就更难以说明了。到光绪时已经把这一口井指称为越王井、越台井、鲍姑井了。《广州府志》"越台井,在越秀山之西,名越岗井,一曰赵佗井,一曰鲍姑井"。

  3. 原因探析

  虽然悟性寺的位置所在已经考查清除了,但是达摩井的具体位置再哪里谁也说不清楚,发生如此混乱的状况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

  在我国北方由于降雨量少,潜水水位较低,在开挖凿井的时候需要从地面向下挖掘很深,才能够到达潜水层,才能够有水出露,而且井壁大多需要用砖石砌筑,难度比较大。而南方地区特别是岭南地区的土井则与此大不相同。"粤俗,水之不成沟渎者,通谓之井"在珠江流域,用于灌溉以至饮用的井大都非常简陋,在田边地角挖一较大的坑,周边稍加砌筑或不砌筑,汇聚泉水或地下水,即称之为井。所以很多水坑、蓄水池都可以被称为井。但是有时候由于受到地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井在开凿时也需要挖的很深的。如《南海百咏》称:"越台井,按《岭表录异》称:'在州北越王台下,深百余尺,砖甃完备,云南粤赵佗所凿。广之井泉率卤碱,唯此井冷而且甘'"。

  越秀山一带的地质状况曾昭璇先生所著《广州历史地理》一书中如下记载 "由基岩侏罗纪砂页岩节理中流出,其下还有含水石灰岩层(在市二中地下)。由于砂页岩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碎裂严重,故岩体中裂隙能大量吸收雨水,并通过裂隙的过滤,在井中涌出。观音(越秀)山一带都成为该井水库'供应库',量丰而味甜。甜,是因为水在岩隙中流动而溶解了矿物质的缘故。所以古代广州很多名井都在越秀山上。如越台井、越王井等。

  光孝寺所在属于古西山范围内,为一孤立形状低平岗地,海拔10米,是20米台地的蚀余小丘,这些台地是由上白垩纪、第三纪红色岩系构成。在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被侵蚀形成低平陆地,称为古代的珠江平原。古珠江就在红岩系范围中成立。由于红色岩系松疏易碎,故经历长期侵蚀后,形成了和缓起伏的岗地,地基较稳固,有丰富的井泉,集中了古白云山及四周丘陵区的水量。故这一地带也是水质较好,水量较多的地方,适合挖凿井泉。所以,光孝寺中就有珂井、罗汉井、洗钵泉、西来井等几个名井。

  两个地域都适宜开挖井泉,所以关于达摩井的所在就有了不同的争论。

  将悟性寺与光孝寺联系在一起的是清朝仇巨川的《羊城古钞"悟性寺,在西竺。明嘉靖三年,并入光孝寺,见存田地一顷二十亩" )而此后的《光孝寺志》也主张悟性寺并于光孝寺一说,于是达摩井也跟着就在光孝寺中了。所以在《今志全图》中赫然将达摩井标出来。而且《光孝寺志》的著者还一再的强调达摩井就在光孝寺中。P3)但是对于这种说法《南海百咏续编》有着不同的看法"志乘家误以悟性为法性,又混牵虞苑之古泉为罗汉泉遂成歧误。")因为,光孝寺在 时期被称为"法性寺"与"悟性寺"只有一字之别,很容易被后人抄写错误。

  私以为,达摩禅师在萧梁时来我国,当初其指地为井确有此事,但是由于之后战争频起,天灾人祸不断,很多房屋,宫殿,寺院等都受到重创,有的残破,但还存在,有的荡然无存,就连旧迹也难寻觅。战争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人们生活安定之后,可能会回忆以前的人或事,就依据旧书上所记或者传闻中所说去寻觅一些以前的场所,抒一下怀古之情,发一下人生之叹。而有些事物寻觅不到时,就可能会附会到其它的一些同类事物上,指彼物为此物,弄错了地址。时间越久,这样的错误就越来越多。一旦前面人的记载出错,后面人的记载也会越记越错,错误百出,莫衷一是。

  另外,有时候可能是由于前代传记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将自己的一些不成定论的观点写下来,后来者断章取义,或者故意扭曲也未可知。所以,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书籍的刊印保存较困难等客观原因的制约,人们关于达摩井和悟性寺的具体位置,也就不知所在,于是出现前面两个不同的地方的分歧。

  再加上佛教在我国古代影响较大,达摩禅师很受人们敬仰,所以很多东西就可能会被附会在达摩身上。正如参与《光孝寺志》编纂的圆德禅师在对光孝寺中洗钵泉(时人传为达摩初祖洗钵之处,实际上是六祖洗钵之处,)的辨异所说:"达摩井为初祖所凿固然矣。而洗钵泉亦附会初祖窃恐未闻……然则洗钵之事乃六祖所为耳。盖六祖初来韬光敛彩,执役供众犹然,黄梅槽厂踏碓之时则托洗钵,洗钵时复不免,迨后风幡契语,据坐升堂而此井得以洗钵名彰,与初祖所穿之泉,同为圣迹,后人不复分别,概以归之初祖则传闻之讹矣。"这样因为敬仰初祖而附会的事当不在少数。宋方信孺的《南海百咏》说"南汉禁民人汲,潘美平刘氏后方与众共,今此井在悟性寺前,甘美为一郡之冠,后来乃亭其上榜曰达摩井。初无所据,只何公异作《南征录》及《图经》云:达摩初来指其地曰:'是下有黄金,取之不尽,民竟掘之,数丈遇石穴而泉迸涌'达摩云'即此是也'。何公乾道中入南,盖此泉已在达摩泉之后,好事者又为此说以附会之。"可见古人一向就有附会前人的现象。

  尽管限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人们关于达摩井的具体所在已经无法指认,但是它供给广州人民日常生活用水,防范水灾的功用却永远地留了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一道永远抹之不去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马正林.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毕沅. 《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6年.

  [3] 邓德明. 《南越志》引自《太平寰宇记》,商务印书馆, 2005年.

  [4] 仇巨川. 《羊城古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5] 黄佛颐. 《广州城坊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6] 戴肇辰. 《广州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省县志辑》,世纪出版社集团,2003年.

  [7] 唐庾. 《眉山集》,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75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

  [8] 王象之. 《舆地纪胜.上》,《续修四库全书》第5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9] 樊封. 《南海百咏续编》, 泰州古旧书店.

  [10] 杨寿昌. 《光孝寺志》广东省编印局,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

  [11] 祝穆. 《方舆胜览》,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 文津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160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

  [12] 方信孺. 《南海百咏》,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学海堂重刊本.

  [13] 成化. 《广州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38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14] 刘昫. 《旧唐书·地理志》,《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5] 嘉庆. 《平乐府志·水利部》卷4.

  出自: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 2008年1期

 
 
 
前五篇文章

关于“开光”及供养佛菩萨造像及供具的意义

中山文史——佛教概述

造像开光与供佛的意义?

敦煌西千佛洞壁画

世界奇观: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后五篇文章

试论西藏的寺院教育

天堂寺、马牙雪山、乌鞘岭及其他

肃北大黑沟摩崖石刻考释

朱棣兴建报恩寺

周学熙与安庆迎江寺的一段佛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