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县志——佛教篇 |
 
霞浦县县志——佛教篇 一、佛教传播 南齐建元年间(480~482年),境内已有佛事活动。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在县治首建建福寺,佛教逐渐传播。隋开皇二年(582年),古印度梵僧阇那崛多途经清潭(今沙江镇洗马潭),在当地倡建清潭寺,传播佛教。唐会昌年间,朝廷下令废佛,境内佛教活动受到严重冲击。唐大中元年(847年)起,逐步恢复佛教活动,先后兴建小灵峰寺等寺院18所。北宋时期,境内佛教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共有寺院81所,其中新建寺院38所,僧众达1252人,佛教传播遍及各乡里。南宋时期,限制佛教,停止额外度僧,佛教活动转入低潮。元代,崇奉喇嘛教,传统佛教宗派渐衰,仅新建寺院3所、庵堂3所。明代,注重对佛教的整顿、管理,未批准设立的寺庵全部予以废除。明弘治二年(1489年),境内保留的寺庵20所,废弃寺院达65所(含尼院3所)。明万历年间,佛教复兴,寺庵增至64所。清初,由于划界移民,东南沿海地区寺院尽废。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全面开界后,东南地区的佛教传播活动始渐恢复。清同治年间,斋教先天派和龙华派传入,县内佛教有所发展。清末,境内共有寺院63所,其中新建的寺7所、庵8所、堂12所、阁2所,恢复或重建的寺庵34所。民国时期,先天、龙华派传播较快,新(重)建斋堂29所。全县有佛教寺院36所,分为6大寺、12中寺、18小寺(含尼庵)。霞浦解放前夕,全县尚存寺院76所,其中寺39所、庵10所、堂24所、阁、院3所;教徒217人,其中僧107人、尼43人、男女居士67人。 新中国成立后,宣传无神论,佛教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部分寺庵毁废或作他用。1957年,全县寺院只存29所,其中寺13所、庵、堂各8所,受戒僧尼仅4人。至1966年,寺院逐步恢复到39所,僧众14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佛教首当其冲,全县仅边远的玉山、河山、旃檀、法华、目莲5寺和白云、幻尘、三官3个庵堂幸免,大部分僧尼回乡务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退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佛教寺庵25所,新建寺14所、庵5所,还选送教徒27人次进佛学院、培训班学习培训,全面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90年,全县共有寺庵109所,其中寺88所、庵20所、阁1所;教徒1360多人,其中僧53人、尼108人、居士1200余人,受戒僧尼161人。 二、禅宗流派 境内佛教宗派主要为南禅宗派下临济、曹洞、云门宗。 临济宗 传入县内已知为25世,下分4个系:支提寺系,源出宁德支提山碧支岩洞,曾分布于大文峰等13个寺庵;建善寺系,源出浙江普陀山普济寺金碧峰,入主建善寺至今,曾分布于建善寺等16个寺庵;太姥山系,源出福鼎太姥山仕水,入主中兴福寺,1950年中断,后复入主旃檀寺和幻尘庵等;柏翠庵系,源无考,清末由秉真入主柏翠庵至今,分布于柏翠庵和龙车寺等。 曹洞宗 由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山元来(又名大舣,1575~1630年)派下传入县内,下分4系:崇福寺系,源于福州崇福寺增庆一脉,民国14年(1925年)传入,先后主狮峰等3寺;太姥山系,源出福鼎太姥山灵狮洞融济、融性两脉,民国初年传入,分别主小溪庵、广济寺等,1949年绝脉;圣水寺系,源无考,清初仅随缘一脉入主圣水寺至今,分布于圣水、地藏等寺;庆城寺系,民国末期由福州庆城寺元柔一脉传入,主塔岗寺至今。 云门宗 民国24年,由福州西林寺善悟一脉传入,先后主鳌峰等3寺。 境内还有斋教先天、龙华两派,源于明教演变的秘密宗教组织。先天派,由清同治间瓜岭(今古岭)廖日琯往镇江金山、杭州访道,回乡后在云路洋盖积善堂授徒传立;龙华派,为民国初湖北张云程来霞浦设堂传立。两派曾盛行一时,斋堂最多时达42所。1951年,有9所斋堂改入佛教。1979年后,恢复的斋堂尽改寺庵,教徒全部皈依佛教。 三、主要寺庵 1990年,县境共有109所寺庵,其中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2所、唐代11所、五代12所、宋代15所、元代1所、明代8所、清代25所、民国时期13所、新中国成立后21所、年代不详1所;批准对外开放的寺庵有建善寺、法华寺、龙首寺、塔岗寺、留云寺、柏翠庵、如是庵、南禅寺、目莲上寺、香阁寺10所。 建善寺 原名建福寺,在松城镇东关华峰山麓。南齐永明元年建于温麻县治,唐景云二年(711年)随县治移建今所,改名建善寺。唐贞元元年(785年),南乡俗家弟子赵氏在此出家,法名灵祐,后开法湖南沩山创立沩仰宗,为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和尚随日本国第十七次遣唐使来中国求法,使船遇风漂泊赤岸海口,滞留41天,建善寺僧众给予热情接待。唐会昌五年(845年),列为废寺,停止活动。唐大中四年恢复,以宣宗皇帝御赐“大中建善”为额。宋元丰元年(1078年),进士陈襄捐资重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毁于倭患,隆庆元年(1567年)重建。清康熙十年扩建,乾隆九年(1744年)、民国6年重修。1951年起,寺被挪为他用。1983年,复为禅寺。1984年,列为对外开放寺院。1985年,国家拨款10万元补助修缮。经全面整修后,寺院主体建筑为六扇三进一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668平方米。前进天王殿,中进大雄宝殿,后进知客厅,依凭山势,层层而上。配建有灵祐禅师殿、空海大师殿、斋堂、寮房、钟鼓楼,以及放生池等。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题额“建善寺”,霞浦籍教授游寿题寺门楹联,原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书镌“古刹逢春”石匾。 法华寺 原名灵瑞寺,在长春乡法华村马耳峰山麓,距县城约55公里。宋乾德二年(964年)建,治平元年(1064年)敕改“法华”。庆元间,理学家朱熹寓居长溪县,到法华寺游览,题楹联“地别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清乾隆十五年、民国12年重修。1958年后,寺被借用,作为大京茶场职工宿舍。1980年复为禅寺后,加以重修,建筑面积620平方米。殿宇结构为八扇两进,由前进天王殿、后进大雄宝殿及钟鼓楼、斋堂、寮房等组成。殿内雕梁画栋,梁楣雕饰鹿、狮、八仙、梅竹、孔雀等图案,工艺精致。寺外有明代墓葬群、书院遗址和白马双岩、马耳古洞等10个景点。1984年,批准对外开放。 龙首寺 原名龙首庵、东庵,在县城北隅龙首山麓。宋代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重建,清乾隆、光绪间重修。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改作厂房,1979年复为禅寺。1980年重修,建筑面积约1230平方米。寺为砖木结构,六扇三进,由前进天王殿、中进大雄宝殿、后进圆通宝殿及钟鼓楼等组成。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为题“龙首古刹”、“龙首寺”、“圆通大殿”等匾额。寺内有朱熹“白云深处”石刻等。1984年,批准对外开放。1989年后,日本友人多次到此参观、朝拜。 塔岗寺 原名明宗塔寺,又称镇峰庵、荫峰阁,在县城龙首山西脉塔岗山顶。宋开宝元年(968年)建明宗塔寺。清康熙十五年,总兵黄大来重建虎镇塔,改称镇峰庵。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荫峰阁。“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荒废。1977年重建,1980年重修,建筑面积710平方米,由前座智觉禅师殿、后座圆通宝殿、东楼寮舍、东庑斋堂等组成。同年,批准对外开放。 留云寺 又称幻尘庵、留云洞,在三沙镇东壁,距县城30公里。民国24年建,1977年重建,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寺建于一巨岩之内,故又称“一片瓦”、石厝。周围自然景观和摩崖石刻20多处,为境内重要游览点,人称闽东小普陀(详见《文化·名胜景点》)。1980年,批准对外开放。 南峰寺 又称南峰院、南峰庵,在县城南3里许的南峰山腰。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改作他用,1979年复为禅院。1986年重修,建筑面积957平方米。寺右座六扇二进,前进韦驮殿,后进大雄宝殿;左座楼上为僧舍,楼下是斋堂、积膳厨。寺周围有明代双世墓、舍利塔、放生池等古迹和许多新建景点,渐成旅游要地。 表26-1 1990年佛教寺庵情况表
注:已有文字介绍的寺庵未列入本表。 四、主要活动 佛事活动 每日早晚,僧众集中举行五堂功课,早殿两堂功课,晚殿三堂功课,俗称“两遍殿”。每日早、午斋前,例行《二时临斋仪》。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举行浴佛法会;七月十五自恣日,举行盂兰盆会。还有佛出家日、佛涅槃日、佛成道日、观音诞日、观音成道日、观音出家日等重要节日,各寺庵均举行简单的“上供普请”等礼仪活动。大寺庵还不定时举行水陆法会、焰口施食、做功德、普渡、平安供、拜千佛、拜万佛、念佛堂,以及农历十月十五日后逢七举行“忏法”、“打七”等活动。 以农养禅 民国及其以前,多数寺院置有寺田,寺僧自耕或出租给农民耕种,实行“以农养禅”。50年代土地改革中,各寺院僧尼与当地农民同样分得土地。佛教徒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保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风,坚持禅余耕种寺田,自力更生,“以农养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2年,在城乡结合部的南禅寺等10余个寺庵,有10余名僧尼组成佛教“六和”农业互助组,15名沙弥尼在柏翠庵创办佛教手工业互助组,编织草席、毛衣和缝纫服装等,按劳取酬。1955年后,政府给年老体弱僧尼发救济金,为丧失劳力无依靠的老僧尼实行“五保”。南峰庵、目莲寺、永庆寺等有生产条件的寺院,分别组建佛教农业生产队,散居僧尼全部参加当地农业社生产劳动,原佛教手工业组扩办为佛教福利厂。“文化大革命”中,多数寺院受到冲击,僧尼遣散或还俗回乡务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教徒贯彻“农禅并举,以农养寺”方针,踊跃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寺庵达到粮、菜自给,并发展林业、水果和经济作物,增加经济收入,寺院条件和僧尼生活逐步改善。1990年,全县寺庵共有耕地500亩、果园200亩、茶园120亩、山林3000亩,基本实现“以农养禅”。 社会活动 民国及其以前,霞浦佛教时有参加社会赈灾救济,捐寺田置学田等善行。50年代初,佛教徒参加土地改革,担任扫盲教师,协助征粮等。还组织佛教界抗美援朝宣传队,捐献人民币(旧币)120多万元和部分金银饰品,用于购买“霞浦”号飞机。1953年,全体佛教徒参加中苏友好协会及其各项活动。1963年,全县各佛教寺院修订《寺庵爱国公约》,广泛开展“反帝、爱国、守法”教育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活动基本停止。1984年起,佛教会参与接待日本真言宗空海入唐足迹参拜团,开展中日文化交流。1986年,响应《全国各宗教举行和平祈祷倡议书》,各寺院僧尼聚集龙首寺等4个禅院,举行历时10天的和平祈祷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