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万老师寻访四明古刹 |
 
东南商报:跟着万老师寻访四明古刹
万伯春遍访古刹的同时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位方丈送给他的纪念牌。 一位七旬老人,背着相机,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奔波于宁波各地大小寺院,用3年的时间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古刹照片,并于今年4月底自费刊印了名为《四明古刹》的书画册。书中选取了宁波域内历史悠久、规模完具、底蕴较深的60座知名古刹,以图为主,配以简明文字,力图展现宁波60座佛寺的古今历程。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带上这本书,来一次宁波古刹之旅吧。 两位方丈题写书名为书作序 《四明古刹》在很多人的支持下得以刊印,天童寺方丈诚信法师提笔写下书名“四明古刹”四字,七塔禅寺方丈可祥法师为此书写序。《四明古刹》以普通人的视角介绍了宁波域内60座寺院的建筑、楹联、匾额、碑铭特点以及僧尼的法务活动和修行生活,直观、艺术、真实地记录了宁波各著名寺院的现状面貌。 可祥法师在《四明古刹》一书的序言中介绍道:“书中不但用照片记录了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窦寺银装素裹的景致,海曙观宗寺、余姚龙泉寺、大榭灵石寺的全景鸟瞰图片,宁海慈云佛学院精彩的夜景,北仑迎恩寺僧众庄严的‘食存五观’图像,江北宝庆寺隆重的‘施放焰口’画面等,而在文字编辑方面,作者对入选的60座寺院的历史沿革梳理成文,并挑选寺中富有特色的楹联、匾额、碑铭以彰显各寺院的历史内涵,还搜集了大量文人所撰的相关诗文,如宋代的王安石、陆游、杨万里,明代的戚继光、高启,清代的全祖望等名家的诗作,希望读者藉此感知他们对佛教的理解、诠释以及相应的情感等因缘关系。” 退休后学摄影几乎走遍中国 《四明古刹》的作者名叫万伯春,今年70岁,原为宁波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教了36年语文的万伯春从宁波大学退休了。 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万伯春想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一点,2002年1月,万伯春在市老年大学开始学习摄影。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于万伯春来说,摄影就是一只能发现美的眼睛。从2002年到2006年,万伯春几乎走遍了中国,“除了宁夏和台湾外,中国的其他地方我都去过了。”万伯春自豪地说。潜心摄影的万伯春在那几年摄影技术突飞猛进,他的200多幅摄影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多幅作品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2007年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万伯春说:“美丽的风光也拍了不少,但是总觉得拍风光的人很多,我的相机不如人,拍摄水平也不算高,还是就近拍一点纪事的更现实。” 七塔寺结缘走上古刹拍摄路 2007年,为了给《江东记忆》丛书拍摄图片,万伯春频繁地出入七塔寺,这段时间,万伯春结识了七塔寺方丈可祥。 七塔寺的春夏秋冬,寺院内僧人的日常生活都被万伯春的镜头捕捉到了。寺院对于平常人来说是个神秘的地方,一直以来摄影家们也很少涉足这个特殊的空间。在拍摄了一千多张关于七塔寺的照片后,万伯春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给寺院拍一些纪实的照片,并把它们作为我以后拍摄的重点。 确定了自己的摄影方向后,万伯春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可祥并向他请教入寺院拍摄的注意事项和禁忌。可祥听后,觉得这个想法很好,非常支持万伯春。可祥还特意给万伯春写了一封介绍信,向宁波各大寺院的当家人介绍万伯春是一个摄影家,希望拍摄寺院题材的专题照片,让各寺院能够多多支持万伯春的工作。 宁波的寺院众多,在开始拍摄寺院前,万伯春特意从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拿到了一份寺院名录。万伯春想,如此众多的寺院,应该选取其中最有文化底蕴的来重点拍摄,经过反复的比较,万伯春最终确定了60家寺院。 拿着可祥的介绍信,万伯春开始了他的寺院专题拍摄之路。 背着相机深山寻踪考验体力 万事开头难,尽管有可祥的介绍信,万伯春还是感觉到了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来自身体,对于教了一辈子书的万伯春来说,爬山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万伯春回忆说:“每次出门我基本上是坐公交车的,有的寺院比较偏远,下了公交车,坐了三轮车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背着10多斤重的照相机和三脚架爬山,我刚开始确实有点吃不消。” 慈溪龙山的伏龙寺就是一座藏在大山深处的古刹,王安石曾经到过这个寺院,戚继光的诗里也曾提到过这个寺院。万伯春第一次去伏龙寺时不认识路,下了中巴车后又坐了三轮车,在山脚下的时候,望着弯曲的盘山公路,万伯春问三轮车夫上山远不远,车夫给万伯春指了条小路,说路很近。万伯春背着相机,沿着小路往上爬,因为走得急,在半山腰时万伯春就感觉到喘不过气来,他按照寺院名录上的电话号码打电话给寺院,想找寺院的僧人下山帮帮他,但是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万伯春只好在半山腰的石头上躺了半个多小时才恢复了体力。万伯春上山后,凭着介绍信见到寺院的当家人,一问才知道,寺院的电话号码早已经更换过了。 有了这次经历后,万伯春每次出门时,都在心里对自己说:“走慢点,时间来得及。” 介绍信和耐心敲开寺院大门 可祥的介绍信确实给万伯春帮了很多忙,但是也有人不相信这一张纸。在一个寺院里,万伯春递上了介绍信,当家人立即给可祥打电话求证真假,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当家人就变得热情了,后续的拍摄也顺利进行。 在奉化菩提庵,当万伯春第一次去的时候庵内正好有事情,师太们没有接待万伯春,让他等一等。等事情忙完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之后了,老师太一看万伯春还在,才相信万伯春不是骗子,看过介绍信后,师太们用热情弥补了先前的怠慢,把庵内不轻易示人的宝贝都拿出来给万伯春观看拍摄。 万伯春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在拜访寺院的时候,决不打扰正在做事情的僧人,要等到他们把事情办完了才上前去攀谈。也正是他的耐心和诚恳打动了寺院里的很多人,现在如果万伯春要去偏远一点的寺庙,只要在山脚下打一个电话,就会有僧人下山来接他上山。 可祥写的介绍信,他每到一座寺院几乎都要拿出来给接待的僧人看一下,每座寺院差不多都去过四次以上,算起来已经用过了好几百次,纸张都已经磨破。到现在,这封介绍信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咬文嚼字解读古刹历史文化 寺院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只有有心人才能听懂历史的回音。 “每一个寺院,都有一段绵长的历史,只有具有丰富文化知识的人才去仔细研究它们的历史。”万伯春告诉记者,他是用照相机记录寺院的建筑,用自己的古文知识解读寺院的历史。 在《四明古刹》里,万伯春用图文诠释着每一座寺院的历史。 为了准确地解读每一座寺院,天一阁、宁波市图书馆、鄞州区图书馆、新华书店都留下了万伯春寻章考句的身影。寺院的楹联,各地的县志,名人的诗词,每一个寺院的历史变迁和与之相关的文化趣事,万伯春都能如数家珍地给你介绍。在《镇海县志》里,明朝乐舜宾的《游灵峰寺》诗中有一句“攀跻曲磴近青霄”,在另一本书里却写成“春霄”,到底是“青霄”还是“春霄”,经过考证后,万伯春认为“青霄”是正确的,在《四明古刹》里收录这首诗的时候,万伯春就选了“青霄”。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寺院的文化和历史,在《四明古刹》里,还收录了11幅古地图。 带上公交卡按图索骥游古刹 《四明古刹》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也是一本实用的导游手册。60个寺院,每一个寺院都分为寺院简介、图片、楹联选、诗选和交通小贴士。 别小看这交通小贴士,它们同样凝聚了万伯春的心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公交线路的变迁,道路名称的调整,为了让读者能够准确地找到古刹,万伯春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改。 选一个风和日丽的休息日,捧着《四明古刹》,带上一张公交卡和少许的零钱,沿着万伯春的足迹去游古刹,在青山绿水间放飞自己的心情吧! 来源:东南商报 陈爱红 孙肖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