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简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简介

  余如龙

  保国寺古建筑群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腰,背枕鄮峰,宅幽而势阻,地廊而形藏,寺院若隐若现于云雾之中。2005年12月8日,当古老厚重的寺门缓缓打开时,伴随着天籁古乐的金石清音,保国寺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

  作为以“真实性地展示建筑本体,传承、弘扬浙东及全国优秀建筑文化,反映宁波、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建筑成果”为办馆方针的专题性博物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同类型博物馆的显著特色。

  博物馆所在的灵山“脉发之祖,乃从四明大兰而下,至陆家埠过江百余里,凸而为石柱山……转而折东。崔嵬而特立者,鄮山之顶也,顶下复起三台,若隐若伏,开数百丈为寺基”,被堪舆家称为寺的坐山。寺东有凸起的小灵山———象鼻峰,被称为保国寺的左辅;寺西有狮子岩,被称为保国寺之右弼。两座山峰同拥一岙,相锁成阙,虽无宽阔豁达之观,却有包涵盘固之势,气势非凡。保国寺就位于俗称燕子窝的灵山幽谷之中,三面青山环抱,云际双峰耸峙,层峦相邀,列嶂争迎;清晨东望,可见海上曙光,傍晚西顾,可观落日残阳。人们绕过重重山岗,跨过汘流浅滩,直到接近燕子窝时,周围景观才豁然开朗。这种既有深山藏古寺的隐蔽性,又有院中观海曙的开阔性的优越周边环境,可谓甚为难得。

  保国寺内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中轴线上的天王殿重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观音殿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藏经楼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东轴线有建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钟楼及附属建筑,西轴线有建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鼓楼、明代的迎熏楼和其他附属建筑;两座唐代经幢为1983年拆迁移建于此的。如今的保国寺已成为一个拥有唐(经幢)、宋(大殿)、明(迎熏楼)、清(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和民国(藏经楼)等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场所,也是江南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落。

  为了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古建筑专题博物馆,从2004年开始,在多次征求古建筑和博物馆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意见的基础上,保国寺对古建筑群原有陈列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大幅调整。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筹划和准备,现已完成中轴线的基本陈列1000余平方米。

  陈列第一部分序厅(天王殿)介绍了保国寺的历史沿革、外部环境和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展厅正中摆放着屏风,正面介绍了保国寺的基本情况,背面为嘉庆版《保国寺志》开卷地形图。厅中的柱子上有“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巍然结构奇”的对联。厅堂左边是沙盘,反映了保国寺的地理位置、环境、建筑理念和特色等状况,还悬挂了一幅喷金线刻画,描绘了北宋时建造大殿的过程,并有“鬼斧神工,匠心独运”字样。右边为建筑群模型,按现存建筑的1/50比例仿制,形象地展示了古建筑群的全貌,并同样悬挂了一幅“四明之冠、古建圣地”的喷金线刻画,描述了北宋时期东南亚各国使者前来保国寺东来第一山观瞻的景况。

  第二展厅为大殿。大殿是博物馆陈列的核心,也是一座极其珍贵、原汁原味的文物极品。这座宋代建筑特点鲜明:厅堂式构架体系,平面布局呈正长方形,进深大于面阔;斗栱结构复杂,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达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强受力效果;以小拼大的四段合瓜棱柱为我国最早的实例,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既省材又牢固美观,为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阑额两肩有卷杀,额下采用了蝉肚绰幕构件,额枋上有七朱八白彩绘。这些独特的设计使得大殿结构极为科学,除了通过保持空气流通而让殿内不结蛛网,不积灰尘,长年保持清洁之外,还使整个大殿没使用一枚铁钉,仅靠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就将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这些技术方法均与《营造法式》相符,有的已成为海内孤例,因而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了使观众直接观赏到优秀的文化遗产,该展厅设置了移动式提示屏灯架,采用防紫外线射灯、显示屏、音响三位一体,对大殿的建筑特点、结构部件等进行了录音讲解和图片同步显示,以求作原真性的展示。

  第三展厅(观音殿)千年木构祥符殿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布置了100余米展线,主要通过构件、柱础、瓦当、瓦片、筒瓦、宋代陶屋等实物、全国同时期寺院的照片等图片,以及模型、场景等,向观众介绍了保国寺大殿营建年代的确证、大殿建筑的主要特点、大殿的历史变迁、大殿的科学维护等内容。保国寺大殿属于典型的江南三开间殿堂,梁架体系、斗栱结构、瓜棱柱复杂,前槽天花装修集平棊、平闇、藻井于一体。建筑始建于东汉,北宋时重建,元丰七年(1084年)进行维修,崇宁元年(1102年)再次进行维修,并留有《造石佛座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增建下檐,成为重檐歇山顶形式;乾隆十年(1745年)移梁换柱立磉。解放后,特别是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各级政府对这座宋代建筑关怀备至,先后进行了几次重大维修,实施了总体维修保护方案,并对大殿的震动、倾斜与沉降进行了监测,还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邀请联合国教科文专家前来考察。最近,保国寺又被列入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史迹名录。

  第四展厅藏经楼重点介绍了大殿与《营造法式》之间的联系。《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建筑专著,也是中国现存最规范的古代官方建筑典籍,北宋熙宁年间(1068至1077年)开始编修,元佑六年(1091年)成书。绍兴四年(1097年),曾任将作少监、将作监等职的建筑家李诫对其重新进行了编撰,并于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保国寺大殿正是这个伟大创造时代的产物,也是我国十一世纪初最先进木构建筑技术的范例。所以该展厅除了在陈列中使用图片、模型、线图和三维搭建影视播放,并注重对古建筑术语进行通俗性解释外,还设计了融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自由拼装搭建的大殿建筑斗栱构件模型。观众们(特别是青少年)通过亲自动手参与,能加强对古建筑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对大殿结构有更深刻的了解认识。

  五展厅(西厢房)主要展示了大殿与海内外的联系。由于自身先进的建筑工艺技术,保国寺大殿对外,特别是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颇有影响力,日本的东大寺、安乐寺,韩国的修得寺等均以其为仿效对象。展厅用照片、线图复原、模型对比等方式,结合文字记述和实物,列举验证了这些建筑仿照保国寺大殿之处。

  作为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轴线陈列的配套构件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具有点缀、藻饰作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原本疏朗、单调、框架式的建筑主体通过三雕的装饰变得富丽堂皇、充满生气。保国寺早期石雕除石马、石羊、石窗、石磨外,以藏经楼石柱础上栩栩如生的虾蟹鱼虫最为精细。而寺内反映不同题材人物故事的16幅砖雕则是宁波地区体积最大的砖饰品。作为宁波地区“三金”之一的朱金木雕千工床、万工轿,以及佛像、门窗等,更体现了宁波木雕工艺的水准。

  东轴线建筑作为固定陈列的补充,按功能分为游客接待中心、钟楼和临时陈列三大块。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推进,其收藏、研究的功能也将逐步拓展。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周边绿化覆盖率达85%以上,空气清新,环境整洁;28.8公顷的自然山林以松为主,兼有香樟、油茶、毛竹,更有青枫、香樟、银杏等古树名木,堪称桂花飘香、杨梅挂果。灵龙泉、仙人桥、青幛亭、叠锦台、望日亭等景点与千年古建、自然山林相得益彰,使得保国寺不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优秀建筑文化的陈展馆,更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真可谓:“骠骑山高万丈松,祥符殿阁郁葱茏,登临徒觉心神旷,信是东来第一峰”。

  (作者单位: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前五篇文章

五台山上的古建筑遗存

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色

中国佛教建筑风格概论

中国传统建筑初探

我国佛塔的建筑特色

 

后五篇文章

文物古建筑陈列布展工作探究

神山与仙女 佛教赐予的艺术和建筑

中国古塔的主要建筑类型

白化文先生谈佛教建筑

广西寺院建筑的特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