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白佛山上的石窟造像及寺院建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白佛山大佛

  白佛山上的石窟造像及寺院建筑

  作者:杨浩 王鲁文

   白佛山又名危山、金螺山,俗称“白虎山”。清光绪《东平州志》载:“其覆草如驰道状,层峦叠嶂,黛色苍翠,金螺以名,山石尽白,故俗称白佛山。山顶有玉皇阁,阁下有两洞,一曰祥云洞,中刻观音像,一曰天仙洞,中刻圣母像……”山上因有石窟造像而闻名。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专家学者称其为“鲁西第一山”。

  白佛山位于东平县城西2.5公里处,海拔近400米。石窟造像有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内容,原共有大小造像200余尊,现存135尊。

  佛教造像位于山阳半山腰处。造像分隋窟、唐窟、唐龛、宋窟和露天造像几部分,还有几处摩崖刻字、题记。其中隋窟居中,窟内主像为阿弥陀佛大佛像。此窟开凿于大隋开皇七年,开皇十年竣工,历时四年雕完。阿弥陀佛像通高6.5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壶门内雕有力士、供养人及瑞兽狻猊像。像肉髻低平,涡纹型发髻。面相浑圆,眉如长月,眼球较小,唇较瘦薄,双耳硕大,颈粗短,宽圆肩。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伎,左肩系一勾钮式带,将衣角束起,衣纹简炼流畅。手施无畏与愿印(说法印)。形体硕大粗壮,面相慈祥,微含笑意,为典型的隋代造像风格。其两边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像,俗称“千佛崖”。大者高35厘米。小者仅10厘米,有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罗汉像等,还有“讲经图”和“涅槃图”。“涅槃图”像,为释迦牟尼寂灭之相。此像头南面西左肋侧卧,与佛经记载头北面西右肋侧卧不同,且此像肋骨裸露明显,形体消瘦。这种“涅槃图”像在我国仅有两处(另一处在山西省),反映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体显干瘦、肋骨裸露国内仅此一处,这在石窟造像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唐代,由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而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达到了鼎盛阶段。隋窟右上方的唐窟便是此时期的产物。唐窟系在高高的崖壁上开窟而成,窟门向西,南有天窗。窟门向下20米长的石壁上有一排人工凿成的石窝,游人只能身贴崖面,手脚并用抠踩石窝,一步步向上攀登,当地俗称“抠罐子鼻”。窟内刻有一佛二菩萨像并像主题名。中间为圆雕上半身佛像,高2.4米,微袒胸部,露双乳。高肉髻,面相丰满硕长,蚕眉细目,嘴似菱形,嘴角翘起,鼻梁高挺较长,

  眉间刻白毫相,两耳垂肩。手施说法印。其左右两菩萨,分别呈倚座和结跏趺姿态,均臂钏颈圈,璎珞繁缛。高宝冠内有化佛形象。这三尊造像均通体磨光,雕刻细腻,比例匀称协调,俨如世人形象,表现出盛唐时期完美的石刻艺术形象,堪称国宝。其窟下10米处为唐龛,内刻一佛二弟子像,形体较小,亦是通体磨光,体态丰腴,完美传神。其中有唐代题记“大唐节度使随军宣德郎颍州张□敬造……”等。

  宋窟位于隋窟东侧50米处,有依山而凿的石阶相通连。窟门向西。窟内原有造像12尊,现存8尊。北壁主像为一佛二弟子像。中间佛像为倚坐像,亚腰叠涩方顶座,壶门内刻力士及狻猊。像高肉髻,面部较宽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厚重,线条较粗。其左右各一站立弟子像,均施莲花合掌印。其右还有一尊结跏趺佛像,施禅定印,面部略显苍老。座前有一小尊大肚弥勒像,肚腹凸圆裸露,双手抚膝,笑容满面。东壁为罗汉像,均光头,结跏趺坐,或施禅定印,或施莲花合掌印,慈眉善目,微露笑意。在宋代,由于传统的儒学得到改造和加强,而佛教走向衰落,此窟内造像体态多显生硬,表现出宋代佛教造像走向末期的特点。

  此外还有几处露天造像,年代较晚,为明清时期的产物。隋窟前方原有建筑,碑云为“云台寺”,今仅存残垣断砖砾。

  山顶有玉皇阁一间。阁门向南,门楣上刻有“玉皇阁”3个正楷大字。阁内现存石雕像3尊及神台。3像分别浮雕于3块石板上。中间北面为玉皇大帝像,高1.5米。头戴天子冠,身穿刻有精美纹饰的龙袍,双手抚膝,颌下有山羊胡,正襟危坐,仪态威严。身边有两侍女着宫装,发髻高挽,体态婀娜,分别执长柄团扇交叉于玉皇大帝头上方。右为托塔天王李靖像,左为二郎神杨戬。

  玉皇洞西面即山西侧有天仙圣母洞及白云阁、药王庙等道教建筑。天仙圣母,祥云二洞位于高高的悬崖上,系人工开凿而成。两洞并列,中有石门相连通。洞口均向西,距下面垒砌的院落4米,由两列平行的石阶通上洞口。两洞南北长18米,东西6米,高4.5米。门窗上刻有双龙戏珠、花卉等图案。南洞日祥云洞,洞内南侧原雕观音像,“文革”中被毁。现存神台及像座。神台正面刻有瑞兽麒麟图,形象生动逼真。神台后是叠涩仰莲多角座,壶门内雕有莲花及竹节纹,座上残存观音菩萨下半身像。像后南壁上刻一幅图画。外围凸起石框。画中上部为双龙戏珠图,龙腾云绕,形象传神。左下部刻有山峦形象,右方为护法韦驮神像,身披盔甲,脚穿战靴,合掌而立。北洞叫“天仙圣母洞”。此洞和南洞基本相同。雕刻亦是仅存下半身像。两洞内有题记10余方。洞下院落系人工垒砌铺垫而成,东西11米,南北30米,有南北二山门,北山门有石台阶直通下方30米处的白云阁,南山门向南转西是1200多米的石砌盘路直通山脚下的庙会场。

  白云阁为道教建筑,整个院落约600平方米,阁后有4间房顶已塌落,白云阁上层建筑已毁,仅存石柱和下层“大雄宝殿”3间。殿为全石质结构,殿内原塑有道教神像。向南30米处为药王庙遗址,现存厦柱、石狮及碑刻等。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后迅速发展,在南北朝至唐时为它的鼎盛阶段。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进入中国后打破了道教的垄断,于是佛道二教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同时佛教也遭到儒家学派的排斥。但均在统治阶级的调和下时融时离,而儒家的正统地位基本上没有改变。上层社会认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社会的安定,于是在宋代终于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白佛山前的三教堂便是三教合一的历史产物。三教堂始建于元代,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东西60米,南北30米。大门向南,主殿3间,抬梁式建筑,起脊翘檐瓦垄顶,木质门窗,雕梁画栋。殿内供奉着文宣王孔子、佛祖释迦牟尼、道德真君老子三尊大像,均高2.5米。是山东境内惟一的一处三教合一建筑,对于研究三教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前五篇文章

西藏建筑

中国石窟寺建筑

西藏建筑形式的多样性

文学与建筑

漫谈台湾的佛寺建筑

 

后五篇文章

广州三大宗教建筑艺术分析

解读碧云寺佛教文化和古代建筑 感悟禅理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特色

我国佛塔的建筑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初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