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宗教组织从事公益事业的地域特征——秦燕 |
 
——以陕北农村庙会组织为例 一、陕北农村庙会组织的现状 中国民间对天地等自然神的崇拜祭祀,产生了最早的祭祀组织“社”,社坛的设立又是以里为基本单位,所以里、社在古代可以并称,又是一种乡村基层组织。陕北地区在宋代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民间社、会与佛、道的宗教活动合而为一,成为庙会、赛会。清代至民国初年,陕北大小村落皆有庙会,庙会组织十分兴盛,以祈祷农岁丰稔为目的,“每岁届期恒斋戒清洁,集僧拜谶。社必联合多村,轮流铺坛,歌舞喧天,备极繁盛……邑中此类团体正非少数也。” 目前,陕北地区的庙会大致可分为两大区域:南段以耀县大香山寺和药王山为中心。大香山寺为佛教庙会,药王山是道教庙会。北段以佳县白云山为中心,并辐射出延安太和山、榆林青云山和黑龙潭、靖边祭山梁、绥德合龙山等五处二级中心。白云山、太和山、祭山梁为道教活动场所,青云山是道、佛教共处。以上这些庙会宗教活动色彩浓厚,除进行祭祀、庆祝、祈祷等法事外,一般进香群众以求神问卜为主,戏剧演出和物资交易为辅助形式。20世纪90年西部农村宗教组织从事公益事业的地域特征代以来,大中型庙会参加者呈上升趋势。如白云山每年庙会人数达100万人次,参加者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宁夏、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广大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对传统宗教文化的保护采取了谨慎求实的态度,一方面按照国家政策实施管理。各县有宗教遗迹和传统的庙宇,经过市县宗教局的审批并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的证书。市县宗教局对开放的庙会每年进行定期的审核,各庙会举办各项活动须上报县宗教局审批,庙会期间所请戏班、剧目均需经过县文化局属下的文化稽查大队审查。政府文物部门数次拨款维修一些庙宇古迹,虽然数额很少,但却代表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各庙会活动场所都张贴《宗教事务条例》,庙会组织的主持者对国家宗教管理政策也都比较熟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庙会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贡献。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庙会组织给予支持和大力表扬,笔者考察过的几个庙会活动场所就挂有地方政府颁发的“双文明建设先进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工作先进集体”的奖牌。 二、从事公益事业的内容及地域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陕北各类庙会的收入都明显增长,一个中型庙会一年可收入十几至数十万元,有的大型庙会一年收入达数百万元。庙会组织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观念,除了庙宇修缮和人员开支外,将捐资的相当一部分用于从事地方公益事业。 (一)扶贫济困 主要是不间断地资助社区内的贫困家庭及学生。如横山县东阳山庙会每年都为附近村庄的特困户买一些面粉或毛毯,在庙会期间举行救助仪式发放给他们。黑龙潭庙会近年来每年春节都通过当地民政局为贫困家庭发放面粉、肉类等,价值达十几万元。有些庙会组织给学校捐助钱物、给每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发奖学金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二)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和教育 榆林黑龙潭庙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的公益项目,涉及农田基本建设、道路设施、学校教育、文体活动等多个方面(见文后附表)。 另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榆林地区由庙会出资修筑的乡村公路达800多公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500多处,助教兴学捐资100多万元。 (三)生态环境保护
陕北位于西北黄土高原,明清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垦荒,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干旱少雨,到处都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近年来庙会组织通过植树造林,在促进生态环境转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位于榆林镇川镇红柳滩村的黑龙潭,近年来,庙会收入除用于寺庙的开支、修补之外,还出资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民办山地树木园,面积达1200亩。在地区科协、林业局的指导下,山地树木园不但引进了珍稀树种,还根据陕北气候特点,取得落叶松阴坡造林、云杉大面积造林的科研成果,建成我国独具地域性特色的树种资源库。如今,黑龙潭山地树木园已经成为一个集科研、旅游、环保为一体的民间科研组织。十几个国家来访的专家学者盛赞树木园取得的成就,日本友人题词“地球的再生从黑龙潭开始”。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地处毛乌素沙漠南沿的榆林古塔乡卧云山庙会也创办了民办植物园,园区占地3000亩,设10个植物定植大区和22个地方特色小区,并与中国濒危植物保护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榆林市林业局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栽植1824个植物品种,取得10多项科研新成果。卧云山把宗教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的模式吸引了周边庙会,经中外有识人士倡导在卧云山挂牌成立了“黄土高原国际民间绿色文化网络”,目前有150多名各界人士和35个庙会参加,成为网络会员。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该网络成员单位栽植林木花草达5万多亩,保护繁殖5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极大地显示出宗教界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植物资源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丰富的创造力。笔者调查,陕北许多庙会不但从香火钱中拨出一定数额专门用于庙宇周围绿化,植树造林,还拨出专人长期对树木进行看护、管理,由此带动了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综上所述,陕北农村宗教界从事公益事业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且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一是集中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陕北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社区的道路、水利设施等都因公共资金匮乏而趋于衰败,庙会将资金投入这些公益事业,无疑有助于弥补当地政府财力不足的局限。二是集中于保护生态环境。宗教界从事生态保护,有学者称之为“宫观生态”。其思想基础是道家“天人并生、物我为一”的自然哲学观念。陕北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近年来国家采取措施实行退耕还林,宗教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造林绿化,在增加植被,改善居住环境方面正在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三、宗教界从事公益事业的现实意义 陕北农村宗教界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实践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充分说明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宗教界积极从事公益事业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形象。目前的许多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宗教界通过布施、捐献等形式聚集了一部分的资金,不但改变了以前佛道寺观经济困难无法维持的局面,而且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加强了与农村社区的联系。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宗教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强化了庙会既来自民间又来自政府认可和支持的双向正统性,进一步促进了庙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治理。 第二,体现了宗教活动的社会性、公共性。庙会举办的活动大都与一个村庄或一个区域的“公共事务”有关,因此凡涉及修建庙宇、办会、修整道路、植树造林等活动时,众多的信徒都会非常踊跃的出义务工,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尤其广大信众是庙会资金的固定捐赠者,由于有稳定的善款来源,庙项目对象目的受益者数额电视中转站镇川镇政府教育与娱乐榆林市、黑龙潭周围两县1.8万元水利建设和生活用水陈家坡村红柳滩村灌溉2千亩的抽水站、6千方容量的畜水池村民80万元修建道路杨庄村、花渠村等改善交通沿线各村1.2万元架设电线黑龙潭周围九个村灌溉和粉坊用电村委会、村民3(公里)整地红柳滩村农田基本建设村委会、村民1(千亩)建学校黑龙潭小学办学数十个村庄200万元资助学校镇川中学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教师、学生28万元教学设备、助学金朱家寨等五所小学改善教学条件黑龙潭周围九个村7万元教学补助同上改善乡村教师待遇民办教师0.3万(年)元培训费镇川镇政府成人教育(党校)镇川镇干部0.2万(人)元培训费黑龙潭山地树木园专业技术培训黑龙潭山地树木园3万元娱乐活动剧团庙会活动各剧团和一般群众20万元/年老年活动榆林地区娱乐(门球)老干部3万元体育活动榆林地区体委体育比赛运动员0.5万元会从事公益事业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第三,参与公益事业是宗教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实践方式。宗教组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精神的体现,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贫富分化、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已远非政府部门能够单独解决。不同区域的宗教组织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说明广泛动员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力量,凝聚包括宗教信徒在内的爱心和善心,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作者:秦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