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旅游家白居易游踪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旅游家白居易游踪考

  白高来

  摘要:白居易是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一位热爱祖国山河的旅游家。从十四、五岁旅居越中,到七十五岁在洛阳病逝,六十年间,白居易足迹走遍中原、江淮、江汉、越中及秦中,大约半个中国,游历了不少名山名水、名胜古迹;同时写了数百首篇记游纪胜诗文,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后人吟咏至今的名篇。当您踏上白居易当年的游踪游览时,您也可以欣赏到诗人留下的动人心弦的诗篇。

  关键词:白居易、旅游、游踪、纪胜诗

  白居易(772—846)祖籍山西太原,曾祖父白温把家搬到了陕西渭南下邽;祖父白锽一生在河洛地区做官。唐大历七年(772)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十二岁时,为躲避两河(黄河、淮河)地区的战乱,家又搬到离当时白季庚任职徐州不远的符离(今安徽宿州符离)。这里仍有战乱,于是白居易只身旅居越中。后来,父亲先后任衢州(今浙江衢县)别驾、襄州(今湖北襄阳)别驾,大兄白幼文任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为维持家中生计,白居易长期在这些地方颠沛流离。贞元十六年(800)--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在京城长安“三科及第”,从此走上仕途,并微了三年的皇帝近臣。白居易积极为皇上建言献策,同时也抨击了朝中不法事,因而,为朝中握政要者所忌恨。遂被诬贬江州;三年后调任忠州。随后,虽任中书舍人两年,但见国是日非,“党争”日炙,白居易为远祸避害而求外任,先后做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晚年,他自求“分司”,回到久己向往的东都洛阳,在洛阳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十八年。

  在简要回顾白居易一生活动的轨迹后,我们分五个时期考释白居易的游踪。

  一、早年的游踪

  大约在贞元四年(788),父亲白季庚任衢州别驾时,白居易沿衢江到过风光秀美的桐庐,并在那里小住。他与新结识的崔存度“江海漂漂共旅游”(1),一起游览了桐庐的山山水水。随后,他顺着富春江东下,先向到过杭州和苏州。囊中羞涩的白居易,想必没有银两支持他在此二州游赏这里的美景,故无纪游诗文留下来。此时,他因“始知有进士”而决心发奋读书,求取功名,便很快回到了符离家中。

  符离虽是个小城,但在它的周围,有浩荡的汴河、著名的滩水,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陴湖。每到夏天,湖水碧波粼粼,水鸟白鸥飞舞,也算当地的风景区吧!白居易在苦节续书之余,常同张彻、张复、贾餗、刘五等友人,或互访,或结伴同游,有诗(2)记云:

  朝来暮去多携手,穷巷贫居何所有?

  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

  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粼红鲤肥.

  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踏落花归。

  张贾弟兄同里茎,乘闲数数来相访。

  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

  贞元八年(792)白季庚转任襄州别驾。白居易的小弟病死后,他伴送母亲到了襄阳。在那里继续攻读之余,喜欢访问名胜古迹的白居易当访问过诸葛亮高卧的隆中山,岘山上的随泪碑、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白居易有《游襄阳怀孟浩然》(3)诗记述他访鹿门山的情景: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前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经过数年的苦节读书,白居易的诗、赋、文写得有有一定水平了,比如《赋得古草原送别》诗,就深得当时颇有诗名的顾况的赞许。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在宣州通过乡试,为宣州刺史崔衍贡往长安,次年二月在京城一举登第。白居易随即回到洛阳向毋亲和家人报喜,尔后便赶赴宣州向恩师崔衍拜谢。途经当涂县时,他特地拜访了李白墓。李白墓在“龙山东麓,坟高三尺”。凝视着这个小小的荒坟,白居易十分感慨,在《李白墓》(4)一诗中,他写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二、京畿地区的游踪

  长安,大唐的帝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们的心目中家国的象征。它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京畿,即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有无数的游赏胜地、名胜古迹。

  在长安城的东南角,有一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这里地势起伏较大,低处为一形似长胡芦的小湖泊,名曰曲江池。湖中碧波荡漾,种了大量的荷花。湖东面地势较高,这里即所谓芙蓉园。园内建有很多亭台楼阁,是游宴和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湖的西边则是著名的杏园和大慈恩寺。每当春光明媚之时、秋高气爽之日,这里便是游人如织,士女如云。曲江,更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吸引了有唐一代无数诗人关注的目光。他们在此流连宴饮,赋诗唱和,留下了许许多多歌咏曲江的诗篇。在这些诗人中,对曲江关注最长久、最深切的,游览次数最多的,当首推白居易。据考证,白居易最早的曲江诗,作于贞元十九年(803),诗人时年32岁;与曲江有关的最晚的诗作,则是在大和六年(832)写的,他此时已经61岁了。从最早到最晚,前后整整跨越了30年。据不完全统计,在《白居易集》中,以"曲江"为题的诗作共计23题24首,在内容中出现"曲江"意象的诗作亦有30题31首;再加上与"曲江"有关的作品,如《重寻杏园》《杏园花落时招钱员外同醉》等,白居易有关"曲江"的诗作共60余首。曲江,对于白居易而言,已不仅一般的游览胜地,而近乎一块“圣地"。白居易《酬哥舒大见赠》(5)一诗就生动地描绘了他应试登第后得意欢快的情形:

  去岁欢游何处去? 曲江西岸杏园东。

  花下忘归因美景,樽前劝酒是春风。

  每逢上巳(农历三月三)、重阳(农历九月九)之时,大唐皇帝都要赐宴曲江。白居易在翰林学士任上亦曾参加了曲江宴集,并有诗文(6)抒写此事: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枝,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白居易游曲江,从时间上看,有春,有夏,也有秋,如《曲江早春》、《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早秋曲江感怀》、《曲江感秋》等;不仅白天游,有时晚上也来游,如《曲江夜归闻元八见访》、《曲江亭晚望》等。他多次与元稹、李建、钱徽等友人同游,友人外任离开长安了,他又多次独游曲江。

  京城长安亦是一座花城,桃花、荷花、菊花、牡丹花,尤其是牡丹花,更是为京城人们所喜爱。“花花落二十日,一城之心皆若狂。“(7)白居易酷爱牡丹,牡丹花开时节,他邀上几位同样爱花的朋友,入寺院(8)、串浑宅(9),追逐牡丹花的芳踪,欣赏牡丹在的芳容。因此他才能写出《牡丹芳》那样的牡丹颂歌,极赞牡丹的雍容华贵、千姿百态。白居易十分喜爱白牡丹,他在《白牡丹》(10)一诗中,写钱学士徵,实际也是写自已:

  怜此皓渍质,无人自芳馨。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瞑,迎光曙先明。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

  花开自有花落日,这本是自然规律,白居易却惜落花。他有《惜牡丹花二首》(11)其一写道

  惆帐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吹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元和元年(806)四月,白居易与元稹等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因对策语直,入乙等,授周至县尉。周至县在长安西南一百三十里。在这里,白居易结识了陈鸿、王质夫等友人,时常同出游、同唱和。当年十二月,三位友人再次同游仙游寺时,白居易写下了千古绝唱《长恨歌》。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十七公里的黑水峪口。这里四山环抱,一水中流,峰峦奇绝,甘泉飞瀑,是西安西南线西端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白居易还写有《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12):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自白居易在仙游寺写下《长恨歌》后,其盛名远播,成为后人游览的胜地。共和国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十分善爱、并亲手书写了《长恨歌》。如今,它已镌刻于石。立于寺内大殿前,游人至此,必在此留影纪念。

  元和六年(811)--元和八年(813),白居易罢官回到下邽故里丁母忧。服除,于元和九年(814)九月与友人张殷衡同游了位于篮田县王顺山上的悟真寺。悟真寺规模宏大,沿山势修建而成。主要台殿有宾位亭、多宝塔、玉像殿、南塔等;名胜有白莲池、定心石、竭仙祠、晒药台、画龙堂等;画龙堂壁上有吴道之的画,笔彩鲜艳;屏风上有褚遂良的字,墨危如修。他们二人在此“一游五昼夜”,是白居易在一处景区内游历时间最长的一次;在这次游览后,白居易写下了长达一百三十韵的游记诗《游悟真寺》,这也是白居易写的记游诗中最长的一首。诗人的《游悟真寺》是我国古代游记诗文中的名篇。清赵翼(字瓯北)在《瓯北诗话》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层次极情楚,且一处写一处景物,不可移易他处。逐层铺叙,沛然有余,无一语冗弱,觉更难也。”(13)

  三、从庐山到忠州的游踪

  . 元和十年(815)六月,长安发生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白居易上书,急请埔贼,为执政者所恶,,罗织罪名,被赶出朝廷,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自此他在江州度过了四个春秋,。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向为白居易所钦仰,他弃官彭泽,归隐庐山。陶渊明旧居在距浔阳(江州)几十里的柴桑.。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往游庐山途中,拜谒了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感情真挚,余味无穷的长诗《访陶公旧宅》(14),有句云: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尝咏遗风,森苦君在前。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柴桑古村落,粟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浔阳的第二年,即元和十一年的秋天,第一次登上了离浔阳约四十余里的庐山,并在东林寺小住数日。这里奇峰耸峙,佛殿云拥,动物出没,山鸟鸣啭,白居易感到美不胜收,神醉心迷;特别是香炉峰北,、遗爱寺南,介于峰寺中间的那一块地方,更使白居易觉得“其境胜绝"”,因此,他就决定在这里构筑草堂,打算将来终老于此。

  次年二月,白居易同十七位友人再入庐山,《春游二林寺》(15)诗云: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智士劳思谋,戌臣苦征役。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

  字里行间,隐含着诗人不能报孝祖国的遗撼。

  三月二十七日,草堂落成,白居易搬进草堂。挥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篇章《庐山草堂记》。草堂建成以后,他坐轿、骑马往返于浔阳、庐山之间,而他流连风景,居草堂时日更多。

  四月八、九日,白居易与河南元集虚等十七人再游东西二林寺,经化城,登香炉峰,夜宿大林寺。《登香山峰顶》(16)诗云:

  迢迢香炉峰,心存耳目想。终年牵物役,今日方一往。

  攀罗踏危石,手足劳俯仰。同游三四人,两人不敢上。

  上到峰之顶,目眩神恍恍。高低有万寻,阔狭无数丈。

  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

  纷吾何屑屑,未能脱尘鞅。归去私自嗟,低头入蚁壤。

  游大林峰,白居易写了《游大林寺序》,写了那首绝句名篇《大林寺桃花》(17):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浔阳,白居易还游过百花亭、庾楼和湓浦口等名胜。深秋的一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到夜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交谈间,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18)的感叹,又一篇千古绝唱《琵琶行》诞生了。如今在九江市长江边建有一座琵琶亭公园,当是纪念这篇千古名篇。园内有伟人毛泽东手书《琵琶行》碑刻和历代文人墨客的有关碑刻。

  历尽沧桑,时过境迁,白居易营修的草堂沦废了。至今在北香炉峰下,草堂的断壁残墙还能被细心的游人所辨出。现在,庐山如琴湖畔的花径公园,是白居易咏桃花的地方。从明,清两代开始,这里便称为“白司马花径.”如今公园大门两旁竖立着“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石刻大字的对联。园内一小亭内的条石上刻着相传是白居易手书的“花径“两个古朴苍劲的大字。公园里还依照当年白居易草堂的构造复建了一座草堂,命曰白居易纪念堂,展示当年白居易在庐山活动的踪迹和诗文。游人来到这里参观,可以概略地了解白居易在庐山的和动。

  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二十日,白居易被授忠州刺史。第二年新年一过,白居易全家从浔阳上船,沿江而上,驶往忠州。来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江西观察使裴堪赠送鹘衔、瑞草、诽袍、鱼袋给白居易,并诗在著名的滕王阁盛宴宽待诗人,使其感动万分,赋诗表示谢意。白居易在江州未动身前,曾给鄂州(今武昌)剌史、鄂岳观察史李程(曾同任翰林学士)寄有一首诗,诗云“曾陪剑履升鸾殿,欲谓施幢入鹤楼”(19)。路经夏口(今武昌),李程自然要在黄鹤楼宽宴白居易。白居易感谢友人说:“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邵未成官。渐启独不欺憔悴,犹作银台旧眼看”(20)尔后,白居易的官船又途径岳阳楼,诗人是不能不登的。《题岳阳楼》(21)诗云:

  岳阳楼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处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白居易的官船是元和十四年(819)三月进入三峡的。在西陵峡中,他意外地与顺江而下的诗人元稹的官船相遇。他与元稹是二十多年的莫逆之交,自五年前在京城送元稹赴任通州(今四川达川市)司马后,便不曾相见。但是,二人分别的日子里,来往书信和诗词唱和不断,梦里神交不断。俩位挚友在此相会,如有神助。两人五年阔别,一旦会晤,真是难舍难分。第二天元稹反擢送白居另至下牢戍,又交谈了一天。第三天,“将别未忍引舟上下”之际,闻石间泉声,发现一个山洞。白居易、元稹、白行简相与入洞,洞中怪石嶙峋,风景奇绝。白居易作序,命日“三游洞”。由于“各限王程”,不敢多留,只得怏怏而别。白居易作有《三游洞序》(22)和一首七言十七韵的诗(23)记述这次三游洞会晤。这是前三游;宋朝时,苏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慕名也来到三游洞游览,此谓后三游。除此而外,欧阳修、黄庭坚、陆游,以及明、清诸多诗人学者也都来到三游洞游览过,至今王游洞内外诗文摩崖、碑刻,琳琅满目,数以百计。今日,三游洞已成为峡中旅游热点,溯其本源,实有赖白居易最早发现,并歌之咏之。白居易亦堪称远见卓识,当时即考虑到“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因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可传万世的财富,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他。

  白居易离开”三游洞“后继续逆江而上,他不断被三峡两岸的壮丽风光所打动,时而是“神女台云闲缭绕,使君滩水急潺湲”(24);时而是“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25)。他尤其惊叹三峡的险峻雄奇, “岩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26)进入瞿塘峡已是初夜,他仰视夔门雄姿,慨然高歌:“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27)

  经过神女庙、昭君村,他想起楚王云雨荒台和王昭君出塞的故事,特一一凭吊,赋诗咏叹:“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28)

  暮春时节,白居易抵达忠州,开始了他的忠州刺史生涯。在他眼中,忠州仍是三峡地区,他在诗中称忠州为“巫峡中心郡”,“三峡南宾(即忠州)”,在任期内先后写了一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篇幅用来歌颂忠州的山川风物。城东有巴台,白居易率客人同登。“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崽;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29)忠州城西六里山中,白居易访得一种木莲树,树上开花,花大如盆,鲜艳秀丽,是北方没有的佳木。白居勋命道士毋丘元把它画下来,并为图写序题诗。(30)忠州盛产荔枝,不仅树多,而且色香味美。白居易亦命人画图并自为序。(31)这两幅图寄给友人,友人也称奇。对忠州这座峡中小城,白居易倾注了很多很多的爱,他在这里劝农生产、省事宽刑、怜老爱子,开山修路,植树种花,留下了千古政绩,以至在他离任返京时,再三殷勤回首,发自肺腑的吟唱:“二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32)历代忠州百姓十分崇敬和怀念这位怜民爱民的父母官和诗人,至今还保留着人民祭拜他的白居易祠堂。

  四、杭州苏州的游踪

  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除杭州喇史,三年后又任苏州刺史。杭州、苏州是大唐帝国东南部的大郡,不仅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且风光秀丽、景色绚烂。白居易早在十四、五岁旅一越中时就深深地爱上了它们,暗暗立下誓言:将来能够得牧一郡足矣。如今,对能够出任杭州刺史,他是非常满竞的。十月来到杭州住上,头二、三个月,他集中精力熟悉和处理郡政;次年一开春,白居易便带了几往府吏往游灵隐寺。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灵隐寺规模宏广,殿堂重重,雕梁画栋,肃穆威严;寺的周围,随处建有亭堂庵院。白居易与府吏最后在侯仙亭宴饮,并题诗留念,有句云:“酒兴还应在,诗情可便无。登山与临水,狱未要人扶。”(33)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白居易游兴很浓。平静坦荡、景色秀美的白堤,堤上内层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层是绚丽多彩的碧桃,远望如一条彩色的锦带。白恬易与游伴们多次在这里漫步。作为诗人,他的确善于发现和描给这里的秀美景色。如《钱唐湖眷行》(34)诗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与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又如《杭州春望》(35),诗人通过诗及小注,把杭州城内外的几处风景名胜联系在一起,给八一个“系列游”的描绘:

  望海楼明照曙霞(小注:城东楼名望海楼),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色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又两处名胜--引者注)

  红袖织绫夸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青旗酤酒趁梨花。(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谁开湖芋西南路,草绦裙腰一道斜。(孤山寺在湖洲中,草绦时望如裙腰。)

  又如《东楼南望八韵》(36),是诗人站在望海楼上遥望远处大海,吟出的诗句,它是多么逼真的描绘:

  风涛生有信,天水合无痕。鹚带云帆动,鸥和雪浪翻。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常常回忆他在杭州游历时的美景,写有《忆江南三首》。其第二首有“山寺月南寻桂子”句,乃诗人在杭州游历之纪实也。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白居易也很想去拾它几颗,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诗人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

  宝历元年(825),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算来竟已是五十三岁的老人了,经历了仕途打击的白居易,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释放闲适心情的游山玩水时,体察民间疾苦,为百姓做些实事。

  虎丘,在那时已成为吴中名胜,声闻江左。白居易一年去十二次,也不觉过瘾。每去一次,要坐船,再下船从田间纵横的田埂上步行上山,倍感劳顿。遂发动民工,清淤排涝,使河道畅通,从阊门始,长七里,直达虎丘山下,并利用河中挖起的泥土,顺势拓展河堤,垒石加固,又在堤岸栽柳种竹,不仅解除了洪涝之忧,也可供车马往来驱驰。七里山塘路,惠泽何止是一个时代的人呢!她早已与虎丘合为一体,并哺育出两岸不朽的文明,为苏州这座文化古城制造了一个大手笔的精彩。

  虎丘名胜—— 真娘墓,埋着的是一个命如纸薄,傲骨铮铮的凄苦女子:古真娘。唐安史之乱时,真娘避乱逃至苏州,不幸沦落风尘,成为姑苏一代名妓,她守身如玉,鸨母逼其接客,真娘以死抗争,自缢身亡。白居易感伤之余,为之题诗(37)云:

  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

  唯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挑李风折莲,

  真娘死時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

  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位于城外的天平山,也是白居易常去游览的地方。被列为“天平三绝”之一的白云泉,相传就是诗人在天平山游玩时,觅得山间涓涓泉水一股,明澈洁净,沁人心脾,遂手书“白云泉”刻于山石之上,并题诗(38)一首: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居易喜欢到天平山读书,常常下榻在天平山,下榻的楼被后人命名为“乐天楼”,以告后来者,这里有大诗人白居易读书的身影,你不妨停下步子,嗅嗅穿越千年而来的墨香!

  白居易在苏州,无论是他为官一方,还是诗人遣兴,都是极美的。难怪他远离了苏州,能要忆念她!最能体现这份深情的就是写给刘禹锡的《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39):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可见,他虽身在洛阳,却是多么思念苏州的日子,苏州的香粽,苏州的鲜鹅,苏州的台榭,苏州的管弦,苏州的酒,苏州船,甚至苏州梅雨天,也可爱起来了。

  斯人已逝去,风物却永留。苏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在虎丘造有白居易祠,祠前题有一句深情的对联: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今天令人欣喜的还有,虎丘 山塘街,也就是白公堤,正在紧锣密鼓地重修。

  五、东都洛阳的游踪

  白居易终生与洛阳有不解之缘,十分钟情洛阳的山水名胜和文物古迹。大和三年(829),白居易得授太子宾客分司洛阳,从此诗人在洛阳生活了十八年。十八年间,"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40),足迹遍及河洛大地的山水名胜.

  (一)、"身强且宜游胜地",足迹所至遍河洛

  唐时的河南府辖二十七县,北至济源、王屋,东至巩县,西至永宁(今洛宁西),南至嵩阳(今嵩县南)(41)。"风光引步酒开颜,送老销春嵩洛间。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42)这四句诗道出了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经常外出旅游的情景。白居易曾两游嵩山,三游济源、王屋,偃师的玉泉山(寺)、王子晋庙,福昌(今宜阳)的女儿山、喷玉泉,陆浑(唐时有此县)等处,都留下诗人的足迹。"游山弄水携诗卷","登山临水咏诗行"(43)。

  两游嵩山:

  大和五年(831)正月,白居易就任河南尹。经过半年紧张处理公务,六月,诗人就约了六七位道友同游嵩山。嵩山,俗称中岳,有太室、少室等三十六峰。山势雄伟,景色奇绝;寺观或立山颠,或隐山坳,引人入胜。白居易等人第一天登上太室山东岩之半的九龙潭。"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踏翠弄潺湲。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始知驾鹤乘云外,别有逍遥地上仙。"(44)九龙潭有九垒,每垒积一潭,深不可测,且环相流灌,乃天下奇观。接着,他们瞻仰了龙潭寺。寺院宏敞,殿堂辉煌,古树参天,犹如仙境。他们又乘着岳色观赏了龙潭,景色比白天更幽美。当晚,他们在这里住宿。第二天,他们从龙潭寺往访访少林寺。少林寺在登封县西北二十五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传说达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而后,他们又访问了法王寺、归光寺,晚上寄宿嵩阳观。嵩阳观在嵩山南麓,距登封县城北六里处,始建于北魏永明二年(484)。院外西南隅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高约8米,为嵩山最大石碑。这天晚上,嵩阳观主为久仰的府尹和鼎鼎大名的诗人白居易演奏了当时负有盛名的《霓裳》舞曲,使诗人十分得意,欣然命笔,赋诗一首:"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爱者谁人唯白尹,奏时何处在嵩阳。迥临山月声弥怨,散入松风韵更长。子晋少姨闻定怪,人间亦便有《霓裳》。"(45)第三天,白居易才和道友们恋恋不舍离开,并与嵩山相约:"明年尚作三川守,此地兼将歌舞来。"(46)

  次年早春,积雪刚刚消融,白居易独自登上了嵩山,在山上住了三宿,跑遍四山。最得意之举,就是诗人登上太室山东岩,在最高石上题诗留名,他有诗记其行:"三十六峰晴,雪销岚翠生。月留三夜宿,春引四山行。远草初含色,寒禽未变声。东岩最高石,唯我有留名。"(47)。

  三游济源、王屋:

  大和五年(831)十月,白居易在一位杜录事陪同下,第一次游济源、王屋。王屋山在济源西三十五公里,王屋山"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十大洞天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洞天"。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米,原名叫琼林台。据文献记载:轩辕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登王屋山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改为天坛。当诗人和杜录事来到天坛峰下,望着高高的山峰,不免有些畏难:"年颜气力渐衰残,王屋中峰欲上难。顶上将探小有洞,喉中须咽大还丹。"(48)在杜录事的帮助下,白居易还是登上了天坛峰。接着,他们跑到枋口。枋口乃秦时修建的、位于沁水源头附近、与都江堰齐名的水利工程。白居易慕名而来,并观看了沁水源头。他们又登上白涧山,观赏了那里的悬泉。诗人兴来,题诗石上,记胜纪游:"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日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蟒蛇走。危蹬上悬泉,澄湾转枋口。……公门欲返驾,溪路犹回首。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49)次年十月,王屋山红叶漫山的季节,白居易再次来到济源,诗人先后参观了灵都观、阳台宫,从阳台宫遥望了王屋山。后来,白居易又第三次游了济源。这两次游济源,白居易还先后访问了与其同科及第的老友、挚友崔玄亮和当朝名臣温造在济源的别墅。(50)

  洛城名胜靡不游

  唐时,东都洛阳城内的名胜星罗棋布,比较集中的是在洛水两岸,有上阳宫、神女浦、波月堤、魏王堤、天津桥、窈娘堤、斗亭等。洛水北的制高点是皇城端门上的五凤楼,洛水南的制高点是天宫寺中的天宫阁。白居易时常漫步信游天津桥、魏王堤,屡屡登攀五凤楼、天宫阁。

  唐乾封二年(667)高宗在宫城之西南隅(今上阳花园到王城大桥西一带)修建上阳宫,建有十院、七殿、一宫、一楼、一阁、一庵、十亭等数千房屋,是东都城内最壮丽的建筑之一。白居易在《洛川晴望赋》(51)中描绘道:"……三川浩浩以奔流,双阙峨峨而屹立。飞粱轻度,讶残江之末稍。翠瓦先凝,警宿雨之酞湿。…… 远山澄碧 ,群山结青,山水隐映,花气氲冥。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

  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初为铁索连大船而成的浮桥。因洛水常常泛滥,天津桥屡毁屡修,至唐时已为巨石垒砌的桥墩,桥上装有栏杆等。天津桥北与皇城端门相应,南与七里定鼎大道相通,是连接洛水南北的通衢要津(前些年修建洛浦公园疏通河道时,在现在的洛阳桥西七、八十米处发现了唐天津桥基址)。魏王堤是指天津桥东洛水南大堤的一段。堤的南面就是魏王池,这是引蓄洛水而成的一池湖水。堤上杨柳成行,堤外湖面碧波荡漾。天津桥、魏王堤、魏王池是唐代东都名胜,辉宏的天津桥,秀美的魏王堤、魏王池,相互映照,愈加诱人。诗人白居易对此处胜景非常喜爱,时常来此游赏。诗人笔下对天津桥、魏王堤的描绘也格外动人。"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嫋嫋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52)"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飖身拟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53)"魏王堤下水,声似使君滩。惆怅回头听,蜘蹰立马看。荡风波眼急,翻雪浪心寒。忆得瞿塘事,重吟《行路难》"(54)"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55)

  开成二年(837)农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在波光粼粼的洛水之上,一艘富丽堂皇的官船,正在逆水而上,缓缓行进。这是白居易与裴度、刘禹锡等人正在沿着洛水搞的一次"修禊"活动。

  古时以来,形成一种民俗,即在农历三月上已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这就叫做"修禊"。今日船上坐的,就是河南府尹李珏(字待价)为"修禊"请来的十四位客人。他们是:东都留守、中书令裴度、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刘禹锡、肖籍、李仍叔、前中书舍人郑居中、国子司业裴恽、河南府少尹李道枢、仓部郎中崔晋、司封员外郎张可绩、驾部员外郎卢言、虞部员外郎苗谙、和州刺史裴俦、淄州刺史裴洽、检校礼部员外郎杨鲁士和四门博士谈弘漠(白居易的女婿)。此外,还有李府尹招来的一班花枝招展的歌伎舞女。

  这在清晨,李府尹和少尹李道枢一大早就来到斗亭,迎接前来参加"修禊"的贵客们。白居易在谈弘漠的陪同下来的最早,因为他是这次"修禊"活动的倡导者。为了这次"修禊"活动,他先是赠诗河南府尹李珏,诗中写道:"春色有时尽,公门终日忙。两衙但不阙,一醉亦何妨?芳树花团雪,衰公鬓扑霜。知君倚年少,未苦惜春光。"(56)诗意很明确,就是劝李珏不要以为自己年轻一些,就不知爱惜春光,希望他带带头闹闹春游。白居易考虑的很周到,他想:光是鼓动起了李府尹,但他毕竟年轻一些,在这个达官贵人云集的东都,能否请来多一些的同游者?于是,他想到了德高望重的裴令公。只要他应邀前来,必有众人响应。因此,在与裴度一起饮酒时,即席写了一首《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57):"时泰岁丰无事日,功成名遂自由身。前头更有忘忧日,向上应无快活人。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亲。宜须数数谋欢会,好作开成第二春。"裴度虽是屡建功勋于朝庭,但在宦官当道、"党争"不断的年代,他也免不了被排挤外任;再加年事已高,因而他与白居易有着同样的志趣--得乐且乐,得游且游。因此,他对白居易的建议欣然接受,并希望前来参加洛滨"修禊"的人多多益善。由裴度挑头,参加的人数还用发愁吗?

  这艘船上载着十多位达官贵人和一二十个舞女歌伎,从斗亭出发,沿途到杨子渡靠岸,热闹一番;又到魏王堤上赋诗;最后,这些人又在天津桥上尽兴游赏洛水两岸的春光。他们又是歌--唱的是白居易的《杨柳枝词》(58),头两首歌词是:"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又是舞--跳的是歌颂人和岁稔舞蹈。一时间,红腰舞急,素袖漫飞,金钿闪耀,簪组交映。裴度和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一边饮酒,一边作诗。裴令公首赋一章,铿然玉振;继而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举酒挥毫,各奉和十二韵。

  这一天,来洛水两岸"修禊"的人很多,但是人们都被这艘官船上的情景所吸引了,望着这如画的场面,若仙的气象,两岸排成了两堵观众的人墙。

  这一天,他们尽兴玩乐,直到天黑夜晚,月儿高高挂在五凤楼(在今周公庙、洛阳日报社之间)西边的夜空上。

  最后,我们还是看看白居易是如何描绘这次"修禊"活动情景的吧:

  "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以人和岁稔,将禊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明日召……等一十五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登临溯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若不记录谓洛无人。晋公首赋一章,铿然玉振;顾谓四座,继而和之。居易举酒抽毫,奉十二韵以献。"

  "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睛有絮,沙路润无泥。禊事修初毕,游人到欲齐。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莺。转岸迥船尾,临流簇马蹄。闹于杨子渡,踏破魏王堤。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舟同李膺泛,醴为穆生携。水引春心荡,花牵醉眼迷。尘街从鼓动,烟树任鸦凄。舞急红腰凝,歌迟翠黛低。夜归何用烛?新月凤楼西。" (59)

  白居易素喜登高远望。他曾多次登上皇城端门上的五凤楼,四面八方的景色尽收眼底:往北看,宫城的宫殿巍峨高耸、皇城内的亭台楼阁金壁辉煌;往西看,上阳宫洛水穿流、虹桥飞架、粉墙绿瓦、花木葱茏;往南看,不远处,洛水横穿都市而过;照直看,天街、天津桥、定鼎大道上车水马龙;再远处,"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60);往东看,那里有如棋布的里坊区和繁华的北市。

  在洛水南的尚善坊,天宫寺里天宫阁,因距白居易居住的履道坊不过六、七里路程,诗人更是常去登高,游赏洛城内外风景。"天宫高阁上何频?每上令人耳目新。前日晚登缘看雪,今朝晴望为迎春。"(61)"午时乘兴出,簿暮未能还。高上烟中阁,平看雪后山。"(62)"天宫阁上醉萧辰,丝管闲听酒慢巡。为向凉风清景道,今朝属我两三人。"(63)白居易还有《天宫阁秋晴晚望》(64)《早春独登天宫阁》(65)等诗,记述诗人游赏天宫阁的情景。

  "龙门醉卧香山行"

  龙门、香山寺是白居易在洛阳游赏最多的名胜。诗人以为:"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66)白居易有数十首记述他及诗友、酒友、山水友"龙门醉卧香山行"的诗文。如:大和四年(830),《同王十七庶子(王鉴,与白居易同为贞元十六进士)李六员外(名未详)郑二侍御(郑俞,与白居易同为贞元十六进士)同年四人游龙门有感而作》(67);大和八年(834)《侍中晋公(裴度)欲到东洛,先蒙书问,期宿龙门》(68)等诗。白居易在《龙门堰西涧》(69)写龙门景色道:"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一条秋水玻璃色,阔狭才容小舫回。"大和五年(831)秋天,白居易和张宾客(仲景)、舒著作(元舆)同游龙门,有诗(70)记曰:"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南出鼎门十八里,庄店逦迤桥道平。不寒不热好时节,鞍马稳快衣衫轻。并辔踟蹰下西岸,扣舷容与绕中汀。开怀旷达无所系,触目胜绝不可名。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翠藻蔓长孔雀尾,彩船橹急寒雁声。家酿一壶白玉液,野花数把黄金英。昼游四看西日暮,夜话三及东方明。……"此次龙门游,白居易与友人在龙门、香山寺地区游赏、畅谈、痛饮,历四天三夜,尽兴而归。白居易在龙门地区还曾游过"龙门十寺"的部分寺院:建于唐乾元二年(759)的乾元寺,有《春月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71)诗;建于唐景云三年(711)的天竺寺,有《宿天竺寺回》(72);建于唐开元十四年(726)的菩提寺,有《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73)《菩提寺上方晚眺》(74)二诗。

  白居易早年就受佛学影响,晚年更是笃信佛教,与香山寺结下不解之缘。白居易称"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香山寺成了白居易在洛城外游赏、卜居最多的地方。他欣赏香山寺周围的环境"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75)"阙塞碧岩岩,伊水清潺潺。中有古精舍,轩户无扃关。岸草歇可籍,迳萝行可攀。"(76)使诗人留连忘返。他自号"香山居士",并与香山寺主持如满大师结香火社,常到香山寺学佛听禅。"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77)或与道友同往,或只身独游;或骑马走官道前往,或出建春门乘船沿伊水溯流而上。夏日炎炎,洗浴石楼潭;冬日寒夜,听经畅师房。以至于"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78)香山寺留下了诗人多篇诗作:《香山寺石楼潭夜浴》(79)《舒员外游香山寺……题长句以赠之》(80)《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81)《香山避暑二绝》(82)《香山下卜居》(83)《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84)《初入香山院对月》(85)《五年秋后独宿香山寺三绝句》(86)《题香山新经堂招僧》(87)《山下留别佛光和尚》(88)《香山居士写真诗》(89)

  平泉,,即平泉庄,是唐代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的别墅;也是当时洛阳著名的私家园林。故址在今龙门南伊川境内的粱村沟。平泉庄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园围十余里筑台榭百余所,众泉萦回,仿巴峡、洞庭九派十二峰迄于海门,遥望隐隐见云雾、龙凤、草树之型。著名景观有书楼、双翠潭、流杯亭、花药栏、醒酒石等。又广集珍木怪石、奇花异草,置于园中。因而甲于一时。当时的文人学士也经常到此游玩赋诗。白居易曾有《醉游平泉》(90)诗云:"狂歌箕踞酒樽前,眼不看人面向天。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季到平泉。"平泉还有一处雪堆庄,白居易看上了这里的景物。在《题平泉薛家雪堆庄》(91)描写其景曰"怪石千年应自结,灵泉一带是谁开?蹙为宛转青蛇头,喷作玲珑白雪堆。赤日旱天长看雨,玄阴腊月亦闻雷。所嗟地去都门远,不得肩舁每日来"。他在《斋居》(92)一诗中表达了自已的一个心愿:"明年官满后,拟买雪堆庄。"后来不知因何故,他没能买下雪堆庄;但平泉还是不断地去游,诗也留下不少,如:《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93)《游平泉赠晦叔》(94)《早夏游平泉回》(95)《题赠平泉韦征君拾遗》(96)《冬日平泉路晚归》(97)《游平泉宴浥间宿香山石楼赠座客》(98)

  白居易在洛阳附近及附近县的游踪还有:

  开成元年(836)清明日,白居易登上了北邙山最高处翠云峰上的老君阁(唐李姓王朝自认为老子李耳之后,高宗追尊老子为玄元皇帝,玄宗时在此建庙,称太微宫;后人又称老君庙。)有《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诗(99)

  大和三年(829)白居易造访了王子晋庙。史传:王子晋,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姓姬名晋。这位王子因直言敢谏,被他的老子取消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废为庶人。此后,他翱游伊洛,学道成仙,骑白鹤,吹笙萧,仙游三山五岳。据清代《河南府志》,王子晋祠在偃师县南。白居易《王子晋庙》诗云:"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另据乾隆《河南府志》:唐武后改子晋庙为升仙太子庙,自制碑文在缑氏山上。

  玉泉寺,在洛阳东南偃师境的玉泉山,唐朝勋臣郭子仪奉勋造。白居易曾多次往游玉泉山玉泉寺。大和四年(830)乘肩舁独游玉泉寺,有《独游玉泉寺》(100)、《夜题玉泉寺》(101)。大和八年(834)六十三岁的白居易,不辞辛苦,从玉泉寺又跑了三里山路,来赏杜鹃(又名红踯躅)。有《玉泉寺南三里涧下多深红踯躅,繁艳殊常,感惜题诗,以示游者》(102)等诗。

  会昌二年(842)七十一岁的白居易,用了十来天时间,先后游了偃师境内的三座寺院。有《游丰乐、招提、佛光三寺》诗(103)

  大和元年(827),白居易由长安至洛阳途中,在寿安(今宜阳)观赏喷玉泉。有《题喷玉泉》(题下注:泉在寿安山下)诗(104)"泉喷声如玉,潭澄色似空。练垂青障上,珠写绿盆中。溜滴三秋雨,寒生六月风。何时此岩下,来作濯缨翁?"

  注释

  (1)《白居易集》卷十三《宿桐庐馆同崔存变醉后作》

  (2)《白居易集》卷十二《醉后走笑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寄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3)《白居易集》卷九《游襄阳怀孟浩然》

  (4)《白居易集》卷十七《李白墓》

  (5)《白居易集》卷十三《酬哥舒大见赠》

  (6)《白居易集》卷九《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

  (7)《白居易集》卷一《牡丹芳》

  (8)《白居易集》卷九《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

  (9)《看浑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

  (10)《白居易集》卷一

  (11)(12)《白居易集》卷十四

  (13)《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12月第1版)第313页

  (14)(15)(16)《白居易集》卷七

  (17)《白居易集》卷十七

  (18)《白居易集》卷十二《琵琶引并序》

  (19)《白居易集》卷十七《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

  (20)《白居易集》卷十七《重赠李大夫》

  (21)《白居易集》卷十七

  (22)《白居易集》卷四十三《三游洞序》

  (23)(24)《白居易集》卷十七,七言七韵诗(原题略)

  (25)《白居易集》卷十七《入峡,次巴东》

  (26)(27)《白居易集》卷十八《夜入耀唐峡》

  (28)《白居易集》卷十一《过昭君村》

  (29)《白居易集》卷十一《登城东古台》

  (30)《白居易集》卷十八《木莲花序》

  (31)《白居易集》卷十八《题郡中荔枝》

  (32)《白居易集》卷十八《别种东坡花树两绝》

  (33)《白居易集》卷二十《醉题侯仙亭》

  (34)(35)(36)《白居易集》卷二十

  (37)《白居易集》卷十二《真娘墓》

  (38)《白居易集》外集卷上《白云泉》

  (39)

  (40)《白居易集》卷七十《醉吟先生传》

  (41)《旧唐书?地理志》

  (42)《白居易集》卷三十三《春来频与李二宾客郭外同游,因赠长句》

  (43)《白居易集》,卷二十五《龙门下作》

  (44)《白居易集》《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卷二十七

  (45)《白居易集》《嵩阳观夜奏霓裳》,卷工十七

  (46)《白居易集》《宿龙潭寺》,卷 二十七

  (47)《白居易集》《早春题少室东岩》,卷三十三

  (48)《白居易集》《天潭峰下赠杜录事》,卷二十七

  (49)《白居易集》《游坊口悬泉偶题石上》卷二十二

  (50)《白居易集》《题崔常侍济上别墅》《过温尚书庄》,卷二十七

  (51)《白居易集》外集卷下

  (52)《白居易集》《天津桥》,卷 二十八

  (53)《白居易集》《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卷三十二

  (54)《白居易集》《魏堤有怀》,卷二十五

  (55)《白居易集》《魏王堤》,卷二十八

  (56)《白居易集》《惜春赠李尹》卷三十三

  (57)(58)(59)《白居易集》卷三十三

  (60)《白居易集》《五凤楼晚望》,卷二十六

  (61)《白居易集》《天宫阁早春》,卷二十八

  (62)《白居易集》《天宫阁秋晴晚望》,卷三十四

  (63)《白居易集》《早秋登天宫阁赠诸客》,卷三十二

  (64)(65)《白居易集》卷三十四

  (66)《白居易集》《修香山寺记》,卷六十八

  (67)《白居易集》卷二十八

  (68)《白居易集》卷三十一

  (69)《白居易集》卷三十三

  (70)《白居易集》《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卷二十九

  (71)《白居易集》卷三十

  (72)《白居易集》卷三十一

  (73)《白居易集》卷三十

  (74)《白居易集》卷三十一

  (75)《白居易集》《修香山寺记》卷六十八

  (76)《白居易集》《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卷二十九

  (77)(78)《白居易集》《香山寺二绝》,卷三十一

  (79)(80)《白居易集》卷二十二

  (81)《白居易集》)卷二十九

  (82)(83)(84)(85)《白居易集》卷三十三

  (86)(87)(88)《白居易集》卷三十五

  (89)《白居易集》卷三十六

  (90)《白居易集》卷三十二

  (91)(92)《白居易集》卷二十八

  (93)《白居易集》卷二十三

  (94)《白居易集》卷二十七

  (95)《白居易集》卷三十一

  (96)(97)《白居易集》卷三十二

  (98)《白居易集》卷三十六

  (99)《白居易集》卷三十三

  (100)《白居易集》卷二十八

  (101《白居易集》)外集卷上

  (102)《白居易集》卷三十一

  (103)《白居易集》卷三十六

  (104)《白居易集》卷二十五

 
 
 
前五篇文章

记我与兰州五泉山浚源寺融开法师的一段因缘

让佛教服务和谐社会建设——记红安县政协常委、市政协委员

敦煌壁画 流动着的千年故事

茶叶茶德之茶与禅的结合

玄奘法师西去东归图文说明

 

后五篇文章

略述佛牙舍利塔历史考及其建筑欣赏

论白居易的天人和谐观

礼佛禅寺短期出家体验活动体悟心得

楼宇烈教授在上海玉佛寺论佛教与生态文明

略论佛教与中国书画之因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