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明兴寺访古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明兴寺访古

  作者:车绍虞

  久为秋雨所困,心情烦躁,很想到野外去散散心。适逢施甸老年科技协会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目的地是仁和镇杨家村委会,我便欣然前往。同去的除了几位老科技工作者外,还有街道老年协会文艺演出队的十多位业余演员。

  我们沿响水洼水库南边的公路蜿蜒而上。由于坡陡箐深,道路盘桓曲折,九弯十八拐;本来就不太好走的弹石路面,经雨水冲刷后,坑坑洼洼,坎坷不平,车上的人左摇右摆、前俯后仰,一不小心,脑壳便会撞在玻璃窗上;经过近100分钟的颠簸,才到达了目的地。

  杨家村坐落在海拔2090米的东山坡上,背倚羊角山,前俯施甸坝,地势十分险要。数百年前,这里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野兽出没,外界音绝,宛如世外桃源。想不到他竟成了明代由内地迁来屯边的汉族遗民理想的藏身之地。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接着清帝入主中原。云南、贵州等省仍属南明版图。主政云南的孙可望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于1650年在今施甸境内设立汉族政权平夷州。随着永历帝入滇,大量的汉军、汉民拥入施甸一带。1662年,阴历2月,逃入缅甸的永历帝被缅人执拿交给吴三桂,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忠于南明的汉族遗民在清军大军压镜的情况下,逃入杨家村一带山林,以图伺机再起,复兴明朝。为表达“反清复明”的决心,他们在附近的李家村建了一座寺庙,取名“明兴寺”,用意十分明显。

  既然来到这里,明兴寺是不能不看的,便约了两位同伴,往南走0.5公里的山间小路,便到了明兴寺。寺的规模不大,占地仅半亩,依山势筑成,后高前低,座东朝西。主屋两间,前为门楼,后为大殿,中隔院场,两侧有厢房,现有左厢房在,作当地小学的图书室、仪器室,右厢房已完全拆除,与小学新校舍相通。各屋皆有楼,今作学生宿舍。古寺的房屋已相当陈旧,门窗歪斜。由于隐居山林,远离尘嚣,虽然施甸大地兵灾频仍,烽火不约,却未危及此古刹,因而得以保存下来。细算起来,该有350多年的历史了。大殿台阶旁的两杆古柏,根径直径至少有30公分,是与古寺比肩齐寿的证物,今仍长得郁郁葱葱,弥足珍贵。

  同去的好友告诉我,明兴寺虽然规模不大,陈旧不堪,在这一带却很有名气,每年农历2月19日都要赶庙会。届时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商旅云集,货集如山,舞狮耍龙,热闹非凡,是东山上的一大盛事。我于是在想,施甸境内的庙宇寺观以百计,为什么这隐藏在深山老林中规模并不宏大的明兴寺却能一枝独秀、引领风骚呢?这也许是他浓厚的历史积淀分不开,他体现了封建社会极为推崇的“忠义”精神:不事二主,不忘复兴明朝。史载,永历帝于1662年阴历2月13日押入昆明,被害,却“不知崩日,崩所”。(黄宗羲《永历纪年》)明兴寺的庙会选择在2月19日,也许与这有关吧!

  由于晚上演出,当我们乘车回到施甸时,快12点了。第二天,我便开始查找与明兴寺有关的一些历史资料。《施甸县志》载,明兴寺在仁和镇杨家山。《施甸地名志》“杨家山行政村”条说,1950年设明兴行政村,1952年设明兴乡,1960年设明兴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杨家山大队。而清代成书的《永昌府志》无论村还是寺,绝无“明兴”二字。这也难怪,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谁愿意拿脑袋开玩笑呢!明兴寺不见于清代记载,这与其僻居丛林,不为人所知也有很大关系。民国18年(1929年)有关部门对保山境内的寺庙进行调查,民国时期《保山县志稿》始有明兴寺的记载,“在开他乡扣子寨,距(保山)城120里”,可是这时他已更名为李家寺了。明兴村和明兴寺1950年才恢复了他们的原名,30年后,这个古名又离人们远去了。若干年后,他的历史积淀将会在人们的头脑中淡漠乃至消失。可喜的是,寺旁的小学还保留了“明兴”二字作为校名,醒目的传承着前350年的沧桑岁月和艰难历程,也算是给我们一点慰藉吧!

 
 
 
前五篇文章

灵佑玄风——华峰山建善寺

莲花街与闻思寺

福建宁德支提寺惊现郑和木刻拓片

大觉寺的契约文书

从佛教业力观谈企业家如何克制冲动

 

后五篇文章

梧州曾有多少寺(下)

台湾最现代化的寺庙 中台禅寺

旅游志 清幽雅致承恩寺

嵩山少林寺 名刹雄风千古扬

寻访千年止观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