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北朝造像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北朝造像碑

  中国北朝的宗教石刻。全形似碑,在其上开龛造像,多为佛教造像,少数与道教有关。并常铭刻造像缘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贯、官职等,有时还刻出供养人的形象。现存实物以北魏的最早,而以东魏和北齐之际与西魏和北周之际的数量最多,说明造像碑最盛期在北朝晚期。它多发现于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其造像题材和造型风格一般与同时期的石窟艺术相近。但由于碑石形式的局限,构图和布局有其特点,多为高浮雕作品,形体较小,雕琢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当时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形状 造像碑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扁体碑形和四面体柱状两类,以前一类为多,扁体碑形的又可分为有碑额和无碑额的 2种形式。碑额与同时期的碑石所刻形式相同,一般作双龙盘屈状。主要龛像雕于碑体正面,碑阴及碑侧也有雕刻像龛的,但多是刻造像人题名及供养人像等。四面体柱状造像碑,四面的宽度大致相同,均有雕刻,有的下有碑座,上有雕成的仿木构建筑的碑顶。

  题材 造像碑雕刻的题材广泛,佛、菩萨、天王、力士、比丘、伎乐飞天等均有雕造,并常雕有佛传故事及千佛等。有时把许多题材汇集于一碑,分层布置。例如河南浚县北齐武平三年 (572)的一座四面体柱状造像碑,下有碑座,上有雕成砖木建筑的九脊单檐歇山式碑顶。碑身四面均刻成上、中、下 3层小龛,龛内造像。据造像铭刻,可知正面上龛为弥勒,中龛为释迦,下龛为阿弥陀;左侧上龛为弥勒、观世音双尊,中龛为普贤菩萨,下龛为无量寿;背面上龛为释迦,中龛为大势至菩萨,下龛为释迦、多宝并坐;右侧上龛为维摩诘,中龛为涅□变,下龛为药师佛。雕刻匠师采取了匀称的布局,每面平均地分为上中下3栏,在四面的棱线下雕刻龛柱,但在柱头宝珠周围和上部雕出树木的枝叶,由于所刻树种不同,故枝叶形态富于变化,使整体构图既规整又不呆滞,把那些题材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龛像巧妙地汇成风格统一的整体。同时,作者尽量避免把构图近似的有胁侍菩萨的坐佛,如释迦、阿弥陀、无量寿、药师佛等并列,而是间隔布列了交脚的弥勒菩萨、乘象普贤菩萨,以及并坐的释迦、多宝与对坐的维摩、文殊等双尊造像。弥勒、观世音双尊像的组成形式,则是别处少见的。在龛楣、宝床的细部雕饰方面力求丰富,避免雷同,因此使很难脱开单调的龛像排列,呈现出富于变化的格局。把佛传故事连续布置在主龛周围的作法,也常用于造像碑雕刻,例如麦积山石窟麦察133号窟中的第10号造像碑。该碑分为3段,上段为圆拱状,居中刻释迦、多宝并坐龛,龛楣尖拱上刻 7尊化佛。下段主龛内雕一佛、两菩萨,龛外两侧雕力士和狮子,龛右刻维摩诘像。中段刻交脚弥勒像龛。在上、中、下 3段的主龛两侧都雕有佛传故事,内容自乘象投胎,树下诞生至树下思惟、降魔、鹿野苑、双鹿听法、涅□等,构图饱满,刀法圆润,形态生动。一般造像碑,多采取较简单的整体构图。如河南襄县北齐天统四年(568)造像碑,上端方形,雕垂帐纹,底部刻宝炉和双狮,其上中分为二,各开龛3层,合计6龛,龛内置造像。更简单的造像碑,是只在碑身主要部位雕出1龛或2龛造像,其下刻造像人姓名等,或成排地刻供养人的形象,再把姓名刻在每个人像的旁侧,供养人像常是线雕而成的。也有以千佛为题材的造像碑,这种造像碑,在主龛上下或四周遍刻千佛,如山西高平出土的北魏王昔罗等人造像碑。此外,除了常见的立碑形造像碑以外,也有的是卧碑形的,如河南襄县北齐天统五年造像碑,高仅53厘米,而宽达137厘米,碑面居中开小龛造像,为交脚弥勒及二胁侍菩萨,其余部分碑面均刻造像记铭文。

  北魏景明二年造像碑

  风格 造像碑的雕刻风格,也因地域而有不同。河南出土的造像碑雕琢较精,多呈高浮雕状,构图较多变化,人物形态生动,图案装饰细密繁缛。陕西出土的造像碑雕琢较粗放,甚至有的把衣裾以阴线刻于龛下,如临潼县博物馆藏北魏正光四年(523)造像碑,碑上刻浅龛,浮雕一佛二胁侍,但佛像的衣裾垂下部分仅阴刻在龛下碑面上。由于造像时间早晚不同引起造像风格的变化,与北朝石窟造像的演变相一致,从北魏后期造像的面容瘦削,经东、西魏,逐渐变向北齐、北周造像面容的圆润宽肥。

  道教造像碑,数量很少,并且常与佛教造像合雕于一碑,多见于陕西耀县等地。道教造像多戴冠蓄髯,如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北周武成元年(559)绛双鲁造像碑,特别是保定二年(562)李昙信造像碑发愿词中,记明为“敬造释迦、太上老君诸其菩萨石像一区”。确证为佛、道像合雕的造像碑。但从艺术方面看,道教造像碑并无特色,仅能视为佛教造像碑影响下的产物。

  (杨泓)

 
 
 
前五篇文章

北朝造像碑和工艺造像

药王山造像碑

《大唐西域记》新校

“敦煌美学”与重写中国美学史

宗教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历史、理论与方法

 

后五篇文章

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

长安佛教历史进程概论

缙云山游记

南朝造像碑和工艺造像

试论唐长安佛教对四川佛教艺术之影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