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南涅水石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南涅水石刻

  南涅水石刻是1957年在沁县城北30公里处的南涅水村出土的窖藏石刻,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水石刻”。这批石刻出土后即在当地保存,直到1962年,才将石刻搬运至县城保管。由于文物馆地势低凹、潮湿不利于石刻保存,1986年由国家投资在县城南二郎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仿明清建筑“南涅水石刻馆”。1989年10月陈列展出对外开放。

  南涅水石刻造像根据碑刻,许愿文铭记载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历时520年,经历了6个朝代,分别保存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时期的精美作品。这批石刻分造像塔、单体造像、造像碑等,其中造像塔约400余件。这种形制石刻目前在我国数量最多,1999年以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纪录片“中华之最”。

  南北朝、隋唐是我国佛教造像发展的高峰期,由于当时统治者佞佛的影响,不论是上层社会的地主阶级还是贫民百姓,莫不崇佛信佛,塑像建寺。南涅水坐落在太行山中,南涅水村因在涅水南岸而得名,该村位于沁县西北境,与武乡县交界,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此地为涅地,属赵,有涅布铸造于此,西汉置涅氏县,东汉、魏晋为涅县,北魏一度改为阳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甲水县,唐因之是为县治,石刻出土地位于城南的寺庙遗址西北,遗址现存有元代佛寺“洪教院”建筑群。南涅水是北魏都城洛阳到陪都平城(大同)的必经之路,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制造于这一时期的石刻造像既呈现出时代的共性和地方特色,也显示出继承和发展的脉络,若将南涅水石刻与附近各大型石窟比较,从造像题材、技法上可以明显看出,官式和民间两种形式并存,有的构图正规,技法娴熟,表情生动自然,耐人寻味;有的技法比较粗糙,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性,大批石刻造像的出现,反应了人民敬佛礼佛的虔诚和永远追求不到的幻想。

  塔,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梵文“Stupa”的译音,以藏舍利和经卷之用,而造像塔系借助塔形造像的佛教艺术形式,是继北朝凿山石壁开窟造像以后在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佛教雕刻形式,南涅水石刻中的造像塔,是多种塔与柱的综合体,既为塔又为柱。为多层重叠组合式的方柱塔,底层较大,上层依次略小,层次不等,有五层、七层或九层,南涅水石刻多为七层。每层可以分离,可以组合,可移动,可变向,这是南涅水石刻的一大特点。

  石刻造像塔的另一特点是佛龛式样丰富多彩,种类多达十几种,尖眉龛、屋形龛、麈形龛。圆拱龛、楣拱龛、树形龛等。龛额分别雕刻飞天和象征日月的金翅鸟,蟾蜍。龛的两侧多为菩萨、金刚、弟子等。下面有博山炉、供养人、地鬼等。有些龛的雕刻不仅以平面和复线处理,不加修饰,取诸法之长,视需要而灵活运用,手法简洁多样,造型和线条力求简练甚至舍其形而求其意。表现了工匠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涅水石刻中有两块雕有杂技等画面的,我们称之为百戏图,上面刻有踩高跷、练软功、扛竹竿、还有为之伴奏的小型乐队,所有这一切均刻在龛外四周,因为面积狭小而仅求其整体效果使具像与意像融合,展示了当时民间生活的一个侧面。

  对于龛内佛的塑造,其面相服饰的特点接近于同时期佛像雕刻的共同特点,北魏时期的雕刻比较繁缛,而且多呈庄严的对称格局,尤其教大的造像石上,其雕刻内容繁多而且工细。北魏晚期逐渐从简。东魏和北齐时更为简略。所有佛的姿势,或正面端坐、或侧身交谈、或俯首作说教状,体态各异,生动自然,其形象更接近现实生活。如图2,题材为二佛并坐,龛中释迦多宝并结跏跌坐,释迦佛禅定印,多宝佛作礼让状,二佛情态逼真,衬以大象情趣油然而生。又如图3,题材为维摩问疾,龛中维摩诘坐在床榻上,轻摇 尾,以权道现声有疾,此维摩诘尖颔长脸,头顶毡帽,一派西域人风貌,极具个性化特征,画面设计简洁,刀法圆熟是石刻中的精品。

  南涅水石刻所出土的单体造像多为佛,菩萨罗汉和弟子。其中一部分残缺,但整体感仍然很完美,佛和菩萨的神态谦和自如,动态变化细微,静中见动;衣纹随体势转折,清晰分明,楚楚动人。弟子像神情各异,有的年老苦行,有的年少俊秀,年长者面容苍老,眉宇紧锁,颧骨高耸,俨若饱经风霜,年少者脸形圆润,眉目清秀,稚气斯文,一副闻法彻悟的形象。老少之间的精神风貌、气质特征迥然不同。说明对不同的人物着意于个性的强调和神态的描绘,力求生动,令人赞叹。

  在南涅水石刻造像发展到高峰时出现了八面体造像,现仅存四例,仿木结构龛形,以柱形分隔,一斗三升人字拱,八面各开圆拱尖楣龛,诸龛题材有禅定印佛,施无畏与愿印佛,思维菩萨及阿育王施土缘故事,座式有莲花座、象座和双狮座,这是一种鲜见的八面体多极组合式造像塔。

  一些反映古代音乐、舞蹈、建筑的画面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民俗民情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从造像风格以及雕刻技法来看,有十分浓郁的地方风格,虽在狭小的空间上,表现千变万化,有粗犷、有简洁、有复杂、有浮雕、有线刻,有些仅寥寥数刀,亦豪放有力,舒展自如,使造像塔的每一层平面空间上都有一幅构图完整,意趣盎然的画面。

  南涅水石刻数量庞大,内容广泛,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佛教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极高的保护、研究价值。

 
 
 
前五篇文章

那山,那佛,那窟——须弥山石窟考古片段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八思巴壁画探秘

明中叶朱子学与阳明心学的对峙

论现代壁画的审美特征

论慧远的净土信仰及其地域性影响

 

后五篇文章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艺术表现形式

庞大的东嘎——皮央石窟群

普陀山摩崖石刻考

普陀山神游

千佛崖石窟:藏在深山人未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