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妙禅佛寺的建筑艺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禅佛寺的建筑艺术
  ─日治时代的台湾佛寺风格探讨
  陈清香
  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实录暨论文集
  1998年出版
  23-41页
  --------------------------------------------------------------------------------
  . 23页
  摘要
  论妙禅佛寺的建筑艺术─日治时期台湾佛寺风格探讨。
  所谓妙禅佛寺,是指妙禅法师所创建的佛寺。妙禅法师新
  竹人,生于 1886 年,圆寂于 1965 年,早年浸YIN于儒家经典
  ,精于琴棋书画,诗词艺术,文采风流,中岁以后弃儒从佛,
  渡海参学,足迹遍及中国大陆、日本、南洋、印度,归台后创
  建佛寺,彰显楞严、法华义理。
  妙禅法师所创建之佛寺经确认有狮头山金刚寺、水濂洞、
  新竹北埔金刚寺、台中宝觉寺、新丰凤山寺等。
  本文即以这几所佛寺为例,依其创建年代,并比对同时代
  的建筑构造,而就建筑空间布局,外观式样装饰手法等诸项,
  来探讨日治时代的台湾佛寺风格,以及其所反映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佛教艺术(Buddhism art),
  佛寺建筑(Buddhist temple construction),
  闽南式建筑,日式建筑(Japanese style construction),
  建筑艺术(construction art)
  24页
  一、引言
  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早在纪元前
  五百年,释迦世尊在成等正觉之后的弘法岁月,便有颦婆娑罗
  王建竹林精舍,给孤独长者建祇园精舍,以贡献给世尊作为说
  法教化的道场,这是最早的佛教建筑,不过这两处精舍今已烟
  灭无存。而世尊涅盘后,各地教徒为世尊起塔供养,以纪念世
  尊的教化,这种被称之为窣堵坡(stupa)的佛塔,便成了早期佛
  教建筑的重要遗构之一,随着佛教的流传发展,历代护法名主
  的倡导,佛教建筑便有石柱、佛塔、石窟、僧院、礼拜堂等诸
  多不同形式的出现。
  佛教入华后,这些不同形式的佛教建筑,也相继进入东土
  ,由于中国的风土人情不同于中亚、印度,因此,佛教逐步华
  化。而华化后的佛教建筑由石窟演为木造殿堂或僧房,亦即佛
  寺。佛塔也有密檐塔、楼阁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不同的
  形式。其中佛寺尤其成为佛教建筑的主流,影响及于韩国、日
  本。且遍及江南、闽粤。佛寺的群组布局、殿宇的外型结构、
  屋顶、梁柱、藻井、壁间、窗门等的各项装饰等,在长时期岁
  月的累积下,已和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而形成一套
  完整的中国佛教建筑风格。
  自十七世纪以下,汉文化逐渐东渡台湾,中国佛教建筑中
  的闽南式样,也随着闽粤移民的佛教信仰而入台。
  台湾的佛教建筑,虽就史实而言,明郑时代已有来自福建
  黄檗宗的禅门法脉,似乎也应有佛教寺庙的兴建(注1),但现
  存岛上最早的佛建实物遗构,仅可追溯到清领时代,就建筑式
  样而言,此时的佛寺,应属中国南系式样。
  到了1895年,甲午战后,台湾划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
  的五十年中,自日输入了八宗十二(注2)的日式佛法脉,也带
  来了东洋风格的佛建式样。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的佛教力也随之自岛上撤离,
  台湾走入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时代,佛教建筑,兴起了以中国北
  方宫殿为外貌的新风格,其实此仅是屋顶外貌而已,一律钢筋
  水泥混凝土的建构。
  自民国37年至76年间,政府实施戒严,戒严时期的佛建,
  必须依照内政部所规定的式样,才能核发建照。但解严以来,
  对于佛寺的建筑外型,不再硬性规定佛 建寺样逐走向多元化。
  对台湾佛建的发展过程中,日治时代的遗构,由于仇日情
  节的政策导向下,
  25页
  在战后几年之间,遭受大肆毁坏拆除之运,至今已所余无几了
  。日式的佛建,建造时间往往未满百年,不能指定为古迹。因
  此要了解1895~1945年之间的佛建风格,只能就可数的的几栋
  建筑遗构,再加上少数的文献图片去揣摩一、二了。
  概言之,日治时代的佛建风格有三大源流,一为传统闽南
  式,那是以纵轴式的院落布局或三合院四合院式,单体建筑呈
  现屋脊燕尾翘,脊上有龙凤装饰,或加西施脊、三川脊、断檐
  升箭口、假四垂、蜘蛛结网(注3)等特征,超出了原有
  闽南式之外。如艋舺龙山寺、北投法藏寺(注4)等。
  二为日式东洋风的佛寺,此种样式,外观较厚重,屋顶正
  脊、垂脊均平直,脊上无饰物,屋顶以黑瓦取代有色的琉璃瓦
  ,歇山面向前,或唐博风的正面,多有抱厦为玄关等等,如台
  北真宗本愿寺台湾别院,净土宗台北开教院(今善导寺)(注
  5)等。
  三为西洋欧风式的佛寺,此种佛寺,以钢筋混凝土为建材
  ,或用砖造,外型远离了东方建筑语汇,好用希腊式圆柱,有
  柱头装饰等,如台中毘庐禅寺、观音山凌云禅寺(洋式加部份
  的闽南式)(注6)。
  本文为探讨日治时代的佛建艺术风格,仅举日治时代的高
  僧妙禅法师所兴建的佛寺为例,依其创建年代,比对同时代的
  建筑遗构,而讨论其空间布局,外观式样,装饰手法等,进而
  总结其所反映的时代意义。
  首先介绍妙禅法师生平。
  二 妙禅法师生平简介
  妙禅法师,字闲云,别号卧虚,俗名张焕年,台湾新竹人
  ,前清光绪十二年(1886)八月生于新竹县竹东郡石壁潭村,
  父亲万史公是当时的名医。妙禅法师自幼聪颖,曾入私塾学堂
  接受传统儒学教育,及长渐精于琴棋书画及塑佛艺术,名重于
  一时。
  妙禅法师后来弃儒师佛,曾渡海远赴福建兴化拜后果寺住
  持良达上人为师,并再雪峰掩关三年,精研佛理。之后五年,
  遍访中国大陆的名山胜地,以体验各宗门的精髓法益。
  妙禅法师返台后,首创狮头山金刚寺,不久荣任圆山镇南
  学林汉文教师及布
  26页
  教讲师之职。南瀛佛教会成立后,并先后任南瀛佛教会的理事
  及教师之职。随即应邀远赴日本,瞻礼东瀛佛教道场,进诣京
  都临济宗大本山,接受大本山管长授与"开教使"之职。(注7)
  他又与本圆法师同往南洋参访,足迹遍及泰国、印度、马来西
  亚、新加坡等地,在当地行医,又讲经授徒,也留下不少书画
  墨宝。
  妙禅法师曾于大正三年,(1914,民国三年)于狮头山创
  建金刚寺,水濂洞(注8),八年后(1922),又在新竹北埔乡
  南埔村建金刚寺,五年后(1927),在台中完成宝觉禅寺的兴
  建,越十年,又于新丰创建凤山寺,民国四十二年又再度重建
  北埔金刚寺。
  妙禅法师开山的佛寺,寺内所供奉的佛像均由法师亲手所
  塑作,因此今日在狮头山金刚寺,台中宝觉寺,北埔金刚寺内
  所见佛像都有同一的风格,而非他开山的佛寺佛像如种福堂内
  佛像也是出自其手。而台湾早年著名的塑佛名家彭云技(俗名
  阿技司)便是妙禅法师的高足。
  除了建寺,对于开辟道路、造桥筑亭、济困扶急、仗义疏
  财等公益事业,妙禅法师均十分热中的参与,是一位真正行菩
  萨道的修行人。
  对于义理,妙禅法师深研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并且经多
  次解说,赴全台各地弘法。因曾参访各地道场,熟悉佛门各式
  礼仪,民国五十一年编译"佛门常用仪式轨范",由国际佛教文
  化出版社出版。可知法师是精于律仪的高僧。
  民国五十四年八月,妙禅法师坐化于新竹北埔金刚寺,享
  年八十。其门徒众多,其中新竹法源寺的斌宗法师便是极富盛
  名者之一。法师一生琴、棋、书、画、医学、塑佛、建寺等样
  样皆精,乃致讲经弘法,深入经藏等,仍能恪遵出家人的本分
  。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高僧(注9)。
  有关妙禅法师的生平,笔者曾在现代佛教会的台湾学术研
  讨会发表过(注 10),至于在书法、绘画、塑佛方面的成就,
  笔者有另文讨论(注 11 ),本文仅就妙禅法师所创建佛寺一
  项例举其遗构,而分析其建筑风格,依创建时代先后为序,首
  先谈谈狮头山金刚寺。
  三、狮头山金刚寺
  狮头山金刚寺是妙禅法师所创建的佛寺中,现存年代最早
  的遗构,位于新竹峨嵋乡狮头山七星村。是属于狮头山佛教名
  胜群(注12)中的一个景点,和多数
  27页
  的狮头山佛寺一样,是依山中岩洞为寺,或许岩洞是天然成形
  ,或许是再加以开凿修建而成。金刚寺所在的岩洞面积和体积
  均相当宽敞,足够容纳三、五十人在内并不迫促(图1)。
  图1:狮头山金刚寺
  就平面布局而言,金刚寺属于三合院的式样,大雄宝殿被
  镶在岩洞之内,岩洞之前为庭院,庭院左右再以砖石砌成厢房
  。厢房之前,再围上矮墙,正中立二门柱,因此也可以说是四
  合院式。寺前右侧不远处又立了一座山门,山门前为相当陡峭
  的石阶,两旁砌扶手。山门之设,依稀有大陆丛林寺院的景观
  。
  大雄宝殿由岩洞砌成,故无屋顶,梁枋或檩椽等大木作的
  工程,不过大殿内阵倒是作一番修饰,正壁依石壁立四柱分隔
  成三大佛龛,正中供释迦佛即迦叶、阿难两尊者,龛楣上书"大
  雄宝殿",左右两小龛供韦陀和关帝二护法尊者,正左龛则供骑
  狮的菩萨,龛楣上书"同登彼岸",正右龛则供地藏菩萨,龛楣
  上书"共证菩提"四字(图2)。
  图2:狮头山金刚寺大雄宝殿
  佛龛的横眉灰色为底,白色的浮雕花纹,有供养飞天、云
  朵、卷草纹,摩尼宝珠纹等等,细致典雅,正中的上供桌是石
  头刻成,和佛龛石柱同一色,主导佛像的光背以彩绘成二圈,
  一圈蓝色底的化佛纹,一圈黄色的火焰纹,简洁、明亮。
  大殿的正面,采三开间式,三间红木门,均采轨道式的开
  关,木门上端镶玻璃,增加透光。大殿前廊另立四圆柱以顶住
  前檐,四根圆柱柱础成圈,柱头则饰以棕叶加卷草,形成科林
  斯式的装饰,四柱头横梁外,另有仿木制斗栱的支撑物,以擎
  住石檐。石檐之上为石壁,石壁正中有妙禅法师所题的"岩石传
  经"巨幅刻字浮雕。字迹苍劲浑厚,虽经数
  图3:狮头山金刚寺岩洞上的刻石"岩石传经"
  28页
  十年来的风雨侵蚀,仍不减其刚毅之劲力(图3)。
  前廊左右侧尽处各有拱形门直通厢房和厨房,廊上天花并
  悬挂钟鼓各一。一般的佛寺钟鼓多是置于大殿之内,此金刚寺
  却悬于前廊之上。这或许是由于大殿之内的天花乃是石壁,因
  不钉木板天花藻井,则石壁难以支撑钟鼓之重量,而前廊有天
  花板,利于支撑之故。
  金刚寺大殿之前,左右侧有厢房,左侧辟为偏殿,内供玉
  皇大帝,此未免使人纳闷,妙禅法师创建的佛寺,怎么会供玉
  皇大帝?
  据闻,金刚寺原名"天公堂",民国三年才改称金刚寺(注
  13),如此,或许妙禅法师未来以前,此处早有岩洞,洞中供
  玉皇大帝,被称为天公堂,妙禅法师来此后,加以整顿,创建
  成为正信佛教的道场,但原供的玉皇大帝不能将之废弃,遂移
  驾偏殿供之。是否如此,只待寻得更多资料再考证了。
  大雄宝殿因镶在岩壁内,无从殿堂屋脊之美,但小而雅典
  的山门屋脊设计,却得以弥补一些,山门为三开间上架单檐悬
  山式屋顶的砖造建物,屋脊左右燕尾起翘,弧形很美,正脊侧
  面有花卉剪黏颜色缤纷。门楣上有开卷式墨书题字"解脱门"三
  个大字,左右侧有对联诗偈,内侧题曰:「解脱门开谁肯入,
  浮生梦觉自知归」。外侧题曰:「山静云开如是机缘如是法,
  鸟啼花放尔时休息尔时心。」(图 4)
  图4:狮头山金刚寺山门
  整个山门的设计,诗偈题写,剪黏制作,全出自妙禅法师
  之手,整体观之,典雅、小巧,而深具出尘的禅意。对全金刚
  寺而言,亦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山门之前为一排阶梯,大殿前
  矮墙前也有一排阶梯,一前一后,迂回相接,表现了山间佛寺
  的呼应之势。而矮墙内的四合院,有农村乡土的气息。而作为
  寮房的厢房和大殿的动静关系是儒家尊卑伦理的表现。总之,
  金刚寺是闽南式,也是客家式的,只是殿内的供佛式样,则已
  渐脱离传统闽南式,廊柱的式样更是承接了西洋建筑语汇,这
  是二十世纪初,台湾佛寺最初吸收到的洋风。
  四、狮头山水濂洞
  29页
  金刚寺位于狮头山的半山腰,居高临下,视野高广,而水
  濂洞虽同属狮头山,但位于山谷溪涧之间,地势较低,据金刚
  寺徒步山路约须五十分钟的脚程,其建筑式样和金刚寺十分类
  似,也是依岩洞开凿而成的洞窟佛寺。
  水濂洞内的岩洞共计三座佛像,正中佛龛之楣题曰"大雄宝
  殿",左右侧龛楣分别题"宝相庄严",和"极乐净邦"的字样。正
  中佛龛较大,内供五尊像,正中释迦世尊,两胁侍弟子迦叶。
  龛内壁为白墙,外有玻璃框罩。
  主龛两旁有对联诗偈曰:「梵剎庄严,溪声尽是广长舌,
  音宣妙法,山色无非清静声。」主龛两侧是十八罗汉龛,左右
  各供九尊罗汉像。左右两侧龛,也以玻璃罩住,两龛均供地藏
  菩萨坐像,一头戴冠帽,一光头圆顶坐在灵兽之上。
  整个三座佛龛,自正龛至左右龛,龛面均贴白色瓷砖龛楣
  作成象征性的拱形及方柱线条,以增加佛龛神殿的气氛。
  大殿无门无窗,也无屋脊藻井,显得十分简陋,墙上有一
  "圆通广大"匾,看来年代较久。大殿之前筑有红砖矮墙,柱上
  题款曰:「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那是在戊申
  年(五十七年)重修时所留,短墙之设,一如金刚寺(图 5)
  。
  图5:狮头山水帘洞
  由于左龛内(极乐净邦龛)供着数十个牌位,而正中的一
  方写着"开山主德慧(右行)妙禅(中行)普慧(左行)长生禄
  位"的字样(图6),因此可以认定妙禅是水濂洞的开山祖师无
  误。就开山年代而言,必与金刚寺相去不远。
  图6:狮头山水濂洞开山祖妙禅长生禄位
  五、台中宝觉禅寺
  台中宝觉禅寺位于台中市北区健行路140号,该寺创建于日
  治时代昭和二年(1927,民国十六年),原由妙禅的师父福建
  兴化后果寺良达法师来台倡议为兴临济宗而发起募建此寺,妙
  禅或基于师父的慈命,努力奔走劝募和详加规划,曾
  30页
  经经历三年才将大雄宝殿落成(注11)。
  妙禅法师在宝觉禅寺落成以前已经东渡福建,在雪峰掩关
  三年,又经五年的游历中国名山古剎,之后又曾远渡日本参访
  东瀛名所,且获得京都临济宗大本山管长授与开教使之职,并
  荣任台湾南瀛佛教会教师之职。
  既有亲身瞻礼中日佛教名寺的经历,则宝觉禅寺的规划设
  计必是离不开此二大源流。
  今日的宝觉禅寺,虽然在外部有小部份的粉刷整修保养,
  但基本上还是维持原样结构(图7),甚至寺内所供奉的佛像,
  供桌的陈列等,均和日治时代差别不大,从昭和七年所遗留下
  来的图片,便可得知,那或许是因为台湾在光复之后,宝觉禅
  寺住持宗心法师(林锦东)(注15),仍然和日本方面保持良
  好关系之故吧,以下讨论此寺的建筑风格。
  图7:台中市宝觉寺大雄宝殿外观
  (1)空间布局
  宝觉禅寺是位于台中市内,面对着十公尺宽的健行路,在
  日治时代的地址是台中州大屯郡北屯庄北屯五五五番地上,其
  面前是一片平原,视野极佳,而从大雄宝殿到山门入口处的前
  导路段,也有数十公尺之遥,前导部份分两旁的树木已浓郁遮
  天,树下的圆形矮护墙,是夏日乘凉的好地方,因此进入山门
  后,很快的便隔开了马路的喧嚣,而进入清静的净域。宝觉寺
  虽不采用中国宋明以下中轴式的丛林佛寺布局,没有天王殿或
  弥勒殿置于大雄宝殿的前端,而形成纵轴线院落布局。但山门
  (近年才兴建)段的前导部份也可以取代第一院落的功能。
  当大雄宝殿落成之后,妙禅法师任第一任住持,其后赖耀
  禅、廖罡宗先后继任第二、三任住持,也曾自京都大本山管长
  神月彻宗法师奉迎了日本天皇的圣寿尊牌位。大雄宝殿的两旁
  有功德堂,左有大悲讲堂等建物,三座建物紧临而居,正面并
  排形成一直线,但大悲殿和功德堂高度较大雄宝殿为低,以突
  出主建的气势。
  宝觉禅寺占地相当辽阔,自1927年创建以来至今已七十年
  ,寺内建物逐次增建,除了七宝塔外(注16),尚有弥勒大佛
  护宅、地藏菩萨亭、解梦观音亭、日本纳骨塔、友爱钟楼等等
  ,都是光复后才兴建的。若就全寺已建的殿堂布局而言,那是
  较倾向于日式廊院式的布局,而非纵轴式的布局。
  31页
  (2)大殿结构
  宝觉寺大雄宝殿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建筑物,正面五间
  ,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由于上檐和下檐间四周均开窗,外
  观看来似是二层建筑,但内阵实际仅一层。
  就如传统建筑一般,整栋可分屋顶、屋身和基座三部,基
  座高约不到一公尺,屋身从地板到上檐横梁高度约六公尺,若
  再加上正脊的高度则再八公尺以上。
  大殿内阵实墙内为正面三开间,进深三开间(40台尺×40
  台尺)除了墙柱和门柱之外,殿内尚有四根圆柱(金柱),以
  撑住屋顶及八角形华丽的藻井。明间供奉释迦世尊像及阿难迦
  叶尊者立像,像前悬有昭和己巳年所题的"大雄宝殿"匾。
  次间则供奉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巨像,但像前的供桌上又别
  立观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像。
  大殿的四周各有石柱六根,立在石阶基座之上以支持下檐
  ,形成回廊,前廊的石柱下方上围,均有题字,柱头以棕梠树
  叶状做成作莲式后饰,简洁而典雅。三开间的木框玻璃门均以
  轨道式的左右接曳为开关,那是不同于闽南传统式大门以轴心
  百叶式的开关,正中门楣上伸出七支斗栱,以擎住前梁,天花
  上有八角形法轮为饰,一如内阵前间藻井,颇饶趣味(图8)。
  图8:台中宝觉寺前廊圆柱
  (3)重檐歇山顶
  大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正脊平直,长度约为屋檐宽度的
  三分之一,屋顶以黑瓦覆顶,墙面为红砖,这是时代的风尚,
  屋顶侧面为歇山面,三角形的山墙有木制悬匾为饰,这是东洋
  风格的影响,同属日治时代建筑的善导寺,其屋顶亦属歇山顶
  ,但善导寺歇山面向前,歇山面同样列有悬鱼造型,古朴庄重
  。
  上檐四周每面各有插栱四组将墙面分隔成三面,三面左右
  各有开窗。下檐则直接撑在圆柱上,不用斗栱。
  32页
  (4)内阵装饰─藻井天花
  位于大殿正中的八角形藻井是宝觉寺在建筑艺术上的一大
  精彩处。原来大殿内阵共计九间,分隔若井字,最内部三间及
  明间和次间为三方佛供奉处,而整个九间的天花除正中之外,
  八间全用木板钉平,是名符其实的天花板,但左右侧及外侧间
  天花板的正中,另开了一个小形八角形雕刻纹饰,正中垂一线
  ,正好可垂挂钟鼓、油灯、那是使天花板不致太单调又有实用
  的功能。
  内阵九间正中的藻井共计四层,从梁间高度(约六米)逐
  次挑高,面积并逐次缩小。藻井的形状也由正方形削角而成八
  角形,以斗栱向上出挑,每层各用三十二支斗栱,共计三层,
  三层之上则形成覆钵穹隆形,以十六瓣莲瓣拱着正中八角形绘
  上宝相华后,彩绘以大红色镶宝蓝色,看起来十分富丽华贵(
  图9)。
  就天花藻井的布局而言,左右对称,前后协调,在平版朴
  实的八间外围中,挑高了正中鲜艳的藻井,而正中藻井虽是八
  角形四层,但向上内缩的效果,也几乎是半圆球体型,也就是
  穹窿覆钵顶。
  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这个藻井极类似坛城唐卡。那是可以
  想象悟道的。
  从斗栱出挑的造型而言,那是闽南式寺庙建筑在日治时代
  的一大成就,如修建于1908年致1912年的北港朝天宫龙虎门藻
  井─蜘蛛结网式(注17),1922年重修的鹿港天后宫前殿藻井
  (注18)等,都有若干的相似之处,而和华北江南的斗八藻井
  则做法完全不同(注19)。
  (5)殿内的匾联
  宝觉禅寺大殿内的另一特色是,殿内匾额多,对联多,几
  乎布满了大殿内可以悬挂的空间。兹依序录之如下:
  明间主释迦佛正前方,位于八角藻井底层处,题曰"大雄宝
  殿"下款是赖培元敬谢,明间左侧次间,药师佛像前方题曰:"
  法不思议"(昭和五年),左侧次间,药师佛像前题曰:"妙湛
  总持"(昭和六年)。八角藻井正前方题曰:"雷音远震"。
  33页
  左侧次间再前方题曰:"慈云遍布",右侧次间再前方题曰。"法
  雨缤纷"。这些匾额均属昭和年间的名流所题。民国以来,某些
  昭和字样均被刮去。
  至于对联,那是遍大殿内外的石柱,大门外的方柱上,题
  的是:"宝山遍种菩提树,觉苑常开智慧花"(图10),圆柱内
  侧一对是"宝树根从心地养,觉过路自性天开"。在大殿内明间
  前二红色圆柱上题曰:"宝相本庄严无我人无色相,觉心自清静
  即智慧即佛心"。又曰"宝坊净地何须扫,觉性空门不用关"等。
  这些对联几乎都是以宝觉禅寺的寺名为首字作对,但也离
  不开修养,激励精进修行的法语。在繁复的图样纹饰之中,加
  上了楷书匾联,提高了文学气息。
  六、新丰凤山寺
  凤山寺位于新竹县湖口乡波罗村41号,是妙禅法师继台中
  宝觉寺之后所创建的佛寺。寺创立于昭和十二年(1937),今
  日所见的殿宇是近年重建,原有拆下来的木柱栋梁等殿宇零件
  仍在,据住持日常法师云:「尚存本寺内地下室中存放,若有
  机会,愿意在寺中适当场所,予以复原。」
  由于原有妙禅寺所建遗构已遭拆毁,若要复原,仍待时日
  ,今日仅能以寺中尚遗若干旧照片,以及昭和16年(1941)出
  版的图录上(注20)(图11),仔细推敲一番了。
  依出版凤山寺图录文字记录是:
  所在地:新竹州新竹郡湖口庄波罗段一六一番地
  宗属:临济宗妙心寺派
  本尊:释迦牟尼文佛
  住职氏名:张妙禅
  在住者数:十余名
  创立沿革:本寺院?昭和十二年春顷名望家何腾凤、徐
  庆旺外?数名?有志?依?创立发起??净
  财?集???事?着手?间?无?竣???
  ?????。
  山崎驿??距???十八町???目下灵塔
  、图书室等建设?计划中??。
  住职张妙禅师履历:妙禅上人?全岛?于?有名??宗
  教家???艺术??长?
  34页
  琴棋书画?天才的技能?有?禅学??多年研究?文学??好
  ?仝人?门下?参??者多?。
  由以上两段日文资料,可知凤山寺是由当时的名人何腾凤
  、徐庆昭等十数位发起兴建的,在1937年春竣工,在1941年之
  后,逐次计划在不远的十八町兴建宝塔和图书室。而妙禅法师
  是担任第一任住持,在当时被誉为有名的宗教家,长于艺术,
  具琴棋书画的技能,又多年研究禅学,因此门下参学者甚多。
  至于凤山寺的建筑式样,依图片看来,是一座四合院式的
  布局,大殿应属正面三开间式的砖墙砌建,屋顶为悬山式,正
  脊为弧形,两边作燕尾起翘,正脊上虽无任何龙凤或人物像装
  饰,但脊段厚度加高,形成西施脊,顶面以朴实的瓦片覆盖。
  大殿左右两侧另有高度较低的边间,屋脊和大殿属同样的
  弧度,也向左右侧作翼角起翘,外观十分协调。
  从这张不是很清楚的图片看来,在边间之前,尚有左右厢
  房,即俗称护龙的偏殿,其檐下依稀可以看见木制的斗栱和砖
  迭涩以支撑屋檐。
  大殿正前方处为前庭,是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前庭有座
  半人高的矮墙,和左右偏殿连起来,便形成四合院,此种矮墙
  之说,和前述的金刚寺、水濂洞及妙禅法师的老家等(注21)
  都有相同的结构,那是客家村中较为华丽的建筑。凤山寺既是
  妙禅所创建,则遗有妙禅俗家的客家风格,也是必然的。
  凤山寺的前庭究竟有多大,从图中无法读出,但另一图片
  题为本殿前的映写实景,却看来数百人之多,那或许应该在矮
  墙之外的座塔吧!
  凤山寺虽是呈现了客家农村建筑的风格,可是寺内却是十
  足的东洋风,从图中,可见到所供奉的佛像,有释迦佛、观音
  菩萨、白玉佛等作一字纵式排列,其佛龛只见简单拱形装饰,
  天花上有垂灯,供桌上有香炉、双烛供果等,这些陈列均十分
  日式化,全无台湾传统寺庙内阵的装饰文样。或许在日治时代
  的晚期,日本殖民政府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之故吧。
  七、北埔金刚寺
  35页
  北埔金刚寺位于新竹北埔乡南埔村,原建立于大正十一年
  (1922),民国四十二年(1953)重建,民国八十三年再修建
  厢房。其中大正十一年和民国四十二年所建造者均由妙禅法师
  一手规划创立完成(注22),不过大正十一年原构已无存,至
  于四十二年所兴建者,当八十三年倡议重建时,该寺的住持及
  僧众等,几乎全数主张全部拆除重建,后经林志成建筑师的奔
  走沟通,各方协调,才能很幸运的将大雄宝殿予以保留下来。
  金刚寺大雄宝殿是重檐歇山顶,正面五间,进深四间,屋
  顶正脊成弧线,向左右舒展成燕尾起翘式(参见正侧立面实测
  图,由沈大豪与郑凯文实测绘图),正脊加厚高度为西施脊,
  上有复杂华丽的纹饰,再加双龙戏珠立于脊顶,双龙的姿势是
  以龙头向上,龙尾伸向内侧,此不同于北部寺庙龙头在前,龙
  尾在后,显得气势十足。(图12)
  歇山顶上,沿着正吻而下的垂脊规带,其走势如正脊的反
  曲弧线,在缓和下降中,最后又起翘反卷,犹如中古时代(五
  至七世纪)的卷草纹样,四垂脊如此,称低的四戗脊及下檐的
  四角脊也是同样造形,于是整个大殿的屋顶,共计二正脊翼角
  起翘,四垂脊、四戗脊、四角脊等均是以卷草纹样为收尾,如
  此二燕尾,十二卷草立在苍穹之间,无论那个角度瞻仰它,都
  有振臂飞翔,而
  36页
  又舒缓、庄重的美感(图13)。
  除了九脊重檐上的装饰手法呈现了闽南式寺庙风格之外,
  大殿的架构其实是类似于台中宝觉寺的,如上檐和下檐之间,
  正背面开三窗(正面之中被镶住寺名的匾额),左右侧开两窗
  ,又如大殿立在基座之上,从前庭到基座必登石阶拾级而上,
  不过宝觉寺的石阶置两旁,金刚寺则位于正中。
  金刚寺的平面无分内外阵,整个平面呈长方形(参见平面
  实测图,由沈大豪与郑凯文实测绘图),前廊有柱六根,正中
  两根漆成红色,后廊减为四根,柱顶以斗栱撑住下檐,斗栱是
  仿木制式样,而特之简化。上檐的斗栱亦如此。圆形石柱的柱
  础,和柱头纹饰,已没有西洋式如希腊的科林斯柱头,或棕梠
  叶形式,那是回归到台湾传统闽南式的建筑语汇。
  金刚寺的大殿外观十分华丽,但殿内却异常朴实,不同于
  宝觉寺的是,殿内无支柱,空间宽敞(见平面图),殿内正中
  以玻璃柜为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是做结跏趺坐,一手作施
  无畏印的姿势,这是妙禅法师亲自塑造的,庄严整秩,两旁省
  去了迦叶和阿难弟子像,也没有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配成三宝佛
  ,而以接引佛画像和莲花供奉,主尊像前尚有西方三圣像和自
  在观音像,而将原有的弥勒像置一旁(此像已移至五观堂),
  此反映了当代的金刚寺以修持净土宗为趋向,摆脱了前清佛教
  以民俗式的观音为主尊的范例,也屏除日式禅宗系统的习惯,
  据因今日金刚寺的住持心玮法师曾经受教于台中李雪庐老居士
  座下,严持净土法门。故大殿陈设十分简洁单纯。
  不过大殿左侧前方依然供奉了韦陀尊者和伽蓝尊者(因此
  两尊者像也是妙禅师亲手塑作),侍立在玻璃柜内。大殿墙壁
  上不尚粉饰,仅涂白色,墙上挂的是警策修行的法语。顶上天
  花不饰藻井,采的是彻上露明造,一根根的檩木原材清晰可见
  ,无任何彩绘,真是直现出本来面目(图14)。
  八、妙禅佛寺所反映的时代风格
  37页
  综上所陈,妙禅法师所创建的五所佛寺,刚好是横跨日治
  时代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日治结束后十年的建筑,就日本
  统治台湾的政策而言,自1895年至1919 年是为从武力征服到政
  策确立的时期,当时北部已完成了总督府、总督官邸(今台北
  宾馆)、儿玉后藤纪念馆(今省立博物馆)、台南州府(今台
  南市政府)等大建筑,均属西洋式,红砖为墙,门廊好用圆柱
  ,且有希腊式的柱头装饰。妙禅佛寺在1914年创建的狮头山金
  刚寺,门廊上的圆柱正是受到此风影响的。而其后兴建的台中
  宝觉寺,北埔金刚寺,也都好用此式样的圆柱,只是在柱头或
  柱础加以变化罢了。
  就布局而言,妙禅法师早年的建物,如金鉴堂,狮头山金
  刚寺、水濂洞、慈云别墅等,虽然家宅、佛寺功能不一,但主
  建副建呼应,四合院的格局,均表现了闽南客家的风韵,即使
  在1937年所立的凤山寺亦同。此或反映本土建筑风格未随日治
  而改变。
  因自1920年至1936年具为日治安抚主义政策的时期,原由
  武人出身任总督改派文官治理,改革地方制度,实施地方自治
  ,将台湾视为日本内地的延长,在建筑风格上,西洋风建筑已
  渐由红砖全盛的样式建筑走向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新建材时代。
  但是由于日式佛教的全面入台,日式佛寺建筑也兴建得更普遍
  ,例如台中佛教会馆,台北净土宗开教院等,便是属于东洋风
  的佛寺。
  而自1937年至1945年是日治时代最后的八年,皇民化时期
  ,日本全面将台湾岛民视为皇民,以组织国语家庭,更改汉姓
  为日本姓等为革新方针,日本当局虽然没有下令所有佛寺必须
  悉如日式,但也将岛上原有其它的宗教信仰神祇均集中一处烧
  毁,名曰寺庙神升天,佛寺虽未全面遭殃,可是佛寺的内阵供
  像,却几乎被迫改成日式。
  妙禅法师所创建的台中宝觉寺,落成于1930年,是日治时
  代实施内地延长政策时期,无论寺院外观或内阵几乎是日本化
  的作风,所幸在藻井前段还留着闽南的风格,而内阵则是全面
  皇民化了。
  民国42年,妙禅法师重建的北埔金埔寺,可谓是法师晚年
  的杰作,因金刚寺大殿高度雄伟,外观回归到台湾本土的闽南
  寺庙风貌,但又不落入藻饰烦琐的民俗庙宇设计,仅仅正脊加
  上了双龙戏珠,各脊尾加上了起翘或卷草段,远远望之,典雅
  而庄重,至于内阵陈设更是扫除了日式佛教的语汇,并反映了
  时代的变革。
  38页
  妙禅法师在1945年之后,大陆苏北等地佛教高僧相继渡台
  ,他的弘法生涯走入半退休状,一者年事高,二者大陆僧侣为
  佛教活动和本土总有若干差距,妙禅法师所重建佛寺,不采当
  时流行的北方宫殿式(如正脊垂直,黄或绿等鲜艳琉璃瓦覆顶
  ),而以台湾本土式样,是否是另一个考虑呢?
  无论如何,妙禅法师在弘法的取向和建筑作风上,还是较
  倾向日治时代的。他似乎在生命最后二十年,没有和时代脉动
  共鸣,是国民政府遗忘了他?还是新时代的佛教徒没有接受他
  呢?
  时境变迁,妙禅法师在佛寺建筑,弘法上的贡献,是不容
  抹杀的,他所创建的佛寺,正反映每一个不同阶段,在不同政
  治环境下,佛教风格的流变,也是社会文化的流变。
  注释
  注1:依蒋毓英、高拱干等所修的《台湾府志》,以及连横的《
  台湾通史》所载,明郑时代,台湾已有弥陀寺、观音亭、
  碧云寺、龙湖岩等佛寺,但若进一步考证则竹溪寺当必更
  早,而梦蝶园(一度改称准提庵,今为法华寺),阮夫人
  寺(今万福庵),以及鹿港龙山寺等,在清领以前,均已
  有寺的雏形了。
  注2:来台之日本佛教,前后共有八宗十二派,真宗木边派、临
  济宗、净土宗西山派、日莲宗、天台宗、法华宗、华严宗
  、真言宗、曹洞宗、真宗本愿寺派、真宗大谷派、净土宗
  等,见李添春"台湾省通志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民国
  45年。
  注3:三川脊是指将硬山、悬山式屋脊中央的一段抬高一架,且
  高屋面两侧增加垂脊之屋顶,台湾寺庙前殿使用最多。断
  檐升箭口,是指将中央部份的屋顶整个向上抬高一架,而
  与两侧屋顶明显的断开之屋顶。垂四垂则是在硬山顶的中
  央部份上添加一歇山之屋顶。此均为台湾寺庙屋顶特殊的
  造型,与大陆闽粤式已显著不同。
  注 4:艋舺龙山寺初创于清乾隆三年( 1738 ),大正八年(
  1919 )时全面改修, 即成今貌,在泉州匠师王益顺的
  主持下,三殿的屋顶、石柱、藻井等等,均焕然一新,
  开创了佛教寺庙艺术的新纪元。法藏寺,是属于曹洞宗
  台湾别院,创立于昭和三年( 1928 ),但佛寺外观采
  重檐歇山顶,屋脊燕尾翘,有双龙戏珠的闽南式造型。
  注 5:真宗本愿寺派本愿寺台湾别院座落于台北市北门外,属
  于日本净土真宗, 创立于明治 29 年( 1896,光绪 2
  2 年)是一座单檐七开间歇山顶的宏伟建筑,正脊垂脊
  均平直,脊上无饰物,正脊至博脊的垂直距离相当于博
  脊至基座表面,使得屋顶坡度缓和,加上墨色屋瓦,更
  形庄重,有如唐建。至于净
  39页
  土宗台北开教院,则创建于同年,虽和前者同属日式建
  筑,但本殿(光复后善导寺的大雄宝殿)落成于昭和十
  二年( 1937 ),其中单檐歇山顶的歇山面向前,正面
  有凸出的玄关,外形成东洋风,但廊柱等造型已融合西
  洋式样。
  注 6:毘庐禅寺位于台中,昭和二年( 1927 )创建,西式建
  筑,左右两卫塔下为拱门,正门凹进,廊上立五根圆柱
  ,柱头以希腊爱奥尼亚式的装饰,此大雄宝殿摒除了东
  方建筑语汇,十分壮观。至于凌云禅寺位于台北观音山
  ,创建于明治四十三年( 1911 ),属临济宗京都大本
  山妙心寺派,其中法堂为二层砖石砌造,正面有山墙,
  回栏,方柱顶端呈现希腊多利克式之柱头装饰,西洋味
  十足。
  注 7:有关妙禅法师的生平见昭和七年( 1932 )所发行的 "
  全台寺院斋堂名迹宝鉴 " 后页 " 张妙禅师略历 ",以
  及南瀛佛教会会扱第三卷,大正十四年( 1925 )。
  注 8:有关狮头山金刚寺的开山的年代, 依张学揖先生所撰的
  " 台湾先贤一代宗师释妙禅简介 ",谓建于民国初年(
  按:此初年或可认定为元年,或可认为民国肇建后的最
  初数年是不确定的初年)。若依张文进的 " 台湾佛教大
  观 " 一书的说法,狮头山金刚寺建于民前二年, 即 1
  910 年,若依杨国连的 " 台湾佛寺导游(三) " 的说
  法,则金刚寺建于民国三年,本文即依此。
  注 9:以上依张学 " 台湾先贤一代宗师释妙禅简介 ", 文载
  " 山中忘岁月─妙禅师书画专辑 ",新竹县文物协会展
  览系列(四),新竹文化中心出版,民国 87 年 4 月。
  注 10:见陈清香 " 台湾佛教史上的艺僧 ", " 台湾佛教学术
  研讨会论文集 ",页 117- 136, 财团法人佛教青年文
  教基金会,民国八十五年十二月。
  注 11:笔者已完成 " 妙禅法师的绘画风格 " 一文,发表于
  " 佛教文学与艺术研讨会 ",1998 年 4 月 12 日,台
  大思亮馆。
  注 12:狮头山之名,得自清道光年间新竹知县祭山时,见其远
  望如狮头因名狮头山,而最初开洞建寺者据云是大溪的
  净源上人,于台湾割日的那年,建狮岩洞,即元光寺,
  其后又有黄开郎、黄柄三等人建勤化堂、辅天宫、开善
  寺等,在日治五十年间,寺院逐渐落成,终成满山皆佛
  寺的佛教胜地。而金刚寺的兴建或因周遭环境的影响,
  据寺内信众云,妙蝉法师及斌宗法师均曾在金刚寺住过
  一段时间。
  注 13:见杨国连主编 " 台湾佛寺导游三,桃竹苗地区 ", 菩
  提长青出版社,民国 81 年 7 月。
  注 14:依 " 台湾佛寺导游五,中部地方(上) " 页 49 的记
  载,及 " 台湾佛教名迹宝鉴 " (昭和十六年, 1941
  )均载宝觉禅寺创建于昭和二年或民国十六年,但依新
  竹县立文化中心妙禅法师书画展览说明文字,则曰:「
  民国十九年创建台中宝觉禅寺。 」
  注 15:宗心法师为宝觉寺第四任住持, 其弘法事迹见朱蒋元
  " 台湾佛教名迹 " 华元
  40页
  出版社,民国 72 年。
  注 16:宝觉禅寺七宝佛塔,建于昭和七年,见 " 台湾佛教名
  迹宝鉴 "。
  注 17:北港朝天宫原创建于康熙三十三年( 1694 ),但前殿
  于日治明治四十一年( 1908 )起,由匠师陈应彬改建
  ,经四年完成。
  注 18:鹿港天后宫则由泉州溪底派名匠王益顺设计建造,见李
  干朗 " 台湾的寺庙 "。
  注 19:如宁波保国寺,宋代所建大雄宝殿。藻井为斗八藻井。
  注 20:见 " 台湾佛教名迹宝鉴 " 昭和十六年
  注 21:妙蝉法师的俗家位于新竹北埔石壁潭村, 距离南埔村
  金刚寺十分接近,其名曰金鉴堂,是一四合院的布局,
  正厅前有彩绘图案,并有题款、山水画,十分具文人气
  息,在厢房之前侧以矮墙小门围于前,而成为四合院式
  ,那是标准的客家式民宅。
  注 22:北埔金刚寺之最初建筑物,称为 " 慈云别墅 ",原址
  为张氏族地,其后在捐献为佛门道场,改名为金刚寺。
  41页
  The Construction Art of Miaoshan Temple:
  A Study of Taiwan Temple Style
  in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Chen Ching-Hsiang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Art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tudy is a discu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rt of
  Miaoshan Temple, that is, Taiwan temple style in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Miaoshan Temple is named based on the constructor was
  Miaoshan master. Miaoshan lived in Hshingchu, who was born
  in 1886 and died in 1965. He immersed himself in Confucianism
  in his young age and was good at playing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and chess, reading, and painting as well as
  poem, phraseology, and art. His style of writing was
  elegant. After his middle age, he gave up Confucianism
  out towards Buddhism. He then traveled overseas to learn
  Buddhism and went around Mainland China, Japan, Southern
  Pacific, and India. After he returned Taiwan, he built
  temple to advocate the truth of Lengyen and Fahua sutra.
  All temples built by Miaoshan master have been recognized
  to be Jingkang Temple 0and Shuilien Pit in Lion-Head
  Mountain, Jingkang temple in northern Hsingchu,
  Paochiao Temple in Taichung, Fengshan Temple in
  Hsingfeng and so forth.
  Taking those temples as examples by the year they were
  built,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ose temples at the same era. From
  the design of construction space and the decoration of
  appearance and styles, the author discusses Taiwan temple
  style in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to reflect its meaning
  at that time.

 
 
 
前五篇文章

寺庙建筑设置相关法规之探讨

北京智化寺藻井——古代建筑的奇葩

克孜尔石窟的艺术世界

中国石窟寺考古

舟山摩崖石刻书法之特色

 

后五篇文章

跨世纪的佛学盛会:打造跨越时空的无碍经文浏览环境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三)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二)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