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的法悦 作者:演新法师 唯有生命的存在,才需寻求生命的本意,各生物皆为生存的意志力,从本质上说,唯人类生命的本质差别,是从探索中总结的答案。在于欲生存的意志,佛陀及萧拜恩豪威尔,都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宗教意识思想,对生命活动有着怎样的地位与意义呢? 生命的活动自己虽然是盲目的,但从心理活动来看,佛陀从行意志生识,萧拜恩豪威尔说的是从意志的表象,都是因盲目的欲动,可解说为给予光而导于目的的机关,由生命活动而进展于心理活动,尤其到人类而成为理性的发达时期,对于含有盲目引动的意思或方向的反省,其结果是起无限生命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说要求的是延长现实生命的要求,或对那不能充满缺陷的补充观念,所以没有客观的妥当性,是所谓投影的产物,也不可知,然这要求至少以创造的目标而转移我们。在一切成为希望、计划、设施的基础点说他有活泼上的实在性,那是必须要承认的,所谓自我的觉醒,生命的彻底等,在宗教信仰上说,至少可说不外对这绝对的生命的憧憬的心灵,所有如实痛感,人生之苦之意。 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手里就掐着一张去人生彼岸的船票,这张船票即是生命线上的时刻表,这张表便承载了我们在这条生命之河上的苦涩,或者多姿多彩的记忆,或者风花雪月的叱诧,或者色彩斑斓的彩虹,然而这一切亦只不过是风雪弥漫后的喧嚣。这一切沧海桑田的人生记录,又如云如雾般的颠覆,即兴叹,感叹这段间距上面的镜子望着年轮一天天变化,即是这条生命之河上距离似近似遥,谁也逃不掉。 即是如此人生,为何不去发现我们的心灵,用人生质性的法悦去培养心灵、医学界、心理学家称心灵深意之境。无从心灵上的法悦,是学识上在世俗间无法到达的心性。可在信仰探究中追索真理的法境,佛陀即教理用微妙值数便能打开我们心灵茫区的那个未知世界。 原本我们刚出生入世的时候,最初并不提防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狭隘而又令人窒息的,我们从小孩子长成大人,生理上念念变异,是故渐渐长大,不断变化,然而我们的心灵始终是一贯的心灵,即亦然是儿时的心灵,只不过是经受了许久的压抑,所有的怒放的、炽热的感情的萌芽,屡被磨折,不敢再发生罢了。这种感情促使我们做大人后的心灵深处,天真的梦未得到绽放,而生成了苦闷的根,便生长了我们人生的苦闷。 我们都怀着这种苦闷,总想发泄这苦闷,以求得预达一次人生之畅快,心灵中的信仰值数是我们自己开辟的解读这苦闷的园地,我们的原则生活就是我们身体上被束缚者现实,匍匐在地上,不得释放,也只能在所谓的愉憶的生活中可暂时放下一切压迫与负担,以求解除平日里处世的苦心,作真的我们的生活,来认识自己奔放的生命,我们亦可瞥见“无限”的姿态,体验人生的崇高与不朽,而发生的意义与价值,以心灵值数教育我们怎样以真实的心灵对待愉憶的生活,用本性的自心性感触这个世界。 现实中的真理往往就潜伏在我们的心灵的深处,即是人生悦境的最高处,这种对立是广义的,也就是从世间高度的学识,、知识、道德中体现人生感悟。 在人世间你追求到的愉憶的生活固然必要,倘若你缺乏这种心灵的法则,那么你所找到的愉憶是枯燥的、乏味的、烦恼的,然这纲领愈加繁多,人生就愈加狭隘。 所谓这种愉憶的真性,就是把它艺术化,在鉴赏人生一书中美的态度,挖掘出来应用于生活中,即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各种事物的情味来。心性即像小孩子般的天地。我们在儿时的天始终是蔚蓝的,心灵也像天使般无暇,思想的纯洁,为人也一点杂念也没有,然就在我们学着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学识而淡忘这种真性的心灵,并没有用似纯天然的心灵看这个世界,换言之,就是让你学会做小孩子,培育这纯天然的心灵,使我们长大后一直都持有这样的心灵,永不泯灭。培育这种纯洁性,就是涵养、修为。 然我们且在成长过后与这种纯天然却分局为两个不同的世界。那种纯洁的心灵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感观、即对人生自然“绝缘”的看法。用佛学那种微妙智慧考察起来,“绝缘”的正是世界的“真相”、即是宇宙人生的真实世界。 世间教学教育我们保持这种纯天然性的纯洁心灵,做为父母者、师长,切不可以排斥这种心灵,切不可把这种心灵给大人化了,宁可保留纯真性。培养这种纯正直到大人以后。因为这纯性就含杂着真实的愉憶人生,就是我们寻找的心灵的资粮,才能修正对世间事物的正确看法。要处处离去因袭,不守传统,不照习惯,去教化这种纯真的人的心灵,用这样的心灵来领受,或用这个全新的纯洁的心来批判选择而实行。有这样的心灵才能感悟人生,解读人生,对所有误区的千古大迷。实属心灵真性的最高法境。 怎样解这个迷,我们从什么地方来?又到什么地方去?这真是个千古疑问的大问题。佛教实为解决这大问疑而起的。然这在佛教的教义中,实属是个很麻烦的事,对心灵最高法境的信仰问题,有很多人就模糊了概念。实属信仰者的烦恼,要修习大乘?还是修习小乘?这在历史上,教理上,过去是有着议论的。实在佛陀自身,还没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教会史上说,佛陀时代,还没有大小乘的对立,又从教理上说,也没有特别的指出像这样的大乘教理与小乘教理的区别,那只是佛灭度后生态的现象。 然而同一佛陀之教,为什么要分为大乘教呢?这如在历史上说,其间虽有种种的曲折,但简而言之,不外对佛陀真精神的解释不同。即小乘教,对佛陀的教法或行法,专作表面的解释,亦只观察五堂性。而大乘教与其说是形式的,不如说是内容的,与其说是重表面的,不如说是以内在为主,而这就是两派分界的所在。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的解释,推究其本源,仍是备于佛陀自身。佛陀是稀世的大人格者,是灵界的大伟人,基于自身的体验,而起新的宗教运动,那是无须重复再说的。基于自身的体验,而起新的或信者们布都时,是很顾虑时代习惯与当时环境的。特别是把教坛开放于四姓的结果,其中很多不了解事理的人们,都进入佛教中来,所以在教团的整理上,佛陀对于很微细的地方,都加以规定和注意。在佛陀大智慧,大思想的教理中,其微妙智慧可达最细微的夸克(粒子)以下,是现代一切学派,世俗科学家与哲人们都无法达到的层次。同样也对于佛教内部的各宗各派也用不同的层次。佛陀用大船若微妙智慧,已考虚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为适应众生不同把基意乐,故佛宣说了不同层次的法门,比如小乘部的事部经部宗,能把万事万物分析为无方微尘,即无有任何方位不可再分的微粒,时间为刹那之性,刹那,刹那(弹指一挥间为60刹那)以此对于众生误导心灵为恒常实有的世间观点,此宗能加以破斥,但对于此宗所建立的实有微尘,大乘唯识宗则能用更深入的观察而破斥,建立更为细微的心体;对于唯识宗所建立的诚实心体,中观察则用“离一多因”等理论啦观察能破除,故能破除一切的实法。即大乘观察智慧本身。 实我们能用清澈的心灵信仰,实信而真无论大乘、小乘均是佛所说,不用质疑,只要我们发现真实的心灵,去最终真理,就真正去解读佛陀为众生破斥误区的初衷,认识真实宇宙人生的千古大迷便是这颗心灵,得到人生最法悦的便是这颗心灵,用真诚领受佛陀真实教义所收获的心灵真实世界就犹如你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影出一个芬芳的世界。处处都美丽,这种心灵所得到的生活就处处散发着芳香。 参考文献:《四阿含经》、《成唯识论》、《艺术学类》、《大乘经典解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