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三阶宗史略(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三阶宗史略(下)
  刘果宗
  ㈢三阶宗弘传
  信行寂后,其弟子群,据传有三百余人,其中出家者,如本济,僧邕、慧如、慧了、法藏、慧定、道进等。皆为三阶教弘传之名僧。在俗弟子,如裴玄证,高颖、萧玛、王善行、王善性等,皆为三阶教有力之外护,故三阶教在隋末、唐初,于长安、洛阳等地,极为盛兴,虽遭多次禁令,但因其教徒蔓延,弘化各地,故其教势,仍普遍流行,并未消失。
  三阶教义,末法思想,由信行及弟子,大力弘扬,盛极一时,影响所及,唐代道绰,善导等诸德,得其启发,因此主张与末法相应净上教。亦以末法思想,而倡导净上教,为三根普被之念佛法门,如道绰作“安众集”二卷,或称“净土论”,内容详述佛法有“圣道”、“净土”二门,说明若教合“时机”,则易修易悟,若教乖“时机”,则难修难入。故欲修道,必先观察“时机”,论文中并引大集月藏经言:佛灭后,有五个五百年,其问修法各异,第一五百年,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庙,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个五百年,白法隐滞,微有善法得坚固。而今(隋文帝大业年间)当第四个五百年,进入末法,正是修福,忏悔得坚固时代,然诸修福,忏悔等行法,莫如念佛,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隋唐诸弘扬净上教大德,大多强调末法已来临,唯有忏悔念佛,乃是适时应机之法门·除上述道绰,善导外,其他如怀感之“群疑论”,天台之“十疑论”,慈恩之“西方要决”,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道镜之“念佛镜”等,于此等著作中,对三阶敦义,末法思想行法,皆有或多或少,或反或正之论述。而且此种思想,并影响到日本平安时代中期,源信(九四二—一O一七),源空(一一三三—一二二二)等,亦继此思想,而鼓吹净土念佛,日莲(一二二二—一二八二),亦因顺应末法潮流,而创立日莲宗。于此可知,信行即倡导之三阶教,末法思想,对后代佛教影响之深远也。
  信行生当于南北朝之战乱时代,周武灭法后之佛法衰亡,北方人民饥寒遍野,寺庙破坏废墟,故于开皇三年(五八三),设置十六“无尽藏行”制度,此为经济组织,劝化信徒,施舍钱财,而由寺院积集库藏,然后统筹行事,依须要布施,或借贷给贫苦灾民,或供寺塔经藏修缮之用,信行寂后,主其事者,乃首座弟子僧邕,时至唐初,有信行另一弟子信义,于三阶宗根本道场化度寺,设立庶民金库,称“无尽藏院”,专为利益民众,救济贫苦之机构,如“太平广记”卷四九三云:
  武德中有沙门信义,习禅以三阶为业,于化度寺,置
  无尽藏,贞观之后,舍施钱帛金玉,积集不可胜计,
  常使僧监,当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
  备,一分以施天下饥饿悲田之苦, 一分以充供养无碍
  ,士女礼忏,间咽舍施,争次不得更有述,车载钱绢
  ,舍而弃去,不知姓名。
  于此可知,三阶宗之无尽藏施设,志在救难济贫,并为信徒植福田,惜乎人心不古,私欲太重,将此原本救济贫苦之慈善机构,变为饮财图利之场所。引起民众讥评,因此武则天,于如意元年(六九二),敕令检校东都福先寺无尽藏院,长安年中,复敕检校化度寺无尽藏院。天后对于三阶教,认为“违背佛意,别构异端”。故于证圣元年(六九五),敕刊三阶教书籍于伪经中,圣历二年(六九九),又敕禁其有学三阶者,唯得乞食长斋,持戒坐禅以外之行法。
  施财救济,本是悲田之善意,可是后世主其事者,为满足私欲,图财谋利,致使功德不彰,以古监今,当今佛教界,好行慈善救济事业者,能不三思谨慎行事乎?
  *********************
  所谓“无尽藏”,释义有二:一是就无为法教义,二是就有为法事相,如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僧肇注释曰:“有为法有三相,故有尽,无为无三相,故无尽”。又华严经讲十无尽藏,此等经义,皆就理论上,说明无尽藏义,而本文所述者,乃是就有为法事相上,说明无尽藏义。
  “无尽藏”,原为佛教僧团中经济组织机构,据诸资料记载,最早见于部派佛教律典中,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卷二十二云:
  世尊告曰:若为僧伽,应求利润,听佛语已,诸有信
  心婆罗门居士等,为佛法僧故,施无尽物,此三宝物
  ,亦应回轮求利,所得利物,还于三宝,而作供养。
  同处出纳求利学处又云:
  诸尊者告曰:不应供彼而作出息,复共富贵者,而为
  出息,索物之时,恃官势故,不肯相还,佛言:不应
  共此而作交易,复共贫人,而为出息,索时无物,佛
  言:若与物时,应可分明,两倍纳质,书其券契,并
  立保证,记其年月,安上座名授事人字,假令信心邬
  波索迦,受五学处:亦应两倍而纳其质。属于萨婆多部之“十诵律”卷六亦云:
  塔物无尽者,昆耶离估客,用塔物翻转,得利供养塔
  ,是人,求利故,欲到远处,持此物与比丘言:长老
  是塔物,汝当出息,令得利供养塔,比丘言:佛未听
  我等出塔物,得利供养塔,以是事白佛,佛言:听僧
  坊净人若优婆塞,出息塔物,得利供养塔,是名塔物
  无尽。塔法者,忻应供养塔,若白色、赤色、青色、
  黄色、诸色等。听供养塔,及诸严饰具,是名供养塔
  法。又,“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六,出息求利学处云:
  若为三宝出纳,或施主作无尽藏,设有驰求,并成非
  犯,然等物出利之时,应一倍纳质,求好保证,明作
  契书,年终之日,应告上座,及授事人,皆使同知。据佛教史学者研究,佛灭后,约二百年,为部派佛教兴起时代,此上引文,皆为部派佛教中之律典,故知无尽藏之经济组织,早在部派佛教时,便已形成,时至大乘佛教兴起,于诸经典中,有关无尽藏之记载,更是普遍而详尽,如维摩经佛道品云
  佑利众生,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同处又云:
  此有两义:一以无尽藏物,施贫下众生,由数得施故
  ,劝发善心,即易可得。二敬贫穷人,以少财物,同
  他菩萨无尽藏施,令其渐发菩提之心。又曰:
  今因无尽藏施,无始宿债,一时顿停,不畏偿主,更
  为障道业障报障,一时顿灭,父母兄弟六亲眷属,顿
  出三涂,岂非大益!
  其他如华严经、涅槃经、大集经等,皆有关于无尽藏之记载。
  佛教东传,中国早期寺院中经济状况,因史料缺乏,实际情形,无法记述,大概是信徒施舍庄园田产,或金钱实物,以维持寺僧生活,中国文献中,最早记载,俱有所谓无尽藏形态者,是“魏书释老志”卷一一四,文曰:
  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
  ,即为僧祗户,栗为僧祗栗,至于俭岁,赈给饥民,
  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
  ,岁兼营田输栗,高宗(魏文帝)并许之,于是僧抵
  栗及寺户,褊于卅镇矣!
  昙曜,为北朝初期之名僧,魏武帝灭法后,文成帝复兴佛教之策划者,为沙门统,亦是大同云冈石窟开凿之主持人,故其奏文,高宗并许之,同书世宗永平四年(五一一)诏云:
  僧祗之栗,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山林僧
  尼,随以给施,民有窘敞,亦即赈之。
  同年又有高肇上奏曰:
  谨案:故沙门昙曜,昔于承明元年奏,凉州军户赵苟
  子等二百家,为僧祗户:正课积粟,拟济饥年,不限
  道俗,皆以拯施。
  时至北齐,据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传载:
  此齐文宣帝,敉送钱绢被褥,令于寺中,置库贮之,
  以供常费。
  从上引文,昙曜奏请,设“僧祗户”,积粟救贫,虽有无尽藏院之形态,然其王旨,则是一社会救济组织也。
  南朝有“无尽藏”设置,据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载,最早者,乃梁武帝造十无尽藏,至嘉祥大师,尝用财施,充十无尽藏,委付昙献资于悲敬施用,唐玄琬,曾撰有“无尽藏仪”。又据义净著「南海寄归传”载,善遇法师,曾在齐州经营无尽藏,“食供养无碍,所受檀施,咸随喜舍”。嘉祥、玄婉,具为一代名僧,而善遇乃义净之师也,均非三阶教徒,而皆组织无尽藏,经营救灾事业,可见无尽藏行事,乃成一时之风尚,绝非为三阶教徒之专业也。
  所谓“无尽藏”,佛教慈善事业,及至后代,佛教寺院中,乃有流行,如宋高僧传卷二十,圆规传载,大历末年,有李蹬者,舍洛阳住宅为慧林寺,“以为公用无尽财也”。同书卷十五,灵隐山道标传记:“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供之”。南宋陆游,于“老学庵笔记”卷六载:“《下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 。又元代盛潮明撰“补陀洛迦山传”记:
  淳佑八年(一二四八—宋理宗)戊申制师颜颐仲,祷
  雨有应,施钱二万,米五十石,置长生库接待。
  旧称“无尽藏”,末称“长生库”,名异事同,皆为佛教慈善组织,志在救苦济贫,此类善行,延至后代,仍在进行不断。时至今日,有些寺院住持,名僧大德,以悲愿爱心,乃常举办所谓“冬季救济”,或设置清寒奖学金,将十方信士所施舍之金钱或实物,普施于社会贫苦大众,如慈济功德会,办医院,救灾难,普济天下贫民,为今最具大规模之慈善机构也。
  此上一段文,与三阶宗无关,则是随手摘录几段资料,算是佛教小档案,以供读者知道,佛教所行之慈善事业,其来已久矣!
  ㈣三阶宗衰亡
  三阶宗祖信行,虽为博涉群经,洁身自爱,受隋文帝尊敬,敕住长安。然其行解颇异前人,废具是戒,强调苦行忍辱,自称一乘菩萨,倡导三阶普法,即是主张法不分大小,人不分凡圣,普信普归,反对偶像崇拜,仅礼拜塔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真佛,故路见男女,一概礼教,乃效法华经常不轻菩萨行也。因行径怪异,不合常情,而引起佛徒之反感,加之,其所设施之无尽藏行,原本是救济贫苦之组织,可是门徒后代,藉慈善之名,行贪财之实,为世人所讥评,屡遭朝廷禁止。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载,自隋开皇二十年(六OO),至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七二五),在此一百余年间,曾遭多次敕令,禁止流行。最早者是开皇二十年,开元录云:
  信行所撰(三阶佛法,及杂录,三十五部,四十四卷
  ) ,虽引经文,皆党其偏见,妄生穿凿,既乖反圣旨
  ,复冒真宗,开皇二十年有救,禁断不听传行。
  然其徒既众,蔓延弥广,同习相应,朋党援引繁多,以信行为教主,别行异法,似同天授,立邪三宝,混浊正法,故至唐证圣元年(六九五),武则天亦出敕令,禁绝三阶教流行,同处文又曰:
  隋文虽断流行,不能杜其根本,我唐天后,证圣之元
  ,有制令定伪经,及杂符录,遣送祠部集内,前件敬
  门,既违背佛意,别构异端,即是伪杂符录之限。
  则天后,认为三阶教法,违背佛意,其所撰三阶教法及杂录,皆为邪说,故有此证圣元年敕令,将三阶教著作,刊编在伪经内,使有识之上,纯正佛徒,知其伪妄。然狂热之三阶教徒,并未因此而有所改正。仍是违法乱纪,流行不息。尤其三阶宗所设之无尽藏院,以救难济贫为借口,贪财谋利,横行不法。据传唐初化度寺无尽藏院,施舍钱帛金玉,积聚无数,每日所出,亦不可胜计,故天后曾于如意年中,敕令检校东都,福先寺无尽藏院,圣历二年二八九九),又敕曰:
  其有学三阶者,唯得乞食,长斋绝谷,持戒坐禅,此
  外孔行,皆是违法。于长安年中(七O一—七O三),复敕检校化度寺无尽藏院。如此朝廷虽三令五申,禁绝三阶教流行,但其教徒,仍奉行不已,逮开元元年(七二二),玄宗敕令毁除化度寺无尽藏院。开元十三年(七二五),又诏除诸寺院隔障,禁断“三阶集录”刊行。如开元录云:
  我开元神武皇帝,圣德光被普洽黎元,圣德丽天,无
  幽不烛,知彼反其构妄,出制断之。同书文又曰:
  开元十三年乙企岁六月三日;敕诸寺三阶院,并令除
  去隔障,使与大院相通,众僧错居,不得别住,所行
  集录,悉禁断除毁,若纲维纵其行化诱人,而不绝者
  ,勒还俗,幸承明旨,使革往非,不敢妄编在于正录
  ,并径刊削,以示将来。
  案:传言,隋文帝幼年,鞠养于冯翊般若寺神尼智仙,登帝位后,诏复兴佛教,设四方馆,置二一十五众”,敕选学德兼备者为“众主”。如当时名僧慧远、慧藏、昙延、僧休等,被尊为五大德,或三大德,开皇十二年,优诏天台智者大师,备极礼敬。武则天,传言曾遁迹尼寺,为女皇后,跪礼北宗神秀禅师,这人赴西域求华严梵本,并请来实叉难陀,于东都大偏空寺,与义净、复和、法藏等,共译出八十华严,天后并亲题品名。赐法藏为“贤首”国师尊号。唐玄宗礼敬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大师,并曾受法灌顶,为唐密兴起原动力,故此三帝与佛教,渊源深厚,皆为佛教虔诚之护法者,然此三帝,皆曾敕令断绝三阶教之流行,可见三阶教徒,所作所为,可能确是“违背佛意,别构异端”,破戒离道之不法行事,但其教徒既众,蔓延甚广,虽遭多次禁令,并未灭绝,如圆熙曾编三阶宗教籍入藏,又曾撰“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五卷。唐敬宗尝赐化度寺无尽藏院额文。若此三阶教,至中唐时,仍有流行,直至唐武宗毁法,其教势始趋沉没。但三阶教即大力倡导之末法思想,普法宗旨,予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尤其净土行者,强调三根普渡,即是下品下生之恶人,若能礼佛一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便可往生,所谓“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此种行易功大之行法,若究其原因,可能是受三阶教,所倡导之;曰法”影响也。
  民国八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写于台北市松山寺
  摘自《海潮音》总第80卷7期

 
 
 
前五篇文章

日本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1)

日本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2)

三身曼茶罗

三十七堆曼茶罗仪轨

桑耶寺强久斯玛吉林殿壁画考

 

后五篇文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

三读〈李龙眠画罗汉记〉

三不朽之圣者--其志业与平生

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商队首领

立体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