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金阁寺佛教简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金阁寺佛教简史
  肖 雨
  金阁寺位于五台山锦绣峰西北的金阁岭畔,海拔2013米。它背靠青山绿树,门含万壑云雨,周围千花弥布,入寺顿然消愁,确是一座修禅入道的理想之地。
  大智大慧的文殊道场
  道义入化金阁寺
  金阁寺创建于何时?为什么要创建金阁寺呢?《广清凉传》卷中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四月二十三日,江东衢州(今浙江省衢县)龙兴寺的道义禅师和杭州僧人普守一起,渡江越岭,日夜兼程,来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五台山,卓锡于时当中国佛教首府的清凉寺,希望一睹文殊圣容。《文殊经》云:
  若人闻文殊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超因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又《般涅槃经》云:
  若闻文殊名,或见形象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若称念文殊名者,设有重障者,不堕阿鼻极猛火处,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忍。
  因此,道义禅师和普守和尚一至五台山,便马不停蹄地朝拜五座台顶,瞻谒文殊灵迹,寻访文殊大圣。一日,道义禅师来到中台顶,一面巡礼,一面思忖:大圣是七佛之师,神用叵测。洪纤隐显,靡所不知。自恨末法出家,圣贤伏迹。唯此台山圣境,大摄生灵。金颜玉毫,时有而现。顾自江左,远达灵山,无有患难,盖由大圣加持所致。伏愿大圣慈悲广洽,不择枯荣,普示真身,则愚诚愿精心一念,物我俱忘,遂进入了禅定境界。他翘首瞻望,忽见一位身着黄衫、脚穿麻鞋的十三、四岁的童子,自谓觉一。他向道义禅师云:“和尚在金阁寺,请阁梨去吃茶。”义颔首,便随觉一向东北行二、三百步,举目一望,见一金桥,登桥一看,山门上悬着“金阁寺”三个金字的匾额;向前又看,大阁三层,上下九间。进入寺内,见殿堂廊庑,皆金宝间饰。独当门大楼及所度桥,纯以紫磨真金所成。而义瞻仰不暇,神志所失,唯以竭诚瞻礼而已。童子引义入门,忽见前遇老僧,坐在金绳床上。僧云:“阿师来耶,莫要礼拜,请上阶来。”义不敢拒命,升堂伫立。大圣遂呼觉一,取一小绳床来,令闍梨坐下。少顷,大圣对义日:“阿师从江东来,彼处佛法如何?”义日:“末法比丘,少奉戒律,若非目证,不可知也。”大圣日:“善哉!”义日:“此中佛法如何?”大圣日:“此中佛法,凡圣同居。不在名相,但随缘利物,即是大乘。”义日:“和尚寺舍尤广,触目皆是黄金所成,愚情莫能测度,可谓不思议者也。”大圣日:“然”。又令觉一将茶及药食拿来,命义啜食,香味异常。食已,大圣令觉一引阿师漫游东廊六院(大圣菩萨院、观音菩萨院、药王菩萨院、虚空藏菩萨院、大慧菩萨院、龙蘽菩萨院)和西廊六院(普贤菩萨院、大势至菩萨院、药上菩萨院、地藏菩萨院、金刚慧菩萨院、马鸣菩萨院)。义见僧人,或禅或律,或坐或行,或复受礼,或相承接,数约盈万。巡谒礼毕,老僧令觉一送师早归。义出寺门,回顾金阁,已失所在,但见空山乔木,方知乃是化寺。但是,道义想把“化寺”变成现实,就把它详详细细地绘成一幅图画,拿到长安,呈上朝廷,请求按图建寺。然而,玄宗皇帝却是“留连轩后之文,舞咏伯阳之说”(《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喜欢长生之道,尊崇道教,遂将兴建金阁之事搁置了起来。
  肃宗御书金阁匾
  在永泰二年(766)五月一日大兴善寺沙门特试鸿胪卿大广智不空三藏给代宗皇帝奏的《请舍衣钵助僧道环修金阁寺》表中说:
  上件寺,先圣书额,寺宇未成。准开元二十四年衢州僧道义至台山所见文殊圣迹寺,号金阁院,有十三间居僧众,云有万人。台殿门楼兹金所作,登时图画一本,进入在内。天下百姓成欲金阁寺成,人谁不愿?令(今)泽州僧道环,日送供至山,景慕道义禅师所见之事,发心奉为国家依图造金阁寺,寺宇多少一如所见。今夏起手,工匠什物,兹自营办。将满先圣御额,终成道义感通。观夫此僧志愿非小,或谓文殊所假俾树胜因。且五台灵山寺额有五:清凉、华严、佛光、玉花,四寺先成,独唯金阁一所未就。既是圣迹,谁不具瞻?不空愿舍衣钵,随助道环建立盛事。尝恐岁不我与,愆于宿心。屡亦奏闻,天恩矜允。夫以文殊圣迹,圣者为主。结构金阁非陛下而谁?栋梁者大厦是依,股肱者元首所托。共成一体,和叶万邦。金阁斯崇,非夫宰辅赞成,军客匡助,百寮成续,千官共崇,则何以表君臣之美?以光金阁之大也!保寿寺大德沙门含光奉使,回台恭修功德。伏望便于造寺,所奉宣圣旨,祈所厥诚。庶灵神照明,以介景福,康宁寰宇,保佑圣躬。如天恩允许,请宣付所司。
  不空三藏的这一奏文,不仅说明了兴建金阁寺的原因,而且也指出了解决建寺经费的办法。这里的“先圣书额,寺宇未成”,或“将满先圣御额,终成道义感通”中的“先圣御(书)额”,就是不空三藏于大历元年(766)十一月二十一日写给代宗皇帝《请舍衣钵同修圣玉华寺》表中的“前件寺,准乾元元年九月十一日敕”(《大藏经》第52册《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2),即是肃宗皇帝于乾元元年(758)九月十一日为兴建金阁寺写的“保磨(应)镇国金阁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七月一日”条)的御匾。
  于此要问,肃宗皇帝为什么会写御匾呢?写了御匾,为什么又没有建寺呢?这是由于,创“开元之盛”的玄宗皇帝到天宝年间(742—756)时,骄于佚乐,安不思危,政务怠慢,任用奸相,听信谗言,于统治阶级内部酿成了权阉、藩镇两大势力,使其政治腐败,官吏贪黩,兵府制度破坏,军事上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发生了安禄山叛乱事件。十二月,叛军攻陷东京。玄宗诏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皇太子的前锋兵马元帅,领兵平叛。次年正月,诏皇太子监国。五月,皇太子诏不空三藏入朝,住于大兴善寺。同月,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逃往四川,皇太子拥兵北上。七月十二日,皇太子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称帝,改元至德。既而不空三藏也到行宫,帝并留之,托以祈禳。《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行状》载:“至德中,銮驾在灵武、凤翔,大师常密使人问道,奉表起居。又频论克复之策,肃宗皇帝也频密谍使者到大师处,求秘密法,并定收京之日,果如所料。”《大唐故大德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肃国公大兴善寺大广智三藏和上之碑》亦载:“至德中,肃宗皇帝行在灵武,大师密进《不动尊八方神旗经》,并定收京之日,如符印焉。”在至德三年(758)正月二十三日,不空三藏上的《谢恩赐香陈情表》中也说:“陛下北巡,不空虽不获陪侍,弟子僧含光等归从西出,又得亲遇銮舆。崎岖戎旅之间,预闻定册之议。不空虽身陷胡境,常心奉阙庭。频承密诏,进奉咸达。陛下睿谋独运,法力冥加。”可见,在长安沦陷期间,不空三藏与肃宗有过密切往来,且为其提前登基和收复京师出过谋、定过策。至德二年(757)二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使李猪儿杀死安禄山而自立为王。九月,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破安庆绪部,收复京师。未几,于内禁立道场,讲诵赞呗。虽经宰相张镐谏劝,肃宗仍然我行我素。不久,至乾元元年(758),肃宗又“敕有司,五岳并五台各建寺一区,选高行沙门居之”(《清凉山志》卷5)。《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中还说:“乾元中,帝请大师于内建立道场和护摩法,帝受转轮王七宝灌顶。”就是因为肃宗皇帝是不空三藏的“菩萨戒弟子”,不空在内道场做的是文殊护摩法,肃宗才于乾元元年(758)九月十一日亲手书写了“保应镇国金阁寺”的御匾。可惜,次年正月一日,史思明也反叛,攻陷洛阳,战乱持续不断,军费开支颇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到上元年间(760—761),肃宗又经常闹病,连生命也自顾不暇了,哪里还有心思建寺呢?所以,兴建金阁寺的事情又撇在一边了。
  代宗敕建金阁寺
  代宗李豫(726—779),肃宗长子,初封广平王。在安史之乱中,他以兵马元帅的名义收复两京。乾元元年(758),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即帝位。在位期间,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仍有吐番侵扰、藩镇割据,遂使国家政治经济每况愈下,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但他这个菩萨戒弟子比玄宗、肃宗更加信佛。《释氏通鉴》卷9说:
  始,上好祠祀,未甚重佛。元载、王缙、杜鸿渐为相,三人皆好佛;缙尤甚,不食荤血,与鸿渐造寺无穷。上问以佛言报应,果为有无?缙奏日:“国家运祚灵长,非宿植福业,何以致之?福业已定,虽时有小灾,终不能为害,所以,禄山、思明毒流万煽而有子祸(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仆固怀恩称兵,内侮出门,病死回纥。吐番大举深入,不战而退。此皆非人力所及,岂得言无报应也?”上由是深信之。载等每侍,上从容多谈佛事。由是宫中祀佛,梵呗斋薰无少懈;群臣承风,四方之民皆相化也。
  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代宗的三位宰相均信佛,所以他也信佛。上行下效,官民也奉佛。《释氏通鉴》卷9还说:
  广德元年十一月,吐番陷京师,帝奔陕。郭子仪兵至,败吐番,复京师。帝在华阴,五台文殊见帝,纳以秘语。十二月,帝还京,诏修五台文殊殿,铸铜为瓦,涂以黄金,费亿万计。
  代宗以为,他能够返回京师,不是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的汉马功劳,而是五台山文殊菩萨的佑助之力。因此,他一返京师,便不惜耗资巨亿,令修五台山文殊殿,造丈六镀金文殊像,供于五台山。更尤甚者,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佛祖统纪》卷第42载,永泰元年(765)十月,吐番入侵,兵临京师,形势相当紧张。但代宗皇帝却不是积极地用兵抗击侵略者,而是令大车从宫中拉出《护国仁王经》,送到西明诸寺,诏不空三藏为百余僧人讲经,下面和尚也喃喃地念经。还令宰相以下的文下百官,有秩序地都去寺庙行香、设斋。他自己也亲临道场行香礼敬,扮演了一场滑稽可笑的空城计。
  鉴于番兵不知底里,恐有埋伏而退,代宗却以为是《仁王护国经》之威力所致,所以即令不空重译此《经》。可见,代宗佞佛到何种程度。这就是代宗批准不空奏请敕建金阁寺的原因。
  代宗一批准兴建金阁寺,就获得了宰辅、军客、百寮、千官的赞助,“十节度使的助缘”,宰相王缙还给了“中书符牒,令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贷利”(《旧唐书》卷第118《王缙传》),供给金阁寺。遂从大历元年(766)开始建寺,由不空的弟子含光检校,由印度那烂陀寺僧人纯陀、西域僧人道仙、法达设计,由俟璨、谷礼、钊遗钦、檀命晖、五茂林、阳喜子、雍日新等充任工匠,经过五年的大兴土木,于大历五年(770)建成。《旧唐书》卷第118《王缙传》说:“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计钱巨亿万。”时隔七十年的开成五年(840),日本天台宗著名僧人圆仁慈觉大师曾至五台山金阁寺考察,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3中记道:
  从竹林寺前向西南,逾一高岭,到保磨(应)镇国金阁寺。……开金阁,礼大圣。文殊菩萨骑青毛狮子,圣像金色,颜貌端严,不可比喻。又见灵仙圣人手皮佛像及金铜塔;又见辟支佛牙、佛肉身舍利。当菩萨顶悬七宝伞盖,是敕施之物。阁九间,三层,高百余尺,壁椽檐柱,无处不画,内外庄严,尽世珍异。颗然独出树林之表。次上第二层,礼金刚顶瑜伽五佛像。斯乃不空三藏为国所造,依天竺那烂陀寺样作,每佛各有二胁士,并于板墙上列置。次登第三层。礼顶轮王瑜伽会五佛金像,在佛前.面向南立。佛菩萨手印、容貌,与第二层像各异。粉壁内面画诸重曼荼曼,填色未了,是亦不空三藏为国所造。瞻礼已毕,下阁到普贤道场,见藏经阁《大藏经》6000余卷,总是绀碧纸、金银字、白檀玉牙之轴。看愿主题云:“郑道觉,长安人。大历十四年五月十四日巡五台,亲见大圣、一万菩萨及金色世界,遂发心写金银字《大藏经》6000卷”云云。亦有画脚千幅轮相,并书迹之根由云:“贞观年中,太宗皇帝送袈裟使到天竺,见阿育王古寺石上有佛迹,长一尺八寸,阔六寸,打得佛迹来,今在京城,转画来此安置”云云。次开持念曼荼罗道场,礼拜尊像。此则不空弟子含光为令李家昌运长远,奉敕持念修法之道坛。面三肘,以白檀汁和泥涂作,每风吹时,香气远闻。金铜道具甚多,总著坛上。次开普贤堂,礼普贤菩萨像。三像并立,背上安置一菩萨像。堂内外庄严,彩画镂亥I},不可具言。七宝经函,真珠绣佛,以线穿真珠绣着绢上,功迹奇妙。自余诸物,不可具录。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宗敕建的三层九间金阁中,第一层供奉的是骑着青毛狮子的金色文殊像而不是现在供的千手观音像。其形像正和殊像寺造于明弘治九年(1608)的骑狻猊文殊像仿佛。第二层供奉的是金刚顶瑜伽五佛像,第三层供奉的是顶轮王瑜伽会五佛金像,而墙上画的是诸重曼荼罗。显然,这是典型的密宗道场。其次,该寺还有普贤道场、藏经阁、持念曼荼罗道场和普贤堂等殿堂楼阁。这就是代宗着不空三藏在五台山建造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雕梁榱栋、富丽堂皇、雕塑精致、彩绘华丽、法器齐全、供品甚多、具有印度那烂陀寺风格的名闻遐迩的梵宇琳宫。
  不空建立文殊网
  金阁寺是不空三藏借助代宗皇帝的权力敕建的密宗道场。这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肇始者之一。他的般若智慧即中观思想,又是密教思想的核心,以文殊为本尊的护摩法,还是密教的主要修持法门;在密教的金刚乘中,文殊菩萨是上承普照,下启龙树,弘传金刚界曼荼罗的祖师;在密教的真言乘中,文殊菩萨又居于胎藏界曼荼罗的中台八叶院,且主领文殊院,是弘传真言乘的主要菩萨之一。因此,文殊菩萨就为密教所崇奉,五台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密宗道场。
  不空三藏和善无畏、金刚智是大唐开元年间(731一。756)来华的密宗高僧,所以史称他们为“开元三大士”。善无畏是中国密宗真言乘的初祖,传授的是以胎藏界曼荼罗为主的密法;金刚智是中国密宗金刚乘的初祖,传授的是以金刚界曼荼罗为主的密法;而不空三藏则是以传授金刚界曼荼罗为主,兼及胎藏界曼荼罗的密法。所以,精通密法的不空三藏自然就选中了兼及金刚、胎藏两部大法的文殊菩萨作为了弘扬对像。因此,他就请代宗敕建了金阁寺。
  在建造金阁寺的同时,不空三藏还于大历元年(766)十一月二十一给代宗皇帝写了《请舍衣钵同修圣玉华寺》的奏章,代宗皇帝批准它“与金阁寺同置”,并“差当寺上座行满,准金阁例,检校营造”(《大藏经》第52册《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2)。大历二年(767),又着含光法师检校营造了专为收藏已故僧人骨灰的六处普通供养舍,还将吴摩之寺改为大历法华寺。大历四年(769)六月,不空三藏又获准将长安先天寺东塔院辟为“五台山往来停止院”(同上)。从而在五台山建立了以金阁寺为中心的密宗道场。同时,也把五台山的密宗道场与全国密教中心长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大扩展了中国佛教密宗的道场。
  不空三藏不仅在五台山开辟了密宗道场,而且把它也作为了报效大唐帝国的镇国道场。不空三藏深知,不依国主法事难立,保佑圣躬,帝祚遐昌,为现实政治服务,也是佛教的一大任务。因此,早在大历元年(766)三月,他就令五台山金阁、玉华、清凉、华严、大历法华等五寺,各着二十一名僧人为国常转《仁国护国经》、《密严经》和《法华经》等“护国三经”,旨在“上资邦国,息灭灾厄,星辰不愆,风雨慎叙,辅成国家”(《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载,皇帝德阳日时,五台山诸寺都要设降诞斋,鸣钟、念经、行香,祈祷圣躬康泰,延年益寿。皇帝也敕使到五台山,送供上香。因此说,五台山金阁诸寺是大唐帝国的皇家道场,或者说是为国行道的镇国道场。
  不空三藏以佛教的“护国思想”,将五台山金阁诸寺作为了为国行道的镇国道场,从而获得了代宗皇帝对佛教的护持。反过来,他又利用代宗权力,建立了以金阁寺乃至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网络,大大弘扬了文殊信仰。他认为“文殊圣者,即诸佛祖师。大悲弘愿,不取正觉。大乘引导,利乐无期。昔释迦如来,先有悬记。一乘典语,兴在中华。拯生人于三界,镇毒龙于五峰。慈悲道深,弘济功远,故令释众同此归依”(《大正藏》第52册《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表制集》卷第3)。因此,早在大历二年(767)就着含光在清凉寺兴建了大圣文殊阁。大历四年(769)十二月,又从五台山诸寺开始,在天下寺院的食堂中于宾头卢上首安置了文殊像以为上座,还把“普贤、观音犹执佛而为侍,声闻、缘觉护持而居后”(同上,卷第2)。从此,文殊菩萨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大历五年(770)七月,不空三藏又于太原至德寺置文殊师利菩萨院,并着道宪法师讲《文殊经》,把文殊信仰扩展到了太原。大历七年(772)十月,又请敕京城天下僧尼寺内,简一胜处置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院,塑文殊像,常年供养。这样,不空三藏就把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推广、普及到了全国各地,且影响被及四邻诸国。与此同时,不空三藏还于大历五年(770)七月,受代宗之命至五台山修功德,为代宗皇帝修福延祚。他至五台山不仅观看了金阁、玉华、清凉、华严、法华、佛光诸寺,瞻谒了文殊圣容,巡礼了文殊灵迹,朝拜了五座台顶,并对五台山佛教工作作了检查指导,还令其高足含光兼任了金阁寺的第一任住持、行满兼任了玉华寺的住持。大历九年(774)五月七日,他在其《三藏和尚遗书》中还将“金八十七雨、银二百二十两半,并施入五台山金阁、玉华两寺,装修功德”(《大正藏》第52册《表制集》卷第3),支持了五台山的密宗道场。
  不空三藏为我国佛教的四大译师之一。从天宝五载至大历九年(746—774),总共译出经论111部140卷。其中,显教经典13部20卷,密教经轨88部120卷。关于文殊菩萨的经典有《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1卷、《八大菩萨曼陀罗经》1卷、《文殊问字母品经》1卷、《文殊问赞法身礼》1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3卷、《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金翅鸟品》1卷、《文殊五字念诵法》1卷、《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1卷、《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经》2卷等9部12卷,流布于关中、河南、山西、河陇等地,弘扬了密法,开辟了以长安、洛阳、五台山为中心的密宗道场,也培养了一支庞大的密教队伍,故使中国佛教密宗于开元年间(713——741)应运而生,至大历年间(766——779)就相当兴盛了。
  师徒鼎力弘密法
  不空三藏不仅是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师,而且当是五台山佛教密宗的祖师。他不仅在五台山开辟了金阁、玉华和六处普通供养舍作为密宗道场,而且还派自己的得意门生含光、行满担任了金阁、玉华两寺的住持,他自己还亲自到五台山弘法传教,组织密宗队伍。经过他们师徒的开坛灌顶,广度四众,弘扬密法,培养了一批像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那样的不少密宗僧人,从而创立了以《大日经》、《苏悉地经》和《金刚顶经》诸真言部为理论依据,以文殊护摩法为主要修持方法,若戒定慧,顿渐半满的具有五台山佛教特色的密宗。
  五台山的密宗僧人,除不空三藏祖师外,主要有金阁寺的含光和道超。含光,飞赐在其《碑铭》中谓梵僧,即印度人也。以“幼觉嚣尘,驰求简静”(《宋高僧传》卷第27《唐京兆大兴善寺含光传》),于“开元中见不空三藏颇高时望,乃依附焉”(同上),为不空三藏较早的弟子。其《本传》说,开元二十九年(741),以门人的身份随不空至师子国求法,同慧警一起从普贤阿阗梨受五部灌顶法。天宝五年(746)随师返唐,于长安、韶州和河西一带,协助其师“参译华梵”(同上),弘扬密法。当不空三藏在武威开元寺开坛灌顶时,他又咨受五部灌顶和金刚界曼荼罗密法。天宝十四年(755)发生了安禄山反叛事件。次年五月,皇太子李亨诏不空三藏回朝,住于大兴善寺。同月,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逃蜀,皇太子拥兵北上。含光在东归途中遇驾,便随其左右,为其师与肃宗之间牵线搭桥,、传递信息,并为皇太子的定册复京祈福修法。肃宗返长安之后,他住于长安保寿寺、定国寺,且为该寺大德。广德二年(764)正月,以其为“道业清高,洞明经戒,众所钦尚,堪为师范”(《大正藏》第52册《表制集》卷第1《请置大兴善寺大德四十九员》)的名德,被肃宗敕住大兴善寺。永泰二年(766),他奉敕至五台山检校营造了金阁寺、六处普通供养舍和清凉寺的大圣文殊阁。中经五年,完成了这些浩大工程之后,便以朝延功德使的身份,兼任了金阁寺的住持,并同云京将军宗凤朝、中使魏明秀为金阁、玉华、清凉、华严、法华五寺简选了各二十一名僧人,于上述诸寺,常年诵念“护国三经”,为国行道,组建了大唐帝国的镇国道场。他本人在金阁寺开了“持念曼陀罗道场,礼拜尊像,此则不空三藏弟子含光为令李家昌运长远,奉敕持念修法之道场。坛面三肘,以白檀计和泥涂作,每风吹时,香气远闻。金铜道具甚多,总在坛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3),为国为家修道弘法,促进了五台山密宗的发展。大历九年(774),不空圆寂“后,代宗重光,如见不空,敕往五台山修功德”(同上)。时与清凉国师澄观等众僧一起接待了至五台山取经送宝的天台九祖湛然法师,向师介绍了五台山佛教及密宗的情况和“西域传法之事”(同上)。他说:“有一国僧体解空宗,问及智者教法。梵僧云:‘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再三嘱光或因缘重至,为翻唐为梵附来,某愿受持。屡屡握手叮嘱。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宗见,故有此愿流布也。”(同上)无相空教,出于龙树,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这就大大鼓舞了湛然法师的弘法精神和坚定信念。其含光的著作有《毗那夜迦俄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1卷和“含光口传”、憬瑟整理的《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象品仪轨》等。
  道超禅师是五台山金阁寺“学尽法源,行契心本”(《宋高僧传》卷第15《唐京兆大兴善寺潜真传》)的高僧大德。因其“亲睹灵境,密承圣慈,故久在清凉,属兴净业,仍于现处建率堵坡”(同上)。大历六年(771),不空三藏为了大大弘扬文殊信仰,重新译出了《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3卷。因其内容是“文殊事迹,缘起根由,始于发心,至成正觉,庄严净土,此经具载,诸佛理体,菩萨行门,法界有情,无生实相,分明表示,功德广大,余经罕俦”(《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所以,道超禅师为了显扬文殊圣德,弘传大圣法门,就以此《经》为大事,以大圣为本师,而遍访名师祈邀注疏。大历八年(773)十一月,长安大兴善寺潜真法师受请作《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疏》3卷。从而,大大弘扬了文殊信仰。这是道超禅师对五台山佛教的一大贡献。
  大慈大悲的观音道场
  了用铸造观音像
  金阁寺是唐代宗于大历五年(770)敕建成的密宗道场,也是为国行道的镇国道场,或者说是大智大慧的文殊道场。它的建立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宣传、密宗的形成发展,乃至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兴盛繁荣,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到会昌年间(841——846),佛教的势力严重地影响到了大唐帝国的统治。僧侣地主阶级的利益威胁到了世俗地主阶级即统治阶级的利益,佛教寺崇僧多,聚钦了社会的大量财富,减少了大量的社会生产力,寺院经济威胁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会昌五年(845)八月,武宗下敕毁灭佛教。拆寺毁像,僧尼还俗。五台山佛教也未幸免,例遭毁坏,寺像不存,僧尼逃匿。金阁寺也当其中,寺产遭到了严重损失。至于残唐五代,又屡遭兵燹。到北宋元佑三年(1088)时,丞相张商英曾至该“寺门前,见南侧祥云、金桥及金色相轮,现绀青色霞光三道”(《续清凉传》卷上),不见说有金阁寺宇,只见“遗迹尚存”。《大般涅架经》卷28云:“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金阁寺的兴废,也是如此。明嘉靖元年(1522),有衍法寺僧了用大机来到五台山。他遍访灵迹,张筵膜拜。嘉靖四年(1525)春,他来到金阁寺,见其荒野丘墟,杂草丛生,满目凄惶,遂喟然日:“余刻意事佛,而缁庐毁迹,释辈之罪也。”(蒋应奎《山西五台山重建金阁寺造立大佛五丈三尺金身行实碑记》)他有感于怀,遂发大心,重建金阁。“由心生故,种种法生”(《楞严经》卷8)。他想恢复旧制,遂访故形;他草衣木食,节约开支;他募化十方,积蓄钱财。他鸠工庀料,大兴土木,构成殿阁三层七楹,僧舍、香厨,俱已完备。唯佛未造金身,遂同善人孙圆满齐心协力,铸造金身,以为十方信众瞻礼之用。于是,又发大心,竭力募化。“遥闻代藩睿主圣智慈贤,容物纳谏,三教同尊,由是敬诣代国,启上贤王,译次梵言,欣欲其善,有所感发,同植良因,共结胜果。命承奉正王相督工兼造,备启完寺之由与墟塌之故,遂捐天禄若干金,谕诸戚里各出己资,垒铜造三头四十二臂大佛一躯,高五丈三尺,渗以金汁,俨然一新,壮观辉煌,晃若金鼎”(蒋应奎《山西五台山重建金阁寺造立大佛五丈三尺金身行实碑记》)代府夫人张氏,幼入宫围,备受亲王恩宠,虽膺王宫之荣,常思出世之因。她为修今世福,再植来世果,遂发良愿,喜舍净财,还着新庵僧人德春为金阁寺“斋僧十万八千员”、“施千佛僧衣”、“造佛三尊”、“大佛顶佛一尊”;还“施铜千斤”,“助造四十二臂观音”;又“请大钟一口,大鼓一面”;又“盖钟鼓楼两座”(钦差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一带寺宇僧录司左觉义开山了用大机书撰《云中代府张氏斋僧积善行实碑记》),遂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又使金阁寺的殿堂楼阁,像设法器,僧寮香积,俱已完备,成了五台山崭新的一座寺宇。
  由代藩睿主和张氏夫人施助、钦差提督五台山番汉一带寺宇僧录司左觉义、金阁寺开山祖师了用大机鉴造的这尊“三头四十二臂”、。‘‘高五丈三尺”的金铜观音像,是根据密教经典《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中的“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干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来造的。那么,这尊只有四十二臂的大佛,如何说是千手千眼观音呢?据《千手干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说,观音菩萨在两手两眼外,左右各具四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四十手、四十眼,各济度二十五有,即得千手千眼。这是表示观音菩萨有无量无碍的救度众生的广大慈悲之化用。其四十手所持之物,或者说所呈之手相为:施无畏、日精摩尼、月精摩尼、宝弓、宝箭、军持、扬柳枝、白拂、宝瓶、傍牌、钺斧、髑髅宝杖、数珠、宝剑、金刚杵、俱尸铁钩、锡杖、白莲花、青莲花、紫莲花、红莲花、宝镜、宝印、顶上化佛、合掌、宝箧、五色云、宝戟、宝螺、如意宝珠、羁索、宝钵、玉环、宝铎、跋折罗、化佛、化宫殿、宝经、不退转金轮、蒲桃等,表示菩萨有无量无边的本领。
  这一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就表明了金阁寺仍然是密宗道场。于此要问,了用大机为什么不恢复原来的骑着青毛狮子的文殊像呢?这是因为,文殊师利是一位大智大慧的菩萨,他的般若智慧是一种玄妙莫测的不可思议的思想。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的时候,首先在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中兴起了文殊信仰,到唐代大历年间(766——。779)之后,就普及推广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四邻诸国,以后又逐渐成了东方各民族的共同信仰。而观音菩萨则是一位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难的菩萨,因而深受人民群众,尤其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苦大众的信仰。因为《经》云,当你遇到苦厄时,只要念其菩萨名号,他就会观其音声,即时到来,解救你的苦厄,给予福乐。所以,早在魏晋南北朝时,观音信仰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开了。当唐代开元年间(713——741),持明密教传入之后,具有密教形象的观音菩萨也就很快地受到了人们的崇奉。其中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就是最流行的观音信仰。因为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罗尼经》中说,只要念诵观音菩萨的大悲陀罗尼,即可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的生死重罪。命终时,十方诸佛还会来接引,往生佛国净土。还能得到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加之宋元以来,以观音为题材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如元代管仲姬的《观世音菩萨传》)的大量涌现,以及与此相关的医药保健、气功、伦理思想等的流行、发展,更加深入到了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经过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的不断战乱,走马灯式的朝代更换,所以,到明代时候,观音信仰就和文殊信仰一样,也成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在文殊信仰的中心——五台山金阁寺就塑起了一尊仅次于宋太祖于河北镇州造的七丈三尺高的大佛的金铜观音像。从此,金阁寺这一闻名遐迩的文殊道场就变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五台山最大的观音道场。
  入清之后,具有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出于绥靖信仰佛教的蒙藏人民和缓和民族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祖国的安全统一,就特别倾崇汉藏佛教圣地五台山。在他执政期间(1662——1722),曾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九月、三十七年(1698)三月、四十一年(1702)二月、四十九年(1710)二月,五次至五台山礼佛敬香。他还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为五台山诸寺题写了五十四块匾额。其中,“具神通力”的一块,就是为金阁寺的大悲观音菩萨题写的御匾。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时,金阁寺已重建二百余年了,故以“建立年远,兽仆脊塌,旃崩桷折,而墙垣亦颓缺过半”(五台县台怀镇巡检司曹瑗《重修金阁寺大阁前殿后殿碑记》)等因,在寺主的大力倡募、施主王元吉、王元复等十方信士的舍资襄事和合寺僧人的协力下,以“整葺如旧”的原则,相继修复了大阁的“前后殿并钟鼓楼”(同上),又使其“殿阁晕飞鸟革,焕乎一新”(同上)。这岂不是有爱寺如家的僧人还能复兴吗?然而,就在乾隆年间(1736——1795)的后期,金阁寺出了一个好吃懒坐的败家子僧人,把本来富饶的寺产,不几年就败荡一空,还欠下了五百余金的外债。幸好有住持戒衲僧满洞、满洪和五台山都纲二司的恒庆、脱成及五台县知事屠珂等,将佛门这一败类赶走,交给了清凉石戒衲僧满洞兼管,并把寺产尽质于菩萨顶常住。时“菩萨顶的掌印喇嘛札萨克闻知其事,慨然发大慈悲,谓青黄衣僧共一家,胡忍自相兼并、歧视而不一援乎?爰饬典器大象等议,将所质地租只收其半,而岁扣余租以债所负,不权子母,计数年宿逋可除,再数年质产亦得归寺”(乾隆五十七年屠珂撰的《金阁寺碑文》)。金阁寺之所以不致颓败终沦,就是得力于菩萨顶这位有仁心、不逐利的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显然,这是青黄二庙一家,汉满蒙藏土和睦相处、相互援助的结果,遂传为了五台山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 ‘
  佛教认为,诸法无常,任何事物都在迁流不息地发展变化,而且是“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楞严经》)。所以,成、住、坏、空,就是诸法的一条自然规律。金阁寺,时移世迁,历经沧桑,殿宇摧残,到同治三年(1864)时,已经受了-一百八个寒暑的风雨剥蚀,又成了一个触目心伤的破败景象:“幸蒙灵丘知识善士孙元泰与比丘性悟同心商议,拟将重修”(廪生白风翥撰《重修金阁寺碑记》)。但苦于赀财不给,又“蒙台邑白迎祥、郑廷升协定襄乡耆蒋普祥,广求四方,竭诚募化,鸠FJ芭材,协力蒇事”(同上),方使该寺又“绀宇金刹完固辉煌,灵迹不殊于已往,而法雨可同于将来,诚一时之盛事也”(同上)。
  普济鼎新金阁寺
  金阁寺的三层七楹观音殿,至明嘉靖四年(1525)兴建以来,已有三个半世纪的历史了。尽管历朝不废修葺,终以年远代湮,寺宇佛像未免无颓废之时。所以,在同治年间(1862——1874.),五台山南山极乐寺的普济和尚“于夏日朝台,路经金阁寺,见大佛殿倒塌已甚,露佛顶,不胜悯焉”(民国四年前清贡生顾闰成撰的《重修五台山金阁寺碑记》)。普济和尚发了恻隐之心,即于光绪年间(1875——1908)就“遣皈依弟子宋兰凤赴东三省募化,遇董凤和,又化夏春喜。夏君五台山面谕,礼普济化公,嘱伊董成其事。夏君亲派张君春魁为监工人,于民国元年协同住持达芳通公和尚开32'’(同上),修建了“大佛殿、罗汉殿、观音殿、圆觉殿、玉皇殿、地藏殿、选佛场、三官殿、九仙殿、三皇殿、老君堂、关帝庙、天王殿、龙王庙、大仙堂、钟鼓楼、山门、旗杆、石狮、牌楼、石桥、清净堂、万善堂、东西楼一十八间、东西院客舍、僧寮数百余间,又重修清凉石。民国九年告竣,开光传五百罗汉戒一坛”(同上)。由是,金阁寺又成了一座建筑瑰丽、巍峨壮观、雕梁榱栋、富丽堂皇的琳宇花宫。
  金阁寺的这一次修建,是其有史以来的第二次大兴土木。虽然主殿比第三次建的少了一层二楹,但比第二次建的寺院多了不少殿堂楼阁僧寮,而且主持修建的普济和尚还引进了儒、释、道的不少神祗,从而使金阁寺由单纯的观音道场变成了三教同居的寺院。这是因为普济和尚受了明清以来三教合流的大势所趋之故。普济和尚(1850——1912),俗姓李,名得胜,直隶宁晋县(今河北省宁晋县)庞庄村人。父名韶之,家境殷实,遂使他从小就上学读书,学得了不少知识。同治年间(1862——1874.),他弃笔“投营,忠勇为国,屡著战功,历蒙钦命‘河南抚提部院’、‘会办宁夏防剿事务’、‘广东陆路提督’和‘蓝翎守备’’’等职,为大清帝国的军政要员。同治十二年(1873),告假回家养亲,父母辞世,深感无常,遂无志功名,于光绪元年(1875)来到五台山南山寺,皈依了圣福禅师,法名教化,法号普济。从此,他就一心念佛,积极修持。光绪七年(1881),于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回寺后,他发心重修寺宇,外出募化。他“深思远虑”,觉得内外蒙古一带黄衣僧居多,新疆、甘肃伊斯兰教盛行,都不宜去募化。经过“再四思维”,想到东北三省,地大物博,人心信佛,也无别的教派传播,遂去“叩佛发愿”,就到河南、山东和东北三省等地弘扬佛法,募化布施。当他到了东北之后,“人民跪道欢迎,争听活佛讲道”。《李相之游记》说他“早起迟睡,勤俭朴实,如有暇时,就读经念佛,讲道说义”。“昼理事务,夜不卧床,少言语,如愚如痴,不看经典,问之皆明”,谙熟佛法奥旨,是五台山著名的一位高僧。所以,在他三十七年的僧涯中,就度就了百十余名弟子,教化了万亿名善人,募化了几百万的布施,置下了斋田租庄六、七处,修筑了大小寺院一十二座,可谓功德昭著,声明显赫。加之他曾为清廷命官、屡著战功、与清廷过从甚密,所以,在光绪十八年(1890)慈禧太后召见他时,就写下了“真如自在”的御匾一块,夸奖他修持有道,悟得本性,解脱了烦恼,获得了自由。因此,他就得NT‘晋、冀、鲁、豫和东北三省众多信众的尊敬护持。金阁寺这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就得力于他的领导和其信众的大力支持。所以说,普济和尚也是金阁寺的一位道深功著、德高望众、名闻遐迩的高僧,可谓祖师者也。
  爱国爱教观音院
  金阁寺从它始建以来,就是为国行道的镇国道场。所谓镇国道场,就是为国为民祈福禳灾,保佑国家昌盛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它的缔造者不空三藏就曾为唐肃宗的提前登基和收复两京进行过密谋策划,为平定安史之乱和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为国行道的僧人。时至抗日战争时期,金阁寺又出了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中空。中空(?——1946),俗姓李,名祥斌,法号含空,东北人。因他敬仰文殊,热爱五台山佛教圣地,而早年就来到五台山,卓锡于金阁寺。他一心念佛,认真读《经》,钻研义理,坐禅修道,具有了颇高的佛学造诣和功夫。荣任金阁寺住持多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一度占领了五台山,五台山佛教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柔躏和践踏。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保卫佛教圣地五台山,他在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思想的指导下,同金阁寺合寺僧人一起,提出了“我们出了家,但并没有出国”的响亮口号,动员组织合寺乃至全山僧人,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僧人抗日武装自卫队,参加边区民主政府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参加八路军,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以身则作,带头抗日,送自己的徒孙慈荫参加了僧人自卫队,担任了分队长,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他以自己的僧人身份,为抗日军政干部站岗放哨,侦探敌情,传递情报;他又以寺庙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名义,掩护抗日干部,召开会议,为抗日军民提供食宿,从而使金阁寺成了抗日游击队和八路军的工作站、交通站、隐蔽所;他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抗日游击队出谋策划,埋地雷,作隐蔽,打伏击战、包围战、阻击战,消灭了敌人的不少有生力量。总之,中空法师以“出家没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料事如神的判断能力,善巧方便的斗争艺术,领导金阁寺的僧人,配合五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军政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为党为国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为五台山佛教的历史增添了一页光辉的篇章,从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爱戴。所以,在他圆寂之后,边区民主政府还为他在金阁寺的西院修建了一座高达10余米的覆钵式的砖塔,高高屹立在金阁岭上。他的爱国爱教精神永垂不朽!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了,中空法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实现了。金阁寺的僧人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作了主人,他们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引下,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金阁寺的佛教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惜,它在“文革”中也遭受了一场“劫难”。1976年“文革”结束之后,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金阁寺的佛教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5年,显通寺僧人广济法师被五台山佛教协会派到该寺担任了住持。他见该寺年久失修,殿宇圮塌,塑像剥蚀,蔓草横生,一片荒凉。但他并未灰心散气,反而顿生大心,在观音菩萨前发誓鼎新寺院。1986年,他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先维修了大雄宝殿,彩塑了横三世佛和十八罗汉。1989年,他又在香港宝莲禅寺方丈圣一法师和台湾常智法师及净圆法师的资助下,金装了国内现存最大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彩画了大悲殿。接着,他又同合寺僧人省吃俭用,利用门票收入和信众布施,修复了毗卢殿、水陆殿、地藏殿、药王殿、玉皇殿、灵霄殿、伽蓝殿、三皇殿、钟鼓楼、含空法师舍利塔和禅房、客堂、廪房、香积斋等殿堂楼阁,并补塑、新塑、彩绘了佛菩萨罗汉和玉皇大帝、三霄娘娘、天、地、水三官、关公、华陀、孙林等佛、道、儒圣像,使金阁寺以崭新的面貌巍然屹立于金阁岭上。1993年农历6月19日,他又举行了有国内外著名高僧参加的观音菩萨开光暨成道节的大型法会,弘扬了五台山的观音信仰。
  广济法师在领导合寺僧人积极修复寺庙的同时,还开展了正常的法事活动。不仅坚持了早晚功课、朔望上供、节日庆典,而且还给合寺僧人讲解净土三经,修行净土法门。他身先士卒,严持戒律,坚持念诵阿弥陀佛,十几年如一日。他心地善良,好乐善施,具有观音菩萨那样的慈悲心肠。不仅常常救济困难的游方僧人,而且还资助贫困乡村安装电话、电灯,给小学生定做书包,慰问穷困老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慈悲喜舍,净化人心,这是佛教的主要精神。广济法师学到做到,先人后己,故被广大群众誉为拔苦予乐的“活菩萨”。广济法师待人和蔼,笑口常开,既能真诚地宽待来寺参学的僧人,又能热情接待来寺参观的国内外客人,宣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精神。同时,广济法师还于1993年应台湾紫竹观音寺大贤法师的邀请至台弘法参学,从事佛教文化的交流。1994年又应台湾慈恩寺住持传孝法师之请,赴台参加了该寺举办的地藏法会和水陆法会。1996年又应台湾屏东市观音寺唯定法师之邀,至台弘法一月有余。广济法师是五台山佛教中至台弘法的第一位高僧。他到台湾不仅弘扬了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和观音信仰,而且参观了台湾的不少寺庙,也学习了台湾佛教的民主、平等精神,从而促进了五台山与台湾佛教文化的交流和友好情谊。

 
 
 
前五篇文章

金阁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龙泉寺佛教简史

罗睺寺佛教史略

罗睺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明代苏州最有名的佛教史志——《吴都法乘》

 

后五篇文章

富楼那结集无史实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飞速发展的四川藏画艺术

从绚烂到平淡 ——读《弘一大师年谱》

碧山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