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石窟纵横谈 刘继漠 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有一处山色苍翠气象万千的风景区,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所在地。她与敦煌、云冈、麦积山同时被称之为中国的四大艺术宝窟。她以东山(香山)和西山(龙门山)的对峙而形成一个天然门阙:清澈的伊河贯穿其间,所以自古被称之为‘伊阙’、‘龙门’,亦有被称之为‘凿龙’、‘禹门’的。龙门石窟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宽阔的视野,山色空蒙,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恰。满目洞窟,扑朔迷离,使人遐思万千。所以在洛阳“八大景”中,‘龙门山色’一直被列魁首。一九九三年是‘龙门石窟’开凿一千五百周年的纪念日,洛阳曾举行了隆重的国际性的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对祖先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追怀,亦是人类社会对和平吉祥、友爱亲情的一种憧憬向往。 ‘龙门石窟’从最初的宗教崇拜而雕塑佛像供奉,到最后蔚为成一座艺术宝库而昭示天下,间期经四百余年的不断营造和完美的过程:又经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兵燹战乱的磨难,迄今仍放射出熠熠光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也说明了她的艺术魅力的不可估量,她所蕴藏的内涵的不可思议。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自有她发生的原因和成长发展的条件,凡能经久不衰的,其中必都包含着令人信服的哲理。而佛教所包蕴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广阔无垠,随着时代的推移,科学的发展,越是深入研究越觉得她的不可思议。决非如有人所说的:“是剥削阶级利用它来麻醉人民以维护其统治”的理论那样简单。这似乎很使人有偏颇之感。 ‘龙门石窟’最初的开凿年代,目前虽无定论,但先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几年是毫无疑义的。从北魏孝文帚迁都洛阳到孝明帚止约三十五年间,是‘龙门石窟’开凿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一个奠基时期。其中以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火烧洞、魏碑洞、石窟寺为代表。而大多都是帝王贵族和高级将领发愿开龛,这说明统治阶级本身就笃信佛法,造佛像完全出于他们对佛教的虔敬。当然不排除他们用佛教思想治国的理想;因为任何一个统治阶层都要有一整套的治国理论。如宾阳洞就是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帚、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从宣武帚景明元年(公元吕O年)始,至孝明帚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历时24年,“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一。另从北魏扬街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序中亦可见当时佛教昌盛及各阶层人士的信念真切。序中说:“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土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绋绣,土被朱紫而已哉!”这说明了当时佛法的普及和深入人心,非人为的褒贬所能改变。正因为北魏王朝为佛教文化的开创和建造奠定了这样一个厚实的基础,才使得在以后的岁月中,中国的佛教文化(包括龙门石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光环。 在“龙门石窟一开凿史上被称为第二个鼎盛时期的,那就是从唐太宗至唐玄宗的一百多年间,在这一时期,“龙门石窟”在原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开窟造像工程,那是空前的,无可比拟的。尤其是那举世闻名的奉先寺中的大卢舍那佛造像,精美绝伦,气象恢弘。大卢舍那佛造像通高17.14米,座居奉先寺中央。慈眉善目,端庄秀丽,每使人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这抑或是佛教博大精深的内涵感召着世人?抑或是先民们鬼斧神功的伟大创造震撼着人心?在大卢舍那佛左侧的那尊迦叶造像,虽经天灾人祸的破坏而面貌全非,但仅从他残存的躯干仍可想像得出,当初他那精美的造型曾为奉先寺的整体结构增添着多少光彩。右侧为阿难尊者造像,他形态静穆,面目祥和,令人生欢喜心。而两侧的文殊、普贤两大菩萨的造像更尽显唐代造像艺术中那种雍容华贵、丰腴典丽的特殊风格。至于两侧的四大金刚像(右侧已破坏)体态硕壮魁伟,神态镇定坚毅,气势咄咄逼人,与大卢舍那佛及众菩萨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大大深化了佛敦的内涵,使人立生敬畏心。这不能不说奉先寺的开凿是古代先民们对佛教敦理的深刻理解和聪明才智高度集中的表现。若把“龙门石窟一喻为世界艺术的宝库,那奉先寺则是宝库中的精华。据史载,奉先寺卢舍那佛造像是唐高宗、武则天亲自督造的工程,武则天曾于咸享三年(公元672年)“助脂粉钱二万贯”由著名宫廷建筑大师司农寺卿韦机亲自指挥实施,历时廿年左右,“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历时这样长久,模如此宏大,并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这是世所罕有的。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而衰,“龙门石窟”的开凿也开始走下坡路,即使有少量的造像,亦寥寥无几,且艺术表现手法低劣,形象少神彩,与盛唐时期相比,显得臃肿笨拙。在这以后的各朝代,“龙门石窟”几乎停止了发展,仅出现过一些小型造像龛和题名题游之类的开凿。所以我们今天所赞誉的“龙门石窟一主要是指北魏以来,唐肃宗之前所开凿的佛窟和造像艺术。 一九六一年,“龙门石窟”作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几十年来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或单独或陪同外国元首、贵宾多次来洛阳经行参观考察。说明了国内外各界对“龙门石窟”文化区的保护和开发是何等重视。早在七十年代初期,国务院就曾派专家学者来洛阳联同龙门文物保管所的行家们对石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试对奉先寺九尊大造像用环氧树脂同钢筋铆杆灌固的方法进行维护和修复并获得成功,这不仅加固了造像整体结构和原貌,很难区分修补的痕迹而且使原造像更显光彩。这一维修工程不仅得到行家的首肯,而且也得到广大热爱和关心“龙门石窟”的人们的赞誉。随之而来的是八七年七月开始的“龙门石窟维修规划和设计方案一。国家文物局聘请了专家对方案进行了审定并予以了批准。又拨款十余万元给石窟进行维修加固治理工程。不容置疑,此举意在更好地保护石窟艺术,更好地层现中国的古代文明。但世间许多事往往是事与愿违,下尽人意而成为终身遗憾。对这次修复工程的规划和方案虽难窥其详,但从结果看,实难恭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起了破坏作用,这决非是危言耸听。这次修复工程最大的莫过于洞窟与洞窟之间修建栈道、奉先寺的登梯改造这两项。依笔者愚见,此两大工程亦正是整个工程中最不该实施和最大的失败之处,不仅劳民伤财,又破坏了石窟的原貌。据报道,改建此两项工程,是因“石窟的原状给文物安全检查及研究工作,特别是游人观瞻带来不便一。说句不好听的话,这种做法简直是“削足适履”。我们都知道“龙门石窟”的每个洞窟都是在不同的年代所完成,它们错落有致地散布于山崖壁面上,高低参差,大小各异。迂回登临,每每使游人联想到先民为开凿洞窟所付出艰苦卓绝的辛劳而感慨万千,常使人发怀古之幽情,游人沿阶石上下攀登各个散布的洞窟,虽然吃力些,但常使人萌生探古寻幽之妙趣,常常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一时,即又出现了峰回路转又一窟的景象,使游人凭添一份惊喜,给人以看未够、意未尽的感觉。而今栈道建成,看似方使了游客,但总好似多了些甚么:新建的栈道不仅制作粗糙而且在外观上与整个石窟格格不入,破坏了原有的风格,对过去游龙门时所萌生的那种妙趣和幽情消失殆尽。虽说栈道的建成确实给文物安全检查及研究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我们哪能怕噎而废食,要穿鞋而削足呢?作为名胜古迹的旅游点,只能让游人去适应,而决不能改变她的原貌来迎合游客。敦煌的经验是一个极好的典范。至于文物安全检查及研究工作大有途径可寻,何至于非得破坏她原有的观瞻来竟此目的呢? 最令人痛心的是奉先寺的登梯改造,它仅仅为了适应游人的攀登方便,还谈不上如新建栈道那样还有一层为文物安全检查及研究工作方便的意思。竟然毁掉了原来那盘曲而上的登梯构架,并毁掉了原有洞窟特有的风貌。与新建栈道相比,登梯的改造更具破坏性,破坏了石窟的原有风貌,破坏了奉先寺的整体美和深邃的意境。中国的传统审美意识都具含蓄、隐而不露之妙,历代相传的“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等名胜题榜正说明了这种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正如中国的大写意绘画一样,是中国独具的,不是任何其它国家的艺术可替代的。奉先寺原先登梯的设计正是秉承了这种传统的审美情趣,并溶进了佛教文化那种对极乐世界圣洁和庄严的憧憬和向往的心态。说实话,笔者至今仍记得第一次朝谒奉先寺时所激发起的那种激动和赞叹之情。当我在经过一番攀登,颇感喘吁疲惫时,猛抬头看见前面的景象时实实在在被惊呆了:如此硕大的卢舍那佛及诸菩萨、金刚造像,气势如此恢宏,造型那样精美,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站在山脚下,根本想像不到在山的高深处会有如此庄严的境象。这首先使我感到的是佛菩萨的神圣和不可思议,登使我产生了对佛法的无限崇敬心。当时我下由自主地匍匐在地稽颡顶礼,不知是对佛菩萨的崇敬抑或是对艺术的赞叹,总之我的整个身心全被溶化了。时隔三十多年,对此激动之情记忆犹新。 但看到改造后的登山阶梯后,使我痛心疾首,原先盘曲向上的登梯全部铲除,改造成由山脚直登奉先寺的石梯,亮无遮蔽,直露无遗,完全破坏了那种含蓄美,那种深邃的意境。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邨”的审美意趣丧失殆尽,而因对佛教信仰而引发起的神秘气氛也大大削弱了。再因登梯中间未置扶把,而登梯坡度太陡,游人由上而下往往产生眩晕感。所以奉先寺登梯改造不论从旅游和文物保护的角度看,都是劳民伤财,损失颊大。 李瑞环先生在一九九二年五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在谈到对文物遗迹保护问题时强调说:“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龙门石窟”自一九八九年以来所进行的大规模改造工程是错误的,是“削足适履一,是“劳民伤财”。据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先生,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罗哲文代总工程师在检查了“龙门石窟一工程情况后说:“以后龙门文物保护区再搞甚么工程,都得按文物法履行上报手续”。但不知是否指此两项工程?即使下是指此两项工程,笔者所言亦非一家之言,很多搞艺术的同仁和佛教界有识之士对此多提出了批评。 通过这次“龙门石窟一改造,使笔者萌生了种种感想:我国的文化遗产非某几个人或某几个机关单位独有,凡对她有动作前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决下能草率从事。是否可在报上登载稍息,有奖征集方案和意见,过报纸或电视电台的媒介及时报道情况。当然笔者深知众口难调,意见纷呈,很难一致。但决策机关总可以从众多意见中择其有益之处有利于参考,此所谓“集思广益”哉也。另据报道,龙门风景区内,洛阳郊区龙门经济发展实业总公司投资一千万元建造“中华龙宫”。其内容是,主体部分为一个呈腾跃之势的庞大龙体,长150米,高吕米,身腔横跨9米,“居当今世界之最”。其中包括龙的起源、龙的衍变、龙的传说、龙的传人、龙的足迹、龙腾生人等场景。作为旅游,为了赚钱,在当今以经济为目的现实社会中本无可非议,但作为如“龙门石窟”这样一个既严肃、又高雅的世界级文物保护区内建造这种与石窟文化毫无关系的旅游设置大有欠妥之处。有识之上都已注意到在国内很多名胜古迹处,为了以赚钱为目的,相继建起了档次低、庸俗不堪的所谓“旅游新景点一,不但本身毫无价值可言,而且有损原来名胜的风采。就以“龙门石窟一为例,中国有关龙的传说之处不下几十个,但洛阳龙门决非以“龙一而传名四海,而实以石窟艺术而饮誉世界。所以在此大造特造以“龙”为主体的旅游场景,从长远眼光来看,决非明智之举。在一切名胜古迹处开辟任何新项目都下能仅从眼前的利益而毁坏原有的风貌,这在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实不为少。在我们这一代中决下可再犯植罪于子孙后代的蠢事了。若要在洛阳龙门风景区内开辟新旅游点,大可从石窟艺术的范围内去寻觅,而且大有文章可做。如建造“龙门石窟”艺术博物馆,可以把整个石窟按比例缩小,恢复其未破坏前的风貌,可以蜡人的形式塑造僧侣的经忏场面,配以声光效果,对于石窟各种造像的代年、内容做较详尽的解释,可以制作不同档次不同尺寸不同材质的石窟各种佛菩萨、金刚按比例缩小的造像作为商品出售,……。这样的工程可以总体规划,分批进行,严要求、高质量,不断扩建,不断充实,建成一个馆,开一个馆,寓教育于游乐中,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维护和增加了石窟的原有光采。站在文化和历史的高度来看,这样做,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每想到“龙门石窟一从她开凿伊始到今天,已经过风风雨雨一千五百年,迄今仍放射出熠熠光彩,这是多么的下易和难能可贵。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如何珍惜和爱护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华夏子孙应尽的责任。唐朝王昌龄有句:“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君”。王昌龄尚能为一人而仗义执言,下负知遇之恩,何况我辈深受三藏法乳哺育之恩,极得传统文化培养之情,对于佛教文化的兴衰利弊岂能不直抒胸臆,秉公而言哉;:尽管笔者人轻言微,所言之词无足轻重,但此实乃赤子之心也!由衷希望“龙门石窟”这一伟大宝库千秋万代永放光辉! 原载《内明》第26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