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香港佛教发展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香港佛教发展史

  一、香港简介
  香港位于中国东南部海岸的珠江口岸,是一个世界知名的现代化都市。它在东经一百十三度五十二分至一百十四度三十分,北纬廿二度九分至廿二度三十七分之间,除南面向中国海外,而东、北、西三面均毗邻中国大陆,共占有四百平方里的土地,并居住有居民约七百多万人口。
  香港大概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香港岛——面积有75.6平方公里,人口130余万,它是在1842年由中国清政府割让给英国的。
  (二)九龙半岛——有11平方公里的面积,和住有200余万的人口,乃是1860年割让的土地。
  (三)新界及离岛——新界土地连同大屿山等二百多个小岛有975.1平方公里,和290余万居民。该地乃在1898年由中国清政府租借给英国的,租期为九十九年,故将于1997年期满。在新界最南端的十二平方里被命名为新九龙,在新界的人口中占最庞大的数目。
  根据1984年9月26日中国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政府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国。
  住在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了大屿山各离岛的人口中,约有60余万人是佛教徒,比丘和比丘尼的数目均有二千多名,因此佛教徒比其他各宗教徒为数较多。
  二、香港简介
  佛教最初传到香港的年代,可以远溯到公元428年,其时在中国南北朝刘宋元嘉五年,传说当时已有中国僧人杯渡禅师(380—458)抵达香港,在新界的屯门青山和元朗夏村建立寺院,前者为杯渡庵(青山寺),后者有灵渡寺,现两者仍存,尚有古迹遗留下来。
  其后在明朝永乐年间,有锦田邓氏兄弟于观音山麓筑凌云静室,后改为凌云寺。至清代末年有大悦、顿条、悦明三位禅师从北方来港,在大屿山昂平设立大茅蓬,此乃宝莲禅寺之前身。
  从民国成立后(1911)至太平洋战争前(1941),香港已有不少佛教寺院建成,尤其是在“九·一八”事件(1931)前后,有不少内地名僧来到香港,在荃湾、青山、大埔及大屿山各处设立佛教道场,使香港佛教面貌大有改变。其显著者有下列各处:  
  (一)荃湾——有融秋法师之竹林禅院(1929),若舜法师之鹿野苑(1930),茂蕊法师之南天竺寺(1932)和茂峰法师之东普陀(1933)。
  (二)青山——净业林、弥陀阁、清凉法苑、安养精舍。
  (三)大埔——佛教大光园、定慧寺、半春园。
  (四)大屿山——法林、观音寺、灵隐寺、鹿湖精舍、法华净苑、莲池寺、善明禅苑。
  太平洋战争后(1945),香港复归英国统治,环境较为安定,而中国大陆方面,因为内战频仍,不少僧人逃难香港,顿使各寺院收单人数大增,其中以东普陀和竹林禅院为数最多。所以其时香港成为大僧云集之地,佛教蓬勃起来。其后各僧人个别发展,自设道场于郊区或市区,后者更形成香港都市佛教的特征,至此香港佛教面目为之一新!  在此时期,最为特出者,有中国名僧倓虚、乐果、定西三位大师应香港佛教知名人士叶遐庵居士之邀请,在荃湾弘法精舍创立华南佛学院,培育学僧,以三年为一期,共有两期结业,造就僧材数十人,分布香港、东南亚和美加各地。
  战后,香港各处所建之新寺院很多,著名的有下列各地的寺院:
  (一)沙田——浣青法师之西林寺(已拆)、月溪法师之万佛寺。
  (二)大屿山——妙智法师之延庆寺、圣一法师之宝林禅寺、宣化法师之慈兴寺、觉光法师之罗汉寺。
  (三)青山——洗尘法师之妙法寺、体敬法师之尸罗精舍、智梵法师之极乐寺。
  (四)粉岭——觉光法师之观宗寺。
  (五)西贡——宝灯法师之湛山寺、道行法师之佛光寺。
  (六)荃湾——永惺法师之西方寺、定西法师之东林念佛堂、复仁和尚之虚云和尚纪念堂、万心法师之福慧寺。
  (七)九龙——乐果法师之大佛寺(已拆)、河清法师之法藏寺。
  (八)香港岛——启明寺。
  三、佛教徒生活状况
  香港的佛教徒主要是弘扬大乘佛法,这是与亚洲南部的南传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不丹等专门信仰小乘(上座部)佛法相异的地方。大乘佛教注重于发扬自利利他的佛教精神,所以盛行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地区。大乘佛法包括了各种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法相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真言宗)。但是在香港的佛教徒修持净土宗和禅宗为数最多。唯最近期间,密宗发展甚为迅速,所以信徒逐渐增加。
  现在全港大概有佛寺、庵堂和精舍约三百多间,分布于香港、九龙、新界和离岛各地。香港的佛教徒不论是在家的和出家的都能够适应环境而修行,修持六波罗蜜,专心精进,自净其意,过着身心宁静和平的生活。
  佛教徒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是为佛教四众。根据中国传统的习俗,多数的佛教徒都是长期持素的,实施戒杀放生的慈悲行为,他们多数每天修习禅定(静坐),早晚念诵佛经,更时常参加讲经法会,研究佛法,及举行礼忏仪式。有时亦参加禅七或佛七等修静法会,年中亦有举行三皈五戒仪式。
  宝莲禅寺每三年传戒(具足戒)一次,授比丘和比丘尼出家戒,绍隆佛种。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则自从1971年起,每年都举行短期出家传戒法会,或授各男女居士八关斋戒及菩萨戒,希望佛教徒学习短期出家生活。
  四、佛化的教育
  由于过去三十年来,香港的人口大量增加,所以佛教的学校教育亦因此大为扩展,学生的数目共有十余万人;现有大专书院一间、研究所一间、中学十八间、小学二十八间、幼稚园十七间。这些学校分别由香港各佛教团体所主办,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津贴资助。学生的入学资格不分阶级和宗教背景,中小学课程均设有“佛学”,中学会考亦设有“佛学”一科。
  佛教的大专书院只有一间,名叫能仁书院,设立于1971年,院内设有文学、哲学、商学、佛学等学系,聘有专业教授,学生成绩优良。其后更增设哲学研究所和中国文学研究所,学生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
  佛教中学最先成立者乃佛教宝觉女子中学。该校原为小学,由何东爵士夫人张莲觉居士于1931年所创立,后迁往香港跑马地山光道巍然雄伟之校舍,遂扩展为宝觉女子职业中学,以造就女子职业人材。
  香港佛教联合会主办之政府津贴中学有十间,而最初成立的乃是佛教黄凤翎纪念中学。该校于1959年由政府拨地建筑,并附设有佛教黄焯庵小学。
  其他的中学有佛教大雄中学(1969)、佛教善德英文中学(1973)、佛教筏可纪念中学(1977)、佛教慈航中学(1977)、佛教叶纪南中学(1978)、佛教沈香林纪念中学(1978)、佛教觉光法师中学(1981)、佛教黄允畋中学(1981)、佛教孔仙洲纪念中学(1982)、佛教慧因中学(1987)、佛教慈航智林中学(1989),尚有一间何南金职业先修中学。
  由新界大埔墟佛教大光园主慈祥法师任校长之佛教大光中学乃于1965年由大光小学扩展而成,慈祥法师乃提倡佛教乡村教育之嚆矢,最初由收容失学儿童而成免费教育之义学,最后才被政府改为津贴小学。
  由妙法寺洗尘和金山二位法师创建之佛教内明书院和妙法寺刘金龙女子中学皆是位于青山蓝地妙法寺内,及新界妙法寺陈吕重德中学,均为政府津贴之女子英文书院,发展通材教育,十多年来,造就不少乡村知识人材。
  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除上述办有大专书院外,亦设立两间佛教书院(中学),一间在屯门之佛教慧文中学,另一间则在大埔之佛教慧远中学,亦是政府津贴之中学。
  香港佛教人士对于提倡教育很久以前已经实现,在政府未实施强迫小学教育之前,东莲觉苑、佛教大光园、香海莲社和佛教真言宗居士林皆设立义学,实施免费教育,后来都改为小学,可说是得风气之先。
  香港佛教人士创办的小学中,香港佛教联合会主办之小学有九间、佛教大光园一间、香海莲社三间、正觉莲社三间、道慈佛社四间、东莲觉苑二间、慈航净院一间、志莲净苑一间及青山佛教学校与耀山学校。
  至于幼稚园方面,香港佛教联合会有五间、香海莲社二间、慈航净苑一间、志莲净苑一间、清凉法苑一间、妙法寺两间、菩提学会五间。
  五、社会福利服务
  (一)医疗服务
  关于医疗服务方面,由香港佛教联合会主办之香港佛教医院已于1971年经香港总督戴麟趾爵士揭幕,开始启用。该院占有由香港政府拨出的十一万平方?的九龙乐富地区之土地作为院址,全院建筑费用连同仪器设备共达一千五百万港元。该医院有三百五十张病床,其中多数是由政府补助的低收费病床,用以便利一般贫苦大众。该院设有门诊部和专科门诊部,为市民提供廉价医疗服务。
  除了香港佛教医院之外,港九各地均设有佛教诊所数间,西医有沙田般若精舍西医诊疗所,九龙油麻地之法藏西医诊所;中医则有九龙新蒲岗之佛教慈济中医诊所,香港湾仔之佛教华夏中医诊所和新界荃湾之南天竺中医诊所。  
  (二)安老服务
  现今在九龙和新界各地,由佛教团体所主办的安老院和护理院有六间,收容老人总数约有五百余名,各院的管理方面由佛教僧尼负责,老人生活舒适,安享晚年。
  该六间安老院和护理院名称如下:
  佛教般若精舍于1955年主办佛教般若安老院,佛教志莲净苑于1957年主办佛教志莲安老院,此两间安老院乃由慈善家胡文虎先生捐款而兴建。
  香海正觉莲社于1966年创建佛教宝静安老院于粉岭,后又于1977年再设立佛教宝静护理院及佛教李嘉诚护理安老院,乃由该社社长觉光法师所创建。   
  荃湾东林安老院(1970)及清水湾慈德安老院(1976)分别由东林念佛堂和湛山寺所兴建,前者乃收容男性老人,而后者则男女兼收。
  而计划中的佛教安老院或护理院尚有两间,第一间是由香港佛教联合会所筹划,第二间则由香港菩提学会所筹办。
  香港佛教联合会则办有佛教沈马瑞英护理安老院、慈和安老院及老人中心四间。
  (三)幼儿中心
  香港之幼儿中心为便利一般职业夫妇,而提供托儿服务,使他们的孩童能在较佳的环境下得到适当的照顾和关怀,在心灵和身体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习惯群体的生活,踏进健康的途径。  香港佛教之幼儿中心现只有五间。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区总会于1981年初创立“世佛会慈氏育婴园”,受托由初生至二岁婴儿;另一间是在1985年设立的“世佛会黄绳曾幼儿园”,所内受托由二岁至六岁之儿童。前者为不牟利性质,而后者乃政府津贴之机构。
  另外有由世佛会港澳区会于1987年设立之“世佛会文殊幼儿园”。该政府津贴之托儿所可收托儿童一百五十名,为青衣岛及附近区域作出福利市民的贡献。该会又在九龙区设有“世佛会普贤育婴园”,在屯门设“世佛会真言宗幼儿园”,均于1994年完成开办。
  (四)佛教坟场
  香港佛教坟场位于港岛柴湾,乃香港佛教联合会请求香港政府划拨山地,筹款开创,于1963年完成建设而成立的。该坟场墓穴数约有三千,其中有属永久权益的,有些只有期限十年,期满可再续约。坟场内建有地藏殿,为死者家属作法事用途。
  佛教坟场内亦辟有骨灰龛数百个,为善信火化后作安厝骨灰之用。
  其他佛寺设有普同塔(骨灰龛)者有荃湾之南天竺和西方寺、九龙之法藏寺、大埔之定慧寺和半春园、沙田之般若精舍和慈航净苑。此乃响应政府鼓励港人死后实行火葬之举,亦即依照印度佛教之传统荼毗方法处理遗骸,可说一举两得。
  六、佛教文化工作
  (一)佛教期刊——在香港现已有十多种佛教期刊出版,其中最知名的有《香港佛教》和《内明》两种月刊。前者创刊于1960年,而后者则于1972年开始印行。
  其它的刊物尚有佛教法相学会之《集刊》、珠海书院佛教同学会之《梵音》、世佛会港澳区会之《佛友》、佛教法住学会之《法言》和《法灯》、佛教青年协会之《雷音》、香港菩提学会之《菩提》、普明佛学会之《普明》、法藏寺之《法藏》和香港佛教文化协会之《人间佛教》等。
  (二)佛教典籍——每年各佛教团体或佛教善信都出资流通许多佛教典籍和著述,其中多以中文为主,其重要者有:《大般若经》、《卍字续藏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太虚大师全集》、《虚云和尚法汇》、《倓虚大师遗集》、《大智度论》、《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大宝积经》、《法苑珠林》、《楞伽科解》、《佛典选要》、《瑜伽师地论》、《金刚乘丛书》十种及《佛教经论导读》(两辑二十种)等。其它的佛典则不计其数。
  1974年,香港学者韦达硕士将玄奘法师的《成唯识论》翻译成为英文巨构,并已经在港出版。译者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编译完成,这部译作已在世界各地高等学府流通甚广,备受学术界的赞扬。
  另一位香港的佛教学者陆宽昱居士,亦将多种禅宗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其中有《禅宗著述》(Ch'anandZenTeaching)等数种,在英国出版,在世界各地均告畅销。
  同时亦有一位英国人蒲乐道教授(Prof.JohnBlofeld)以前曾在港教学,现已定居泰国,已将大珠禅师及黄檗禅师之著述译成英文,并有多种英文著述面世。
  霍韬晦教授将安慧论师之《三十唯识释》梵文原本译成华文,于197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他更将香港教育司规定之佛学中文会考课程编成《佛学》一册,亦由香港中文大学印行,为各地中学作课本用途。
  1968年,香港大学更将李宾度氏(Mr.W.Liebenthal)的英文译本《肇论》重新印行,这本书是三论宗的重要典籍,乃研究空宗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以上各著作之印行,反映了香港佛教文化已逐渐在国际的地位上有优良的表现。
  (三)佛教图书馆——在香港已有八间完备的公开佛教图书馆,给予一般佛教知识分子作阅读用途。例如中华佛教图书馆(九龙界限街)、法藏寺图书馆(九龙油麻地)、佛教志莲图书馆(九龙钻石山)、佛教法住学会图书馆(九龙弥敦道)、菩提学会图书馆(香港铜锣湾)、日光佛学图书馆(九龙佐顿区)、宝筏图书馆(香港湾仔)、香港佛教图书馆(香港北角)等,都收藏有甚为丰富的佛教典籍。
  其他尚有许多各类型之“藏经楼”附设在各佛教寺院中。   
  (四)佛典书籍流通——在香港印刷佛经和流通佛典的处所有多间,最著名的有“佛经流通处”(香港北角)和佛学书局(香港铜锣湾)。每间备有佛教书籍数千种供佛教徒流通,同时亦备有大小佛像、念珠、录音带和纪念品给人们选择采购,更有代善信印刷佛教经书等业务。
  (五)佛学班和讲座——佛学班乃为一般初学者而设立,引导佛教徒学习和深造佛学之需要。办理最优良和历史最悠久者为三轮、世佛和法相之团体所主办之佛学星期班,创立于1962年,已有三十多届结业生,成绩斐然!
  其他主办佛学班之佛教社团有:金刚乘学会、中道学会、香港菩提学会、香港正觉莲社、法雨精舍、佛教青年协会、普明佛学会、法藏寺、慧明精舍、佛教法住学会、明珠佛学社、妙宝经堂和觉妙精舍等。由此可见,在最近之十年间,研究佛学之青年大有增加,对佛教的将来将会有明显的影响。  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和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在十多年前已经开设佛学课程,一直持续到现在。讲授者有罗时宪、霍韬晦、李润生、黄绳曾、叶文意、吴汝钧等佛教学者,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学佛学的机会。
  佛学讲座比较佛学班较为专门,时间可以伸缩,有举行一次或多次,甚至一年半载,亦是同一题目,地点多数在大会堂或太空馆,有些在佛学团体本址,比较有学术性,属于专修科目。例如明珠佛学社举办之佛史班和经论班,法住学会之讲经会和佛学课程,法相学会之成唯识论讲座,觉妙精舍之楞严经班,东莲觉苑之法华经会等都是。  
  (六)静坐班——此为修行的方法之一,对于一般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又称为“禅定班”。所以不论出家和在家之佛教信徒都应要早晚实行静坐的,可惜现代的人却强调此乃有益身心的一种运动,是治病和求长寿的一种健身方法,可说是本末倒置了。
  举办静坐的佛教团体有:金刚乘学会、三轮、世佛、法相佛学班同学会、佛教天台精舍和佛教法住学会等。   
  (七)周日念佛会——通常每周举行一次的念佛会多数是在净土道场举行,这也是佛教徒每周能利用这个时间专心一意去念佛,所谓“净念相继”的修定方法,如果持之有恒,则对于临终时往生西方是一种保险法。
  举行周日念佛梵呗之佛教社团有:香港正觉莲社、香港菩提学会、三轮佛学社、法雨精舍、妙法精舍、香海莲社和法喜莲社。
  (八)视听弘法——由于近代的科学发达之速令人惊异,摄影技术、传播技巧都一日千里。电影、幻灯、音乐、电视、演剧、录影都成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现代人利用这些成就,满足了视听之娱。  
  佛教的弘化在这方面落后于其他宗教自不待言。虽然过去电影和电视方面有“释迦佛传”、“观世音”、“达摩大师”、“鉴真东征”等影片出现,但都是商业性的产品,所以与历史的真实大异其趣。
  三轮、法相、世佛佛学班同学会每星期日在香港电台的广播佛理“空中结缘”,自1981年开始播放以来,受到广大听众欢迎。
  佛教青年中心在保贤法师的领导下,自创立以来,即有演剧、音乐、舞蹈和歌唱的演出,深得各方赞许。
  明珠佛学班同学会亦曾摄制多套的幻灯片,例如“释迦牟尼佛传”和“六波罗密”,成绩令人满意。在上届“此岸彼岸”的弘法活动中,他们亦曾制作一些佛教福利机构的活动幻灯片,在会场放映,亦收到预期之效果。  
  香港佛教视听中心亦制作佛教演讲及佛乐录音带多种在市面流通,颇受欢迎。
  七、佛教青年
  近年来,占有香港人口百分之五十的青年运动,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已有积极的发展,而佛教青年方面亦有蓬勃的兴起现象。从香港佛教青年会和中华佛教青年会同在二十年前成立后,陆续在香港出现的佛教青年团体则有佛教青年中心、佛教青年协会、佛联会之佛教青年团和佛教真言宗居士林青年团。
  由佛学班结业同学所组织的有三轮、法相、世佛佛学班同学会、明珠佛学班同学会、菩提学会佛学班同学会。
  由大学、大专或中学同学组织的青年会有: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佛学会、能仁书院之明心佛学会、珠海书院佛学会、大光中学佛学会和维多利亚工业学校佛学会。
  青年是未来社会的领导人物,佛教方面亦不会例外,所以培植青年佛教徒作传灯人是当前的重要责任;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事。
  多年来,他们为佛教青年谋取福利,不遗余力,而且在推动香港佛教活动,例如联合举办第一届“此岸彼岸”弘法大会,贡献了不少力量,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八、佛教团体
  香港佛教社团之组织,最初是在1916年,有潘达微、陆逢仙、吴子芥、卢家昌、陈静涛、罗啸嗷等共同组织佛学会,研究佛教教理,开香港佛教居士创立会社之先河。
  到了1926年,一群佛教真言宗的男居士在香港大坑光明台创立香港佛教真言宗居士林,发起人是胡毅生、王弘愿、莫干生和黎乙真等居士,而香港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则于1930年成立。
  1928年,有一群净土宗的佛教徒,在九龙成立一间“哆哆佛学社”,盛弘净土。翌年,由何东爵士夫人张莲觉在香港新界青山创办一所女子佛学院,至1935年迁往香港跑马地之宏伟壮观之东莲觉苑,由张莲觉为苑长,并组织董事会,成为莲宗道场。
  1931年,港岛名流陈廉伯、陈静涛、刘德谱、邓介石、李公达、周佛慧、王学仁和高浩文等共同组成“香港佛学会”于香港坚道,邀请佛教大德宣讲佛经,又发行《香港佛化》季刊和开办平民义学。
  另一间弘扬净土的团体“香港菩提场”于1933年成立,由觉一、可人及苇庵法师担任主持,地址在香港跑马地。同年有李公达居士亦于跑马地成立“香海莲社”,请宝静法师任社长。以上便是香港佛教社团在日本占领香港前的概况。
  香港自太平洋战争后,逐渐恢复繁荣,由当时的六十余万人口,在五年的时间内,已发展至二百五十万。而信仰佛教的市民,也有激增的现象,加以内地又有难民涌到,其中也有不少是佛教徒,于是佛学会、精舍和佛教团体陆续成立,数量十分可观。直到现在,香港的佛教社团已有一百多个,可说是洋洋大观!
  兹将各佛教组织之性质分类如下:
  (一)属于国际性者——已经参加国际性之世界佛教友谊会为会员者有三间:有(1)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区总会,(2)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和(3)香港佛教联合会。
  后两者更加入世界佛教僧伽会为会员。
  (二)属于比丘尼组织者——有(1)东莲觉苑,(2)佛教大光园,(3)般若精舍,(4)慈航净院,(5)志莲净苑。
  (三)属于净土宗者——有(1)香海莲社,(2)香海正觉莲社,(3)普慧莲社,(4)弘化莲社,(5)妙法精舍,(6)楞严精舍,(7)法雨精舍,(8)法喜莲社,(9)福慧精舍,(10)香港菩提学会,(11)道慈佛社,(12)华严莲社,(13)慧明精舍,(14)香港佛光协会,(15)千华莲社,(16)天台精舍,(17)觉妙精舍,(18)灵山精舍,(19)法华精舍,(20)宝光精舍,(21)楞严学处,(22)天童精舍,(23)佛教愍生法师纪念基金会,(24)佛教护生会。
  (四)属于密宗者——有(1)香港佛教真言宗男居士林,(2)香港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3)金刚乘学会,(4)香港佛教噶玛迦珠法轮中心,(5)诺那精舍,(6)莲华佛社,(7)密乘佛学会。(五)属于学术性者——(1)三轮佛学社,(2)明珠佛学社,(3)佛教法相学会,(4)佛教法住学会,(5)中道学会,(6)普明佛学会,(7)法轮会社,(8)净基佛学会,(9)弥勒佛学社。
  (六)属于讲经性者——(1)香港佛教讲堂,(2)光明讲堂,(3)妙宝经堂,(4)圆明讲堂,(5)佛香讲堂。
  (七)属于外国佛教组织者——(1)韩国佛教香港协会,(2)香港佛教日莲正宗,(3)韩国秀峰禅院。
  (八)属于团体组织者——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
  各佛教社团虽然性质不同,但是在弘扬佛法、服务社会和提倡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各尽其能,不遗余力。例如合办此届“此岸彼岸”弘法活动,就是团结合作最佳的表现。
  九、结语
  处于现在太空时代,科学进展,一日千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已甚为缩短,而人民与人民的关系亦更为密切。因此,全球人类共同息息相关的情况,已毫无疑问。互助合作已成为全世界人类不可缺少的因素了。
  近年来,香港佛教的建设亦有很大的发展。例如大屿山宝莲禅寺在1970年开始筹划,在大屿山木鱼峰建造青铜天坛大佛,成为最大的一座佛像,终于1995年完成,雄峙大屿山巅,为香港佛教特色。
  其次,九龙钻石山重建大雄宝殿,全部设计及材料仿效唐代寺院用木材建成,工程尚在进行中,亦是香港佛教之伟大成就之一。
  况且,香港是一个世界著名的都市,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世界性的会议亦经常在香港举行。例如1970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曾主办一次世界佛教弘法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二百七十余名代表参与盛会,会议十分成功。
  香港佛教团体亦时常派遣代表团代表香港出席各地世界性的佛教会议,最显著的有世界佛教友谊大会及世界佛教僧伽大会的举行。佛教法住学会亦举办多届国际佛学研讨会,参加者有来自世界各地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佛学家,提高了香港的佛教徒地位,作为改进香港佛教的情况,与世界的其他佛教组织齐一步伐。
  香港的佛教弘法活动,亦推广范围至新界各卫星城市,例如沙田、大埔、元朗、上水、屯门、青衣各离岛市郊,获得广大民众欢迎,而有多次弘法大会假座香港红勘体育馆举行,每次观众有一万人参加。而于未来香港回归祖国祈福大会将会假座香港铜锣湾大球场举行,将有观众四、五万人出席。可谓佛法甘霖遍洒香江。因此吾人对于香港佛教前途,充满信心,为香港社会和世界和平而庆幸。

 
 
 
前五篇文章

天宁宝塔:处处流淌艺术之美

乐山大佛文化之谜

记著名佛门书画家圆霖大师:艺苑巨然佛门弘一

二战后的亚洲佛教

三里庵及合肥老城的庵庙

 

后五篇文章

佛教的经济学观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宋元明清佛教史

祭祀舞蹈和廷宴享舞蹈

广元石窟寺佛教造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