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梵净山佛教四十八觉庵寺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梵净山佛教四十八觉庵寺院
  梵净山除了四大皇庵外,还有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香客称之为“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其实其他庙宇不止于四十八座。
  除金顶以承恩寺为中枢的寺庙群(释迦殿、弥勒殿、观音殿、通明殿、九皇殿、接应殿、药王殿)外,在山麓、山脚还修了不少寺庙,称之为“脚庵”或“觉庵”。由于梵净山海拔高,冬季大雪封山,僧众难以生活,山顶上的佛门弟子就必须到“脚庵”越冬,夏季才上山。皇庵、脚(觉)庵,山上山下联成一个整体。
  明清时期梵净山地区佛教四十八脚庵:
  1、太平寺。太平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的印江境内木黄镇昔坪村盘龙田的亭子坡上。其前身是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观音阁。清光绪12年改建成寺,更名为太平寺,是梵净山八大脚(觉)庵之一。其大殿7间,两边厢房各2间,右侧观音堂3间,全木结构。寺庙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1975年大殿及厢房被折毁,仅余观音堂。1982年,住持僧慧松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书呈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得到各级支持,省宗教局拨款15万元在原址重修大雄宝殿及两侧厢房,大殿面阔14米,进深8米,砖混结构,殿内供奉释迦、阿难、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泥塑神像。
  太平寺历来是尼姑庵,她们一边拜佛诵经一边坚持生产劳动,自食其力。
  2、钟灵寺。钟灵寺位于梵净山西麓永义乡大园址村,距金顶12公里,距护国禅寺3公里的大狮子岩上部,是西线登山的必经之地,是游客中途息歇的场所。钟灵寺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建筑占地两亩有余,有正殿、厢房、寮房。寺后是高大的乔木林,绿荫掩映,寺前一片毛竹林,翠竹青青,寺后侧一汪清泉,遗址内有石墙、石佛造像和残碑。
  3、白云寺。白云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海拔2153米处,距金顶约十公里,原名天恩寺,又名接引殿,明万历四十六年(1816年)敕建,清道光八年重修(《松桃厅志》载)。白云寺毁于何时现无资料可查考,仅存遗址。遗址内有破败石屋1间,正殿阶沿、台阶、残墙等依然可辨。
  4、朝阳寺。朝阳寺位于梵净山东北的江口县德旺乡红光村朝阳山上,寺以山名,是梵净山八大脚(觉)庵之一。朝阳寺始建于明万历时期,清咸同年间毁于兵燹,光绪7—15年重建。原寺为高封火墙四合院式建筑。正殿5间,通面宽19.11米,进深9.1米;左右厢房各两间,面阔6.4米,进深4.3米;下殿5间,面阔19.11米,进深5.77米。整个建筑占地409.5平方米。现寺院建筑保存比较完好,正殿竖碑两方。
  5、坝梅寺。坝梅寺位于梵净山东南麓今江口县德旺乡的坝溪和梅溪之间。始建于明初,原名承恩堂。
  坝梅寺是梵净山明代八大觉庵之一,几建几毁,清咸丰五年,赵(子龙)作乱,据山以叛,竟将诸寺烧毁,片瓦无存。同治九年隆参加和尚经四方募化再次修复。清光绪元年,马鞍山刘满作乱,到处劫杀,寺庙再次遭劫而毁。光绪二年后匪患平息而再次复建。1958年因失火烧毁,仅存遗址围墙山门和数十株古树。
  坝梅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梵净山历代高僧性佛天恒、敏树如相、天隐道崇、密空、证党修禅、月盛全禅、月意参禅、松青、应方等大禅师曾住锡圆寂于此。坝梅寺计有六面三层六角攒尖顶式和尚石墓塔13座,碑碣三方,异1966年破四旧时大多被捣毁,现仅存月意禅师、密空和尚和严兴和尚墓塔3座。
  6、天马寺。又名永兴寺、永兴堂。位于梵净山东北麓的乌罗镇双凤山下,距金顶40公里。据《松桃厅志》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僧毁墨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再次重修,四个四合院相连,层层迭迭、依山就势、规模宏伟。民国十八年后两次拆迁,寺观佛像尽毁,遗址仅存100余平方米,现存残碑一方,铸于明万历元年的铁钟一口。
  7、洞德寺。洞德寺位于永义乡张家坝杨家厂月亮坝。该寺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6年),是梵净山八大脚(觉)庵之一。距护国禅寺7.5公里。原建有大殿、厢房,占地2亩有余。清咸同年间被毁,道光七年重建。由于地处梵净山山脚,为往来香客息宿之所,建国初正殿被毁,仅余厢房3间,有石碑数方均已断残,为建庙之功德碑。
  8、香山寺。香山寺位于江口县双江镇粮食局宿舍旁,修建时间和规模无资料可考。现存高封火墙四合院式建筑,占地3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寺门、天井、正殿。据梵净山和尚墓塔和碑碣载,在明中叶至清时期,许多禅师都曾在香山寺受戒为僧,如天庆寺的福圆满、天池院的海阔慧惺,毗寂楚岳都是“香林嗣法”弟子。清顺治时香山寺住持圣符道越禅师威望很高,使香山寺成为梵净山地区的传戒寺庙,梵净山天池院海阔慧惺和尚墓碑(1662年)中有载:“思唐王公镇台请师圣符,符乃破山明祖三世孙也”可以佐证。
  9、朝阳寺。朝阳寺位于松桃大路乡岩洞村,始建于清顺治二年(1646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印邑翰林代锡之改为白云洞,次年代再次云游改为“白马洞”。镌刻“白马洞”三字在洞门前。文革中庙毁,存遗址。
  10、观音山寺,位于江口闵孝镇红石,始建年代不祥。
  11、水源寺,位于江口凯马快场,始建年代不祥。
  12、法华寺,位于江口太平河,始建年代不祥。
  13、回香阁,位于江口回香坪,始建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光绪六年重修。
  14、罗蒋寺,又名罗江寺,位于江口闵孝镇高峰村,始建年代不祥,现存遗址。
  15、回龙寺,位于江口双江镇,始建年代无考。
  16、云落寺,位于江口闵孝镇,始建年代无考。
  17、青龙寺,位于江口鱼坳,始建年代无考。
  18、鱼泉寺,位于印江木黄凤仪村,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现存木结构寺庙3间。
  19、兴隆寺,位于印江木黄镇凤仪村,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现存遗址。
  20、过江寺,位于印江新业乡芙蓉坝,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现存遗址。建于
  21、回龙寺,位于印江新业乡木社,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现存遗址。
  22、觉华寺,位于印江新业乡芙蓉坝,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早毁,现存遗址。
  23、江口寺,位于印江新业乡,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现存遗址。
  24、兴隆寺,位于印江新业乡芙蓉坝,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现存遗址。
  25、海马寺,位于印江新业乡,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656年),现存遗址。
  26、青微寺,位于印江新业乡落坳村,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现为开放寺庙。
  27、天津寺,位于印江木黄镇,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现存遗址。
  28、诸天寺,位于印江木黄镇李家沟,建于清康熙二年(1623年),现存木结构正殿3间。
  29、行祠庙,位于印江木黄镇娄贯村,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83年重建,现存木结构正殿3间,厢房2间,龙门,为开放寺庙。
  30、行司庙,位于印江木黄镇金厂村,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现存遗址。
  31、迎恩寺,位于印江合水镇新场,建于明永乐元年(1404年),现存遗址。
  32、落佑寺,位于印江合水镇新场,始建年代不祥,现存遗址。
  33、石万庙,位于印江合水镇新场石万村,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现存遗址。
  34、太平寺,位于印江朗溪镇坪柳村,始建年代无考,1958年毁,现存遗址。
  35、圆通寺,位于印江朗溪镇,始建于明代永乐三年(1403年),1960年毁,现存遗址。
  36、回龙寺,位于印江朗溪镇孟关,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8年),1994年重建,砖混结构,正殿3间,两侧厢房各2间,为开放寺庙。
  37、莲花寺,位于印江合水镇莲花穴,建于清道光年间,1953年毁,现存遗址。
  38、镇江寺,位于印江永义乡慕龙村,始建于明永元年(1400年),1966年毁,现存遗址。
  39、大坳寺,位于印江永义乡张家坝,始建年代无考,1951年毁,现存遗址。
  40、地母庙,位于印江永义乡苏家坡,建于清代,1951年毁,现存遗址。
  41、观音阁,位于印江罗场乡左坪村,建于清光绪6年(1880年)现存正殿3间,两侧厢房各2间。
  42、大兴寺,位于印江新寨乡乐洋村,始建年代待考,现存木结构正殿3间,左右厢房各2间,对厅5间,解放后曾作村公所,学校,供销社,大队办公室,现保存较好。
  43、龙津寺,又名龙兴寺,位于印江峨岭镇甲山村中寨口,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占地2000平方米,原建有观音殿、厢房、僧房、客房,建国后为龙津粮站,现部分建筑尚存。
  44、西岩寺,位于印江峨岭镇甲山村,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7年),明嘉靖年间重建,毁于兵燹,清康熙十九年再建。明代道人张三丰曾云游于此,以手指镌刻“山水奇观”四字于石壁。
  45、玉泉寺,位于印江峨岭镇坪兴村观音沟,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原建有正殿、后殿、观音阁、厢房,占地500平方米。建国初期拆毁,现建有砖木结构正殿3间,由于环境清幽,是县城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46、中山寺,位地印江峨岭镇桶溪村与黔江村之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嘉庆二年(1796年)重建,是县城郊最大的寺庙,1958年拆毁。
  47、天池寺,又称“罗池寺”,位于印江新寨乡善都村,始建于清咸丰五年,光绪二十七年(1847年)扩修,建有上殿、下殿、观音殿、仁义堂、进斋堂、厢房、对厅、山门计20幢,80间,供各类佛像菩萨150尊,规模宏大,建国前拆毁。
  48、青云寺,位于印江新寨乡云半村,始建于明嘉庆三十八年(1560年),建有上殿、下殿、两侧厢房,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建,建国后一直作学校用,文革后期拆毁。
  (感谢印江自治县民宗局杨再荣同志提供的宝贵资料)

 
 
 
前五篇文章

梵净山佛教四大皇庵寺院介绍

珍鬘法宝正史本生

佛教伦理与交易道德环境的优化

佛教的生态伦理与和谐社会

“相”与“象”之辩——熊十力哲学的运思趋向

 

后五篇文章

基进生态学与佛教的环境(上)

人才优秀与制度文明——佛教良好公众形象的标志

在传统与现实交织的风景中前行

重新认识商人在佛教的传播

从佛教建筑中国化的形成得到的启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