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思想风格——佛教寺院建筑的主导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思想风格——佛教寺院建筑的主导
  释宽谦
  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实录暨论文集
  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1998年出版
  131-148页
  --------------------------------------------------------------------------------
  131页
  摘 要
  思想风格是由深厚的佛学涵养,日积月累甚至是宿植善根
  因缘所蕴涵,对佛法深契相应,这股真理、生命的活水源头,
  自然形成信仰的愿力。
  于是经过戒、定、慧三学的熏修,六度万行菩萨道之实践
  ,自然产生不同于世俗人之气度及风格,这也是修行者统领大
  众的本事。为统领大众,传达佛法,学习、信仰佛陀所构筑的
  空间,就是寺院建筑。因此,佛教建筑的精神义涵,不仅是修
  行者个人的思想风格,而且更是整个寺院僧众达成共识的思想
  风格。
  根据寺院的思想风格,进行使用机能的分析,才能掌握寺
  院的特性、风格,寺院建筑的型态是自然成长出来的,而且是
  能反应思想风格及佛法的,那才是上乘之作!
  本文试论由思想风格,进而使用机能分析,最终产生建筑
  型态而必然反应思想风格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风格(ideological style)、使用机能(function)
  、佛教寺院建筑(buddhist architecture)、
  建筑型态(building type)
  132页
  一、思想风格
  佛法认为人的福报或者业障的来源是由于身、口、意三业
  之造作善恶而来,尤其三业中,是由意业领导口业及身业。而
  意业之修正自然会影响口业之言语,身业之行为造作,意业可
  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同样的,佛教寺院建筑之形成,其佛
  法的思想理念是最重要的主导。当道场一旦面临建筑问题时,
  必定有其过去背景因缘,现在主事者之理念与动机以及对未来
  之展望。这往往是使用者(僧众)经常忽略,而没提供给设计
  者(建筑师),以至于设计者毫无概念的部份。因此在沟通上
  可能很快即落入现实环境上,使用机能、空间甚至造型的考虑
  ,缺乏最重要的精神意涵上的大前题,那就如同在修行的道路
  上,只知道在语言上、行为上去作种种规范,却忽视了意念上
  的端正,效果是很差的、短暂的,不究竟的、不彻厎的,很容
  易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境当中。所以首先主其事者,
  必须对道场的历史传承道风,先有一番探讨理解,将有助于对
  当前建筑的动机与心理有所修正,同时对将来的发展也能有正
  确的导向,等于给予佛寺建筑成长的生命力。
  现在以本常住法源寺为例,作实务之探讨:
  (一)背景因缘
  本常住之开山和尚为一代高僧斌宗大师,大师礼拜妙禅老
  法师为师,老法师亦为一代高僧,传弟子觉心法师。试就此三
  位高僧,以探索本常住思想风格之形成,确实有其深厚的背景
  因缘。
  1.妙禅(闲云)法师 (1886~1965年)  新竹县人
  妙禅法师字闲云,其父亲万史公以医术著称,为极具名望
  之士绅。法师自幼入私孰进学堂,接受中国正统思想教育,少
  年时曾师事琴诗书画名家张采香,并专研雕塑。及长为探寻佛
  门真理,弃儒供佛,渡航神州,礼福建兴化后果寺住持良达上
  人为师,并在雪峰掩关三年精研佛理,后五年则遍历中国名山
  古剎,尽悟佛学精髓。
  民国19年只身远赴日本, 以深远的佛学理论及超人的见识
  ,获京都临济宗大本山馆长授与开授使之职,并荣任南瀛佛教
  会(日据时代台湾佛教最高的团体机关)教师乙职,航空公司
  尚以半价机票礼遇之。
  归台后,以良达上人之名为开山主,创建宝觉寺于台中。
  后应邀担任台北圆
  133页
  山镇南学林汉文教授及其高等布教讲习会之讲师。
  妙禅法师创建佛寺及亲塑佛像经确认者有:
  民国 初 年 狮头山 金刚寺及水濂洞
  民国 11 年 北 埔 金刚寺
  民国 19 年 台 中 宝觉寺
  民国 29 年 新 丰 凤山寺
  民国 43 年 重建北埔金刚寺
  妙禅法师所开山之寺剎,佛像皆均由其亲塑。在台湾享有
  盛名的塑佛名师,俗称阿技师的彭云技,即是法师的高徒。
  法师佛门下徒众极多,堪称法将者有:
  台中中天寺荣宗法师,桃园金刚寺玠宗法师、员林佛导寺
  能宗法师,新竹法源寺斌宗法师、东势明山寺进宗法师、阿莲
  光德寺贤宗法师、雾峰慈觉院雪宗法师、南洋弘宗法师等等,
  其中以斌宗法师最为杰出。
  民国54年妙禅法师坐化于北埔金刚寺,享年八十。法师一
  生琴棋书画、 医理、塑佛无一不精,由儒入释后,精研佛理、
  精通楞严、法华,且善解说,并至全省弘法。足迹遍历中国大
  陆、日本、印度、南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建寺院并遍
  传弟子弘扬佛法,对台湾佛教界的影响极其深远,不愧为台湾
  近代史上的一代宗师。留有所塑佛像、书、画,极多散见各寺
  院中,可惜寺院对书画保存观念欠缺,加上寺院改建,与住持
  之更换,致大量疏失,如今存世者不多,另因法师熟悉佛门各
  式礼仪,曾于民国51年编辑「佛门常用仪式轨范」乙书, 留传
  于世,为许多寺院所珍藏。(注1)
  2.斌宗大师 ( 1910年~1958年)一代高僧 鹿港人
  大师少时聪颖过人,能诗文。深感「功名富贵如浮云」,
  礼闲云禅师出家。三年后,结茅独居于汴峰,被誉为「诗僧」
  ,并精研法华、楞严诸大乘经典及教义。23岁内渡参学,参访
  虚云老和尚,从圆瑛老法师受具足戒。参学天台,研究四教仪
  ,于三年内熟读大藏精义。抗日战争爆发,回台途中,于梅溪
  佛学院讲【楞严经】。
  归台后,即南下龙湖庵讲【地藏经】,首开台湾僧人讲经
  说法风气,转变「应酬佛事」为「研究经法」。日后,于龙湖
  庵、雾峰灵山寺、中坜元化院、狮头山劝化堂、台北蓬莱国校
  礼堂讲【阿弥陀经】,于屏东东山寺、台中宝觉寺、
  134页
  新竹净业院讲【金刚经】,于斋明禅寺讲【心经】,于台北净
  土宗布教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于北投法雨寺讲【无量
  寿经】,于新竹佛教支会、狮头山元光寺讲【地藏经】,于新
  竹本愿寺、屏东东山寺讲【楞严经】。
  民国33年创立新竹法源寺,设立「佛学高级研究班」、「
  南天台佛学研究院」,创立南天台弘法院、法济寺于台北。
  法师是解行并重的高僧,民国47年示寂,得舍利甚多。着
  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楞
  严义灯】、【云水诗草】、【烟霞吟稿】、【雪窦游记】、【
  山居杂咏】。一生讲经说法、著书立说为主,书法及诗词著称
  ,为法源寺立下风格典范,为后代所应依循学习。
  3 .觉心法师 (1923~1987年) 台南盐水人
  觉心法师与斌宗大师于1940年,相遇于日本歧阜县美浓清
  泰寺,因钦佩仰慕上人庄严大德,同年七月随之归台,是后归
  依为上人弟子,得以赐号觉心。此后印心、觉心二师未尝远离
  上人左右,追随上人到处说法。(注2)
  觉心法师早年游学于日本,巧遇斌宗大师而回台跟随,并
  于民国30年代赴福建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直至民国47年斌宗
  大师圆寂,未尝离其左右,在佛学上亲炙大师受业学习,佛学
  奠定相当基础。斌宗大师示寂后,觉心法师殷念师恩,遂建斌
  宗上人舍利塔,又名「华藏宝塔」。
  由此因缘,除了法师本来就雅好美术、品味不俗,惮思竭
  虑于塔之美化,现即可从塔之整体及细部可窥得一二。难以想
  像以当年台湾仍处物质相当贫乏之际,但是在质量上却能如此
  要求。更可贵的是法师遍访名师,终于与杨英风大师于民国50
  年,相遇于日月潭教师会馆,恳切邀请杨大师为法源寺塑造佛
  像。 两人年龄相仿(法师长2岁)皆是生长于日本人统治下之
  台湾环境,却都曾留学日本,并又都曾参学于中国大陆,正值
  壮年期之社会中坚而精英分中,由相遇相知而相惜。相互吸收
  、学习对方之所长,互补不足,而进行着佛教艺术之交流。
  民国50年初,斌宗大师时期之木构造房舍倒塌,觉心法师
  进行大殿之兴建,由于经费结倨,盖盖停停,前后达九年之久
  ,却也从不忽略对材料、质量之讲究。民国52年杨大师由于岳
  母发心,义务完成大殿水泥仿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图1)
  及彩面磨石子地面「法界须弥图」,和华藏宝塔内二楼「地藏
  菩萨像」水泥浮雕,及三楼「释迦牟尼佛」与菩萨飞天背景水
  泥浮雕,皆由觉心法师传达佛法思想,藉杨大师艺术创作之造
  诣,为当年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尤
  135页
  其是「法界须弥图」更是含藏深厚之佛法义理。觉心法师以其
  佛学及美学之素养,自得其乐于佛教艺术、书画、音乐的领域
  ,而乐此不疲。
  民国64年,本人因为准备大学联考,挂单法源寺一个多月
  ,曾聆听法师所收藏之日本交响乐团演奏的「涅盘」唱片,非
  常感动,真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十多年来一直遍寻不着,甚
  为遗憾。
  民国六十年代,法师因台北弘法院信众协助完成法源寺大
  殿工程,反而得经常住锡台北弘法院,法源寺空有其建筑物却
  苦无寺众,遂于民国67年聘请新竹万佛寺悟禅(仁慧)法师、
  真理法师及悟健法师,住锡本寺,主持理法务。数年间度众日
  增,房舍不敷使用,于民国70年仁慧法师率众兴建后栋法堂及
  住众寮房,历时三年完成。(注3)
  民国73年,杨教授完成后栋法堂三楼之水泥制「毘卢遮那
  佛」及背光。民国75年,宽谦礼觉心法师披剃出家,第一年内
  以书法抄经,调摄身心,并重新整理常住信众数据,自行研读
  佛学。
  民国76年2月,觉心法师圆寂,男众弟子星散,剃度弟子唯
  宽谦一人随侍在侧。但宽谦甫出家一年,最后由寺众推举已为
  法源寺竭尽心力近十年之仁慧法师,担任法源寺现任住持,自
  此之后,法源寺成为女众道场。
  4.仁慧法师 现任法源寺住持 (1928年~)
  法师剃度出家于新竹万佛寺,民国67年随师兄弟真理法师
  、悟健法师,由觉心法师聘请为当家师父,主理寺务迄今。万
  佛寺为台湾典型保守而传统的寺院,三位法师必然将其道风及
  生活习性带至法源寺,唯真理法师能居于台湾传统佛教与中国
  大陆传来正统佛教间的调和。例如台湾的鼓山调与大陆的海潮
  音,在法会梵呗唱念的庄严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当时有寺众
  真义法师,由华严专宗学
  136页
  院学得海潮音之传,觉心法师因为有人能教导寺众,坚持法会
  采用海潮音,当时引起很大的冲突。还好真理法师极力维护,
  不惜放弃早已熟悉多年的鼓山调,从头学习起,也才促成法源
  寺现今的梵呗唱念都还能保持正板正眼的海潮音,确属不易。
  (二)转型的因缘条件(承先启后,落实现在)
  法源寺法脉之三位和尚,虽皆地道台湾僧人,但都曾留学
  日本、参学大陆,自有其一脉相承之背景因素,三位不仅具深
  厚佛学基础外,「斌宗法师自小天资过人,熟读诗书专长于书
  法,年轻时已是有名之诗僧,其上人妙禅法师亦精通书法、绘
  画、建筑、雕塑。弟子觉心法师对艺术之追求更为积极,为了
  建设法源寺不惜遍访名师,跟随杨英风大师之足迹。一僧一俗
  结下数十年亦师亦友之深厚情谊,维系其间的或许就是佛法与
  艺术理念之相契相融吧!」(注4)
  日据时代,台湾在日本统制下受到殖民式的洗礼,佛教成
  为葬式佛教,眼光狭隘,不讲究质量,没有佛法思想,是过去
  台湾僧人普遍的现象。幸好有人挣超越这分局限,吸收到泱泱
  大国的民族特性,正统的讲经说法传承佛教思想,眼界宽广又
  能追求质量的方式,在当时的台湾是可贵的,也是少数的。
  如何由少数参学大陆学僧而影响多数典型台湾僧众,已成
  为过去的问题,因为大陆的沦陷,来台的法师逐渐增多,带给
  台湾佛教界一个更正统、更广大的世界,自然地解决了这个问
  题。这在法源寺的发展过程中亦看到了痕迹。
  然而现在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再由传统中国式的佛教,转
  换成契合现代的佛教了。佛学泰斗印顺导师很明确地指出「契
  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是适应现代现实中,不违佛法的本质,振
  兴纯正佛法的最正确方向。
  宽谦出生于艺术气氛浓郁的家庭中,熏习艺术涵养,又具
  宗教倾向,毕业于淡江大学建筑系,跟随杨英风大师工作五年
  后,礼拜觉心法师披剃出家。为纪念先师而创立“觉风佛教艺
  术文化基金会”,并整建「觉园」。美化庭园,整理塔院及设
  置杨大师艺术品「三摩塔」、「天地星缘」于庭园中,华藏宝
  塔一楼重新整修,增设一幅杨教授「地藏王菩萨像」花岗石壁
  面金线雕,约于最初出家三年间完成。宽谦除了参与传统法会
  外,不断举办各种文教活动、展览会、冬夏令营、佛教艺术研
  习营、佛学讲座,主动与社会人士、学者、学生作密切之互动
  。于民国八十年在新竹市区,设立「法源寺别苑」;并于民国
  八十四年,在台北市创设「觉风学苑」。长年不辍的佛学及佛
  教艺术讲座,是以办教育的理念与精神来支持办理的。(图2)
  137页
  因为法源寺法脉:妙禅法师、斌宗法师、觉心法师三位法
  师,原本即具有深厚佛学基础,表现于无形的思想理念,就是
  讲经说法、著书立说。而表现于有形的图像,就是书法、绘画
  、雕塑、建筑、、、以至于他们能在佛教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呈现可远可久、深具生命力的佛教艺术表现。宽谦秉承法脉,
  更觉得肩负起推展「佛教艺术」的使命感,而最重要的还是佛
  法思想的深广度问题。因此,本常住法源寺的思想风格,以讲
  经说法为主,以佛教艺术的推动为辅,是明显而具有生命力的
  。至于面临寺院建筑时,考虑建筑物之使用机能,自然会以思
  想风格为主要的思考导向,建筑完成所呈现的风貌、型态,也
  必然相应于佛法与艺术结合的文化意涵。
  宽谦尚未来得及蒙三位法师前辈,于佛学上之指导。在自
  我修学中,深契印顺导师思想,悠游于其既深且广、既博又精
  的思想领域中,随时感受一份法喜,俯仰间深感寻到生命中之
  明灯与利益众生的原动力,在浩瀚的学佛领域中寻到一分落实
  。在佛教建筑的现代化课题中寻到一条明路,那就是印公导师
  所倡导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宽谦有幸于民国75年底,受真华长老托付设计福严佛学院
  ,由朱景弘建筑师配和,从拆建、发包、监工到结构体完成,
  至民国78年由杨英风教授塑制大殿华严三圣佛像、印公铜像、
  续明法师铜像、室内装修、庭石植栽美化,可说是全方位设计
  规画,前后总计五年时间方告落成。(图3)
  138页
  福严佛学院是印公导师于民国42年创建,43年冬又增建。
  「最初,福严并不称作「佛学院」而是叫作「福严精舍」,根本
  是以「培养学僧」为唯一目的,所以没有其它活动,从前我们几
  位法师每天除了打扫、经行、运动外,就是用功看书研讨佛法。
  而我们并不是附带的办个学院,因为「教育僧才、培养僧才」是
  福严精舍一贯的重点所在」(注5)
  当时接下福严佛学院的设计重任,战战兢兢,所幸福严在
  印顺导师的德学威望下,早已形成明确的思想风格,设计过程
  中怀着崇敬的心,不断思考与导师之思想风格相应,自然能展
  现福严特有之风格。当时想到福严是个教育场所,不是一纯粹
  之寺院,必须融和「学校建筑」之理念与「寺院建筑」结合,
  不能先从完全对称性之造型着手,况且还有旧建筑物存在。应
  先把握风格的前提下,将所需之空间机能作明确之量化调理,
  动静空间之规画,顺应地形、地势作最少之开挖撮
  以大殿为建筑群之中心,靠里面的一旁联接着学生们的生
  活(寮房、大寮、斋堂、浴厕)与教室空间,另一旁则以行政
  区(楼上即为导师及院长寮房),联系着新旧栋建筑空间之使
  用。大殿后在山坡上直接搭建第二楼(一楼即即为山坡,没开
  挖)教师寮房,自成宁静之一格局,与外面学生动态空间有所
  区隔,但建筑群皆以廊道作为联系通道。形成虽不对称但是平
  衡的量体,米色立面配以灰黑色瓦片,显得朴实无华,能让心
  情宁静下来,研究佛法。
  宽谦于民国80年,完成福严佛学院之重建工程,而后又受
  如虚法师之托 ,
  139页
  接下慧日讲堂之设计工作。当时因为理解讲堂经费有限、募化
  不易,特别想到开挖两层地下停车场,一方面地下室面积尚未
  计算在容积率内,另一方面地下停车场是有必要的,一旦建筑
  经费有问题时,地下停车位也能发挥效用的。
  慧日讲堂乃印公导师之创办,思想风格清晰,使用机能分
  析并不困难,倒是立面是个难题。幸好由家父杨英风教授解决
  这个难题,立面是现代的中国风味,更妙的是从立面造型即显
  见「慧日」。过程中,除了如虚法师为法规问题跑了两年,老
  法师们为地下停车场考虑了半年外,还算顺利。主要是主导者
  如虚法师很有概念,尊重专家,配合良好。就在朱景弘建筑师
  的设计执行下,顺利完成。
  由此可见,若具有主导特质者来带领僧众及信众,规划道
  场发展之蓝图与特性,由主导者具体系合、归纳道场的思想风
  格订定短期、中期乃至长期性发展的方向,提供给设计者较为
  确切的信息、理念、风格…让真正使用运作的主导者与设计者
  的距离缩短,减少落差,也就相对减低将来不适用的风险或营
  造时错误的浪费。勿以为无形的理念对有形空间毫无意义,其
  实那反而是由无中生有的最佳凭具,最高法则依据,才可能有
  机会量身订制出合理的使用空间,并且是个具生命力而能成长
  ,又有特性的空间。并不是将空间的安排,全盘托付设计者,
  如此很可能造成,建筑的空间与造型只是建筑师个人理念具体
  化的表现,而不合乎佛教使用的特性,进而造成经济财务大量
  的浪费,岂对得起十方的信施?
  (三)未来的展望─始于风格之建立
  未来之展望,乃落实于现在的主导者适任与否。若非适任
  的主导者,千万不要恋栈个人权力,名利之染着,继续自以为
  是,则将造成难以弥补之遗憾。因为建筑物的完成,须靠寺众
  及十方信众的心力与财力共成,建筑物完成之使用少则数十年
  ,多则上百年,屹立不摇,影响之巨不可不慎。若是内部使用
  合理,空间恰当,通风采光物理条件都不错,外观庄严,足以
  作无言之教化,能提供心灵之休憩、充电,能将十方信施使用
  得宜,又能提供良好的弘法、自修场所,成就众人的道业,觅
  得清凉菩提,的确能使信施檀越使用者、设计者,皆能续佛慧
  命,获得无量福报智慧资粮。反之则未来之展望受限,使用不
  便当,增人热恼,无法营造出信仰空间,也就不名之为「佛教
  建筑」了。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经济挂帅,亦影响到不肖主导者
  利用宗教及人性弱点,千奇百怪,显异惑众。以至群众未受宗
  教法益反遭其害,这往往是群众宗教素养太差,毫无正知正见
  所致,跟着一窝蜂流行,以至人、财两失、家庭破碎者,不计
  其数。僧众若不用功,也只是光头俗汉。这一切的根本,还是
  得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现代信息发达,交通方便,南传
  、北传佛教,乃至藏传佛
  140页
  教,皆有因缘接触,使我们眼花瞭乱,难以取舍。其实印公导
  师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明确地指引着面对多样性佛教
  如何作正确的抉择,如何建立正知正见,以及如何培养僧格,
  僧人如何领众。「人间佛教」是现代学佛者共同之依归,最深
  沈基础的思想风格若建立于此,则未来的佛教必有展望,亦足
  以振兴正确的佛教,佛教建筑也才得以适切的发展,成为光明
  的、健康的、温暖的空间,不再拘泥形式,更重要的是与佛法
  之相应。
  例如:同样是现代禅宗道场,却有截然不同之风貌
  ┌────────┬───────────────┬───────────────┐
  │ 禅之特性 │ 中台禅寺(图4) │ 十方禅林(图5) │
  ├────────┼───────────────┼───────────────┤
  │无我的、无心的、│外观:自我的、权威性的 │造型简单,突破传统│
  │自然的 │与大地:违反大自然,在山区中建│空间弹性,可多用途。 ││ │设庞然大物,以量制人,虽采用佛│配合大自然的: │
  │溶于大自然│教语汇造型却不见佛法特质,只见│通风:将建筑物提高,采
  自然通 │
  │配合大自然│外表形式 │风,又因禅坐不适直接吹风,窗子│
  │ │大佛像,上尚顶着舍利塔,与法义│经过特别设计。 │
  │不见形式,│相违。│采光:落地大窗,采光充足,当不│
  │只探究心灵、佛性│大佛像前,没有足够顶礼之信仰空│须光线又能自内圈
  围起来,形成外│
  │ │间,在偌大的礼拜空间只见大佛之│方内圆空间,创造圈外,经行之
  空│
  │不特重佛像│莲座及盘腿部份而已,很不恰当。│间。 │
  │ │造价昂贵,劳民伤财,大量增设分│佛像放置处简单 │
  │ │院,而僧才无法速成,中台禅寺事│主修准提法 │
  │ │件影响佛教界形像。│禅与密合修 │
  └────────┴───────────────┴───────────────┘
  141页
  中台禅寺建筑过程中,乃因思想风格未作深入探讨,没有
  掌握「禅」的特质,在有形的建筑物,应以何种方式表现。又
  因为在佛教界掘起太过快速,数量急速膨胀,以至建筑只考虑
  量之扩充及使用机能问题,而忽略了信仰空间的营造,很大的
  错误在于大佛之礼拜空间,及大佛头上顶着舍利塔。又迷信大
  牌,任凭个人之表现,在在显示出好大喜功之特色,将来只见
  108米高的庞然怪物傲立于群山之中。
  二、使用机能分析
  现代人,都能感受到这个社会在变,日新月异,而且变得
  太快了,不仅物质文明进步很多,通讯设备、计算机、纲路…一
  日千里,大家都变得忙碌起来,但人际间的疏离感郄越来越严
  重。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心灵的空虚,道
  德的沦丧,及社会的脱序……宗教在此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
  色。社会的变迁,与宗教界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宗教界更该认
  清自我、强化思想风格之确立,配合社会而致力内部使用机能
  之分析,自然能呈现适应现代的风貌,因应社会而调整脚步,
  减少社会暴戾之气,让温馨光明取而代之。
  (一)与社会互动之寺院转型
  民国76年解严以来,房地产飙涨,经济快速起飞,信息科
  技日新月异,社会变迁迅速面临转型期,佛教界更是面对冲击
  。
  1、设立佛教大学 已成立有华梵大学,玄奘大学、南华管
  理学院,正在进行者有:佛光山大学、
  法鼓山大学、慈济医学院……
  2、庞大组织规模 慈济功德会、法鼓山文教基金会、佛光
  协会、灵鹫山文教基金会……
  3、社团法人开放 非中国佛教会主导佛教界,平行之社团
  法人有:中国佛教青年会、中华佛寺协
  会、中华居士会、中国僧伽会
  4、信息弘法方式 大规模讲经说法,藉录音带、录像带、
  书籍、光盘之流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音乐会、体育竞赛、冬夏令
  142页
  营、艺术展览、义卖会、园游会……
  5、本寺与分院 大规模者,分院遍布全省乃至国际性,如
  慈济、佛光、法鼓山、中台山…;小规模
  者,本寺在山上,另在市区设立分院,以
  方便接引居士学佛,成为新趋势。如:法
  源寺、圆光寺……
  (二)寺院建筑所担负之社会功能
  1、寺院是提供大众心灵充电(教化大众)的最佳场所
  社会的进步带给人们更忙碌的生活,身心动荡不安。如何
  暂时万缘放下,寻求心灵充电之处,是社会迫切的需求。寺院
  适时地针对从各种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的讲座活动或禅修、
  念佛法会,对心灵作更深度探讨,提供社会人士及学生们,涤
  尘静虑的补给站。
  所需建筑空间:讲堂、办公室、斋堂、大殿、广单寮房…
  …大型空间可以重迭使用,并可达到地其用之经济原则,如讲
  堂与斋堂可以合并使用,大殿与讲堂亦可合并使用,如此可以
  节省空间,但是较不方便的是必须搬动桌椅。
  2、寺院是提供人们心灵休憩的场所
  寺院是令人身心舒缓、安宁、冥想、自在之场所。若能有
  出家师父,在佛法上指导、引领信众、弘法办道,则更相得益
  彰,将寺院之成立意义发挥到最大的极限。
  3、弘法方式之多元化
  寺院设置编辑部专司出版事业,设备录音(影)室,录制
  节目或讲堂现场之录音录像设备。
  弘法之本在于培养僧才:
  「从流变中的中国佛教来看,中国国佛教的衰落,是因
  为我们出家人本身的问题,或者是知识水平太差或者因
  为不懂怫法而行为不如法,若有人讲问佛法或提出疑难
  ,便无法对荅,只能以修功德,作经忏佛事等方式来引
  导信众,这怎能获得世人的尊重呢?从中国佛教史上所
  见到的,佛法兴盛,出家人受尊重的时期,绝对是出家
  人的文化水平高,对佛法有透彻的了解,身心行为优良
  ,才能获得世人的肯定。」(注6)
  僧人住持正法,肩负佛法兴盛与否的使命,应深入经藏
  ,过着如法如律的僧团生活,表现出家人应有的僧格,
  让人起敬重心,这样佛法才能慢慢地发扬起来。
  僧人散布于各寺院中,寺院中必须具有教育僧才及让僧
  众进修的场所,例如: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小教
  室……。不可或缺。
  143页
  4、弥补社会道德、教育、救济事业之不足
  寺院应秉持「来自十方,用至十方」的大原则。不同思想
  风格之寺院道场,依其特性推行道德、教育、救济等事业,照
  顾周边需要帮助的人,落实「人间佛教」的菩萨道业。
  (三)寺院本身──提供僧众安身之所
  佛陀的教化弘扬人间,四众弟子肩负如来家业,克绍其裘
  ,火遗余力,但是住持佛法的责任,仍以僧众为主体,因而有
  出家众所组织之僧团,及伽蓝(住处)── 寺院之产生。寺院
  是僧众安身之所,最基本而适合的生活,首先必须先理解僧众
  之习性。
  1、建立朴实、独立、舒适的空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僧众寮房由广单通铺,进而为独立式房间
  ,浴厕为公用式,或套房式,若空间不足,宁可半套而不是
  两房共享。公用式浴厕除非是给通铺式之大众用,若是一间
  间房间仍用公用浴厕,在量上并不划算,质上亦不佳。套房
  式,各自使用,较合于僧人的习性,用起来较为自在。若房
  间空间不够大可以钉地板,不须设床铺,亦可席地而坐,空
  间较有弹性。若空间许可,除了睡的空间,读书的空间外,
  能有一个小小的礼拜空间,对于培养宗教情操,帮助良多。
  房间舒适,僧人较能安于寮房、安于道业,僧人一辈子充其
  量,不过就是一个舒适的小房间属私密性些,能让僧人得到
  身心上之舒解与安顿才能安然办道。几个寮房集中,最好还
  能有一个交谊的空间,或阅读或聊天喝茶,会使僧众间之关
  系较为融洽。
  2、僧众间长幼有序。
  僧众间长幼有序敬老尊贤,是重要的伦理。僻静、视线佳、
  舒适、方便宽敞的地点,优先给予长者,晚辈可以将就些。
  长者平日以威德摄受众生,但他们亦须要轻松自在的空间,
  私密些的空间。晚辈须要开放些较好管理,但也可以有轻松
  的一面。
  3、僧俗间必须有缓冲空间。
  僧众与居士间必须有缓冲空间,僧俗间没有距离容易使居士
  〞靠俗〞,不易培养对僧人之尊敬,僧人亦容易流俗,难成
  道业。僧众间自有轻松自在的一面,不宜显露于居士面前,
  僧人每天一大早,早课、出坡、自修、外弘、晚课…直到安
  板,时间非常长,约十七、八个小时,随时都得面对不同群
  众,属于私自的空间、时间紧凑,所以需要与居士有缓冲距
  离的私密性空间。例如:凤山市紫竹林精舍即是很好的例子
  。
  144页
  4、平日生活空间与大众活动空间必须有所区隔
  僧众平日规律平静的生活,有利于自修、用功增长道业。但
  僧众不只是担负自修道业的责任,亦负起外弘的职责。于是
  僧众平日平静的生活被干扰,生活次序受到很大的波动,有
  些定力不足之僧众,难免就生起了烦恼,甚至以后可能排拒
  ,阻扰大众团体的活动。于是平日之起居空间,和外来大众
  活动的空间已有所区隔、缓冲,大众型的空间与小尺寸的空
  间有较明显之分隔,则动态时不至影响平日休息的生活步调
  ,干扰减到最低。并且平日小尺寸空间较为亲切,尤其打扫
  方便,能将大众空间区隔,关闭起来,平日省了许多打扫维
  持上之人力损耗,属于大型空间如讲堂及斋堂可重迭使用,
  教室与佛殿也可以重迭使用。大通铺及僧众房间必须有所区
  隔,而大通铺亦可考虑双层地板之钉制,省却建筑面积。近
  来本山将平日大众活动空间,另设分院于市区大众易到达之
  处,与内众不相干扰,例如:法鼓山设安和分院、法源寺设
  别苑……
  5、大殿前为一广大平面的延伸
  若寺院之僧众不多,早晚课诵所使用的空间不宜过大,但
  是一旦面临特别的法会或者活动时,又得因应而有大空间的需
  求,于是大殿本身不要太大,但前面能有露天广场,平常可有
  户外庭园的配置,特别活动又能有弹性搭建布蓬,将大殿面积
  延伸扩张以应需求,若把大殿设备得非常大,不仅劳民伤财,
  而且平时少数住众使用偌大空间,打扫不易,偶而有点活动,
  怕空间大小与数量不搭配,徒增相当大的困扰,实是不智之举
  。
  6、在质上多下功夫,而非量之竞争
  建筑空间经使用机能之考虑,若对寺务运作清楚多用巧思
  ,可创造出质量平衡之俱佳的空间,并不是一味求量的增加,
  不懂善用重迭,或动静安排得宜,则徒增空间之浪费,财务之
  耗损,维持之困难。
  三.建筑型态反应思想风格
  建筑型态承袭使用机能之安排与分析而形成,使用机能则
  是由思想风格确实而定案。
  思想风格如同种子,使用机能如同种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条件
  ,例如:水分、阳光、肥料、工具…是配合种子特有的性质所
  施设的,慢慢地种子长大,茁壮而生生不息成一棵棵大树。大
  树不同风貌的根源来自于不同的种子,而不同的种子是成长于
  大地的土壤中,而这大地的土壤也就
  145页
  图6
  是佛法,大树所成长出的型态与这大地土壤是息息相关的,处
  处相应的。然而现实的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大树外貌长相的,也
  就是「使用机能」会影响「建筑型态」的。就好像狂风暴雨、
  温度、湿度的变化(如地形、地势、地籍…),人为的砍伐、
  破坏(如法规、法令…),也在在影响大树的外形。但是大树
  不论是经天灾人祸或者培植方式之改变,它毕竟是源自大地土
  壤的这粒种子,怕的是土壤不够肥沃,种子不够健康。
  因此,寺院建筑物的型态风貌如何,若非由思想风格来看
  待是无法预期的,而思想风格之确立,实源自于厚实的佛法基
  础。思想风格获得确立,才能进行使用机能、目标、量化之实
  际管理与分析,当然配合的因缘尚得包含土地之地形、地势、
  形状的条件与法规法令之设限。其实设限的条件虽是束缚,但
  从束缚中解脱超越,才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份智慧的展现,至
  于这颗种子已经尽力栽培,而得到什么样之果实,已经是大自
  然间的法则,不是人为可刻意造作。
  (一)由外部造型而考虑使用机能
  许多寺院面临建筑问题时,总是到处参访,由外部造型
  建材先考虑,可能合意的是甲寺的屋顶,乙寺的立面建
  材,丙寺的开窗方式,丁寺的花园…结果会拼凑出何种
  型态的建筑物呢?
  建筑师面对寺院建筑,很快地将意象中的固定模式:中
  间大殿,两边厢房,对称庄严…再将使用机能的空间,
  设法安置进去固定形式中。这都是由外型着手的错误思
  考模式。
  (二)由使用机能而考虑建筑物型态
  这个思考方向较为正确,但是还不够深沈。一般人考虑
  问题,往往就现
  146页
  实生活层面的种种现象因素,作分析及探讨,这只是触
  及「相」的程度,还得再追溯到考虑使用机能之前与佛
  法相应的思想风格,也就是法「相」而深入至法「性」
  ,才是彻底的根源,由根源之探索将更具深度,才会成
  长出更具有其宽广度的建筑物型态。
  (三)配合现实土地型状及使用机能多样化之不规则性
  台湾地小人稠,寸土寸金,所有的地籍数据,形状皆是
  不规则的,为充分利用土地价值,所形成的建筑物可能
  是不对称的,是必然的现象。
  现代正常而弘化的寺院道场,所负担的社会责任是沉重
  的,使用机能是多样性的,是繁复的。「寺院建筑必须
  是对称的,才能显示出庄严感」这个观念,必须加以修
  正的,但是在不对称中取得量之平衡感是很重要的。
  (四)与环境景观密切配合
  寺院建筑是一个无言的教化场所,所呈现出之建筑外型
  、结构应密切配合地形地势,对环境的改变最小,合乎
  环保的大原则,则随时随地皆可传达环保的理念,尊重
  大自然的理念。
  环境中之植栽及所使用之表面材质尽可能皆是自然之素
  材,生活的器具也合乎自然法则,对内对外皆是教化。
  (五)朴实简化──心灵之休憩安宁
  建筑所呈现,应是朴实简化的大原则,如同僧众的特性
  ,内心是深沈的、安宁的、形于外相则是没有任何多余
  的装饰,衣物的色调是沈静的,形式是简朴的,建物的
  使用者是僧众,所呈现自然是僧众的特性,里外是一致
  的,是能让人望之心灵沈静,也才谈得上宗教心灵之休
  憩,安宁情操的陶养,自然予人脱俗、清净的感受。这
  也正是寺与庙的最大分野。
  (六)建物与佛教法义相应
  从佛法思想理念去分析,设计营建寺院之空间、造型自
  然产生与法义相应之特性,有些表现具体而微需要细细
  品尝,有些表现很明显印象深刻。例如:
  紫竹林精舍以「法华经」经义为其建筑物之表现;
  十方禅林以禅之无心无我为其建筑物之特色;
  慧日讲堂,以〞慧日〞造型为其建物之立面;
  但是「大慈山弥勒菩萨道场」,从其建物之表现,似乎
  与某特定营业场(图7)
  147页
  所相仿,是否能透视出其与佛法相违之处?
  四、结论
  由佛法法义思想为基础,形成个人或者寺院道场的思想理
  念,逐渐由抽象的思想理念化为一股原动力而形成风格,于是
  使用机能有个清晰的依据。使用机能的质与量,可以透过专业
  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使之与思想风格密切配合,自然而然形
  成了佛教寺院建筑的风貌与特性,回头还能与思想风格相对应
  。但是思想风格必须先由寺院作明确的提供,这是佛教寺院建
  筑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我们身为出家师父所应该深深思惟的
  课题,那么才可能无论是以持戒修行为主,或以文化艺术之推
  动为主,或以讲经说法为主,或以培养僧才为主,或以慈悲救
  济为主…的建筑物,皆明显可鉴,这也才为名符其实的佛教寺
  院建筑。
  注释
  (注1)86年12月11 日~17日新竹县立文化中心,妙禅法师书
  画遗展中资料
  (注2)郑焜仁,斌宗大师略传 P.13
  (注3)觉风季刊第11期P.3
  (注4)林蓉芝 佛寺季刊第19期
  (注5)(注6)福严佛学院第五届毕业纪念特刊 导师开示
  148页
  Ideological Style
  : the guide to the architecture of buddhist monastery
  Ven. Kuan Chian
  Chueh-Feng Buddhist Artistic Cultural Foundation
  ABSTRACT
  Ideological style of Buddhism, resulting from the
  principle and subsidiary causes, corresponds to the
  Buddhist doctrines, which seems to be the spring of life.
  Life, thus, is full of enlightenment, non-existent, and
  joy. There is no pain and sorrow, neither doubt nor fear.
  With the studies of the discipline, meditation, and wisdom,
  Buddhism cultivates different kinds of personal temperament
  from those of the commod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rchitecture of Buddhist monastery presents not only the
  Buddhist ideology, but also the common consensus of its
  followers.
  An excellent architecture of Buddhist monastery presents
  its ideological style of Buddhist doctrine through
  functional analysis.
  This writing is about the input of ideological style of
  Buddhist temple through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produces
  the type of architecture, then finally feedback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rmer ideological style.

 
 
 
前五篇文章

佛教艺术内涵在中国佛教传播初期的重要价值

大乘景观雕塑----忆我的父亲杨英风

关于禅定的一个心理学阐释

九华山佛教寺庙简介

山西五台山十方碧山寺广济茅蓬史略

 

后五篇文章

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流变的概况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国佛教建筑史话之三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

中国佛教史略前言

敦煌版画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