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多姿多彩的南诏大理国菩萨造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多姿多彩的南诏大理国菩萨造像
  ■ 王永胜
  在佛教诸多尊神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梵语为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等。依《翻译名义集》卷一引法藏的解释,菩萨是指修持大乘六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宗教实践者。菩萨的造型本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其造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是面相、形体和衣饰更加中国化了,二是形象日趋女性化。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在我国西南边疆建立的政权,当时境内佛教相当盛行。尤其是大理国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皆信奉佛教。大理国的22代君王中,就有7位“避位为僧”。郭松年在其《大理行记》一书中记载了元初大理地区人民信仰佛教的情况,其时距离元灭大理国不久,从中也可以推测出佛教信仰在大理国时期的盛况:“然而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工作者陆续在大理地区发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很多菩萨造像。尤其1978年在维修著名的大理崇圣寺三塔时,在主塔千寻塔的塔顶发现南诏、大理国时期不少菩萨造像,质地有金、银、铜、瓷、石等,以坐式和立式为主,制作工艺精细,风格多样,有的明显是中原风格,有的是藏式风格,有的是南亚风格,有的则具有典型的云南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在阿弥陀佛的左右,常能见到两尊形象和衣饰几乎相同的菩萨造像,人们会以为都是观世音,其实不然。两者虽然长得太像,但却不是同一尊菩萨。其中宝冠上以阿弥陀佛为标志的是观世音菩萨,而宝冠上以宝瓶为标志的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梵语Mahasthamaprapta的意译,据《观无量寿经》说,其智慧之光能够普照众生,使众生脱离苦难。
  图1为大势至菩萨立像,银质,通高30.6厘米,重1340克。1978年在千寻塔的塔顶发现,时代为南诏国时期。该菩萨呈站立状,面部表情沉静如水。头戴宝冠,冠中饰宝瓶。身披羽状披肩,戴璎珞项圈,着长裙,以彩带绕身,赤足。左手托莲形净水盂,右手执柳枝。身后饰金质火焰状镂花头光。总体来看,该像具有中原造像风格。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观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胁侍在阿弥陀佛左右,称为“西方三圣”,同时也是我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观世音造像应不晚于东晋义熙四年(408年)。宋代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民族化和民俗化,以中国古代仕女形象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形象成为主流。千寻塔出土各类菩萨造像76尊,其中观世音菩萨造像有58尊。
  图2为阿嵯耶观音立像,金质,通高28厘米,重1115克,1978年在千寻塔的塔顶发现,时代为大理国时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观音像站立,高发髻,头戴化佛天冠,面作女相。双眼微睁,笑容微露,显得和蔼、慈祥。上身袒露,下着羊肠大裙。手印为阿嵯耶观音特有的式样:右手向前作说法印,左手向下作与愿印。赤足,足下有二方形榫。身后有银质葫芦形镂雕背光。造像与背光,一前一后,一金一银,相得益彰。考证得知,这是佛教最早传入大理地区的菩萨像之一——建国圣源阿嵯耶观音,简称阿嵯耶观音。传入者为西域僧人菩立陀诃。该像具有古印度造像风格。
  阿嵯耶观音像目前所知存世仅13尊,其中10尊流落国外,3尊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就质地而言,13件中有12件皆为铜质鎏金,金质者仅此件。
  佛教造像中,药师佛的身旁常伴有两位菩萨,一位是日光菩萨,另一位是月光菩萨。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都是梵语的意译,其中日光菩萨是药师佛的左胁侍,“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月光菩萨是药师佛的右胁侍,“月光遍照”,以慈悲力量普济众生。
  图3为一件一佛二菩萨饰片,金质,呈圆形,直径8厘米,重15克,1978年在千寻塔塔顶发现,时代为大理国时期。该金饰片采用阴刻的技法,表现佛教的一佛二菩萨:正中体形巨大者为药师佛,面相凝重,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左手持药钵,右手执药丸;身旁分别是日光和月光两位菩萨,侧身侍坐,手里分别捧日、月。构图饱满,刻划细腻,是一件艺术珍品。该金饰片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文殊菩萨是“文殊师利”的简称,梵语的音译,意为“妙德”和“妙吉祥”,以智慧而知名,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普贤菩萨是梵语的意译,以行愿著称,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分立释迦牟尼佛左右,这是佛教造像中的一种基本造型。
  图4为一对文殊、普贤像,瓷质,影青,通高9厘米,1978年在千寻塔中发现,时代为大理国时期。左为普贤,骑象;右为文殊,骑狮。两者身后皆作火焰状。影青,又名隐青或者青白瓷,因器表颜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貌似玉器,故又有“假玉器”之称。影青创烧于宋代景德镇,当时烧制之影青胎白,釉润如玉,辅以刻花、印花等多种装饰技法。
  据考证,此对文殊、普贤像原产于江西一带,后输入云南。具有影青瓷青中有白、白中显青、釉色晶莹、造型活泼可爱的特点,当为上乘作品。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虚空藏菩萨的梵名为阿迦舍蘖,一作虚空孕,意为包藏一切功德如虚空。又说,拥有无量宝藏,好像充满虚空。
  图5为一尊虚空藏菩萨像,铜质,像高21厘米,1978年在千寻塔中发现,时代为大理国时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像为坐式,头戴宝冠,冠中饰宝珠。双目平视,慈眉善目。身披彩带,挂璎珞。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结跏趺坐。此像造型端庄,刻划细腻,衣饰飘带生动自然,栩栩如生,具有藏式造像的风格。
  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梵语的意译。《地藏十轮经》形容地藏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称之为地藏。地藏菩萨在四大菩萨中以“大愿”著称。据黄春和著《佛像鉴赏》一书介绍,地藏菩萨形象流行于隋末唐初,唐代以后开始以金地藏形貌为标准绘塑,变成了比丘形象。
  图6为一尊地藏菩萨像,铜质,像高9.1厘米,1978年在千寻塔中发现,时代为大理国时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像为坐式,菩萨秃发,身披袈裟,半跏倚坐。左手持一宝珠于腹前,右手作握物状(应为锡杖,已失)。此尊地藏菩萨像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具有典型的中原汉式风格。此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还藏有两尊大理国时期的地藏菩萨像,皆为铜质,1983年大理弘圣寺塔出土。此两尊地藏菩萨像造型基本相同,皆为秃发,身着通肩式大衣,左手持宝珠,右手执锡杖,半跏倚坐于圆形台座上。所不同的是,一尊身后饰葫芦形背光,另一尊后饰圆形头光。

 
 
 
前五篇文章

怎样欣赏佛像艺术

独特的石窟造型艺术——大理石钟山石窟

石窟艺术(洞窟)

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

佛祖真容—中国石窟寺探秘

 

后五篇文章

佛教艺术与中国画色彩

论中韩气学家对佛教的哲学批判 ――以张载和徐敬德为中心

心道法师年谱简编

花山谜窟:神秘线上的石窟群

隋塔起圮史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