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正定收藏的部分北朝佛教石造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六七十年代在石家庄地区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于石家庄地区收集了一些北朝佛教石造像。其中部分已发表,还有一些未披露过,现择数件较完整者介绍如下。
  1.东魏武定六年(548年)靖遵造思惟菩萨像(彩色插页贰:1)
  汉白玉石质,菩萨半跏趺坐于较高的束腰形圆墩上,圆墩高度与像上身高度相近,下为一长方形基座。通高28.5、基座长14.5、宽5.5、高5.8厘米。菩萨面形方圆,头戴莲冠,宝缯垂至肩下, 后有圆形头光。身躯修长,束腰,上身袒露稍前倾,佩如意形项饰和臂钏,左足下垂踏在基座之上圆墩前面的覆莲台上,右腿横置左膝上,左手抚于足腕,右手屈肘支颐作冥思状(臂失)。下身着裙,左膝下部褶襞作双线阴刻上仰弧纹,右膝下裙褶呈重叠波浪状。菩萨所披帔帛甚宽大,自双肩呈褶绉状向外扩展垂至基座上。双臂与腰身间、帔帛与膝间镂空。宽大的帔帛不仅作为服饰的一部分,也增强了造像整体的稳定性。
  造像正面通体施彩,现部分脱落,残存者多为褐、绿色。背面圆形头光上以褐彩绘饰,但图形已模糊不可辨,下部菩萨长裙覆盖圆墩并阴刻双竖线纹,内填以红彩,裙裾呈波浪形。长方形基座的两侧面及背面阴刻铭文11行31字。铭文为:“武定六」年七月十五」日张独寺」寺尼靖」遵为一」切法界」众生敬」造玉像」一区」供养”(图一)。
  2.彩绘贴金带背光立菩萨(彩色插页贰:2)
  汉白玉石质,通体以绿、朱、褐彩绘,细部贴金。通高26.5厘米。菩萨面部圆硕,头戴莲瓣高冠,宝缯垂至肩部。体态矮短丰腴,佩如意形项饰。上身内着僧zhǐ@①支,帔帛宽大,覆肩于腹前穿璧交叉后又转搭至肘,于体侧下垂至底座。下穿齐足长裙,裙褶作竖刻阴线,跣足立于覆莲台上。菩萨右臂上屈手执莲蕾,左手下垂提握香袋。莲台下为长方形底座。造像举身舟形背光,正面绘火焰纹,风格粗犷。里侧于菩萨身后绘饰身光和圆形头光,头光上部浮雕一团龙。菩萨莲冠、项饰、莲台、团龙及背光外轮廓线和头光身光光环均以贴金装饰,更显得华贵富丽。背光背面亦饰彩绘,其中上部绘一身着红色袈裟的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两侧原均绘图案,现仅存左侧的水草和茨菰,茨菰的三片箭头状绿叶清晰可辨。下部龛形轮廓线内以红彩绘莲一朵(图五)。
  最下部的长方形底座长13、宽5、高5.5厘米,正面中部绘莲及茎叶环饰的博山炉,炉体贴金,两侧绘蹲踞护法双狮,其余三面彩绘大部脱落。此像在绘饰色彩上,以深绿色为基调,给人以静谧威严之感。
  3.彩绘带背光立菩萨像(彩色插页贰:3)
  汉白玉石质,通体彩绘。背光尖失,修补后通高27.2厘米。菩萨面形丰圆,鼻直,双唇涂朱,嘴角微翘,头戴莲冠,宝缯垂至肩部。体态丰满,腹部凸起。上身内着僧zhǐ@①支,帔帛掩双肩于腹前打结垂膝后,反搭肘沿体外侧垂至底部的长方形座上。下身穿齐足长裙,跣足立于单瓣覆莲台上。右臂上屈手执莲蕾,左臂屈肘向下提握香袋。舟形背光周边绘饰联珠纹,内侧火焰纹色彩大都脱落,像之头光部分彩绘保存较好。背光背面彩绘坐佛和莲座,尚依稀可辨。最下面的长方形底座长14.3、宽6.2、高5厘米。正面仅中间残存彩绘的莲、蕾,两侧面绘莲花,背面色彩大部脱落,图案已不可辨。
  以上三尊造像系1976年石家庄地区文物普查组在行唐县进行普查时于该县北街一农户家中征集。据说是此户于行唐县西关用土时发现。据武定六年靖遵造思惟菩萨像铭文推知,出土地点当为张独寺遗址。两尊立菩萨像均无纪年,除与有纪年的武定六年思惟菩萨同时出土外,均明显保留东魏造像的特点。菩萨面庞方硕,五官刻划细致,目、口、鼻起伏较柔和,身材较矮胖,头大肩小,腰细,腹部丰满,帔帛宽大,裙带下宽呈八字形,服饰既不是北魏的褒衣博带式,也不象北齐那样简洁。刀法柔润,肩、膝部褶纹作双线阴刻。其中彩绘贴金立菩萨帔帛于腹前穿璧交叉,莲座为圆形覆瓣,莲瓣中间起棱将其分为两个凸起的核形,时代特点更为突出。与1954年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的东魏造像极相类似(注:杨伯达《曲阳修德寺出土纪年造像的艺术风格与特征》,《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总二期。)。故此二菩萨像的时代应当定为东魏。
  行唐县位于石家庄市北部,东魏为中山属地,与有石雕之乡盛名的曲阳县毗邻。中山(今定州)曾为北方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很兴盛。曲阳盛产汉白玉石,为佛教石造像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里自北魏始即为佛像制作的中心地之一。多年来,曲阳、定州及附近地区曾多次出土过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原料大都是曲阳汉白玉石,其流传和影响甚广。此三尊石造像工、料均出自曲阳无疑。
  4.北齐武平四年(573年)比尼请@②造双思惟像(彩色插页贰:4)
  此像系60年代自正定拐角铺村征集。通高37.6厘米,汉白玉雕制,通体贴金彩绘。双思惟像半跏趺坐于较高的墩状座上,下为长方形底座,座长22.6、宽7.8、高7厘米。菩萨头戴三瓣莲冠,面庞丰硕稍长,弯眉细目,上身袒、束腰,下着裙,裙只有其形,不刻衣纹,平素简洁,褶襞以色彩表现。帔帛搭于双肩于体侧下垂至底座。双思惟像内侧足下垂踏在墩前的仰莲台上,外侧足横置其土。内侧臂自然垂下抚于足腕,外侧臂撑于膝上,食指支颐。菩萨身后二圆形头光相连。体部贴金彩绘大部脱落,墨色发际线尚存,头光上残存莲瓣。
  长方形底座左右边沿处的莲台上,各立一饰圆形头光的供养比丘,身着红色袈裟,合十而立,顶至思惟像肩下部。二思惟像间,思惟与比丘间均以帔帛相连,局部镂空。底座正面中间残留少许彩绘,原似为莲、炉。背面阴刻铭文5行25字, 铭为:“武平四年八月」廿四日佛弟子」比尼请@②为」gé@③家敬造」玉像一区”(图二)。
  5.立菩萨像(图六)
  正定县西汉村出土。汉白玉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主尊立于基座上面的覆莲台上,饰舟形背光(上部残缺),残高57.5厘米。菩萨面相方圆,头戴莲瓣高宝冠,宝缯下垂至肘,肩部有圆形饰物。上身内着僧zhǐ@①支,佩如意形项饰,帔帛宽长,掩双肩于腹前交叉穿璧再于肘自体两侧垂于覆莲台上。下身着齐足长裙,裙裾呈波浪状。右手上屈执莲蕾,左臂屈肘提握桃形香袋。主尊两旁各一供养比丘,身着袈裟、双手合十,侍立于底座左右边沿处悬置的覆莲台上。比丘上身内侧与背光相连。长方形基座长29.5、宽14.5、高13厘米,两侧及背面满刻铭文。由于剥泐甚重,近半铭文已失,所存文字均为邑主、邑子姓名。由于铭文残缺不全,造像确切年代不可知,但据此造像的特点分析,时代或为东魏。
  6. 东魏武定七年智颜@④胜姊妹兄弟三人造弥勒像(图七)
  正定县秦家庄出土。造像汉白玉石质,弥勒半跏趺坐于长方形底坐上的须弥座上,身后有舟形背光。通高62、须弥座长20、宽13.1、高12厘米;长方形底座长30.5、宽17.5、高12厘米。现残断为8段, 右臂失。弥勒面形较长,肉髻,发际线中部呈桃形,双目细长微闭。外披通肩袈裟,右足下垂自裳下露出。佛像之衣纹皆作弧形双线阴刻。须弥座前中部原有一小像手托举佛下垂之足。底座背面竖刻发愿文8行43字, 发愿文为:“武定七年二月十〔七〕」日永固寺尼智」颜@④胜姊妹」兄弟三人等上」为国家师僧」父母边地众生」造弥勒玉像」一区”(图三)。
  7.立菩萨像(图八)
  汉白玉石质。造像背光上部及左半部失,下设长方形基座,残高37.5厘米。菩萨面相长方,头戴三莲瓣高宝冠,缯带垂至腋部,肩部有圆饼形饰物。凸腹,颈饰如意形项圈,内着僧zhǐ@①支,宽大的帔巾覆肩后于腹前穿璧交叉下垂又反悬肘部于体侧飘下。外披通肩大衣,衣褶厚重重叠。下着长裙,腰系带,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左臂屈肘手提桃形香袋,右臂置于胸部手执莲蕾。下部长方形基座长20.4、宽12、高9.8厘米。此像虽未刻铭,但其面相、衣纹、刻法均具有典型的东魏风格。
  8.北齐天保八年造观世音立像(图九)
  像汉白玉石质,现中部残断,背光顶部残缺,修复后高29.2厘米。观音面相长方,头戴莲瓣宝冠,宝缯顺肩而下。腹微凸,溜肩,颈饰如意形项圈。内着僧zhǐ@①支,外披通肩大衣,下着裙。帔帛掩双肩于腹前打结后垂至膝下,而后再绕双肘顺体外侧下垂。右手于胸前握莲蕾,左臂屈肘提握香袋,跣足立于单瓣覆莲座上。下为长方形基座,长12.3、宽6.5、高6.6厘米,座背面及右侧面竖刻发愿文10行40字。文为:“天保八年九」月廿日□香」寺堂(?)□造」官(观)世音像」一区上为师」僧父母又为」居家眷养」七世父母」同会常乐”(图四)。
  上述造像,大多在正定县境内发现,时代大都在东魏、北齐之际。正定位于河北中部,东魏、北齐时期属常山郡。4世纪中叶, 天竺人佛图澄在后赵进行传教活动后,佛教在北方大为盛行,正定除于东魏年间建起了临济寺、净观寺(现称开元寺)这些大型佛教寺院外,受佛教宣传的影响,民间信奉佛教之风日盛。人们希冀得到佛、菩萨的保佑,以求消灾或成佛等。除皈依佛门外,民间团体、义社也渐渐增多。人们为求功德,竞相发愿造像,促进了佛教造型艺术的发展。
  正定与盛产汉白玉石料的“石雕之乡”曲阳县相距不远,且造像雕琢技法和时代风格都明显具有曲阳东魏、北齐时期的地方特色,故这些造像工、料均当出自曲阳。它们为研究佛教造像的分布、断代和特征及河北一带佛教发展增添了新的资料。

  附图{图}
  图一 武定六年造像铭拓片
  附图{图}
  图二 武平四年造双思惟像铭拓片
  图三 武定七年造像铭拓片
  图四 天保八年造像铭拓片
  附图{图}
  图五 彩绘贴金立菩萨背面
  图六 立菩萨像
  附图{图}
  图七 武定七年造像
  图八 立菩萨像
  附图{图}
  图九 天保八年造观音立像

  字库未存注释:
  @①原字为社的左部右加氏
  @②原字为言右加替
  @③原字为门内加合
  @④原字为立右加争
  (原载《文物》1998年5期 作者系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前五篇文章

玄中寺非昙鸾建寺考

唐代佛教义学之风尚及其地理分布

唐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略述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影响(下)

从山水到美人的艺术变奏

 

后五篇文章

从历史演进论佛教中国化

从悔过观看佛教文化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广弘明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佛教的生态观

佛教的“二谛”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