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拉萨,你不能不去布达拉,不能不去三大寺,但也不能不去药王山上的查拉鲁普寺,因为,这里是拉萨唯一的——石窟寺。 查拉鲁普寺,位于布达拉宫西南,药王山东麓距地面近20多高的石岩上。石窟寺依山而建,为早期的支提式窟型,平面呈不规则长方行,面积大约为27平方米。中心柱与洞壁之间是狭窄的转经通道。这个石窟寺内共有71尊,从吐蕃时期算起到清朝时期开凿的佛教造像,除两尊是泥塑造像外,其余都是石刻造像,它们分布在中心柱和石窟的南、西、北壁上。中心柱四面共有14尊高大的高浮雕石刻造像,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造像大多经过了后代的修补,并重新上色,因而,我们看不到早期造像的原作风貌。 中心柱东面的佛教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等。其中的释迦牟尼佛像高1·28米,佛陀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头戴塔式高冠,披袈裟,袒右肩,左手持钵,右手作指地印,头部为圆形背光。弟子迦叶、阿难站立两旁。阿难双手抱于腹前,迦叶右手立与胸前,左手下垂,两人身后的背光均为红色。老成持重的迦叶眉头微皱,表现出一种悲悯的神态;阿难则不然,表现出 一副自信聪慧的表情。这些细微的局部表情处理的非常含蓄生动。在阿难和迦叶的两边是胁侍菩萨造像,立像均高1米以上,菩萨梳高发髻,上身裸体,下着长裙,腰系结带,脚踩方台,双臂自然下垂,其造型神态悠然高雅。石柱南北两面,各有三尊造像,为一佛二菩萨,其服饰和造像风格基本一致。西面为一佛二弟子三尊造像。从中心柱的14尊造像来看,它与我国著名的敦煌石窟造像中的一佛二弟子,及一佛二菩萨的造像布局基本一致。只是敦煌石窟中,佛与弟子、菩萨之间排列布局是以三角形视角透视,即以佛为中心形成的三角排列。但由于查拉鲁普寺造像是在岩石上平面排列的高浮雕造像,因为难以形成敦煌石窟寺中三角透视的纵深效果。 在查拉鲁普石窟中,要数南壁的造像数量最多,共有32尊造像。南壁的造像大多是一佛二菩萨,除一尊外,其余16尊像自东向西排列。上排的造像有释迦牟尼佛、两侧为胁侍菩萨。接下来是藏传佛教史上宁玛派著名的大译师素尔群·喜绕扎巴的造像。他头戴尖冒、帽带搭于双肩,两手抚膝,结跏趺坐,造像较为写实,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刻画的生动传神,在众多的造像中颇具特色。南壁的其他造像还有阿弥陀佛、菩萨和护法金刚像等。尤其是菩萨像造型优美,突出了女性腰部形成的曲线美。比如第7尊菩萨像,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裙,右手下垂,左手置于胸前,具有明显的公元7世纪尼泊尔和东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的风格。 西壁的造像虽然只有6尊,但在查拉鲁普石窟造像中,可算得上是上乘的杰作。西壁的菩萨像,大多造像高大,像高约1米。束高发髻,垂发披肩,上身袒露,下穿长裙,饰大耳环,佩项链璎珞,臂钏手镯。头部、身部和腰部及手脚处理的十分细腻协调,刀法也很流畅、细致。尤其是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了菩萨们慈悲悯世的大悲神态。 北壁的造像共有19尊,其中上排的佛陀造像与西壁的造像风格一致。下排共有17尊造像,以菩萨造像为多。北壁最重要的造像是历史人物,如松赞干布、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大臣禄东赞和藏文的创编者吞米·桑布扎等。 松赞干布的造像高约一米,头戴塔式尖冒,需要注意的是他的帽似由白布缠裹而成,帽顶露出一尊小佛像,这一特殊的造型被看成是松赞干布的标志和象征。作为法王的松赞干布表情俨然,饰有大耳环,脚穿筒靴,左手着膝,右手作论辩手印,一幅讲经说法的摸样。其身边的尼泊尔赤尊和唐文成造像相对矮小,造像者着意突出了松赞干布至尊的地位。文成公主束高发髻,上着高领右衽窄袖衫,外斜披络腋,下着竖纹长裙,左手平放于胸前,右手自然下垂,其神态儒雅大方。赤尊公主双手抱胸,眉清目秀,颇具尼泊尔女性美的特征。 北壁的这组历史人物造像,与布达拉宫、大昭寺的松赞干布、赤尊、文成公主等像相比较,其造像几乎是同一类型。略显区别是泥塑中的松赞干布没有耳环,文成公主的头饰是唐朝宫廷妇女装饰,赤尊的装饰也不仅相同。早期造像大多是模仿借鉴尼泊尔、印度和克什米尔等域外的佛教造像艺术,尤其是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从松赞干布茹雍王妃倡导开凿石窟寺,查拉鲁普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多少个世纪以来,藏族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凿刻坚硬的岩石上,一锤一凿,化成佛菩萨的身影,化成有形无形的向往,用以寄托他们来生的幸福与安乐。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桑吉扎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