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护持
 
 

如本法师答:明心未必见性,见性必得明心,这句话是否正确?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如本法师答:佛法要义在见性,见性必定有明心,明心未必见性,何以故?心有善恶,善恶有生死、有轮回(梵语samsara),必受善恶之心所支配,这是处于凡夫之心,不能自在故;二乘三乘乃至一乘圣者,皆明此心是生死烦恼之法,不究竟故,因而回光返照,见自本性,永超生死善恶之心。

  是故,圣者既能明心又能见性,见性又能明心,了知心性本不二,凡夫但知善恶之心,不能了见自性,舍性逐心,甚可悲哉!因此,无法超越善恶之心,就不得不受善恶之心所驱使,由此可见,佛法呼吁四众弟子要见性,其意义在此。

  涅槃经云:“见佛性(梵语boddha-dhatu),不名凡夫;不见佛性,是名凡夫。”

 
 
 
前五篇文章

如本法师答:六道中,佛法以何道为主?其余能否往生极乐世

如本法师答:佛教要消业障,要从那方面入手,才能达到真正

如本法师答:教禅宗常提到破三关,何谓“破三关”?

如本法师答:“闭关”的实际意义何在?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

如本法师答:身为佛教徒,对祸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态来正

 

后五篇文章

如本法师答:男众与女众在修持上,证果上有何差别?

如本法师答:佛教学佛有些人思想活泼,有些人思想较呆滞,

如本法师答:佛教为什么佛教徒对人会说你很有“福报”?而

如本法师答:佛教如何才能看出修行者有没有“道行”?

如本法师答:佛教请问在家居士组成团体共修,如不如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