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老子》三 无执无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如果说《老子》第一章讲妄想无明,第二章讲分别,第三章就开始讲执著。若讲三身,第一章、清净法身,第二章、圆满报身,第三章、即为千百亿化身。也可以讲是混元一炁、混蒙初开、世界圆成的过程。也可是说是一真法界、四圣法界、六道形成的过程。

  一真因妄想而生,四圣因分别而生,六道因执著而生,最最坚固的执著生出三恶道。有爱的执著,就会有爱别离的苦受,有恨的执著,就会有怨憎会的苦受,所以,执著是苦的根源。

  执著的关键在于偏爱,所以,《老子》第三章起首便从人的偏爱开始谈起。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先解释经文。

  崇尚贤能,其实是好名之端,其实也是争名之端。贵难得之货,喜欢稀有的宝物,这就是好利之端,其实也是招致人羡慕,慕而不得,即产生盗窃念头乃至铤而走险的开端。个个人争名夺利,所以人心惶惶,争不到的人个个埋怨,争到的人生怕被人夺去,这时候,财、色、名、食等等的欲望把人操持住了,这就是民心大乱。

  憨山大师说:“利,假物也。人以隋珠为重宝,以之投雀,则飞而去之。色,妖态也。人以西施为美色,麋鹿则见而骤之。名,虚声也。人以崇高为贵名,许由则避而远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为珍羞,海鸟则觞而悲之。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所以,尚名好利嗜欲,是人间的大害。君主如果不好名,对臣子都能够公平对待,以无为的心去处理事务,那么,臣子就不会争名,天下也就没有了无所谓的竞争。君主如果不好利,世上就没有了为了争利而铤而走险的人,便没有了盗贼。所以,真正的好君主,是要让人们各安其志,各安其位,人人都守住本分,让天下安宁太平。

  现在世人教竞争,崇尚竞争,所以个个人活得都非常劳累,因为人人好利,许多人眼里只有钱,人情淡漠,贪婪之火焚烧着整个社会,个个都有贼心。整天在电视上、网络上,放眼看去到处展示着各种诱导人们欲望的东西,人心怎么能不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八荣八耻”怎么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十年浩劫祸乱人心,以至于中国文化的根基动摇,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人们抛弃了,父子之间都要划清界线,这时候,真正的到了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状态,以至于社会伦常大坏,一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是我们现在教育无法真正见效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所以,各种机缘更加方便了,与此同时,现在民众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不堪:利欲挑嗦内动其性,声色犬马外诱其情,这样内外加攻,一般凡俗之人怎么能守得住?大家都饮了“狂泉水”,那个不饮的人倒被人看成了病人,所以,志虑坚定的人或许还要忍受家人的不理解与世俗的嘲讽。老子一再强调“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应该是早就看到了这千年后的这些弊病!

  但是,不幸于斯,其幸也于斯,虽然世风如此,这种环境对于修行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在这种情况下修持能够得定的人,那是真正的“明明德”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又好像孙悟空进入了八卦炉,真正得到了三昧真火的锻烧,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考验环境。

  从佛理来讲,六道一切苦乐的根源,都是由于执著而生,人们偏执于一方,认为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应该要好的,不要坏的,所以,就产生了偏爱,偏爱就于事物中产生了不公平,产生了对立,这个被 选择,那么另外一个就要被放弃,而那个被放弃的又不愿意安守自己被放弃的命运,个个都想成为被选择的那个,于是产生了竞争。争执一起,便产生了恩怨情仇、善恶报应,于是,便产生了人与人之间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样的关系,由这种关系,产生了人的各种家庭社会关系,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如此。

  所以,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像老子所说,不要崇尚什么,不要分高低贵贱,不要把搅动人欲望的东西暴露出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然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所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圣人治世引导民众的一种方法。

  “虚其心”,是先断除人的妄想思虑之心,这是拔本塞源,从根本上治理人心。圣人不要人胡思乱想,所以,先把人心安定下来。这是真正是治本。

  “实其腹”,是使民安居乐业,温饱自足,心无外慕,没有了额外的贪求。

  “弱其志”,是让人的志虑安定下来,少了争强好胜之心。憨山大师说:“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此强志也。然民既安饱自足,而在上者则以清净自正。”

  “强其骨”,是让人身体强健,人在外无求,在内无欲,安心工作,而无分外的劳作,身体自然刚健,这是最和谐的状态。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圣人治世,常常使人不知道那些搅动欲望的东西的存在,所以,个个人都安心自在,即使有几个黠滑之徒,功利心重,但是他也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轻身试法,所以,天下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所以,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不违背自然,不刻意妄为,天下一定会治理得很好。因为天人合一,人道合乎天道,违背天道,也就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人道。

  大到国家,一方面,要加强媒体的监管,舆论应该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应该关注民生,“虚其心实其腹”的落实,关键是让人安乐自足,如果人吃不饱穿不暖,想要人不胡思乱想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基础上,国应该有恒法,不要整天出台各种政策,今天变明天变,这样人心不稳,个个人都失去了长远打算,所以,有些人刚刚开始买房买安心,现在感觉买房也不安心了,又开始炒黄金,其实,囤积了黄金就安心了吗?不见得。国无恒法,则民无恒心,“法令滋张,盗贼多有。”法令应该有震摄贼心的作用,而不是给权贼壮胆给钱贼安心;法令应该在教育带动的基础上发挥效用,因为,我们关键应该教育的是执法的人,而不是频繁改法,关键是要教育人民安心自足,教育人民和谐共处,教育人民心存大众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等人犯法了才去治理。不加强教育而强调法治,就是古圣人所批评的“设陷阱而杀人”,这是世风日下的根源之一。

  小到个人,我们安心自足,哪怕是再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够干出巨大的成绩,只要有一心为大众的心愿,就能达成自己的志向,所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把自己时间花费在培养自己真正的道德学问上,花费在积累自己的人生资本上,而不是与人攀比中失去自我,或者爱慕虚荣中躁动不安,或者整天在谈理想中浪费时间,“实其腹”则心中踏实,“强其骨”则拥有实力,这样的人,安乐自足气定神闲,不鸣而已一鸣惊人。

  所以,“无知无欲”方可“大知”成就“大欲”。什么是“大知”,是大的智慧能够了解世界真相,明白人间至理,事事通达无碍。什么是“大欲”,就是能够帮助天下更多的人,有求必应,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个人的私欲都是小欲,只有满足众人的欲望,才是成就大欲。

  所以,这样的得道之人,他从不妄动胡为,所以,国事家事,个个都办得很妥当了。

 
 
 
前五篇文章

残忍的屠夫——《悲惨世界》(连载三十七)

改变生活的方式——《佛教的环保思想》(三)

从日本地震看国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道法自然的生命平安密码

库姆孜 草原响起“美妙之口”

 

后五篇文章

郎世宁与中西美术交流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佛教的环保思想》(四)

日本福岛核电站再传爆炸声 部分工作人员撤离

道法自然与治国之道

圣严法师:灾难让爱凝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