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从依正不二理论看佛教寺庙管理环境改善的途径(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以广东的佛教寺庙管理为例,从依正不二理论看佛教寺庙管理环境改善的途径。佛教僧团建立之初,以托钵乞食,游方弘化为主要传教模式。及至传入中土,逐渐形成以寺庙为中心,以僧伽为主体的弘法模式。两千年来,寺庙丛林成为弘法布道,化众导俗,服务社会,联络四众的中心和依托,这与西方基督教主要依靠统一的教会组织传法布道颇异其趣。因此,佛教寺庙的生存状况往往就是佛法兴衰的晴雨表。正因为佛教寺庙在佛教事业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历代祖师大德都对寺庙建设、僧众管理予以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从传译毗尼戒本到创立丛林清规,形成了寺庙管理的丰富理论和历史经验。然而,时移世异,法久弊生。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急速转型,老迈的佛教丛林及其管理体制也危机四伏、弊病丛生。近百年来,无数高僧大德为改革丛林管理体制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从太虚大师的“三大革命”等等,无不旨在对佛教丛林制度及僧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然而,就内地情况而言,寺庙丛林的管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尚悬而未决。而寺庙管理问题又是一个牵涉社会各个方面的复杂问题,其解决之途既需要内部素质的提高,又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本文主要就如何改善寺庙管理的内、外环境问题作一些探讨,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方家同道。

  一、当前佛教寺庙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内地的佛教事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无论是寺庙建设,还是僧伽培养,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学术研究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佛教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日渐引人瞩目。佛教博大精深的理论被用于各个方面的研究,仅就管理学而言,出现了“佛教管理学”等新兴学科。参见宋跃华:《佛教与管理学初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王永会《佛教管理学成立的依据与特质》,载《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王永会《佛教管理学初探》,载《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然而,直到今天,佛教本身的管理问题,特别是佛教寺庙的管理问题,仍然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瓶颈”。见释印顺:《构建“佛教文化”平台,努力探索和践行现代寺庙管理模式》编者按,载《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4期。

  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论,寺庙管理属于微观管理(政府相关部门的宗教事务管理则属于宏观管理)参见杨玉辉主编:《宗教管理学》第一章《宗教管理及宗教管理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其所涉及的主要是佛教界内部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讲,不外乎对人、财、物、信息、文化等因素的管理,说到底是一个技术问题。其牵涉面不会太广,其关系也应该比较简单明了。但对寺庙管理深有体会的诸山长者,四方大德,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事情绝非如此简单。事实的确如此,其牵涉面之广,其所涉利益之复杂,可谓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然,它怎么会困扰中国佛教一百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是佛教发展的“瓶颈”呢?

  以佛教理论而言,寺庙的管理本身也是因缘所生法,其所面临的困境也有其特殊因缘。大略而论,可分为内部困境和外部困境。

  (一)寺庙管理的内部困境

  就佛教本身而言,它涉及到诸多因素。首先就管理对象,即佛门七众而言,其构成就十分复杂。仅就出家五众而论女众中的式叉摩尼,即学法女或学戒女,现在的寺院中很少作此类区别,但从理论上讲,这一众是应该存在的。,对一个十方丛林而言,管理者对僧伽队伍是无法选择的。所谓“四来同居,凡圣熟辨?”[宋]宗赜:《禅苑清规·百丈规绳颂》,苏军点校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现在的寺庙僧伽,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对此,佛门即无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也无严格可靠的淘汰制度,剃除须发,披上袈裟,即为纳子,只要不犯大的禁戒,谁也无权将其清出佛门。古时对“假号盗形,混于清众并别致喧挠之事”者,尚可“即堂司、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禅苑清规·百丈规绳颂》,第125页)。今天,各地寺庙对“摈令出院”之事很难操作。云门寺佛源老和尚生前就曾对笔者说过,现在寺庙里面肯定有不良人等,我也不能保证我的寺庙里没有坏人,但谁能辨认出他们。只能尽我所能,对他们进行引导。再加上现代商业社会,鼓励消费,物欲横流,各种诱惑无孔不入,出家僧众也在所难免,经不住诱惑而作奸犯科者也时有发生。而且,现在交通、资讯发达,寺庙僧众流动性极大,或尚未熟悉其性情,便已离寺他往,或拟长期培养,却已改换门庭。凡此种种,给寺庙僧众的管理者带来极大的难度。

  其次,就寺庙管理者而言,现在的住持或方丈的选任也存在诸多弊端。本来,根据佛门规仪,按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推选德才兼备、解行并重,德可服人,行可示范的大德担任方丈、住持。然而,由于各种政治或经济的原因,寺庙住持人选常常变成了利益平衡的产物,其是否才堪担纲,德可服人倒成了无关紧要的事了。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页。不幸的是,在今天的寺庙管理人选中,举枉错诸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产生的后果就不言而喻的了。

  再次,就寺庙财物而论,寺庙不同机关或企业,有稳定的收入或明细的账目开支等财务制度。其收入来源复杂,有门票、有香油钱,有归寺庙的捐赠,有个人钵金,有一般捐献,有指定善款(如印经款)。寺庙的开支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完全没有任何凭证。因此,对寺院财物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存在较大难度。

  第四,自明清以来形成的民俗佛教传统,寺庙的主要业务便是经忏超度,有的经济稍差的寺庙,赶经忏、放焰口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致使寺庙的管理一切以经忏为中心,即使明知一些活动有违佛制,也一味迁就,如果真正做到完全如法如仪,寺庙的生存就要面临问题。

  第五,十方丛林住持之选任,按规制,理应从十方丛林中推行,但是由于长期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佛教界常常是山头林立,互不买账,在推行丛林住持的问题上,不是同舟共济,选贤任能,而常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相互拆台,给寺庙负责人的选任凭添许多困难。

  (二)寺庙管理的外部困境

  首先,寺庙处于各种社会利益博弈的网络之中,四面受掣,动则得咎,即使有好的管理思路和合理的管理措施,也难以贯彻实施。佛教寺庙,从形质上看,它是一个活动场所,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时空环境之中,这其中就要涉及到地产、房产、文物、建筑、山林、水电、消防、防疫等各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寺庙往往处在名胜风景区内,在大力进行经济开发的今天,佛教寺庙不仅难以独善其身,而且,处于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中心位置。旅游、园林、经济、文化部门都想走“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寺庙往往为众多利益和矛盾所缠绕,稍有不慎,便与不同的部门和集团产生矛盾和摩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处不赘西安法门寺被景区开发商建墙围住,准备对进寺信众、游人设卡收费就是一例。据人民网2009年3月24日报道:由于不满景区开发商在寺院的山门及主要出入通道修建围墙,20日下午,法门寺僧侣合力推倒围墙,并关闭山门,直至21日上午才重启。这些矛盾和摩擦对寺庙正常管理带来的影响往往是致命的。

  其次,因为寺庙的存在涉及到各方的切身利益,因此,寺庙负责人的选任也就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佛教界并不能自己做主,以教内的标准和要求来选任寺庙的住持或方丈。在当前情况下,一寺之主,特别那些有名的大型丛林的住持常常也是各级佛教协会的负责人,就政治身份而言他们是宗教界的代表人士,是重要的统战对象,党委统战部门就肯定会以政治的标准来考量他们;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民族宗教部门,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寺庙,特别重要道场的负责人还要平衡各方利益,既在僧伽、信众中具有较高威望,又与政府宗教部门有着良好的人缘关系,以便于政府各项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人际交往能力便成为一个重要考察标准;而作为寺庙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在GDP挂帅的今天,自然会以经济的标准来考察寺庙住持的人选,是否长于经营之道,是否积极与政府合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便成为重要的指标;作为与寺庙有直接利益纠葛的园林、旅游和文物部门,则希望寺庙负责人老实厚道,善于妥协,以便在今后的利益纠纷中不会出现一个对以驾驭的对手,因此,老实本分便成了重要标准。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势力会对寺庙负责人的产生施加影响,问题是这些选择标准之间常常难以协调甚至相互矛盾。

  对于这些矛盾,对于这各路神仙,佛门自己常常是无能为力,谁能最后胜出,谁能笑到最后,其操作过程往往从台面转到台下,从前台走到幕后,为暗箱操作留下了巨大空间,这也是佛教界在寺庙管理中面临的最大困境。

 
 
 
前五篇文章

正月十五:中国式情人节 赏灯赏月吃元宵

专家探讨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治理

改变命运的无上法门(三)

孩子救了孩子

在生活中禅修:请勿活在概念中﹙一﹚

 

后五篇文章

听见花儿的呼吸

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一)

蒙古国人越来越钟情孔子学院

民俗专家:正月十五吃元宵源于中国农耕文化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