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传承千年永不过时的美丽 |
 
广州亚运会闭幕了,但开幕式上的“微笑姐”,留给亿万观众的印象依然是如此的清晰而深刻,因为她体现的东方女性的魅力,代表着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范。 微笑,作为一种文明的符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几千年来生机盎然地传承在华夏大地。 据学者考证,中国现在可见的最早的微笑,来自甘肃天水柴家坪的一件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塑像,塑像主人双颊丰满,下颌略尖,眼小微张,嘴唇上翘,优美的弧度如同拱桥,让面部因微笑而生动。还有出土于绍兴坡塘战国早期鸠柱房屋模型中的人物群像,他们满脸怡然自得地微笑着,击鼓、抚琴、吹笙,让两千多年之后的人们,还能感受得到他们欢快的心情。 佛教文化中的“拈花一笑”,意味着顿悟和升华,这种智慧的微笑,多见于我国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的壁画中。美学大师李泽厚认为,这些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衬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主人;他们长脸细颈神情奕奕,衣裙繁复而飘动,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阅尽人间烟火。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微笑,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诗经》中的女子,眼波流转、浅笑盈盈地向你款款走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诗中的女子,一笑惊鸿之后,留给才子无限的怅惘;“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这是宋词中的女子,芙蓉帐里含羞带笑,令情人怦然心动意醉神迷……这些神韵飞动的微笑,如一朵朵花蕾灿烂绽放,让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为之灵动鲜活。 而美丽的微笑如果笼罩在权力的阴影之下,不免会失去应有的光彩:褒姒的“千金之粲”,杨贵妃的“回眸一笑”,莫不如是;《聊斋》中婴宁的嗤嗤之笑,虽天真烂漫出乎本性,却也带着对现实的抗拒和逃避,“我婴宁迨隐于笑者矣”,这是把微笑当成了保护自己的一道面具,同样令人沉痛而感伤。 可见,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微笑,才最富有幸福感和满足感;汉景帝阳陵的彩俑,就向我们阐释着这一命题。汉景帝时正处“文景之治”的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因此这些彩俑个个五官端正表情愉悦,尤其是女俑面庞丰润长相俊美。其中一尊塑衣式跽坐拱手女俑,被台湾观众喻为“汉代林志玲”,她梳椎髻,着三重长衣,眉似新月目若秋水,巧鼻微耸朱唇轻启,袖手举于颚前,优雅地侧着头,似乎在倾听着什么,羞怯含情笑不露齿。如果说西方的“蒙娜丽莎微笑”体现神秘之美,那么中国汉代的“彩俑微笑”,则体现幸福祥和之美。有观众由衷地感叹道: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生活,才可以让人民打心底发出这样幸福的笑容? 这些真切的幸福的微笑,闪耀美丽温煦的光芒,穿越一切偏见、误解的迷障,穿透历史的尘埃,直抵人类心灵的最柔软处。但愿在今天,我们能时时发出这样会心的微笑,这样的微笑,在今天是我们骄傲的财富,在将来是我们珍贵的遗产。 微笑,这是传承千年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