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变化引发心理变化 专家解“气象病”疑团 |
 
您听说过“气象病”吗?为什么在阴雨绵绵或狂风乱作的日子里,人会有压抑感、郁闷感、烦躁感,甚至连脾气也会变得很大,人生观也会变得消极;而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的时候,人的心境就会变得开阔、轻松呢?……人的心情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浮动吗?什么样的温度、湿度、气压会让人产生心理波动?不同的年龄、性别、个性如何决定对天气的敏感度?气象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的?心理专家对此如何解析?这其中,大有奥妙和可探讨之处。 气象病:现代社会的文明病 研究表明,天气和气候变化是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要素,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气象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精神病态和行为异常。 专家认为,当寒潮袭击,或台风过境,或气温忽降忽升,或出现大风、大雾、阴雨天气等,如果对坏天气的刺激反应强烈,出现情绪抑郁,乏力身困、失眠易醒、头痛、易激动、神经质、焦虑、恐惧、食欲不振、骨头疼痛、脊柱错位以及手术刀疤疼痛等症状,却查不出其他原因;而且每当天气变化时,都出现类似的症状,那么“气象病”基本可以确诊。如今,“气象病”被称为一种独特的现代社会的文明病。有资料显示,这种病在发达国家约占总人口的50%-70%。 记者就“气象病”对一些市民进行了采访。在受访的30位市民中,有23人并不知道“气象病”的这种提法,乍听觉得新鲜、有意思;19人认同“气象病”是存在的;21人感觉天气、气候的变化会或多或少影响自己的心理;9人感觉天气变化的时候身体的病症就凸显;7人认为主观上的自我调节使他们并不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气象病被称作“现代社会”的病,而且还是“文明病”?不少市民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工业不发达的时候,污染少,天气就比较稳定。现在气候变暖,突发的天气状况就多了,有时心情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左右。” “社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可是各种各样的精神负担也在加重,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饮食习惯不好,睡眠质量差。天气不好的时候,就想借着那股子阴沉,把情绪全部发泄出来。” 德国医学气象学家沃尔夫冈·施潘认为,现代人远离大自然,对自然环境已不太习惯,因此许多人很难适应天气的骤然变化。石器时代原始人只能在他们的洞穴里忍受各种不适的天气,因此得到了磨炼,而现代人中的很多人则生活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受到的是经过过滤的天气。这样,人们的身体不能很快地适应外面的天气,心理也会起相应的变化。 不同气象要素对人心理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资料表明,1982年至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得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究其原因,是“厄尔尼诺”异常的气象变化和引起的天气灾难,超越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发生坐卧不安、精神迟钝等症状。 除了异常天气事件以外,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乔林说,温度、湿度、阳光辐射、风、大气压、离子的平衡、空气的透明度、电磁的变动等不同气象要素的变化对不同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温、湿度、气压以及季节的更替是最主要的因素。 从温度来说,通常低温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在高温或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之所以“天昏昏令人郁郁”,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因此“偷懒”,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或郁郁寡欢。 湿度对人的情绪影响也比较直接和明显。连续的阴雨天使人烦恼消沉,情绪低落。暴风雨来临之前,人们会有一种激越振奋之感,这同空气中带电粒子大量增加有关。闪电使负离子增多,人就感到欢欣。 气压对人也有影响。在气压突然降低的天气里,人的心情烦躁不安、冲动易怒,会出现反常行为。加拿大科学家在研究了大量汽车事故后发现,多数事故发生在气压下降的时候。有些研究甚至表明,在低气压区域内温度突然升高会导致暴力活动增多。受高压控制的地区,夜间人们能睡个好觉;相反,高压移走,或低压移入加上暖气团来临,人们的睡眠往往会受到干扰。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终于揭开了天气变化影响人情绪的真正原因:天气对人情绪的影响实际上是光照度影响5-HT(5-羚色胺)的水平而产生的效应。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传递物质,人体内的5-HT水平与光照度直接有关系。明朗的阳光(关照度在2000-10000勒克司)可以提高5-HT的水平,而提高速度之快令研究人员难以想象。也就是说,灿烂的阳光能提高人体内5-HT的水平,从而使人的心情也变得灿烂起来。 另外,季节的变化也是影响人心理的一个因素。春季,暖锋经过,气压降低,人容易躁动和激愤,是各类精神疾病的多发期。有研究说每年的3月至5月是心理疾患的高发季节,发病数约占全年的一半;同时,失眠症也在春季表现明显。夏天,气候闷热常使人变得倦怠懒散,思维的活跃性受到限制。而在冬天,低温易让情绪得到控制,人就显得情绪稳定,精神和干劲也比较足。不过,这个时期抑郁症患者的日子却比较难过,记者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咨询部咨询师刘玉娥处了解到,通过临床个案来看,秋冬两季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目前,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她说,抑郁症是生物学的酶的变化,正常人中有20%至40%已经有了抑郁倾向,虽然构不成“病的诊断”,但是已进入“抑郁状态”。 而从地域来说,南方气候温和、湿润,南方人大多感情细腻、不易冲动;北方冬季漫长寒冷,气候干燥,风大雨少,这导致很多北方人脾气急躁,感情色彩较浓,但他们开朗、豪爽。 除此之外,人的性别、年龄等也决定了对天气的敏感度。从性别上看,女性对气象的变化更敏感,到妇女进入更年期时达到极大;从年龄来说,中年人对天气变化的反应最强烈。中年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对天气变化有明显感觉;从个性上观察,怯懦、内向的人要特别注意。但不同的人对天气变化的本能反应是大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反应,专家将人分成三种人:轻微波动型(轻度)、不稳定型(中度)和敏感型(重度)。 心理学家解析:气象因素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借口” 针对气象因素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记者专门采访了华人著名心理学家周正。他曾做客央视《心理访谈》、《健康之路》等节目,在凤凰网主持《周正心理时间》,被人们称为“爆棚教授”。 周正首先肯定了气象要素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他认为,气象因素并不直接决定人的心情和心理变化。气象条件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只是一个间接因素、一个变化因素,或者说是一个“借口性”的因素。很多时候,是心理因素使然。 比如阴雨天来了,交通、活动等不方便,人们在产生烦闷的同时,会将近期一段时间内积攒的情绪一并借助雨天来发作。也就是说,天气不是人产生心理变化的一个诱因和结果,而更多的是一种手段。 周正说,“自我暗示”其实是很可怕的:天冷了,气温低了,小鸟不飞了,花不开了,很多生物死亡了,所以一些人也就病了。人们要正视自然、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不可以在雨天不裹足,而选择专门出去散步呢?听那“哗啦啦”的雨声,看那雨后彩虹,甚至欣赏雷电闪鸣。况且,下雨能产生大量的负离子。雨中行走有助于调节神经,提高人的排毒能力,降低人的衰老速度。 周正得出的结论是,即便有“气象病”这样的说法,也更多地是由于心理偏执或者生命力虚弱而导致。所有受天气影响的人都是“与天斗、与地斗”的人,是不懂尊重大自然的人,是缺乏科学发展观的人。我们要想到下雨会带来充沛的雨量,使空气清新、湿度增加,庄稼结果丰硕。有时候,人类由于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不愿意接受自然的变化和规律,这样的想法是不“敬天”的,要学会欣赏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如出一辙。 由此,我们是否更该思考和感受,天气和季节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益处?它说不定会给人们带来机遇。我们又能否利用这个机遇,将气象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从负面的变成良性的?然后,阴天写首抒情诗,雨天撑起花雨伞,春天去踏青,夏天泡泳池,秋天赏红叶,隆冬取暖火炭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