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阳光基金会县域基础教育综合提升项目参选慈善明星 |
 
西部阳光基金会县域基础教育综合提升项目推行的依据是陇南地区基础教育十分落后,面临许多问题。 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合格教师总体基数不足;第二,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恶劣等原因导致教师队伍知识更新以及教师自我能力提高的机会较少,导致现有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质量差;第三,由于待遇低,职业发展机会少等原因造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第四,由于教育质量和教学环境差等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第五,基本没有社区参与教育服务,导致学校同社区发展脱节;第六,教育行政官员,校长得不到有效的培训,素质不高;第七,对外来的教师,如特岗教师、外聘教师的支持机制不健全,导致外来教师的滞留率低。 由于教育水平得不到提高导致贫困的延续,而贫困又加剧了教育水平发展滞后,这就使得当地进入了“贫—愚—贫”的怪圈之中。 以宕昌县为例,具体说明以上问题: 第一,教育投入不足 虽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使得学校经费有所增加,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后已所剩无几,再加上部分学校因征地、完善设施、添置设备、美化校园、增加建筑面积等原因,旧债尚未结清,又不得不累上新债,全县各类教育欠债高达2000多万元。 第二,校舍严重不足 全县生均可用校舍面积为小学3.1平方米、初中3.2平方米、高中5.7平方米,60—70人的大班在有初中的学校随处可见。实现“两基”目标,小学在校学生将达到33000人,按最低标准生均3.2平方米计,需校舍105600平方米,初中在校学生将达到17751人,按最低标准生均4.2平方米计,需校舍74554平方米,而目前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98094平方米,初中仅为40369平方米,尚缺校舍41691平方米。由于宕昌暴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原有危房15163平方米还没有消除,新的危房又会不断产生,危改任务十分艰巨。 图书、教学仪器、文体活动设施十分短缺 全县只有43所小学按国家Ⅱ或III类标准配置了图书仪器,222所小学图书实验仪器空白,部分初中自筹资金购置了一些简单的教学实验仪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或口头讲解实验,实验课开出率只有16.2%。实现“两基”目标还短缺图书13万册,缺课桌凳2800双人套。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中除代课教师和试教人员外,公派教职工和特岗教师共有2396人,实现“两基”目标,全县教职工需达到2967人,还需补充合格教师571人。现有公派教师中,教师专业结构失衡性矛盾突出,文科教师偏多,理科教师偏少,另外约有40%的教师为“民转公”教师,他们难以适应当前新课改需要,培训任务十分繁重。 从五大方面介入,以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提升为目标,通过扎实的项目工作,实现目标地区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的综合提升。 该项目起止时间为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为第一阶段,在宕昌县和成县推行;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为第二阶段,在成县和康县推行实施。第一年实施整体项目的40%,第二年为60%。 1、硬件设施投入 根据项目县教学硬件缺失严重,图书、实验仪器亟待配置的现状,为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提升课堂效率,第一年计划在宕昌县和成县资助共计40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第二年计划在成县和康县资助共计80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2、贫困师生资助 (1)、启动总额为90万元的代课教师助困基金。第一年宕昌县和成县各投入30万元,共计60万元;第二年在康县投入30万元。 (2)、对1000名贫困学生进行每人500元的亟需资助。第一年资助宕昌县100名学生,成县300名学生;第二年资助成县200名学生和康县的400名学生。 3,多样化教师培训 宕昌县、成县、康县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普遍水平较低,改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服务质量的根源在于优化教师团队,为教师提供实际需要的提升培训。针对项目点需要,项目预计开展针对实际的校长培训、骨干教师进师大培训、优秀教师资源实地培训及极为特色的偏远山区“一人一校”教师培训; 4,志愿者介入,共同提升教育质量 面向全国招募有热情、有能力的合格长期志愿者,为最偏远山区的学校解决亟需教师的困难;同时也招募来自当地的符合教师资格的青年人,招募当地志愿者,为当地培养“留得住、教得好”的后备教师。 长期志愿者在帮助实现信息互通、创新教学模式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之余,长期志愿者也将深入社区,积极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生活,为农村社区的良性发展提供动力。 5,乡土教材开发: 在一个学校进行试点,发动教师和当地社区人士的积极参与,在教材编写专家的组织下,共同发掘和整理本地区、本民族的知识和传统,编写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和活动教案。为教师编写备课手册,培训教师用参与性教学的方法上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