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古城 百年刻经梦 |
 
在江苏省南京市市中心的淮海路的十字路口,在路口四角的道路指示牌上,有一个既不是街道也不是小巷的指示名称——金陵刻经处,沿着指示牌的方向走上几百米,就能看到一座由灰墙围成的院落,这里就是金陵刻经处。 这里是寺院吗?为什么叫刻经处?为什么会在这里刻印经书呢? 在刻经处里面的一间房子,我们看到了很多不起眼黑乎乎的旧木板,它们是自唐代以来就久已散失的佛教典籍,都是绝无仅有的佛经版本。
金陵刻经处 院落全景 虽然金陵刻经处看起来像一座私人的宅院,但是在院落里我们看到了一座墓塔。塔上记载,这是杨仁山居士之墓。他就是这座院落原来的主人。我们采访到了一位杨仁山的后代,他是杨仁山的重孙。他回忆说这座院落是曾祖父杨仁山先生时任清政府江宁建造工程负责人时置下的家产。 清朝末期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金陵刻经处之所以要刻经印经,是因为当时许多寺院的典藏都在战乱中烧毁,如果不拯救经书,中国佛教就濒临灭亡。后来杨仁山决定把杨家的地产全部转为金陵刻经处所有,立下了杨氏分家笔据。他做的不仅仅是几本佛书的拯救,而是通过佛教的思想寻求救国的出路,这也是金陵刻经处最重要的历史。 1911年杨仁山居士离开了人世。在他自己的书中留下了这样的一组数据:用了46年的时间刻印了211种佛经,共1157卷,留下了4万7千多木制经板,佛像板18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南京市中心这座闹中取静的院落主人杨仁山,让我们得以在今天还能够听到佛教的经声,才使近代中国佛教又见新生的光芒。 我们拍摄时正逢刻经处成立140周年,几个负责人正在积极准备。这座小院一直面临被拆迁的命运,他们十分担心,希望在自己手里能把这里完好的保存下来。我们问他们对今天的金陵刻经处怀有怎样的梦想,但是几位负责人就像商量好似的给了我们同样的回答:多拍拍我们的刻经处最精华的技艺和文物吧,因为它们是我们国家的宝藏,更是世界佛教界的宝藏。
金陵刻经处 保存的唐代经版 金陵刻经处手工印刷佛经 我们看到了在佛教界有金陵版经书之称的金陵刻经处完成一本经书刻印的全过程。印经的刻版都是用安徽特产的黄梨木,裁成木块后就要煮出梨木中的水份,就连他们印刷用的墨粉都是自己制作完成的,装订工作在整个程序中看起来最简单,但实际并非如此,仅仅是订书用的纸捻子就要工人练习几个月才能胜任,订线也不是会缝衣服就能完成的,每个程序都是手工但更是用心才能完成,所以金陵刻经处的经书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古代印刷工艺。 据说最能代表金陵刻经处的雕刻技艺的精湛水平的,还是那些解放前在金陵刻经处工作的刻工,据记载当年这里的刻工是直接用刀而不用画稿或字稿来完成佛像和佛经书的制版工作。遗憾的是他们手上的技艺已经失传了。只有当年的刻板可以让我们遥见当年金陵刻经处的精湛刻艺了。 金陵刻经处的人们用双手保留住有千年历史的印刷佛经的工艺。这不仅仅是一段印刷的过程,实际上金陵刻经处给我们展现了佛教文化和印刷文化的精华,同时这里也留下了为这些文化精华付出努力的人的奋斗轨迹。
金陵刻经处 刻工刻经版 相关阅读: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