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从“韬光养晦”谈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提“韬光养晦”,人们马上就会想到1990年邓小平提出来的基本国策。在当时,苏联和东欧各国逐一解体,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要想保全自己,就得先避免强硬外交,低调行事,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戒心,然后全力以赴发展国民经济。在当时那个国际形势之下,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是很有战略眼光和远见的。

韬晦之计最早见于《旧唐书•宣宗记》,原文是“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意思是指隐藏才能,不使之外露。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在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冑”中有这样的记叙:“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后来曹操请刘备喝酒,刘备心下忐忑,不知曹操到底是什么用意。席间,曹操让刘备列举天下英雄,刘备说了一串儿名字,其中当然没有自己。曹操说,这些人算什么,像你我这样的人才算是英雄呢;刘备闻言大惊,以为曹操看穿了自己的野心,手一抖,筷子掉在了地上,正在这时,雷声大作,刘备赶紧藉此掩饰自己的失态,说雷声太大了,吓得他筷子都掉了;曹操见状,心想打个雷都能把他吓成那样儿,估计成不了气候,也就不再戒备他。

在战争中,“韬光养晦”无疑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策略。把自己的锋芒掩饰起来,让敌人摸不清自己的实力与底细,这样一来,对方就容易产生轻敌之心,从而放松警惕,然后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置敌于死地。这有点儿像埋伏在草丛中的狮子,小心翼翼地藏在暗处,悄悄靠近正在灿烂的阳光下悠闲吃草的羚羊,等时机成熟之后,便会一跃而出,而它的猎物,则往往毫无还手之力。

如果将职场比作战场,把同事看成对手,那么,在工作中,“韬光养晦”也不失为一种谨慎的保身之计。爱显山露水、锋芒毕露的人往往人缘不好,不仅在同事中不受欢迎,也难得上司的青睐。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有了事故,倒霉的也常常是那些风头出尽的人物。所以,聪明人含而不露,遇事先观察,不随便表达意见,毕竟,少说一句话,也就少一分说错话的可能;等别人摔了跟头,自己的机会也就自然来了。

“韬光养晦”虽然有卧薪尝胆之风,大智若愚之表,但到底只是一种策略。既是策略,它的价值就限于“实用价值”,如果因为它是现在的基本国策,就将其上升到真理的高度,甚至把它当作为人处世的准则,那就有失偏颇了。

譬如,有人爱把“韬光养晦”与谦虚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美德。我觉得这个论点站不住脚。首先,谦虚是一种心境,是在自信的基础上散发出来的平和与宽容,虚怀若谷的人,不会刻意去显摆什么或是隐藏什么,因为那份沉稳的底气不是装出来的;而“韬光养晦”却是一种策略。所谓策略,也就是一时之计,而非一种状态。

韬晦之计的目的在于打败对手而掩饰自己的能力,甚至着意展示自己的弱点,都是为了暂时蛊惑敌人,以便最后旗开得胜,彻底昭示自己的力量。从道德的角度来讲,“韬光养晦”既然是计谋,就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因为,同样一种计策,如果我方用,就是“妙计”,如果敌人用,就是“奸计”;而且,有些战术,比如“兵不厌诈”,就包含了一般道德准则里所不允许的内容,所以,战略战术本身并无所谓“美”,更不代表道德。

中国是一个讲究战术的国家,从《孙子兵法》开始,到后来的《三略》、《六韬》、《尉缭子》、《鬼谷子》以及《三十六计》等等,各种有名有姓的计谋就开始被运用在战场上、官场上、商场上和生活中,这些计谋把中国人训练得深不可测,就算自己不善用计,也不能保证别人不用,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因此,在中国,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如果把这些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建设,那我们的发展速度还会快很多。

  

 
 
 
前五篇文章

标准答案,毁人不倦

地震之前有预兆老鼠家犬曾救人

生命的存在不容否定

常州游客在台公园涂鸦遭声讨

丹顶鹤有望成国鸟

 

后五篇文章

报告:“第七”是中国

她们说:命运不公平,但我们要尽力

医圣·医圣祠

保定市千名孤困学生资助项目正式启动

抗震环保竹结构别墅问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