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包容,和谐,快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弥勒信仰与和谐社会浅述

包容和谐快乐是弥勒信仰的基础,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良药,是传统佛教对现代社会的馈赠。本文通过对弥勒信仰,弥勒净土及中国历史上会稽山弥勒净土的论述,阐述了弥勒信仰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弥勒,弥勒菩萨,弥勒佛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弥勒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具足转轮王相。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悠久。但他因重慧学,喜好交游,爱吃穿,勇猛精进方面,不如释迦牟尼,结果是释迦牟尼先成道了。有这么个故事可说明弥勒爱穿华丽衣裳:当时的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这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但弥勒听了根本不在意。所以,未来弥勒佛度化的阎浮提,树上都会长出华丽的衣裳。弥勒随释迦世尊出家时,常与大乘菩萨为伍,和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菩萨同事。在大乘法会上,弥勒菩萨都占有重要席位。

弥勒在佛教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不仅大乘佛教信仰他,小乘佛教也信仰他,藏传佛教更是将他作为未来佛来供奉信仰,几乎每一所藏传佛教寺院都有一尊大型弥勒佛像作为主尊单独供奉(弥勒佛在藏语中称为“强巴佛”)。现今中国的敦煌、云岗、龙门三大石窟遗存,都能看到数量众多的弥勒造像,且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据统计,三大石窟中仅北魏一朝的弥勒造像就多达四十四尊,仅次于释迦世尊的四十六尊。弥勒造像的高度也仅次于释迦世尊。盛唐时期雕凿的四川乐山大佛,不但是中国最大的弥勒石佛像,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绍兴会稽山地区遗存的南北朝及五代时期的新昌大佛及柯岩石佛,都是弥勒佛。北京雍和宫至今矗立着最大的木制弥勒佛像,该像原为清朝皇室所供奉,佛像高18米,埋入地下部分8米,总长26米,堪称顶天立地之室内木雕巨佛。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曾引起一些佛弟子的不理解。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中记载,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不停地转大法轮,度诸天子”。

弥勒和释迦牟尼的渊源颇深。《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食肉经》记载,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曰华敷,佛号弥勒。有一大婆罗门人,名一切智光明仙人,聪慧多智,广博众经,世间技艺六十四能,无不熟练。仙人闻佛出世,听佛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后,便虔诚信服,皈依为佛弟子,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仙人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年中,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一心不乱。其时世间有雨星现,大雨不止,洪水暴发,仙人不得乞食,历经七日,粒米未进。其时仙人住的林中有五百只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仙人七日未食,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为护无上大法久住,母子不惜生命,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仙人闻睹,悲不能言,心痛欲碎,即语慈偈: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总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偈了,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并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 经文中的一切智光明仙人就是弥勒的前身,兔王就是释迦世尊的前身,兔子就是释迦佛的儿子罗睺罗。可见,弥勒菩萨不但以金刚之志身体力行修慈心,还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弟子不得食众生肉,开了古印度僧人修行食素的先河。

弥勒求道、行道、得道都有其独特之处。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佛告诉弟子阿难:“弥勒菩萨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国土布施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弥勒菩萨行道的方法在于庄严国土,护法利生,宏扬释迦教法,拔苦施乐,开启众生智慧,弘播慈心。他取佛果的宏愿则是:使其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YIN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 简单地说,释迦牟尼和观世音救度众生的方式是拔众生苦,而弥勒则是施众生乐。原始佛教把人生是苦作为全部教义的出发点,把铲除苦难的根源,作为解脱的终极目标。如家家观世音的救苦救难形象,就深得历代民众的敬仰。 弥勒作为菩萨,与观世音不同,作为佛,也与释迦牟尼有异。他不是舍身苦行,也不作种种呵斥,而是但行“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劝人归依佛教,行善持戒;劝人相信,依弥勒“本愿”建立的理想国土经过众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到来。但是,这个理想国的实现,要满足弥勒的十大愿望:比如,于“一切众生起柔软心”,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柔软心”是相对狠戾好斗的“刚强心”而言,包括对人要“慈心”相向,与人为善,“恭敬和顺”,“语言谦逊”,“如子爱父,如母爱子”,并以“不杀生”为“十善”之首;比如,令众“和合”,即善于消除人的精神苦闷,调节人际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比如“施人衣食”,济人厄困,“令得其乐”,其中“施乐”就是弥勒信仰的核心。因此,《弥勒大成佛经》说,弥勒下生出世,全是为了“施乐”,他“本为菩萨时,常施一切乐,不杀不恼他,忍心如大地”。

因此,弥勒虽然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阎浮提(娑婆世界)成佛,但不同于释迦世尊在这个“五浊恶世”成佛,弥勒成佛的阎浮提有严格的要求,弥勒成佛时的阎浮提情况大致如下:

(1)自然条件:国土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花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2)居民: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慰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3)城市:城市鳞次栉比,鸡犬相闻。有一大城,名翅头末,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扫洒清净。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户者,亦无哀恼,无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4)政治:时有转轮王名叫儴佉,有四种兵,以威武统治四天下。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珍宝涌出,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无贪着。

但弥勒下生,也如释迦一样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1)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弥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端正无比。

(2)出家:弥勒观世五欲,致若甚多众生沉没在生死海,甚可怜愍。如是正念,不乐在家。感王施物,终归毁坏,知一切法,亦皆幻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

(3)成道:弥勒成道,坐于龙华树下,即日成就无上道果,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地神乃至诸天,各相告曰“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4)说法:时有魔王,名曰大将,率欲界无数诸天至弥勒佛所,请说施论、戒论及生灭之论,乃至诸佛所说,苦集灭道。时座上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有华林园龙华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果。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果。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果。弥勒说法常赞释迦功德。

(5)弟子:儴佉王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大臣长者,亦复如是,各自念言: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6)涅盘: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入涅盘后,遗法存世一万四千年。

二、弥勒在中国的化身­——傅大士和布袋和尚

弥勒经释迦佛授记后,先于释迦佛涅盘上生兜率天,为天众说法,并等机缘成熟再下生阎浮提于龙华树下成佛,并在华林园举行龙华三会,度化释迦遗教弟子。据佛经记载,这期间,弥勒菩萨有两次从兜率天下凡人间,在浙江会稽山周边地区——义乌及奉化示现,化身傅大士和布袋和尚,度化众生。

(一)南北朝时期的弥勒化身——傅大士

根据《大藏经》记载,南北朝时,弥勒菩萨在中国化身为傅大士(居士),以传统佛教的度化方式度化众生。傅大士名傅翕(公元497~569年),字玄风,号善慧,人称傅大士或东阳大士,为在家居士。傅翕生来秉性端庄,神情安详,心境清纯,无所爱着。十六岁时娶刘妙光为妻,二十四岁在河边捕鱼和天竺和尚嵩头陀(禅宗开山祖师达摩)相遇经点化后,悟得前因。自此与妻子住在松树下,开垦山地,平日与人帮佣,夜晚归来与与妻子讲经说法。傅翕为了广泛地度化众生,首先努力度化他的妻子,使其发心,行菩萨道。所以,他设法说服妻子,将家中的田宅全部卖了,并倾其所得之财,设斋会供养僧俗四众,并发愿要度群生。有一年,正逢饥荒,傅翕设完斋会后,家中已无余粮,傅翕恳请妻子卖身做长工,以供大众道粮。他的妻子妙光发心说:“唯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傅翕得了卖妻的钱后,又办救济并发愿:“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舍卖妻子,普为三界苦趣众生消灾积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一个月后,买妻的主人被傅翕的行为感动了,于是就把妙光送还给他。傅翕与妙光救济世人从不停息,受感动的人越来越多,也都尽自己的能力共同布施救济大众,自此道场的感应越多。

傅大士也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倡导者,集中体现了弥勒的包容和谐思想。他曾头戴道冠,身着袈裟,脚穿儒靴去觐见梁武帝:“既至,大士星冠儒履,披法服以见。帝问,佛耶?大士默指冠。问,道耶?又默指履。又问,儒耶?又默指袈裟。”傅大士有偈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太建元年(公元569年),嵩头陀(达摩)于绍兴柯山入灭。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临终前曾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

(二)五代时期的弥勒化身——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后梁僧人。布袋和尚身体胖硕,腹部肥大,出语无定,嘻嘻哈哈,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东西装进去后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不止。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他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若有人问大师有行李否?他又以偈答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曾有一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可翌日一早,却见他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布袋和尚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后人有联云:“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清·王廷诤题福山涌泉寺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也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汉传佛教寺院就开始在山门供奉布袋和尚。

三、弥勒信仰与弥勒净土

弥勒信仰约在四世纪时从印度传入中国,极盛于南北朝,唐后期逐渐衰微。弥勒信仰是中国早期最为流行的净土信仰。弥勒信仰的形成,主要基于释迦牟尼佛的授记与嘱吋。释迦世尊不仅授记弥勒未来成佛,而且将一切弟子托付弥勒,付嘱弥勒住持正法、守护三宝,于是弥勒便成为佛陀遗教的当然继承者。

弥勒信仰的经典依据为弥勒三经,可分为“上生”、“下生”、“本愿”三个系统。 依据“先上生”“后下生”的次序,《弥勒三经》的内容大致如下:

就《弥勒上生经》所记,佛陀在舍卫只树给孤独园,举身放光,金光闪耀,遍满舍卫城。佛陀的常随弟子——摩诃迦叶、大目犍连、舍利弗、文殊师利等人,各各率其眷属,云集佛前,听佛说法。佛陀为他们说百万亿陀罗尼法门。弥勒菩萨,闻佛所说,当时立得百万亿陀罗尼法门。从座而起,走向佛前,行礼致敬。这时,优波离尊者,启问佛陀:“世尊!过去在毗尼(律)中,及诸经中,说阿逸多(弥勒)次当作佛。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烦恼,此人命终之时,当生何处?”佛陀答道:“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这是弥勒上生兜率天的记述。接着,佛陀为大众叙述兜率天上的种种庄严;当弥勒往生兜率天时,兜率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为了迎接这位未来的佛陀——补处菩萨(弥勒),化作五百万亿宝宫。每一宝宫,有七重围墙,每一围墙,皆由七宝所成。一一七宝,放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现五百亿莲花;每一莲花,现出五百亿七宝行树。并有五百亿天女,立于树下,手提璎珞,发出微妙音声,演说不退转地法轮。另有五百亿龙王,守护宫墙。其时宫中,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从座而起,遍礼十方诸佛,发弘誓愿:“若我有福,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发愿之后,果然额间现也五百亿宝珠,如紫绀摩尼,表里映彻。此摩尼珠,回旋空中,化作四十九重微妙宝宫,及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天乐不鼓自鸣。天女歌舞,闻其歌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佛陀告诉优波离说:弥勒居住的兜率陀天,是修十善报应的胜妙福年,即使我住世间一劫,广说弥勒的种种功德果报,以及行十善者,不能穷尽。现在只有为你们略而说之。如有比丘及一切大众,欲生天上,为弥勒弟子的,必须严持五戒、八斋戒、具足戒,修十善法,身心精进,一一思惟兜率天宫的妙乐。作此观者,方为正观;若他观者,则为邪观。

优波离听佛说完了兜率天上种种庄严,以及弥勒的功德福报之后,又问佛陀:弥勒何时才从阎浮提上生兜率?佛说:弥勒过去是在波罗捺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出生,十二年后二月十五日,他将从世间没故,上生兜率天。弥勒至兜率天时,昼夜说法,度诸天子;阎浮提经过五十七亿万年,他才下生人间成佛。

佛陀又说:我涅盘之后,我的许多弟子,应该勤修一切功德,读诵经典,称念弥勒名号,命终以后,上生兜率陀天,亲近弥勒。将来随从弥勒下生人间,闻其说法。凡是欲生兜率天上的人,当作是观:念兜率,持禁戒。若在一念之间,称念弥勒名号的,此人使能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听弥勒名字的,合掌恭敬,此人便能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如有恭敬礼拜弥勒菩萨者,此人能除百亿劫生死之罪。这样闻名恭敬弥勒的人,纵或不能生天,但在未来世中,弥勒下生,于龙华树下,也能与弥勒相值,无上心!

当时在会无数大众,听完《弥勒上生经》,欢喜赞叹,礼佛及弥勒足。佛陀最后告诫阿难:“汝等慎勿忘失佛语,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此经名弥勒般涅盘,亦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

这就是《弥勒上生经》的大要。

《弥勒下生经》,应该称为《弥勒下生成佛经》,其内容大致如下:

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上,与大众比丘同住一起的时候,大智舍利弗,从座而起,向佛致敬,请问佛陀。世尊常说:弥勒将来由兜率天下生成佛,我们愿意听世尊谈谈弥勒的功德神力,国土庄严,以及众生修何施何戒何慧,才能得见弥勒?

佛陀告诉舍利弗:当四大海的海水,逐渐减少到三千由旬,阎浮提地呈现一片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覆其上,树木繁茂,高三十里;人间寿命,活到八万四千岁,身高十六丈,智慧威德,安稳快乐。其时世间,唯有三病:即饮食、排泄、衰老。当时有一大城,名翅头末,美妙庄严,福德之人,率满其中。城近龙王宫殿,夜夜微雨,遍湿尘土。其国为转轮王所治,王名穰佉。城中有婆罗门夫妇,男名妙梵,女名梵摩波提,弥勒托生其家,以为父母。弥勒成长之后,深感世间五欲之患,出家学道,于龙华树下,成等正觉。诸天龙神,香花供养,三千大世界,悉皆震动。

其国穰佉国王,至龙华树下,觐见弥勒,乞求出家。弥勒以其神变,王未举头,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便成沙门。弥勒偕王,与八万四千大臣,及诸比丘等,恭敬围绕,同入翅头末城。弥勒之足,始入城门,娑婆世界,六种震动,阎浮提化作金色世界。弥勒端坐城中金刚法座,以大慈悲心为众说法:释迦牟尼佛,出现五浊恶世,为汝等说法,无奈汝何,教值来缘,令得见我。我今摄受是诸人等:或以衣服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幡盖华香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布施持齐修习慈心,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为苦恼众生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净慈,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多闻,修习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我当来此,度脱汝等。

弥勒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初会说法,令九十六亿众生,得证阿罗汉果;二会说法,令九十四亿众生,得阿罗汉果;三会说法,令九十二亿众生,得阿罗汉果。

这是《弥勒下生经》的大要。

关于弥勒的本愿,据竺法护所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其内容大致如下:

佛陀在波罗捺国施鹿林中,与大众聚会一处,弥勒菩萨请问佛陀:菩萨应该成就几法,才能远离恶道及恶知识,很快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对弥勒提出的这一问题,非常称许,说他是为“欲哀愍一切,利益安乐天人世间,能问如来如是深义。”接着,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成就的法,是从一法复加到十法,才能离诸恶道及恶知识,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十位复加法的内容,是这样的:“发胜意乐菩提心;修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成就大悲;修习空法;于一切法不生分别;安住净戒;离诸疑纲;乐阿兰若;起正见心;住于空法;不求他过;常自观察;爱乐正法;摄护于他;无有贪欲;不生瞋恚;不起愚凝;常离麤语;住于空性;心如虚空;住于正念;成就择法;发起精进;常生欢喜;身得轻安;住诸禅定;具足行舍;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远离诸欲,恶不善法,安住初禅,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远离寻伺,安住二禅,内净喜乐,心一境性;远离于喜,安住三禅,舍念慧乐,心一境性;远离忧苦,及以喜乐,安住四禅,舍念清净,无苦无乐,心一境性;超越色想无异攀缘,安住无边,虚空处定;超越无边空处定已,而能安住无边识定;超越无边识处定已,而能安住无所有定;超越无所有处定已,安住非想非非想定;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定已,而能安住灭受想定;善能成就金刚三昧;成就处非处相应三昧;成就方便行三昧;成就遍照明三昧;成就普光明三昧;成就普遍照明三昧;成就宝月三昧;成就月灯三昧;成就出离三昧;成就胜幢臂印三昧。”

佛陀说完了这十种复加法之后,弥勒菩萨,非常欢喜,并说偈颂赞美佛陀。

那时,阿难听完了弥勒对佛陀的赞美之后,告诉佛陀:弥勒真是稀有难得,能够成就无理辩才,随顺众生心念,平等说法,不系着于文字。

佛陀说:阿难,诚如你说。弥勒岂是今天才能在我面前说偈赞佛,他在过去无数劫中,就能以偈赞佛。因此,佛陀为阿难叙述过去一段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婆罗门子,名叫贤寿,诸相具足,非常英俊,见者欢喜。一次,见到妙音自在王如来,诸根寂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无比,贤寿与之相比,自惭开秽,自知不如。贤寿穷思,妙音自在王如来,具此殊胜之相,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庄严,我愿未来之世,也能成就如是功德之身。发愿之后,投身于地,说:如果将来能得佛身,唯愿妙音自在王如来从我身上走过!妙间自在王如来,深知贤寿心意,即以其足踏之而过。当下足时,贤寿便得无生法忍。妙音自在如来回向后面的比丘说:你们不要用脚踏过贤寿之身,这是一位大菩萨,已经证得无生法忍,成就六种神通。贤寿即以偈颂,赞叹妙音自在王佛。

佛陀告诉阿难:贤寿获得神通,从此之后,永不复失。你知道那时的贤寿是何人?即是现在的弥勒菩萨。

阿难又问:若照佛陀所说,弥勒早已证提无生法忍,为什么不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菩萨有二种庄严,与二种摄取。所谓摄取众生,庄严众生;摄取佛国,庄严佛国。弥勒在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在过去世修菩萨行,常常摄取众生,庄严众生。弥勒修菩萨行已经四十劫,我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于我勇猛精进,超越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罗三藐三菩提。我能得证菩提,是能施舍所爱一切,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王位珍宝,才能得证的。弥勒过去行菩萨道时,不能施舍手足头目,只以善巧方便,积集无上正等菩提的。

最后,佛陀又告诉阿难:弥勒过去修行菩萨道,曾经发过这样的愿言:假如有众生对YIN、怒、痴的意念淡薄,成就十善,那时我便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照弥勒的愿言,未来之世,众生成就十善,消除YIN怒痴,弥勒便在人间成佛。这是弥勒的本愿愿力。

这就是《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的大要,上述三部经奠定了弥勒信仰的法理基础。

中国最早信奉弥勒的著名人物,为晋代的释道安(312~385)。道安是中国佛教史上早期的著名人物,对于中国佛教贡献甚大。他研究般若经,确立中国北方佛教的基础,其名远播西域。鸠摩罗什未来中国之前,在西域早已闻知道安之名,称之为“东方圣人”。道安对于汉译佛经,其意不明之处,颇难解释,欲请弥勒为之决疑,因此,发愿往生兜率。中国弥勒信仰的起源,可说是由道安及其门下开始的。

中国另一位信奉弥勒的著名人物是法显。法显于公元399年至415年,西去印度求法,他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北印度的陀历国。陀历国过去有一阿罗汉,要造弥勒像,以神足力,将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带往兜率天上,亲睹弥勒菩萨的慈容,然后下来做像。这位雕塑家,曾经三度上兜率天观看弥勒菩萨,完成其像。该像高八丈,足趺八尺,齐日常见光明。法显途经该国,特地前去礼拜。

法显赴印度求法,途中亲见弥勒之像,亲闻传诵弥勒之经,其对弥勒之信奉,由此确立。不过,法显回到中国,印度与西域的弥勒信仰,早已传来。弥勒的灵验,给与五世纪中国人的信仰,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弥勒信仰,经过道安与法显的传播,加上《弥勒经》的译出,知释迦的继承者,乃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因此,中国人纷纷皈依信奉弥勒菩萨,形成北魏时代佛教的信仰中心——中国弥勒信仰的兴盛。

七世纪中,玄奘赴印度求法,从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唯识,遍游全印度。印度的弥勒信仰,及其弥勒菩萨塑像,非常盛行。玄奘也是一个弥勒菩萨的信奉者。 而且是一誓愿往生兜率天,觐见弥勒的实践者。

玄奘的门下——窥基,也是一个虔信弥勒菩萨之人。赞宁《宋高僧传》卷四,《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说:“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 窥基作《弥勒上生经疏》,是感梦而造的。他在作疏期间,感得许多舍利。这位玄奘门下号称“百部疏主”的慈恩大师,他从弥勒信仰中,获得不可思议的瑞相感应,可以知其对弥勒信仰之深了。

另外,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民国时期的佛教泰斗太虚大师等,都是虔信弥勒信仰者,皆愿往生兜率净土。

弥勒信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上生信仰,即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部分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菩萨将来下生此娑婆世界时,将于龙华树下成佛,于华林园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 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314~385)。据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所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山龙华寺,这是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弥勒造像。

故此,弥勒净土也就分为了弥勒菩萨居住说法度化天众的兜率净土和弥勒菩萨下生成佛后度化的人间净土。

兜率,又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师陀天、睹史多天、兜驶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为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兜率天(依次为四大天王天 ,玉皇大帝所住的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关于此天之名,有谓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道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也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为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所居处,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弥勒住此天满四千岁时,即下生人间,于阎浮提龙华树下成佛。过去,释迦如来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于菩提树下成佛。

关于兜率天的具体状况,《弥勒上生经》已有详细的描述。 兜率天内外院是现在弥勒菩萨思维及说法的地方。根据佛经描述,兜率天无论内院、外院,都是清净庄严无与伦比的。在那里,触目所及无非宫殿楼阁、奇珍异卉;当轻风吹动宝树,便奏出苦、空、无常的道理,使天人不敢耽于安逸,进而发愿修行,解脱三界生死。兜率天的殿宇亭台均以各种珍宝砌成,广大庄严,金碧辉煌。其次,八功德水从各色莲花流出,涌至宝宫,围绕在栋梁间。天人则个个身相庄严, 深结佛缘,都是最好的修行良伴。

关于弥勒下生成佛时的阎浮提(娑婆世界),《弥勒下生经》也都有详细描绘。弥勒下生时的阎浮提人与人,人与环境都是非常和谐的,那时阎浮提的人民是无比快乐的,与西方极乐净土无异。

由于释迦世尊的预言:弥勒未来成佛的世界,国土异常清净,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宁幸福。并且在《弥勒菩萨本愿经》中记载了弥勒菩萨曾发三大誓愿:“使我作佛时。令我国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YIN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在弥勒菩萨这种“众生不得度,我不取佛果”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菩萨精神感召下,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圣贤们,才发愿往生兜率天,受弥勒菩萨摄受教化,并追随弥勒下生阎浮提佛化净土。

而如何才能往生弥勒净土呢?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曾叮咛人天四众弟子,若有比丘僧,以及一切大众善知识,果真有发心,希望今生寿终之时能上生兜率陀天(即往生弥勒净土)者, 有下列事项应加注意:

(1)应受持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等居士五戒,且更需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2)也应持八关斋戒,也就是除严守五戒外,另加上不着香花蔓及歌舞观听, 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等戒律。

(3)出家众须受具足戒,如沙弥、沙弥尼的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 百四十八戒等,完全领受具足戒。

(4)身心要精进,心存慈悲利益众生,当下承担众生各种苦难, 常修禅定,受持般若波罗蜜多心法。

(5)勤修十善道(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YIN;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8,不贪;9,不瞋;10,不痴),广利众生,这些是上生天界之主因,并时时忆念兜率陀天上种种妙乐胜境,增长向往之心,坚定上生兜率天之誓愿,则临终时必可往生弥勒净土,且于未来随弥勒菩萨下生,于龙华会上成就无上佛道。

四、会稽山弥勒净土简述

会稽山弥勒净土原址,由原弥勒庵和兜率峰组成,位于绍兴县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旧称柯山)峰顶,始建于东晋永和十年(354),由高僧支遁所创。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早在东晋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一些社会上层名流、高僧不断地从北向南迁徙,相继避世江东。高僧支遁(313~366),字道林,陈留人(今河南开封市南)。其家世代信佛,他自幼读经,25岁时出家,精于《般若经》及净土思想。他与谢安、王羲之、孙绰、许询等名士交游,以好谈玄理而闻名当世。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支遁在会稽山支脉柯山附近鹫峰寺立道场,而且,还对弥勒经典作了大量翻译和广泛传播,并写下了著名的《弥勒赞》。后支遁依弥勒上生经和下生经描述,在会稽山脉西端柯山峰顶建龙华寺修行弘法。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绍兴先贤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龙华寺寻访支遁公,探讨弥勒信仰。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山龙华寺(现该像原貌已不可考)。所以说,我国最早的弥勒造像就立于绍兴会稽山龙华寺,会稽山是弥勒信仰的发祥地。

另据史书记载, 太建元年(公元596年),嵩头陀(禅宗开山祖师达摩)于柯山灵岩寺入灭。傅(弥勒化身傅大士)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临终前曾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可见,晋时会稽山地区就是弥勒信仰的中心,这还可从现在遗存的新昌晋代弥勒石佛和绍兴柯岩五代弥勒石佛,及中国历史上两位弥勒化身——南北朝时期会稽山西南地区义乌傅大士和五代时期会稽山东南地区奉化布袋和尚就可见一斑。

据《绍兴府志》记载,唐代初期,朝廷为龙华寺赐额,会稽山龙华寺由此盛极一时,成为兜率净土信仰的中心和典范。然唐武则天之后到宋代,随着弥陀信仰传入会稽山地区并逐渐兴盛成为了净土信仰的主流,故会稽山龙华寺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微湮灭。

绍兴县会稽山佛教协会致力于会稽山弥勒净土的恢复重建。其佛教文化定位为包容,和谐,快乐的弥勒信仰,让刚摆脱了物质贫困的国人进一步摆脱精神贫苦,让弥勒净土成为长三角地区富裕后人们难得的理想的修行休闲圣地,让绍兴县会稽山成为继四大佛教名山之后的又一座佛教名山。促成会稽山弥勒净土得以恢复重建的因素有三:

(1)会稽山不仅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同时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名山,更是弥勒信仰的发祥地。两晋时期会稽山已是当时中国佛教文化名山,并且高僧辈出:支遁(东晋),达摩(南北朝),智永(隋),鉴真(唐),湛然和智凯(唐),贯休(五代)等都结庐会稽山修行弘法,为佛教中国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晋代绍兴柯岩及新昌30米高的弥勒大佛的开凿,及五代时期弥勒化身布袋和尚游戏并圆寂于此使会稽山成为了历史上“包容,和谐,快乐”的弥勒信仰根本道场。这是会稽山弥勒净土诞生的历史因素。

(2)会稽山环境优美,人民富庶,社会和谐,符合《弥勒下生经》记载的弥勒下生成佛的自然条件。这是会稽山弥勒净土诞生的环境因素。

(3)中央提倡打造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提倡佛教要为现实社会服务。这是会稽山弥勒净土诞生的现实因素。

恢复重建的弥勒净土总体建设的景观定位为:根据会稽山大香林地理地貌的特点,在尊重自然基础上改造自然,做足山顶八座莲花瓣形山峰文章:

(1)在景区第一高峰弥勒峰建兜率天宫内外院,院内供思维及说法弥勒菩萨像。兜率天宫高81米(海拔396米),为景区乃至绍兴地区的地标式建筑。遥望天宫,虚无飘渺;进入天宫,金碧辉煌,震撼人心。兜率天宫基座为七重宝垣(长160米,宽90米),外饰十法界四圣六凡塑像及佛经故事浮雕。七重宝垣层层迭迭,气势恢宏。宝垣四周建九钟八鼓楼,遇重大喜庆节日钟鼓齐鸣,钟鼓之声响彻杭绍平原,蔚为壮观。七重宝垣南方到天桥之间,建6000平米演出平台。建成后每逢晴朗夜间,以天宫作背景,依《弥勒上生经》描述演绎大型佛教天宫音乐歌舞,让游人进入梦幻天堂。兜率天宫南方500百米处山头建弥勒成佛道场——龙华寺,内供龙华树下弥勒成佛像。天宫与龙华寺之间的水面建北斗七星人行玻璃天桥相联,为人行玻璃天桥的世界之最。天桥下是碧波荡漾的人工天湖,增加了游客登天的感官享受。龙华寺山门前照山依山形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造像。从山门到兜率内院,形成了长达2000米的中轴线,堪称全国乃至世界之最。

(2)在山门广场通往香林花雨景区山谷依明吴彬罗汉造型建五百罗汉朝弥勒香道。

(3)由兜率天宫东出口到山门广场处建景观大道,可遥看兜率天宫,演出广场,天湖,北斗七星天桥,龙华寺,文殊院等。

(4)在兜率天宫建筑上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营造天宫佛境氛围:佛光,云雾,钟声,鼓声,梵音,佛乐。

弥勒净土的建成,将形成以下几个区别于其它佛教寺院的独特概念:

(1)构筑了从古至今第一个天堂——兜率天宫;构筑了人间通往天庭的第一座琉璃天桥。

(2)营造了完整的弥勒佛境:说法弥勒,思维弥勒,弥勒佛,化身弥勒布袋和尚;兜率天内外院,天宫戏台,通往天宫的北斗七星琉璃天桥,龙华寺,文殊院等;佛光,云海,天宫钟声,梵音佛乐。

(3)形成了中轴线长达2000米的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群。

(4)开创了没有围墙的寺院的先河。站在兜率天宫及龙华寺,目力所及,都是净土的范围。没有围墙,体现了现代佛教的包容开放。

弥勒净土的恢复建成,必将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旷世伟业,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又一里程碑,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潘建国

绍兴县会稽山兜率净土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前五篇文章

努力营造“和善为根、和谐为本”的企业文化

人天道、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

对历史说真话,才能对现实说真话

唯识观的意义

21st Century World and Huma

 

后五篇文章

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

清明

路上行人欲断魂

艺术为方便,般若为内涵

身心安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