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变成“传统文盲”? |
 
“写个实习报告,不仅错字连篇,而且语句不通,现在的大学生按说知识都挺多,怎么连这些基本的技能都成问题?”天津市某国企负责招聘的周先生显得非常无奈。周先生告诉记者,因为招聘的需要,他们单位为准备录用的三名大学生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实习,实习结束后,要求同学们上交一份手写的实习报告。报告交上来后,周先生却看得很“费劲”——不但语句不通,还有许多错字。“不仅今年,前几年这种情况也有,每年看那些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是又窝火又哭笑不得。”周先生说,要求手写是为了避免学生们从网上下载范文,没想到,有些学生连一篇简单的实习报告都写不明白。 记者在采访了部分用人单位和学校老师后,发现周先生遇到的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现在的大学生,手里拿着那么多证书,可连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文字功底、文明礼貌都不懂得。”一些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在东南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揪心的问题:大学生中,不会上网不会外语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甚了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为此,有关专家向全国高校师生发出了“阅读文化经典,提升文化品位”的倡议书。 “文盲”表现一 不知李白是什么人 “老师我要考研,其中有一门综合科目,您能不能告诉我,像‘李白是什么人、他是哪个朝代的、代表作是什么’这类问题,我怎么能有办法了解一些?”面对学生这样的求助,本市某高校负责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老师显得很无奈:“学生都是为了应试才去机械性地背诵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其实这都应该是他们系统学习并掌握的最基本常识。” “以前上中学的时候,也就是背背语文课本上那些知识,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采访中,一名大学生把“缺乏文化常识”的原因归结为中学时的应试教育。“上了大学,学生们整天被埋在一堆数学公式或ABC中,有点空闲时间也花费在电视、电脑前。可以肯定地说,学校图书馆里看书的人绝没有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看光盘的人多。而且在图书馆里,看文学类图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采访中,不少大学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文盲”表现二 提笔忘字不会写作 “我现在经常提笔忘字,忘记字怎么写的时候,就特别想打开电脑或手机用拼音输入一下。要是写论文,都会先上网‘百度’一下,看看范文,然后按照范文再往里‘套’。”一名大三男生告诉记者,自从上了大学后,除了考试,大家真正用笔“写字”的机会就少了,即便是论文、实习报告、各种申请书、竞选演讲,都是“电子版”,而且基本都能找到“范文”。 “网络的发达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也是造成大学生文字功底薄弱的原因。”对此,一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大学老师表示,部分大学生甚至连写作的门都还没入。 “文盲”表现三 没有规矩不懂礼貌 “昨晚我正睡得迷迷糊糊,手机响了,一看是一名学生发的短信,而且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就特别郁闷。心想,现在的大学生怎么都这么不懂事呢?”本市某高校的一名老师在办公室说出了自己的烦恼,并得到了其他老师的应和。据了解,很多高校老师都在深夜时分接到学生发来的短信,让他们非常苦恼:“你说,要有什么急事也行啊!” “他们连最起码的文明礼貌都不懂,而且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并认为这些所谓的礼貌没有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人都对当今大学生的如此表现感到无法理解。 观点 功利心催生“传统文盲” 天津财经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崔际银教授表示,造成目前部分大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文字功底和文明礼貌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也有关系。崔教授分析,一方面,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这种普及让大家感觉现在大学生的基本功不如以前学得扎实;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本着“实用”的原则,更热衷于去考一些技能证书,对加强个人基本的文学、文化素养并不关心,这也造成他们基本文明礼貌知识的缺乏。 据了解,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选修课甚至必修课,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我们是财经类院校,过去的《大学语文》教材偏重于管理、财经类,但从2007年9月开始,我们启用了新教材,在保留一些经济、管理类的文章外,加入了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篇目,如诸子语录等,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崔教授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大学语文”课程更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人文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塑造健康人格方面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