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很美,碧蓝的湖水广袤无边。青海湖很静,静得只听得见风的声音。龙仁青就出生并成长在这样一个美丽、幽静的地方。
出生与上世纪60年代末,在那个物质短缺、生活节奏缓慢、单调且枯燥的日子里,龙仁青与别的孩子的不同就在于他的眼界开阔——他每天面对的都是广阔的草原和无垠的青海湖。之后他成为文学青年,而今天的龙仁青已经在国内文坛崭露头角,尤其是创作颇丰的2006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确切地说是来自青海湖草原的气息,青海湖边的铁卜加草原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 普氏原羚濒临灭绝,整个环湖地区也只有几百只了,人类不断扩张的经济活动使得这个昔日自由奔跑的精灵步步后退。作为一个来自普氏原羚的故乡的写作者,他的笔触自然而然的会触及环境保护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的话题,写青海湖周边地带环境忧患的有很多,比如他的小说《失去家园》,便是对青海湖湟鱼的滥捕滥杀以及周边大片的草原被用于耕作发出的警示和呼唤。最近,小说《光荣的草原》荣登名家推荐2006中国原创小说年度排行榜,在这篇小说里,龙仁青描写的是不断被旅游化和粗陋化了的草原文化。
美丽的青海湖
我们一起来听听龙仁青说故乡的普氏原羚的故事吧。
藏族青年作家龙仁青
儿时故事深刻的记忆,初见普氏原羚
第一次从报刊上看到普氏原羚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它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见到的黄羊,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从事摄影工作的朋友那里见到了普氏原羚的图片,这才把这个名字与小时候经常看到的黄羊联系在了一起。
黄羊是一种胆小敏捷的动物,每次看到有人出现,便会撒腿就跑,可是有一次却不是这样。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去布哈河驮冰(驮回来在锅里融化后当作生活用水),就看到了几只黄羊,黄羊离我们很近,大概也就几十步远吧,这次它们并没有跑,只是警觉地抬起头来看着我们,其中有一只还冲着我们不断发出短促的叫声,还用前腿刨着地,似乎要随时向我们冲过来,这让我十分惊讶,于是我问父亲:‘它们怎么不害怕我们呢?’父亲笑着回答道:‘是因为母黄羊生了小黄羊,它们的父母要保护它们的孩子。’我当时懵懵懂懂,可能并没有听懂父亲的话。直到后来,大概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吧,当我偶然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这才恍然大悟:黄羊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勇敢地冲到了前面,尽管它心里很清楚,它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人类抗衡,但他以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表明了它的勇敢,表达了它的孩子的爱,给了它的孩子安慰和信心。这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我时常会想起那只冲着我们发出叫声的黄羊来。”
忧虑传统文化消失
保护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护一个地区自然和文化上的原生态,所以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曾应湖北的《芳草》文学杂志之约,写过一篇我的创作谈,题目叫《故乡的赞美诗》,我在这篇文字里写道:在我的作品里,流露了我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文明面前出现的变异的担忧和顾虑,这也似乎成了我以后的文字中的一种不变的感叹。而我对故乡的那份挚爱,或许就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固守,故乡显然在我的文字中被美化诗化了。
我想,我之所以要去美化和诗化我的故乡,最大的原因是故乡原本的美丽正在日渐消失,而消失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些现代的东西(物质的,观念的)不断介入了这片原本自然的土地.比如,畜群的承包到户,导致了网围栏的出现,而网围栏却把普氏原羚本来就变得狭小的家园给分割了,使它们的生存空间愈加狭小,愈加恶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想,普氏原羚这种原本就属于这片草原的野生动物一旦消失,这种后果带给这片草原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变异,生物链的变异,同时也肯定是文化上的变异。”
利用宗教保护动物
为普氏原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原生态的草原文化的保护——至少,在一个被划定的范围内,那种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文化会得以保留。另外我想给有关人士提个醒,出个主意,那就是利用宗教中有关动物保护的相关内容,对广大牧民群众进行宣传,这样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在藏传佛教中,有许多保护动物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内容,比如不杀生的宗教思想,以及放生的宗教仪式等等。青海湖湟鱼封湖育鱼取得较好的成效,除了我省各级政府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外,也不容忽视青海湖周边群众的自觉行动。这种自觉行动主要表现在他们朴素的宗教思想上。藏传佛教认为,捕杀鱼类是一种莫大的罪孽,有“捕杀母鱼将有十万劫难”之说,所以,当青海湖周边群众看到捕鱼者,就会去劝说或驱赶,或者直接花钱把鱼从捕鱼者手中买回,再放入湖中放生,这对于湟鱼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对普氏原羚的保护,也要充分调动当地的信教群众参与进来。”
放生故事回味无穷
我曾听说过一个放生的故事,并且把它写进了新近完成的一篇小说里。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下了雪的冬天,家住青海湖畔的一户牧民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黄羊,就把它带到家里饲养,等小黄羊的伤养好了,要把它重新放回大自然的时候,牧民担心小黄羊一旦离开他们的保护,就很可能成为盗猎者手下的牺牲品,于是,他们为小黄羊举行了一次放生仪式,因为经过放生的牛羊,盗猎者是不敢轻易打死的,怕遭到报应。(放生的牛羊身上系着被称为“松达”的各色布条,有明显的标志。)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牧民群众朴素的宗教思想使野生动物得到保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