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四川 |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东汉后期,沛国丰人、传为西汉开国军师张良八世孙的张陵,弃官学道,入大邑鹤鸣山修炼,“得咒鬼之术书”,并感太上老君降临,授予三洞真经、金丹秘诀、雌雄二剑、符录法印等,正式任命他为天师。 据《仙鉴》记载,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巫妖横行,残害百姓,青城山就是鬼魔盘踞的“六天鬼域”。张天师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八部鬼帅”、“六天魔王”,“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领众窜于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释之。”《三天玉堂大法》亦说:“五部之鬼自受祖师誓约之后,归心正道已久,故张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赵公明以威直充玄坛大将;余皆为丰都丑狱之酋长,皆不复为妖也。”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一带的众鬼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青城山从此就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又传陵州 (仁寿县)有毒龙、神女为害,张天师驱龙降神,得盐泉以利百姓。西域虎神好饮人血,梓潼兜鍪神以人为祭,张天师召而戒之,白虎、兜鍪神再不害人。张天师到处降妖驱魔,巴蜀鬼怪消迹,日益安定。 这些神奇绝妙的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张陵吸纳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创立中国道教的历史过程。所谓 “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如“龙族是古蜀族,鬼族 (虎族)是巴人,两族都是现实的人民。”(王家佑言)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张陵运用道家黄老之学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于是巫鬼跃升变化为仙官,“鬼道”遂发展成为天师道。张陵便成为道教的创立人,从而受到历代信徒的尊重,被尊为“祖天师”。 接着,张天师便和道徒、民众一起,在蜀中开山修路,打井造林,发展生产。再加上他精通医道、气功,为人治病颇有成效,深受民众的拥护,“百姓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张陵把民众组织起来,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即“二十四治”。在教区内,张陵设立祭酒统领道民。他用《道德经》教化民众,要他们自重自爱,互相帮助;废除刑罚,让有过错的人修桥补路,将功补过。为了减轻道徒民众的负担,规定祭祖不准用酒肉,春秋季节不准宰牲酿酒。教区中还设立义舍义仓,救济路人与贫苦道友。这些措施具有某些劳动者反抗官府、相互求济的积极精神,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据说要求人道者交纳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 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据说张陵在鹤鸣山中被毒蛇咬伤而死。然而,人们却说他乘着仙鹤,到天庭仙境去了。这种得道成仙的传说,寓寄着人们对张陵的怀念。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张鲁先后承其事业。道教中人称张陵为 “天师”,张衡为“系师”,张鲁为“嗣师”,因此张陵之道又叫“天师道。”经过张陵祖孙三代的传教,特别是在张鲁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东、汉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 在张鲁主持的汉中政权内,废除官吏,皆以祭酒为治。有小过者,须修补道路,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触犯法者,宽恕三次而再犯,才处以刑罚。张鲁自称 " 张鲁统治汉中近三十年,政局安定,受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拥护,史称“民夷便乐之”。其势力十分强大,甚至可以与刘备、孙权比肩,连东汉朝廷亦任命他为 "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至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降于曹操,他将存放宝物财富的仓库打上封印,留作国家财产,两袖清风而去。曹操对他的人品大为赞赏,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张鲁死后,祖坛迁到了江西贵溪县龙虎山。《龙虎山志》说,张鲁晚年嘱其子:“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经录往属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张盛遵循父亲的嘱咐,于东汉末自汉中迁还龙虎山,并在张陵所筑的玄坛旧址建传录坛,于三元日升坛传录。此后,东晋安帝对第六代天师张椒甚为器重,隋朝皇帝对第十代天师张祥封官晋爵。唐代玄宗亲赐第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批准和嘉许龙虎山传录,名声愈来愈大。至宋真宗时,召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从此以后,龙虎山遂成为天师家族世代领袭的本山。从张陵开始,天师世家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六十五代。 继三张之后,西晋时四川又有一位高道范长生。范是涪陵丹兴人。蜀汉刘备时,范长生家族迁入青城山。据史籍记载,范长生博学多艺,精通天文术数,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他家世代掌握部曲,本人又是天师道教主,由此蜀人奉他如神。无怪乎有这样的记载,说他从蜀汉到西晋穆帝时,活了一百三十多岁。刘备请他参政,他推辞,遂被封为道遥公,特意为他建造长生宫,让其修心养性。今青城山下景色绝佳、仙鹤盘旋的鹤翔山庄,就是长生宫的遗址。 西晋元康(291—299年)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导流民武装起义,军中饥荒,处于危急关头。此刻范长生资给粮食物资,流民军士气高涨,转危为安,数月之后,便攻占了成都。其子李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但范长生婉言推辞,并劝李雄自立。李雄在范长生和流民军共同拥戴下,于晋惠帝永兴元年 (304年)十月,称成都王。其后,李雄即位皇帝,国号大成,以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长生归返青城,李雄又于灌县离堆为他建造了范贤馆,其遗址是现在的伏龙观。在范长生辅佐下,李雄执行“清静无为”与民生息的政策,比起中原战乱地区,成国称得上是一片安宁的乐土。 道教最兴盛的是唐代。唐皇姓李,自认老子为祖先。唐太宗、高宗皆推崇道教,玄宗、武宗亲受法录,自称道门弟子,成了道士皇帝。宪宗、穆宗、敬宗服食金丹,致死不悟。流风所被,学道求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朝官贺知章弃官人道,诗人李白学道岷山,杨贵妃亦人道籍,号曰“太真”。在唐代皇室大力扶持下,蜀中道教兴盛,高道辈出,名重全国。谈玄论道,注释《道德经》的,四川就有六家:岷山道士 人间仙曲天上来,驰名古今的霓裳羽衣曲,道家说它原来与彭县道士罗公远有关。相传在中秋之夜,罗公远化拄杖为银桥,使玄宗飘然进入月宫。广寒宫内,素练仙女起舞,仙乐高雅悠扬。玄宗暗中记其舞姿韵调,后来归宫,召伶官依令表演,这就成了人间的霓裳羽衣曲。 安史叛军的金戈,打破了风流天子的逸情仙趣。玄宗避乱入蜀,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后来玄宗返回长安,十分思念贵妃。什邡道士杨通幽,自称能出入三界。他为玄宗寻找贵妃,“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最后在蓬莱山会到贵妃,贵妃取金钗钿合各半托转玄宗,更引起玄宗的缠绵情意。这位神通广大的杨通幽,据说就是千古绝唱白居易《长恨歌》申所说的“临邛道士鸿都客。” 历史上蜀中高道甚多,还有青城道士李珏、徐佐卿,嘉州道士赵昱,成都的朱桃椎、刘无名,剑阁王法进,天师翟乾佑,仁寿的谭宜,江油的窦子明,南充程太虚,眉山张远霄,以及尔朱、击竹子、赵法应、王帽子、胡德元等人,皆为著名于世的道士,而被民众神化成仙。 四川的著名道姑也不少。唐代的南充谢自然,自幼不食荤腥,诵读 《道德经》《黄庭经》,修炼辟谷吐纳之术,刺史李坚为她在金泉山建筑金泉道场,请她主持法事。传说她在唐贞元十年(794年)在金泉道场白日升天。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薛涛字洪度,生于成都。”据说她八九岁即能作诗,至十五岁,即有诗名流布于外,晚年出家当了道姑,住在成都西郊叫碧鸡坊的地方。“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这首薛涛的诗,恰好正是她暮年着女冠服的明证。在丹陵县龙鹄山,旧有三宫九观,为唐天宝年间建造,这里是道姑成无为修真的地方。成无为幼年出家,卜居龙鹄山下,调形炼骨几十年。眉山的杨正见,学道蒲江主簿观,相传亦飞升成仙。遂州的董上仙,好静守和,诚意求仙,传说青童下降,引之升天,唐玄宗得知此事,令旧址建造上仙、唐兴两座宫观以祭祀。
|